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黑色底图:(转藏)中国人的素质(浅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9:45:09

                               中国人的素质

 

 

                作者 淡淡的伤感    发表时间 2009-7-27   

 

  前言

  当我想起来写这样一篇文章时,最重要的推动因素还是读了明思博(美)的《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对于书中的描述,我生为中国人当然有话要说,所以便有了以下的诉说。

  注:我的所写并不是想辩解什么,反驳什么,或是附和什么,仅仅是一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篇  孝行当先

  《礼记》中的描述,人的美德并不是参照而得出的,而然中国人的的功夫却是相当了得,毕竟社会存在是决定社会意识的,在中国这样的国度,便可以理解为道德,宗教与政治的化身。

  古时《孝经》曾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又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可见孝作为一种衡量人品甚至是选官的标准,都是占着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人是很讲究孝的,《二十四孝》一书中就举了相当多的例子来说明孝的重要性。从我娘很爱吃橘子的故事到埋妻儿而养爹娘再到剜肉治病无不说明了孝的程度之深。

  守孝三年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生下来头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亦不可自我糟蹋,否则便是对父母的不敬。以相待,若只是敷衍,便降低了标准,认为是不孝。

  中国人的孝是一种美德是没错的,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信仰标准,孩子的相对独立性,并不存在什么刻意在意孝的存在,想去那就去哪的恣意散漫的态度确实有很大的差别。是否影响了中国孩子的独立性,这种孝有时候可能会造成违背了主角的真实意愿,古时的婚姻包办也是一种孝的体现,却有种种的悲剧发生,例如《孔雀东南飞》。就算在当代也有人为父母的命令为马首是瞻,一听父母有言,便毫不含糊地去做,也许可能本身就是个错误的举动,缺乏了自我的主观判断力,这样的想必不太靠谱。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十几亿人口都在信仰着孝的准则,一代传一代,一直下去……

  

  第二篇  公共精神

  要说到公共精神,便有话可谈了。

  从去年的天灾人祸来看,中国人民群众的公共精神可谓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从不以偏概全,也从不以全概偏。人终归有其自私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抱着事不关己,关门睡觉的心态来生活在这个世上的。

  古有农夫的祷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亦有不得不顾及自己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有些人常常想着只要自己的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就没有必要去关心或者没有责任去关心别人。

  说到底了,还是用一句话来概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明思博在他的书中用这样的话来表述中国人

  天生有一种墨鱼的能力

  一旦被追逼

  就放出一些墨汁

  使起自己安全地退后。

  这句话写得相当生动,也比较有概括力。更通俗一些便是你不给我钱,我就没那个义务被你叫过来再唤过去,于是公共精神常常被与金钱联系在一起,显得太过于现实,其实这个社会终究还是要现实一些,不论是在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或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

  对于某些社会中的见义勇为等充分体现公共精神的行为和事迹,我的确是相当敬佩。因为生活中我们的思想境界有时候总会先想着自己的,当然自己确保不受伤害,但至于究竟要不要管别人,就是另一回事了。

  当然这个社会是不乏有真正公共精神的人的,他们可能不计报酬,不计后果,但真正人们都达到那样的思想境界高度,还是将要有很长时间的路要走吧。

  

  第三章  知足常乐

  中国的古代的诗歌作品中常常会写到怎么样的思念家乡或是一别多年的痛苦,是因为中国人的情结中是不愿意离乡去远方的,因为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

  钉在一块土地上,

  好像一棵树,

  吸水,开花,结果,最后枯萎了,

  归于脚下的黄土。

  那是他们的知足常乐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作用着。

  一段时间之内,中国人是很相信的,或许可以称作是一种宿命论,皇帝是天子,释迦摩尼是救世主,这些环境的作用打造了中国人很吃苦耐劳的品质,有着永恒般的好心情,不论外面怎么样,中国人总是很相信会很好,现在已经很好了,然而这样的相对于进步的停止却差点要了中国人的命。

    现在却有很多现象表明中国人并不是很好的保持这种美德了,贪官亦或是种种谋求某个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数一数就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们会常常丢失快乐,只是满足自尊或是虚荣心。

  所以知足常乐,亦或是相关无事,还是抱着常乐的心态。知足常乐在当今的社会中可以衍生一下它的意思,便是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分的要求什么,再用一句老人们常说的话: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永远不是你的,切不要把它理解成天命不可违,我只是想说在什么都没有争取到之前你只好做好你自己,常常可以使自己很开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