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螃蟹可以吃水果吗:《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黄庭坚斗对传佳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1:35

黄庭坚斗对传佳话


    人们大都知道三国诸葛孔明先生东吴舌战群儒的故事,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北宋黄山谷鲁直先生也曾在江州舌战群儒的经历。说起这段故事,还得从头细细道来。
    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人们也叫他黄山谷,分宁( 今江西修水) 人。在北宋文坛上,居“苏门四学士”之首,后更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苏轼非常称赞黄庭坚的品行和诗文,说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很大。他还擅长书法,善行书和草书,取法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名家,用笔纵横奇倔,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世称“宋四家”。
    黄庭坚自幼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是个多才多艺的奇童,少年时便享有盛名。7 岁那年,他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的舅父名叫李常,知识渊博,能诗善文。有一天,李常来到黄庭坚家,见黄庭坚这聪明的外甥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吟顶真上联道: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见舅父又来考试,黄庭坚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这样可以促进自己更刻苦地学习,增长才智和知识。由于心情愉快,黄庭坚的才思益发敏捷。他从手中握的那管毛笔得到启发,立即答对出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①
    ①类似的对联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多。一传为明代“两脚书柜”丘( 字琼山)在广州潘员外家教书,向潘家爱女求婚时对潘夫人出句。一传为清代神童才子李调元对老师出句。联为:狼生毫,毫扎笔,笔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蚕作茧,茧抽丝,丝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另一说称从前四川北部安乐镇秀才李林求婚时对岳母出句。其岳母的出句为:田栽桑,桑养蚕,蚕作茧,茧缫丝,丝织成绫罗绸缎。李林对为:山长草,草藏兔,兔生毛,毛制笔,笔写出锦绣文章。又传为吴文应客人出句对下联。联作: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兔生毫,毫作笔,写成锦绣文章。
    李常见外甥小小年纪便能对出这样难度较大的联句,高兴的心情自不必说,从此对黄庭坚更加器重、爱护,着意精心栽培,使之进步更快。几年后,黄庭坚果然脱颖而出,更负盛名。
    有一次,他来到当时江西的繁华胜地江州府(今江西九江市)。江州一些自以为才学不凡的文人早听说黄庭坚有“神童”之称,如今来到自己的地面上,很不服气,便设下圈套,约黄庭坚游览江州名胜,实际上是想借机出他的丑。当他们来到江州烟水亭上时,正好有个香客在吸水烟。有个当地文人借题发挥,吟上联道: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并请黄庭坚对下联。黄庭坚不知是“计”,联想到刚刚游览过的“浪井”,灵机一动,脱口对出下联: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众人听了,齐声叫好:“不说浪自风起,反说风自浪兴,足见浪井之奇。妙绝,妙绝!”
当他们一路游览,走到一座名叫“思贤桥”的桥头时,黄庭坚说:“适才承蒙诸位抬举,现在我也出一比上联,助各位雅兴。”随口吟上联道: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
    众人万万没有料到黄庭坚反客为主,倒过来将了他们一“军”,猝不及防,一时竟无人能对。黄庭坚见他们都不言语,笑道:“我这里已有了下联,请各位指教:
    琵琶亭,亭下琵琶,多情司马泪沾襟。
    众人听罢,更是齐声叫好。其实黄庭坚此句话中还有话,他把江州文人们比作多情的司马相如,因为对不出下联,便嘲讽他们“泪沾襟”。只是这些榆木脑袋文人,一时间只顾一味叫好,尚未回过味来。
    黄庭坚和众人走走停停,不觉来到“小乔梳妆楼”下。有个文人对黄庭坚拱拱手说:“数年前,本地有位书生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新娘以此梳妆楼为题,出了一比上联,要新婚的丈夫对出下联,可惜这书生一直未能对出,后来竟郁郁而逝。多年来也无人能对,请先生指教。”说完,复诵出句道: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黄庭坚可是绝顶聪明,他听这位儒生此时此地重述此联,弦外有音,话外有意,心想,这帮儒生竟将我比作痴女献媚,真是可笑,一定要对一比绝妙下联,回敬他们。当他抬头看见前面庙堂森森,香烟缭绕的延支山时,触景生情,顿时舒心开眉道:“那位书生心胸也太狭窄了,我来对出半联,让他九泉之下瞑目。”说着,吟对下联:
    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众人这才发觉,黄庭坚以春风自比,而把他们这帮儒生喻为被斗败了的落叶残花,文辞优雅,语意双关,不显痕迹。字里行间也回答了上联所问的“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的原因。众儒生这才个个赞佩,人人折服。方知黄庭坚的“神童”之名真实无虚②。
    ②民间另有一说称这段故事是黄庭坚青年时所对。
    后来,黄庭坚拜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为师之后,才学更是突飞猛进。
    一天,黄庭坚和苏东坡在徐州城南湖边一棵松树下一边饮酒,一边下围棋。棋正下到要紧处,不料一颗松子被风吹落,正好掉在二人的棋盘上。苏轼手拈松子,道:“我有一比上联,如你在三着棋内不能对出下联,当罚酒三杯。”
    黄庭坚望着苏轼那飘飞的长髯,笑道:“先生有此雅兴,我当奉陪。若对不出,甘愿受罚。”
    苏轼笑吟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举一枚棋子在手,抬头看见湖边柳丝下,有人垂钓,心中已得下联,却故作难色。苏轼信以为真,笑盈盈地斟了一杯酒,要罚黄庭坚。黄庭坚却以手按住苏轼持酒杯的手臂,对道: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③
    ③传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开国元勋刘伯温下围棋时,亦曾妙对此联。
    其实,这一景致苏轼在出上联时已收入眼底,凑足了一副绝妙的对联,却故意要试试黄庭坚。及至黄庭坚吟对出下联,才觉竟与自己所想不谋而合,一字不差。
    日落西山后,苏轼才与黄庭坚携棋归家。只见晚霞灿烂,暮霭沉金,水天一色,分外壮观,渔歌唱和,悠扬悦耳。黄庭坚一时联兴大发,停步不前,扭头对苏轼说:“昔日曹子建七步成诗,名传千古。我俩今日七步一联,何如?”“若不能对,当罚后退七步。”苏轼也文思泉涌,非常高兴地答应了。黄庭坚怕苏轼耍刁,便上前挽住苏轼的一只胳臂,吟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不但绘景,还在联尾恰如天成般嵌入一词牌名《满江红》。
    黄庭坚出了出句,便用力拖苏轼向前迈步,想罚苏轼后退七步。
    苏轼知道黄庭坚有意耍刁,立即蹲下身子,任凭小个子的黄庭坚无论如何用力也难拖动。突然,苏轼猛一下松了手,黄庭坚因用力过猛,闪跌一边。苏轼大笑着脱口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④
    ④民间传说又称,唐代诗人李群玉仕途失意后,曾遇一塾师,亦曾妙对过这一奇联。也巧妙地在写景句中,自然妥贴地嵌入了另一个词牌名《普天乐》。
    苏轼虽有许多弟子,最著名的是“苏门六君子”,即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方叔。前4 位又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但他们师生之间从不拘礼,苏轼也从不以他自己的文学好尚强加于门生,而是尊重各自的艺术风格。黄庭坚之所以敢与他嬉戏如顽童,也是由于他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超伦,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的缘故。黄庭坚之所以能对出如此绝妙的联句,是与他拜师学技、刻苦自励分不开的。
相传黄庭坚自从在江州府“舌战群儒”、斗对取胜、才名远播之后,不久便出任江西省太和县知县,便不由得飘飘然起来,目中无人,不可一世。有一天,他决定乘舟顺流东下,到苏、杭一带去见见世面。
    这一天,黄庭坚站在船头上,见水天寥廓,不觉心旷神怡,无限欢欣。这时,在桅杆下站着一位扯篷索的小童,非常谦恭地向黄庭坚行礼道:“敢问先生可是大名鼎鼎的黄山谷?”黄山谷骄傲地点点头,连看也不看这小童一眼。小童并不介意,又说:“我们江湖上的粗人,平常也颇有点俗趣。我这里有一比上联,没有下联,想请教先生,不知先生可有兴致?”黄庭坚这才转过脸,不屑地看了小童一眼,又回过头去,不想理睬。只听小童自言自语道:“想不到一个名传江西的神童才子,倒怕起一个无名的小孩童了。”黄庭坚一听,嗔怒道:“什么?我怕你?是怕你丢人现眼。既然你不怕出丑,那就说说你的上联吧!”小童抱歉地拱拱手,微笑着说了一句:“请教!”便朗声念出上联:
    一扁舟,二商客,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绳八索新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并补充说:“下联中,凡碰到上联有数字处,必须以数字相对,且要求数字有相递变化。”“相递变化”即递加或递减数列变化。因为上联从一到十这10 个数字是依次递增的。
黄庭坚不待小童说完,哈哈笑道:“这种俚俗对联,岂能登大雅之堂?不过,我也闷得慌,且来凑凑俗趣吧!”
    但等到黄庭坚把上联仔细琢磨一番之后,不免有些心慌。他越想越觉得这比上联不简单,因而感到愠怒,急得一阵阵直发呆,额上沁出了一层冷汗,心中暗自责怪自己:“算什么饱学之士,连一个无名小童出的对子都对不上,岂不可悲?”想到这里,他忙叫船家调转船头,说他不想去苏杭了。
    从此,他回到任上,继续发愤苦读,并拜当时的文坛领袖苏轼为师,苦心钻研,终于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来,他向苏轼请教下联,苏轼帮他对出了下联:
    十方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关口,虽走四川三峡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⑤
    ⑤另有民间传说称,扯篷少年的出句,黄庭坚终生未能足对,成了千古“绝联”。直到解放后,长江上的当代船运工作者,运输一种名叫“九里香”的木材时,才对出了这比下联,并非苏轼所为。又传明代嘉靖八年,江西吉水状元罗洪先(字念庵)与几个士大夫同游九江,一船夫进舱向罗洪先出句: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罗洪先以“才高八斗”称世,非常自负,不料却久思难以足对。同行的士大夫更是目瞪口呆。几百年过去了,仍无人能对。直到1959 年夏,才被一位名叫李戎翎的人对出下联: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原来“九里香”是一种珍贵的木材,据说1943年有人为找这种木材花了一年左右时间才弄到手。1959 年6 月,广东佛山市一位老装修工因需要这种木料,托人到10里外的农村寻找,只用了两天时间便得到了。李戎翎闻知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足对了这比“绝联”。前后一算,绝联从出世到足对,经历了400 年之久。另传古时有一穷秀才赴考,因路途遥远误了考期,苦苦央求主考,主考允其补试。主考出的题目是要秀才用从一至十这10 个数目字作出句。秀才暗想,何不将误考原因说说,也好求得主考的谅解。遂吟出句道: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一看,心中称奇。接着又要求秀才用从十到一这10 个数目字作对句。秀才思忖,何不把读书的苦衷表一表。于是挥笔写道: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阅后,点头称妙。关于黄庭坚妙对此联,民间另有一说。称扯篷少年的出句为:驾一叶扁舟,荡两双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因少年要求必须用数字来对,使颇具文才的黄庭坚琢磨良久方才以开店卖酒饭、算账付银钱为题,足对出对句:开二人小店,摆一张桌,放七八只凳,来三四买主,喝五两酒,吃六盘菜,付钱十元找回九分。构思奇巧,清新明快,情趣盎然。
    顿时喜得手舞足蹈。因为这比下联中,也有十个数字,从十到一依次递减,不禁拍案叫绝,对苏轼更是钦佩与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