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蛰了怎么处理不痛:学海拾贝·《论语》里的“干部学”(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02:14

学海拾贝·《论语》里的“干部学”(下)                                              

                                                

     三 、领导素质和领导艺术            

 

你要当个好领导,就要谨记孔子的话“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先有司”是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赦小过”就是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举贤才”则是提拔德才兼备的人。“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教仲弓的这 “三把火”一烧,管理的局面也就打开了。具体说,“先有司”就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强调下属忠于职守,各司其责,而且有职有权,而不必领导人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当领导的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不然。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官来说,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吕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任用部下,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一片混乱。“此亡国之风也!”正因为事必躬亲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才有“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着名的执政典故。也正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孔子才非常重视“先有司”的作用,把它作为首要的一条教给仲弓。如果说,“先有”在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那么,“赦小过”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那些犯有错误但愿意改正的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责备,就像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砂子一样抓住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放,谁还愿意跟从你,为你卖力气呢?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原谅属下的小过失。这就是孔子教仲弓“赦小过”的道理。至于“举贤才”,道理就更加简单,这是孔子在许多地方多次论述的问题,只不过对仲弓加以强调罢了。总起来说,孔子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的用人之道。其中“先有司”的思想尤其深刻,值得做领导的人士深思。

    有一次,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做宫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多听,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

留态度,对没有疑问的,自己说话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过错;多看,对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自己做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说话少过错,做事少后悔,当官吃俸禄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是做官的学问,凡是率性而为,是当领导的大忌。谨言慎行,约束自己,凡事三思。会当官的人多半练就了一套谨言慎行的本事。谨言慎行,不是明哲保身,当好好先生,而是要谨慎正确地解决处理问题,以免草率行事铸成大错,伤害同志,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宽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孔子曾说:“作领导不宽容,行礼仪不严肃认真,遭遇丧事的时候不悲哀我用什么来观察这种人呢?”这里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居上不宽”的问题。在另外的地方,孔子曾反复从正面说:“宽则得众。”(《阳货》、《尧曰》)宽容就能得到群众拥护。并把“宽”作为“仁”的五个方面内容之一。如果说,宽容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常重要的素质的话,那么,对于居于上位的领导人来说,就更应该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宽则得众”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诸如楚庄王绝缨尽欢,汉高祖重用陈平,曹操下《求贤令》选拔那些虽然有这样那样缺点但确有才干的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与此相反,因“居上不宽”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样是不胜枚举。因此可以说“居上不宽”是领导者的致命伤,而宽容的肚量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起码要求。越是进入民主的时代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这是所有领导者或想做领导者的人必须牢牢记在心上的信条。         

 

    四、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儒家的人才观是尚德,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孔子认为人才的品质最重要。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思是,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一点,危害还不会好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而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更比能力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下面一段话,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翻译过来就是,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孔子曾经对学生樊迟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樊迟不理老师的话,就去请教成绩优异的同学子夏,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边站了;商汤王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从政治国离不了选拔任用干部,干部选得好,老百姓就拥护;选得不好,老百姓就反对。好与不好,标准是正直与否。问题是,考查的难点也正是在正直与否啊!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文革中曾经批判过的“学而优则仕”似乎是儒家从“才”这一方面对知识分子从政的要求。孔子的弟子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历来有争议的话,“仕而优则学”当然没有问题,这里的优就是“余”的意思,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谁说不对呢?可“学而优则仕”的“优”当作“宽余”讲,总觉得有点别扭。还是当作“优秀”讲说得过去。精通六艺,才能出众,自然可以治国平天下,出仕做官。但这样一来,前后句的“优”就不是相同的解释。笔者认为,子夏所论读书与做宫之间的密切关系,应是学有余力,优秀成才后可以去做官。这样,这里的“优”就兼有优秀和有余的两层含义。确确实实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读书大部分人是为了做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读书人学有所成,考取功名,通过做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这的确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也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之路,它所体现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如果说它有什么问题,那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问题,而不是因为子夏这样说了就有了问题。君不见,不要说古代社会,就是今天,想当官的也大有人在,每次招考公务员,不是一个职位有几十上百的人争抢。至于“仕而优则学”,那就更没有问题了。做官的人在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就像我们今天的干部到党校去轮训或到干部专修班再去拿一个文凭一样,提高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增长增长理论修养,这有什么不好呢?归结起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贯串着“学以致用”、“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其合理的内核,至今也仍然值得我们吸取。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