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干涉中国内政:《历史上的智者管仲》之二 辅助霸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09:32
《历史上的智者管仲》之二辅助霸业

        今波: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历史,各位好,这里是《文化中国》我是今波。有一次管仲派了许多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这种动物在其它地方,是比较稀少的,只有楚国才有,但是在当地人们只把鹿当做一般的肉食,二枚铜币就可以买一头了,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我们国君喜欢鹿,不惜重金前来收购,楚国商人一看,这不是有利可图吗,赶快到各处采购,纷纷进货,然后再卖给齐国的商人,鹿的价钱迅速飞涨,起初三枚币头,过了十几天已经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快翻一番了。这个时候管仲觉得(这个价格)还是有点便宜,咱们把这鹿价再提高一点,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管仲为什么要加价购鹿呢?他又是如何通过这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王的呢?那么今天我们依然请到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周圣伟教授,教授您好。

        周圣伟:你好。

        旁白:周圣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词学》编委。

        今波:您说管仲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提高购鹿的价格?

        周圣伟:这是(管仲)他的一个计谋,这样一来的话,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和大臣都很开心。

        今波:那当然。

        周圣伟:为什么呢?就在此之前,卫国有个国君叫卫懿公,就是司马懿的那个“懿”,好鹤,喜欢鹤,鹤立鸡群的那个“鹤”。结果把卫国给亡掉了。所以他们认为齐桓公这样好鹿,是步卫懿公的后尘,所以他们非常开心。

        今波:可能认为齐桓公要倒霉。

        周圣伟:他是玩物丧志,他认为齐桓公是玩物丧志。所以他们很得意,就想坐观其变,坐享其成。那么这一招对楚国的一些人来讲,刺激非常大。你看看,我要是弄一头鹿的话,能赚那么多钱,于是农民不种田了,放下手中的农具,换成猎具去猎鹿去了,甚至一些士兵也放下武器,也去偷偷地去猎鹿。

        今波:农民变猎人了,士兵也变猎人了,全民皆猎。那这样地不就荒了吗?仗也没人打了,那抢头都生锈了。

        周圣伟:这也就是管仲这个计谋的意图所在,所以一年以后,楚国土地荒芜,铜币堆积如山,但是你铜币再多也没用,为什么,买不到粮食。这个时候管仲封锁,楚国的粮食进出口通道,他利用齐桓公是诸侯霸王的身份,向各国发出命令,不准跟楚国通商,买卖粮食。这样的话,楚国粮食奇缺,就(使得)部队没粮食吃,人是铁,饭是钢。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这个时候管仲看时机成熟,组织诸侯联军,找了一个理由,讨伐楚国。楚成王一看没办法,弱势,求和,答应了几个条件,不在侵略周边的小国家,听齐桓公的号令,这样管仲不动一刀一抢,就是《孙子兵法》上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今波:管仲为相以后,尽心竭力地辅佐齐桓公,富国强兵,不久以后,就使得齐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了。我们看到他当时采用的一些政策当中有这么两点,一个是叫做“尊王攮夷”,另外一个好解释,叫“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两个政策,如何配套使用。“尊王攮夷”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

        周圣伟:这个要从周王朝的衰弱开始说起,就是周朝是文王立国的,周文王,后来就是武王,后来是周公,但到周幽王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了。周幽王这个人比较昏聩,他宠信一个女人叫褒姒,为了博这一个女人笑一笑,他点烽火,烽火台。我们以前,有仗打起来了就点烽火,然后人家以为有仗打,奔过来,没有,结果褒姒是笑了,大臣们火了。

        今波:这个典故就是“烽火戏诸侯”。昏啊。

        周圣伟:到他手里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后来到周平王的时候,不行了,就是公元前770年。我们现在把周朝分成两截,一个叫西周,一个叫东周,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就是西周跟东周的分水岭。也就把这一年作为是春秋的开始,春秋时代的开始。那么到这个时候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以上的皇帝,实际上他已经无力管制天下。好多诸侯国都不听他号令,原来周文王立国的时候,封了100多个诸侯,到这个时候诸侯国还有几十个,吞并掉一点,灭亡掉一点,还有几十个。比较大的有齐国、晋国、楚国、燕国、卫国、中山、陈国、蔡国,好多,吴、越,好多,那么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互相兼并,好多诸侯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不听周天子号令,所以所谓的尊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的。

        今波:尊王这个“王”指的是?

        周圣伟:周天子,因为周朝再衰弱,他毕竟还是中央政府,周天子再无能,他还是天子。

        今波:身份、名义在那儿摆着呢。

        周圣伟:对对,所以尊王就是要尊重周天子,尊重周天子的名分跟权力,尊重周王朝的名分。这样有什么好处,这实际上是管仲的一个策略,因为你齐国再强大,你毕竟还是诸侯之一,就是您刚才说的第二句话,叫“挟天子以令诸候”,打着尊王的旗帜,来发号施令,挟制诸侯。

        今波:但是尊王之后,令了诸侯以后,“攮夷”又是怎么个用意?

        周圣伟:“攮”的本意是排除、排斥,“夷”就是指的我们今天这样说,(就是)非华夏地区。过去我们讲“中国”,中国这个概念实际就是中原,我们今天讲的中原,它的区划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还有安徽、湖北这些,在长江北岸的部分,此外的其他地区泛称叫“夷”。还有具体说法,北面的叫“狄”,就是反犬旁,一个“火”,东面的是“夷”,就是徐州以东,过去叫“彭城”,江苏徐州以东。南面叫“蛮”,我们上海人被人家叫“南蛮子”。南面叫“蛮”,西面是“戎”。叫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总称为“夷”。有时叫“戎夷”,合称为“戎夷”。

        今波:您说的对当年的上海,属于蛮夷之地。

        周圣伟:所谓“攮夷”,一个这些周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好多是游牧民族,利用他们兵强马壮,习惯打仗,经常来侵略中原,要抵抗他们。还有一个有文明方面的意图,就是非华夏的文明要排斥。所以“攮夷”,主要就是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今波:现在明白了,既然不是华夏文明,我都把它排除掉,但是他的这个用意呢,你为什么不团结呢?

        周圣伟:这不一样,当时华夏文明是最先进的文明,所谓“夷”,他就包含了这种落后、蒙昧、野蛮的含义在里面,这个“攮夷”,还有就是维护正统,维护文明,有这种自命神圣的成分在里面的,有这个意图在里面。而且它作为一种口号,容易银铃团结其他诸侯国。

        今波:管仲想的真的是深谋远虑,而且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

        周圣伟:具体说他是以政治目的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外交活动为中枢,从而帮助齐桓公,争取各个诸侯国的支持与服从,奠定了齐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今波:所以后来你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管仲是拼命地督促齐桓公,要多参与整个的国际事务,在公元前661年的时候,北方的狄,他们就攻打邢国,次年狄又消灭了卫国,齐桓公当时想,关我什么事,又没危及到我,所以不愿意出兵救援,而且没事就吃喝玩乐,不听朝政。然后管仲就批评他说了,齐国周边的战事不断,兵戈四起,其实已经威胁到我们了,您井然不紊不问,这是悲哀。齐桓公一听,马上振作起精神,毁掉了他自己吃和完乐的那些东西以后,决定以武力对外进行干预,之后就真的收到了效果。

        周圣伟:公元前651年,周蕙王去世了,齐桓公就作主,拥立了太子郑即位,所以以后太子郑很感激他,也就是周囊王,很感激他,送了祭肉给他,派人送祭肉给他表示感谢,表示奖赏。齐桓公抓住这个事情,大作文章、张扬,他搞了一个仪式,一方面显示自己拥立周天子的功劳,同时又(显示)周天子对他的倚重,所以这是一箭双雕,正所谓“挟天子以令诸候”,大肆张扬其实,搞了一个盟会,好多诸侯国都来参加了,盟会当中定了一些条款,诛不孝,谁不孝顺长辈的话要杀,不能更易太子,哪个诸侯立了太子的话,不能轻易动,不允许以妾为妻,就是正妻亡室了,(妾)不能提升(为妻)。这些东西都有一个,维护周朝的宗法制度跟宗法观念。

        今波:所以他(齐桓公)那个时候,真的是堪称霸王。“霸王”这个词,其实在春秋时期,这好象似乎是一个特定的词,十几个大国,都是在那儿争来争去的。最后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就是我们史称的“春秋五霸”,不过这个“春秋五霸”,好象有两种不特同德说,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囊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外一种说法,前三个差不多,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然后后面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这两个说法您认为哪个更准确?

        周圣伟:很难说哪一个说法更确切,因为拿第一种说法的五个人,齐桓公咱们不说了,晋文公很有名的,公子重耳,晋国的公子,他在外面也是因为国内的权力斗争,被迫逃亡。后来在秦穆公的兵力支持下,回到晋国夺取了王位。他在位只有9年,秦穆公表面上还是他的老丈夫,实际上年龄比他小,他死得比秦穆公早。

        今波:因为他们是姻亲,所谓有“秦晋之好”。

        周圣伟:翁婿关系。还有一个宋襄公这个人,我不大赞同,一个,宋国本来地盘比较小,军事实力也不强,这个还在其次,关键是宋襄公这个人很迂,他跟楚国打过一仗“泓水之战”,楚国的部队在渡河,好时机,“半渡而击”,或者(说是)“半济而击”,那是一个绝佳的战机,他部下向他建议。

        今波:对,就是你渡河到一半的时候,是最好的进攻机会。

        周圣伟:我攻击你啊。

        今波:他否定。

        周圣伟:他说君子“不鼓不成列”,什么意思,就是我不攻击还没有准备好的敌人,你要等敌人准备好再攻击,你说他迂不迂。这还是其次,还有,他又提出一个,叫“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今波:您给解释一下。

        周圣伟:什么叫“不重伤”呢,就是你已经受伤了,我就不再伤害你了。

        今波:就是不要再穷追猛打了。

        周圣伟:重伤是第二次再攻击你。

        今波:伤上加伤,不要了。

        周圣伟:“不擒二毛”就是不抓我这种年纪的人,“二毛”就是既有黑头发,又有白头发了。所以人道是人道的,但是迂是迂到了家,毛泽东批评过他(宋襄公)。

        今波: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当中,就批评这叫“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窝囊废吧。

        周圣伟:你说他算“春秋五霸”,我感觉不合适,这样的话,如果把他算进去那么齐桓公,晋文公吃亏了。楚庄王可以的,他其一度把他的军队开进中原,就开到天子脚下,派人文,代表天子权力的九个鼎,我们有句话叫“一言九鼎”的“鼎”,到底有多重。

        今波:这个典故就应该是,那样成语叫“问鼎中原”。

        周圣伟:后来我们把准备夺取全国权力,经常叫做“问鼎中原”,典故就出在他(楚庄王)身上。你说他是霸主,没问题。

        旁白:华东师范大学周圣伟教授和《文化中国》讲述人今波,正在为您讲述历史上的智者管仲。

        今波:那么你现在的话还剩下什么呢?

        周圣伟:四霸是成立的,一霸不太成立。

        今波:那么第二种说法当中,出现了吴王和越王。

        周圣伟:前面三个人咱们不用说了,一样的。就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我认为一个是(因为)吴越在历史上曾经强大过,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也算得上是人物,尤其是勾践,卧薪尝胆十年,这是很了不起的。我甚至认为,他就是基督山伯爵的原形,金庸小说里的“任我行”这都是跟勾践学的。但是吴国跟越国的势力,没有到达过中原,当时你要会盟诸侯,控制中原,要能挟天子以令诸候,所以把他们算成是霸主的话,也不是很合适,他们至多是我们今天叫区域性强国或者地区去强国。

        今波:看起来这两种说法,都有欠妥之处,那么不管是哪种说法,我觉得就有一点没争议,齐桓公列在首位,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

        周圣伟:没有任何异议,齐桓公没有异议。

        今波:而且后来的几位好象都在问他(齐桓公)看齐,向他学,包括很多具体的做法,政策等等这些。饮水思源,这好象还得归功于管仲吧。

        周圣伟:是,实际上一开始的时候,齐桓公对管仲也不是很信任,管仲刚刚做宰相,齐桓公就想去打鲁国,管仲劝,他不听,硬打,输了,就是中学里面学的那个,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就是指的齐鲁“长勺之战”,结果是齐国被打败,鲁国打赢了。不听管仲言,吃亏在眼前。

        今波:所以你说自古以来,文人要做帝王师,都推管仲为楷模了。

        周圣伟:比较早的(帝王师)。

        今波:你看人家管仲确实是有一套。

        周圣伟:这点做得非常好。他就是齐桓公政治上的老师。

        今波:好的,关于管仲和齐桓公之间,更为具体的一些磨合合作,咱们明天再说。

        周圣伟:好。

        今波:今天非常地感谢您,谢谢。

        这:不客气。

        今波:春秋时期,各国诸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弱肉强食、竞相兼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齐桓公成就霸业,立下了不巧的功勋,也留下了传世的智慧和谋略。关于管仲的人才观念,咱们明天再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