二手洗蛋机:清军戡定中原,神笔王铎,乾隆皇帝游洛阳,捻军转战河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17:08:06
40.清军戡定中原1626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后金汗位;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清世祖,年号顺治,由叔父多尔衮摄政。
    李自成自攻克洛阳后,又三围开封,大破官军于开封朱仙镇,攻占河南大部和湖广北部。崇祯十六年夏,明廷为阻击农民军攻势,命陕西总督孙传庭为兵部尚书,调集陕西、河南、湖广、四川等七省官军十余万人分进河南。九月初八,官军占领汝州。二十一日,因缺粮,汝州官军哗变。李自成乘机发起攻击,获得大胜,旋克汝州,乘胜一昼夜疾驰四百里追敌至孟津,歼灭官军四万余人。然后,李自成克潼关、西安,尽占秦、陇全境及晋西山区。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二月即向北京进军。三月十九日,攻破北京皇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内景山)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推翻。明代自太祖朱元璋始,共历十六帝、二百七十七年。
    李自成进京后,面临的形势是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盘踞在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本欲归降大顺,四月初,率部赴京拜见李自成,行至滦州(今河北滦县),忽闻大顺军在北京逮捕明勋戚大臣,严刑追赃助饷以及父吴襄被拘、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占为己有后,愤而降清。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在山海关激战。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参战。在满汉军队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失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称帝,次日退出北京,清军占领北京城。九月,顺治帝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十月初一,清朝正式定都北京。这时,清朝控制的兵力共二十余万,控制的地区仅为辽东和京畿附近。而与清军并存的,尚有三方势力: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豫陕的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及四川的张献忠农民军,其兵力均超过清军,且占据着中原、南方及西北全部。清摄政王多尔衮审时度势,为清军制定了稳固京畿,戡定中原,先收西北,后定东南的战略方针。
    十月十九日,清廷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吴三桂等降清汉将,率三万兵马由北路入陕,途中又尽调降兵,兵力达八万人,准备攻占陕北,南下西安,灭掉大顺政权。二十五日,清廷又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同降将孔有德等率兵两万人南下,占领河南,收取江南。在清廷调兵遣将之时,大顺军两万人于十月十二日由山西垣曲东下河南怀庆,连续攻克济源、孟县,进攻怀庆府城沁阳。清摄政王多尔衮闻报,立即命多铎部先救怀庆府,然后攻取潼关,同阿济格夹攻西安。多铎部清军进抵怀庆后,大顺军不敌,主动撤退。十二月,多铎部由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二十二日进抵潼关外二十里立营。李自成立即亲自率军增援潼关。二十九日,战斗打响,到次年正月十二,清护军统领尼堪等领兵攻占潼关,大顺潼关守将马世尧率所部七千人投降。次日,李自成退出西安,败逃湖北。不久,在通山县九宫山遇袭身亡,大顺政权灭亡。
    潼关之战后,击败大顺军之局已定,于是清廷便命多铎率部转兵分道南下。命沂州(治今山东临沂)、济宁(州名,治今济宁)兵由庙湾南渡黄河,趋邳、宿二州;命彰德(府名,治今河南安阳市)、卫辉(府名,治今河南卫辉市)兵由孟津东渡黄河,逼向徐州。南明睢州(治今河南睢县)总兵许定国、河南总兵李际遇不战而降,清军占领河南全境,实现了戡定中原的战略目标。
    随后,清王朝逐步统一全国。其疆域,东到大海(包括台湾及附属岛屿),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北到恰克图,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西南到西藏(包括拉达克),南到南海诸岛,成为世界上版图辽阔、国力强盛的大国。
41.神笔王铎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超出了同代人,而且可以与北宋的大家比肩。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王铎故居位于今孟津县会盟镇,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当地政府投资进行了重修,使之成为一处新的景点供游人参观游览。
    在南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势之下,身居要职的王铎“无才补天”,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特别是仕清以后,思想更是处于矛盾之中,大量的书画创作,使他得到了一定的解脱和自娱。
    王铎的书法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名家高手,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尤其是他的行草,魄力雄迈,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升华出极高的艺术境界。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的书法遒逸劲俊,纵横取势,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
    王铎的书法作品深受中国人喜爱,曾对中国书法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有名家誉为“唐怀素后第一人”。时任琉球丞相的蔡坚与阮夷官等十三人曾不远万里向王铎求书,王铎很是感动,写下了诗篇《与琉球都通事阮士范之一首》赠之。不仅如此,王铎的书法艺术还影响到海外书坛,如日本国成立有“王铎先生显影会”等组织。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拟山园为王铎在孟津的别墅,始建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原名林苑别墅、山青嵘山房,毁于明末战火。《拟山园帖》刻石镶在王铎故居北室墙上,由王铎次子王无咎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汇集摹刻,内容多为王铎临历代名家如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米芾等的帖碑跋铭,并有少量自撰诗文。《琅华馆帖》刻石于1958年在今洛宁县新寨村出土,现藏于洛宁县文物保管所。该帖为王铎和张鼎延、张璇等人所书,清顺治八年张翱镌刻。此外,王铎还有摩崖、碑碣、墓表、匾额以及众多的散件墨迹流传至今。
    在我国古代书法家中,王铎的书法作品较早进入拍卖行,且市场行情一直较稳定。其中一幅草书作品,在北京曾拍出八十万元的高价。
    王铎墓位于今偃师市城东山化乡石家庄村南。原有墓冢、墓碑及墓前神道石刻,多被毁。现存石翁仲、石马、石羊、石龟各一对,原有的顺治“谕祭碑”、神道碑也早被易地它用。
42.乾隆皇帝游洛阳清高宗乾隆皇帝,名弘历,爱新觉罗氏,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四帝。乾隆在位期间,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康乾盛世”至此达到了顶峰。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多次出巡,遍游名城,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其中,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南游洛阳、祭拜中岳,这是他一次重要的巡游活动。
    当年八月,乾隆皇帝下诏,将与皇太后、皇后及文武大臣南巡。次月,乾隆一行从北京起驾,经正定府、汤阴、百泉,于九月中旬从孟津渡过黄河,驻跸洛阳。
    到洛阳后,乾隆一行首先祭拜了关林。封建社会用“忠”、“义”来教化百姓,而关羽对刘备至忠、至义,人们就尊关公为圣人。乾隆拜祭关林正是为了褒扬忠义,厉行王化。乾隆亲制祭文,并亲书了匾联,其匾为“声灵于铄”四字,联为“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用龙门、伊水来比喻关羽匡复汉室、维护纲常的精神。今匾联仍悬挂于关林庙拜殿中。
    乾隆皇帝对佛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因此驻跸洛阳后,还重点游览了龙门石窟。浓厚的历史气息和宗教韵味,是龙门石窟的魅力所在,这也正是吸引乾隆皇帝的地方。他在奉先寺主佛卢舍那大佛前伫立很久,然后又到了龙门东山的香山寺。
    乾隆一行到香山时,正是九月,秋高气爽,枫叶如染,古寺生香。在这里,他挥毫泼墨,赋诗两首。其一曰:“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自古才华地,当秋□(上“四”下“干”)跸间。阙峰迎巀嶭,伊水俯潺湲。始见人枫叶,霜前三两段。”其二曰:“静室暂周旋,兴怀每怡然。如斯看水逝,不改是峰连。画意谁能貌,吟情祗合蠲。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如今,刻有该诗的御诗碑仍保存于寺中。据说在游龙门香山寺时,乾隆要在寺内用膳。寺院住持得知皇上爱吃酸甜味的樱桃肉,于是便让寺内厨师用洛阳出产的红薯粉条做了一道“素樱桃肉”。乾隆皇帝品尝后,觉得此菜状似樱桃,外焦里香,十分可口,不由得连连称赞,并乘兴当场赐名“洛阳焦炸丸”。从此这道菜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乾隆一行还游览了洛阳城内外其他名胜古迹。相传他到了白马寺,寺僧敲钟相迎。庄严古刹,钟声悠然,乾隆挥笔写出一上联“白马寺内撞金钟”七个大字,让大臣纪晓岚对下联,纪晓岚从容挥笔对曰:“黄鹤楼中吹玉笛。”乾隆当即拍手称赞:“佳对!”此事遂传为佳话。
    在洛阳十数日后,乾隆一行起驾前往缑山。这里传说是王子乔升仙处,立有武则天亲书的“升仙太子之碑”。乾隆皇帝在这里曾题写匾额和楹联,又即兴赋诗道:“缑岭茏葱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欢豫民情他阆苑,菁芊麦色我芝田。孜孜求治忧多愧,无暇重繙学道篇。”乾隆御制诗碑,今仍留存缑山之上,位于武则天“升仙太子之碑”东北侧。
    接着,乾隆一行游幸、祭拜嵩山。在少林寺,曾题写“天下第一名刹”匾额,现仍悬于天王殿;当晚以方丈室为行宫,故曾一度改称方丈室为“龙庭”。接下来又游中岳庙。然后经开封于十一月回到北京。
43.捻军转战河洛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和太平天国起义大体同时,有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转战于北方数省,沉重地打击了腐败的清王朝,这就是捻军。
    捻军源于“捻子”。据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御史陶澍奏折称:每一股为“一捻子”,小捻子数人至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他们经常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一带护送“私盐”,屡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对抗和冲突。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北伐经过安徽、河南,“捻党”成员纷纷聚众起义。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张乐行在皖北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境内)召集各地捻党首领会盟,建国号“大汉”,制定十九条《行军条例》,建立黄旗、红旗、蓝旗、白旗、黑旗五旗军制;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张乐行率军南渡淮河,与太平军陈玉成会合,接受太平军领导。后屡败清军,晋升征北主将,又封为沃王。
    也就在咸丰七年,捻军一部在内乡、镇平交界处起义,稍后进入嵩县、伊阳(今汝阳)境内,扩大队伍,转战于嵩县、南召等地。另在汝州、登封交界一带,也有捻军活动。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捻军一部经龙门入偃师,吓得“乡绅富户,一日数逃”;到了八月,捻军一部由东而来,进抵巩、偃交界处黑石关,恰遇伊洛河涨水,平地数尺,捻军与地方“团练”连战三日,互有伤亡。捻军转而向东,攻占巩县(今巩义)县城,开仓济贫,大受百姓欢迎。清政府颁布“坚壁清垒法”,令各乡富豪广修村寨,以御捻军。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张宗禹(张乐行族侄)等率捻军一部进围洛阳;三月,捻军张乐行部由嵩县、伊阳入龙门,两次攻打洛阳城,未克,攻占了平乐(今属孟津),向西攻占新安县城,后进入宜阳,又攻开永宁(今洛宁)县城,开仓放粮。
    四月,捻军一部包围嵩县县城,县令在城内收缴银两,送与捻军议和,捻军离去。五月,捻军一部转战于新安、伊川等地。八月,捻军一部攻破新安县城,继而进攻洛阳,不克,屯驻偃师、孟津、巩县、登封二十余天,开仓赈济穷人。十月,捻军一部攻入永宁县城,开仓济贫,三日后北上陕州(治今三门峡市)。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初,清军攻打皖北蒙城等地,雉河集失守,张乐行在蒙城西阳集被俘牺牲。当年,捻军张宗禹一部,由登封过轘辕关入偃师,因粮草难筹而离去。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二月,捻军张宗禹一部,由南召北进嵩县,再进入卢氏、栾川,后在清军进攻下向东南方向突围,进入内乡县。当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陷落。后捻军张宗禹等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部会师,推赖文光为首领。赖文光编整捻军,逐步变步兵为骑兵,有众十余万,曾多次击败清军。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九月,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在开封会师,十月在许州(今许昌)分为东西两路:赖文光率东捻军转战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之间;张宗禹率西捻军西征,进抵洛阳城外,绕城而过,西入陕西。清军多路随后赶来,屠戮百姓,劫掠钱财,知县强逼民众杀猪宰羊,以犒劳清军,“不怕红胡子(指捻军),只怕皇辫子(指清兵)”,广大百姓怨气冲天。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初,赖文光在扬州牺牲;为援救东捻军,西捻军进抵山东北部,在山东荏平全军覆没,张宗禹在荏平南镇死难。至此,捻军起义告败。
    今白马寺接引殿门外壁间,保留一方刻石,内有“值同治元年,寇贼入洛”等语,当与捻军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