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有白色粘稠物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王羲之巧制防盗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50:41

 

                                                                     王羲之巧制防盗联

①有不少人对王羲之写对联的传说提出质疑,认为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连唐人说的“近体诗”都还没有雏形,哪会有春联?既无春联,当然就不会有王羲之写春联的事了。
    这种观点当然是从现有史实、记载及分析提出来的。但又有证据证明,春联的起源,远早于第一副春联的史书记载。
    在福建省《福鼎县志》和《霞浦县志》中,发现有咸通、乾符(公元860—879) 年间的3 副对联。其一是林嵩未第时在福鼎县礼岙“读书草堂”悬的一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另两副是陈篷(号白水仙)家居霞浦县后崎时题的两副居室联。其一为: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其二是: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霞浦、福鼎两县僻处海隅,文化较落后,陈篷又是一介寒士,能有这样合乎格律的联作,说明对联艺术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无独有偶。湖北沙市刘作忠先生1984 年在搜集湖北省名胜楹联时,发现了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道宗,唐初进士、武昌灵泉寺开山鼻祖李洞(法名如晓)以及唐僖宗李儇和唐末“鹧鸪诗人”郑谷等人在湖北留下的楹联。这些楹联的发现,足以推倒史学界长期以来断定“对联产生于五代”之说。其实,据《晋书·列传第二四·陆云》载,西晋时,文学家陆云与著作家荀隐,一日在西晋大臣、著作家张华(张司空)家宴席上初次相遇,因互不认识,荀隐脱口而出,自我介绍道:日下荀鸣鹤。陆云听罢,不假思索,亦于席上举手自我介绍说:云间陆士龙。恰成一副天然巧对,一时传为佳话。陆士龙和荀隐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大臣和学问家,荀隐是颍川颍隐(今河南许昌)人,地近当时的京都洛阳。由于他们这副名联的影响,后来人便以“日下”指代京城。据此推断起来,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曾写过对联,也就不足奇怪了。当然,我国人民由于对先贤的崇拜、景仰,有时也有附会之说。不管怎样,好在人们口口相传这一故事的真正用意倒不在于借此说明春联在东晋时代就已出现,而是说春联在我国源远流长,深为历代各种人物所喜闻乐见而已。
    书法是我国古老而璀璨的传统艺术,经过近3000年的发展和创新,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一笔重要财富。其间有一位名传百代、令后人仰慕不已的书法家,就是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年,或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出身贵族,是东晋大臣王导的儿子(一说为侄子)。他素性坦率,不拘礼节,初为秘书郎,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专攻书法,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兼取众长,别具一格,被后代奉为“行书之龙”和“书圣”。他还善文章,擅对联,所作《兰亭叙》(一作《兰亭序》、《兰亭集序》),记述了他和谢安、孙绰等41 位名士宴集山阴兰亭之盛况,抒发志趣,文笔雅致,为历代所传诵。他原有文集10 卷,已散失。传世的《王右军集》为明代人所辑。其子王献之,书法成就也很大。父子合称“二王”。
    王羲之幼年时说话虽然迟钝,但颇有内才。加上他善于扬长避短,7岁随书法家卫夫人(铄)习字,不到3 年已见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名传方圆百里。在一片赞扬声中,刚到10 岁的王羲之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他路过一个集市,见一家饺子馆生意兴隆,宾客满座。可是,招牌“鸭儿饺子铺”5 个字却写得十分呆板,毫无功力。他感到太不相称,便想探个究竟。
    当他进得铺来,只见铺内有只大锅,锅中水正沸腾着,锅旁有道矮墙,一个又一个包好的饺子正从墙那边飞过矮墙,恰好落入锅中。他坐下来买了一碗,发现一个个饺子好似在水中嬉戏的小鸭子,精巧至极。他高兴地欣赏了好长时间才舍得品尝,味道果然鲜美异常。一小碗饺子很快就吃完了,他越想越觉得招牌上的5 个字与饺子铺的饺子太不相称了,便绕过矮墙,找到铺主。主人是一位白发老婆婆,正在揿皮包馅,动作异常娴熟。更令他吃惊的是,老婆婆每包好一个饺子,就随手抛过矮墙,既不起身,也不抬头,个个饺子却不偏不倚正巧落入锅中。他惊奇地问:“老人家,您这么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呀?”老婆婆回答说:“熟练50载,深练须一生。”老婆婆的话触动了王羲之,他猛地怔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又问:“老人家手艺如此高超,可招牌为什么不请名人书写呢?”没想到这一问顿使老婆婆脸色变了,生气地说:“不好请啊!就说那个刚露脸的十龄童王羲之吧,让人捧得长翅膀了。说实话,他写字的功夫还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听了老婆婆的话,王羲之羞愧至极,恭恭敬敬地认了错,并当即为“鸭儿饺子铺”写了横匾,同时为门旁写了一副对联:
    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由于饺子铺有了名人题写的对联和匾额,观赏的人更多了,生意也更加兴隆了。
    王羲之自幼好学。12岁那年,他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他祖宗留下来的书法理论书籍《笔说》,就悄悄拿出来读。父亲发现了,问他:“你为什么偷我秘藏的东西?”王羲之笑而不答。父亲担心他年幼无知,不能保守家秘,就说:“等你长大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请求说:“现在就让我读吧。如果等我长大了再读,恐怕会影响我现在的进步。”父亲听他说得很有道理,高兴极了,便把书给了他。过了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便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不久,王羲之的书法就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成为妍美流变的新体。其书法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多变,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影响极大。
    后来,王羲之还写过不少对联。如他在军帐中写的: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虽只短短十字,却将把酒焚香,武而看剑,文以读书的军帐内习武学文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尤其是王羲之巧智防盗联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佳话。
    那是王羲之从山东移居浙江,在绍兴落户的第一年腊月,春节将临,他挥毫写了一副春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景新岁新年。
    让儿子王献之贴在大门上。不料,对联刚贴出去一会儿,就被人悄悄揭走了。因为王羲之已是当时有名的大书法家了,人们太喜欢他的墨宝了。王羲之无奈,只好又写了一副:
    莺啼北里;燕语南郊。
    又命儿子贴出去。可一转眼又被一位酷爱王羲之墨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去了。
眼看要过春节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门上仍空无一字。王羲之的妻子真有些急了,再三催促王羲之快写。王羲之略一沉思,计上心来,挥笔又写了一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再命儿子王献之贴在大门上。这一次,人们见对联的字迹虽然好,但内容不吉利,也就无人再揭了。
    到了正月初一黎明,王羲之在上下联末各续写了3 个字,使这副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②这副对联的来历,在民间另有二说。一说为韩愈所为。另一说称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有一举人名叫萧燧,才思敏捷,不畏权贵,书法绝妙,故每年春节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便被人抄录了。为了防止被人抄袭,有一年除夕夜,他便先写了那副四字联,“联抄公”们照例等了半夜,见等来的是这样不吉利的联语,只好败兴而去。萧燧这才续为全联。作:福无双至今年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联抄公”们发现萧燧的对联“变”了,才知道被萧燧捉弄了。可一个个又无话可说,有苦难言,只得以后不再扮演“联抄公”的角色。亦可引为当代“联抄公”者戒。
    前来给王羲之拜年的街坊邻居和过往行人见了这副吉祥如意的春联,个个颔首叹绝,无不击掌称妙。王羲之父子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由于王羲之擅长对联,后人也用对联表达对他的崇敬。在古城绍兴昌安门,有一座高不过百米的山,山南有座戒珠寺,相传是王羲之由山东南来会稽山阴当地方官吏时的别墅。戒珠寺里面的陈设与别处不同,在通常供奉弥勒佛的地方,塑着一尊王羲之的坐像,两侧各有一名童子,一人手持拂尘,一人怀抱双鹅。山门上还有一副十分幽默风趣的对联:
    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其中如无活佛,何须这样庄严?
    原来,这里面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呢。
    相传山阴有位道士养的鹅肥大体白,威武神气,王羲之十分喜爱,便应道士所求,当场写了一篇《道德经》,换回几只鹅。于是,“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便传为文坛佳话。但不久又因此造成一起冤案。
    原来,王羲之为了挥毫书写时手指灵活,每天都要用一颗宝珠摩娑双手,活动手指关节。一天,这颗宝珠却突然不见了。王羲之怀疑是寄居他家的一个和尚偷去了。并从此对这个和尚冷淡起来。和尚深知此事,却不申辩,竟绝食而死。不久,王羲之家宰鹅时发现,那颗宝珠被大白鹅吞下肚去了。王羲之由此悔恨不已,便把这座别墅连同周围的土地,全部捐赠给佛门作了寺院。这便是“戒珠寺”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