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在田里抓黄鳝:陈宁远:日本外贸逆差对中国的警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43:52

日本外贸逆差对中国的警示

2012-01-10 15:40:38

归档在 热辣财经 | 浏览 219 次 | 评论 0 条

 

日前新浪财经报道了一则消息,据摩根大通分析,2011年日本将出现自1963年以来的首次年度贸易逆差。这毫无疑问是世界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情。外贸立国(顶峰是上世纪80年代,对日逆差几乎被视为常规化)的日本出现外贸逆差,无论怎么看都是日本宏观经济模式在失去20年之后一个转折性的标志,它意味着日本经济即将出现某种重大转折——而这种转折即使有很大的可能向好(但不能确定,因为这需要日本经济管理和发展方式要有根本性的改革),外贸逆差也有可能在未来的年份成为常态,而基本宣告以日本首创的、后发国家以外贸立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

尽管全球一体化进程是不可能缺少中日这样超大经济体参与的,但像中国日本这样的超大经济体,以外贸立国而依靠巨额外贸顺差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不是类似中日这样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常态,也不会是世界经济长周期博弈的结果。

对比中日经济结构,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日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在高精尖的制造工艺上,日本领先全球的重要行业还有很多,甚至是独步全球的。材料科学就是重大一例,在炼制稀土上甚至出现“稀土在中国,而稀土的工艺”在日本的现象。要消弭这种差距,中国需要为之付出的努力还相当大。

从这个角度说,日本的外贸逆差,日本产业在世界市场竞争之中的地位旁落,是中国在不久的将来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因为中国制造是以人力成本低廉而获得比较优势的,暂时看大规模取代中国的地区可能还没有出现。但随着印度、东南亚(如越南)和拉丁美洲(墨西哥)的一些国家逐步在制造业上参与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可能会比日本产业技术和工艺优势更容易消失。上世纪80年代,韩国和中国(包括中国台湾)在大到汽车、钢铁、造船,小到家电等行业,尚不能和日本匹敌,而新世纪以来和这些国家地区相比,日本在这些领域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而中国制造升级换代的能力还不如日本,在大到汽车,小到家电的上,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和技术也还不如日本。目前中国制造里数量巨大OEM代工业,更容易发生大规模的向海外的转移,而导致中国产业空心化。尽管从物理空间来看,中国产业转移可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但这些国内战略转移的貌似有宏观活力,但其实不过是广东模式(假如有)在中西部的复制,是中西部地区重复90年代的广东所做的经济活动而已。这种战略纵深能够得以实施是中国强过日本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更可能是劣势,而导致中国东部产业空心化,西部最后没有能完成产业对接——这是可能的,因为中国制造的产业转移,不是国内一个方向,而是国际和国内同时发生的。西部此刻对接中国东部,在国际视野里看已毫无任何优势,包括人力资源的优势。

中国要避免在未来出现日本现象,当然要进行各种改革。最要避免的是不能有日本似的“发展主义政府”。因为这样的政府很乐意以发展某种产业来发展经济,而会糟糕地强调产能的建设,导致经济活动就是过度投资。这是中日最为接近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最大的危害就是整个金融体系完全为了政府的产业政策进行专项金融服务,汇货币政策基本得不到独立,也非市场化的。

中日很相近的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针对机构客户的贷款,尤其是集中在针对大机构客户的贷款,而不是像欧美那样针对零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当然中日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日本银行风险管理比中国还差的是大银行和大机构客户之间的交叉持股。但这可能只是表面现象,而从本质上说,中国五大商业银行经营更为同质化,而且股权高度集中在国家财政部。从金融体系的对抗系统性风险的角度,中国可能因为这样的股权结构会更差。因为国家以财政的角度持有商业银行的绝对数的股份,岂非是国家财政担保商业银行?这几乎在全球最为主要的经济体里没有的。这意味着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政府的力量已经站在市场的第一线,而市场上的商业机构没有任何国家储备的后路了。尽管这表面上看来,这样的银行在市场是那样的庞大,并且充满其他银行没有的竞争力。上世纪日本银行的世界排名和中国银行如今的排名都类似,都在世界最大最赚钱的银行前列。

但这种庞大和竞争力是盲目的,是各种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刻意扶持的结果。从汇率的角度分析,容易看出这在毫无独立性,只为了“发展主义政府”的货币政策的祸害。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和德国当时对待汇率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导向。德国更看重货币政策独立性,不以牺牲利率、汇率来促进产业出口;而日本则经常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利率和汇率围绕着产业出口形成所谓的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来制定。

在80年代广场协议之后,两个国家的货币升值都非常大,但是德国在本币升值过程中无论是物价,经济运行都保持了相对稳定;而日本从70 年代到80 年代末,经历从通货膨胀到资产泡沫破裂的危机,在拖了20年时间之久后,日本走到它创造的模式的尽头,出现了外贸逆差,而同期德国虽然经历了东西德合并,却在全球市场依然保持着德国制造传统各行业的优势。

有鉴于此,中国要想避免日本现象,改造我们的金融,是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既宏观也微观;既迫切,也是长期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