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图片高清:志士的精神与为官的品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59:31

志士的精神与为官的品格

 

笔者在国防科技大学参加培训期间,参观了韶山、岳麓书院、岳阳楼等历史文化遗迹,在强烈的历史文化震撼下禁不住自问,是什么在三湘大地哺育出谭嗣同、黄兴、宋教仁、蔡锷,特别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开国元勋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一大批彪炳千秋的仁人志士?细思量,觉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孕育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志士的精神。

志士即为意志坚决而志向崇高的人。志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凡胸怀社稷苍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于舍小身而求大义者,都可谓之志士。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各代都有这样的志士,他们为国家和民族而生,为崛起和图强而存,为尊严与荣誉而战,为名节与大义而死。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正值边患未绝、新政受挫,虽四次被贬,但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慨然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名句。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仁人志士为抵御列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舍生取义。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能走而不走,“竞日不出门,以待捕者”,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甘于引颈就戮,慷慨赴义,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正是一部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的感天动地的奋斗史。毛泽东当年还在校就读,就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瞿秋白高唱国际歌以无畏的气概走向刑场;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却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种不惧生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既源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亦是对传统志士精神的传承。

志士的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今天仍然应该得到弘扬,其主要表现应在于心系天下,志在为国,为民谋利,乐于奉献。然而,在如今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却很少看到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身影,也看不到传统志士心忧天下的情怀,理想信念淡化,目标追求矮化,生活情趣俗化,视个人利益比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视个人权力地位比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先,有的即使工作很努力也只是盯着位子做,瞄着利益干,甚至大行“官场”潜规则,拉关系、找靠山、入圈子,吃吃喝喝,跑跑送送,其行为不仅与党性要求相差甚远,也看不到古之志士的精神风骨。

为人总要有点精神,为官就得有所担当。如今一些同志身上之所以少了志士那种“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的精神,一个重要原因还是经不住利益的诱惑,舍不下对利益的追求。在当今这样相对太平的时代,似乎无亡国之虞,无战乱可勘,无国耻可雪,财富和奢华成了一些人成功的标尺和生活标准,于是其志向就不自觉地转移到对物质利益追求上来。当然,不能说追求利益就一定是错误的,但是,作为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为使命的共产党人,如果心中仅有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谋取个人利益,则是错误的。既为时代精英,就有举天之责。历朝历代以来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中华民族血脉就不会如此绵延不绝;如果当年的共产党人不是甘于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人民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独立和小康生活。

笔者无意说我们的精神要回到过去,而是说无论今天的物质财富、奢华生活对我们诱惑有多大,作为共产党人,都应该传承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应当对照先人的志向来看我们为官的品格,对照前辈的追求来看我们从政行为。特别是在当前世情、国情、社情、党情都变得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在党面临着“四种考验”和“四个危险”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有所警醒,应该多一些忧患意识、历史意识和使命意识,少一些利益意识、权力意识、享乐意识,因为这是使命所致。今天的我们是前人精神的鉴别和考问者,未来的人们又将是我们这代人精神的鉴别和考问者。我们是否可以自信地对后人说:“我们身上始终充满志士的精神”?(王艳勇) 《解放军报》2012年1月8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