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梨园花府查封:浅谈“新三座大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43:02

浅谈“新三座大山”

物语漫谈   2008-04-05 22:46   阅读63   评论0   字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经济领域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的消费水平呈直线增长,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标准。然而,中国出现了一个公认的新名词——新三座大山。同时,也流行一首新民谣——上学把家长逼疯,买房把家底掏空,治病不如提前送终。“教改” 、“医改”、“房改”,最终促使教育、医疗、住房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关注,人们的切肌之痛。

比起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确实是垮了一大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远远比那个时候发达和富裕,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可是,在那个时候教育、医疗、住房问题还远没有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焦点问题”。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导致的呢?是 “教改”、“医改”和“房改”!不!考其根本,我们都会把矛头指向政府当局。

首先,我们来看看教改。自从教改以来,大学学费从1997年开始疯狂上涨,至今总共上涨了25倍以上,迅速从免费模式变成了高学费模式,而中小学校出现的各种乱收费现象就更不是什么新闻了。要是没有教育局与政府的全力支持,学校能这么疯狂吗?可怜的是中国的平民百姓,以为只有读书才是一条好出路,所以卖田卖地都要给自己的子女上学,上大学。结果,家底掏空了,儿女毕业了,可是刚毕业就失业了。他们原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光宗耀祖,脱贫致富,可以走上星光大道,殊不知上大学是多么容易的事,只要有钱就没有失学的道理;殊不知扩招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教育资费,而不是真正把每个人培养成社会的栋梁。人人都上大学了,人人都挂着大学生的身份,要求工作既要轻松又要高薪。到头来高不成,低不就,失业、待业的人就越来越多。为了平息学生对学费的非议与不满,老师总是说什么读书的学费是与将来出来工作的待遇成正比的。结果毕业了,也失业了,回首当年,才知道老师也不过是个凡人,会哄骗单纯无知的学生的凡人罢了。

或许,老师在我们的眼里是个行凶者,但是真正的主谋不是他,而是教育局和某些政府部门。毕竟,国家还是有“王法”的,一个老师是不可能说收多少钱就可以收多少钱的,收来的钱也不可能全部放进他们自己的口袋里,只有教育局和政府才有这种掌控力。若没有政府和教育局对教育收费标准的规划与执行,支持与强制,我们的学费又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其二,我们探讨一下医疗。都说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结果发现医生都是看钱不看人,有钱病可治,没钱莫叫医;看小病开大处方,看大病开留院观察单,甚至还要走点关系。所以现在的医院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病人的家属都会在是病人进行手术前给主治医生一个红包(红包的大小决定用心的程度),这样医生就会安心,家人才会放心;手术结束后再给护士一个红包,这样护士才会用心,病人才可养心。医院常常“小题大做”,总把问题严重化,以饱私囊。就一个小小的感冒,去到医院就要开药,打针,打点滴,还要回来复诊。结果,去一次医院就要好花几百块。所以,要是一个小感冒,一般收入的人通常都是“自当医师”买点感康,康泰克之类的感冒药服用了事。

对于低薪收入的工人或者农民来说,医院更不只是一座大山,而是鬼门关。房子旧了点,破了点还可以住,孩子能上得起大学的就让他上,上不起就让他直接去打工,唯有医疗是谁都离不开。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医疗费,对于城里的人来说,的确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尽管有医疗保险,很多人背负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城里人很不满。但是对于低薪收入的工人或农民来说,那几万几十万的医疗费压根就没想过;对于农民来说,如果医疗费超过几万或是患了什么需要手术治疗的大病,大多数都是回家等死。所以说,医疗大山在低薪收入的工人或者农民心里压根就是鬼门关!

住房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虽然买房贵还只是占不到中国总人口一半的城镇居民所遇到的问题,虽然市民中也有一部分人实现了住房小康,但由于住房政策的严重失误导致高房价和居住矛盾的“尖锐程度”早已达到使市民难以容忍的地步。所以在近几年一系列的重要民意调查中,住房问题基本上都位居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榜首。住房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看看现在能有多少人能买得起房的,除了企业老板,政府官员和少数高薪阶层外,我想绝大部分人都是可望不可及。面对现在天价的楼房,我们不只买不起,也供不起,甚至租不起。是什么导致这种市场失衡呢?是政府!是政府没有做好有效的市场宏观调控,纵容商家暴涨暴跌,甚至出现官商勾结。商家为了掠取更多的利润而暴涨楼价,但是,要是没有政府的支持,商家是不可能实现楼价持续暴涨,更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反过来看,暴涨楼价,会导致销售量直线下降,也因此导致一部分房产企业倒闭,这么大的风险为什么商家还要去冒?原因就是他们的成本也暴涨了,尤其是政府卖给他们的地皮。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间,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为9,100亿元(与此相对比,1998年至2003年间发行国债的总额也不过9,300亿),约占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35%;200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5,894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47%;2005年开始对房地产业“调控”,土地出让金总额仍高达5,505亿元;2006年一季度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已达3,000亿元,预计全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将突破50%,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财政”。说白了,楼价暴涨是政府逼出来的。

我们的政府经常说“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决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等等。但是,说一套,做一套,这不过是想麻木人心而已。虽然人们常说政府很无能,但是我相信政府是有能的。过去的那三座大山是那么的沉重都可以推翻,更何况这三座大山还是在自己的管辖之内?天下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去做的事。其实政府不太想去处理这些事,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二大财政收入,楼价一减,简直就是在他们身上放血。事实也是如此,自从“教改” 、“医改”、“房改”后,国家财政的确取得很大的成就,国企“解困”了,财政也“减负”了,收入第年增加,支出第年减少,各级干部个个都是肚子里可以撑船,连一个小小的公务员都成了市民心中梦寐以求的工作。

政府总是倡导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人,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事实上的确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但是,另一部分人却更显得贫穷。这样的结果,似乎有点脱离共同富裕的口号,更有点像两极分化。当然,贵族学校也有人去读,再贵的医疗护理也有人光顾,豪华别墅同样有人去买,可是,像这样的人能有多少呢?不过是些企业老板或政府官员以及部分高薪阶层罢了。他们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己的,当然不愁教育、医疗与住房啦。但是,一个国家能有多少个这样的人啊!

防民之口,甚防川。面对民众的强烈非议,为了缓解矛盾,某些政府当局似乎改变了立场,站在民众这一边,训责,查办一些出头鸟。例如,2005年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不仅点名批评了8个省市拒不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坦言自己的家庭收入也很难负担孩子的学费,而且怒斥“中小学乱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乱收费”、“某些高校收钱上了瘾”。他的直言获得了舆论的广泛好评,国内的主要媒体一致称其为“良心官”。尽管处理了一批出头鸟,可是没有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问题还在恶化。这是为什么?因为治标不治本。教育、医疗、住房问题的根源就是一个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产业经营方三者构成的分利集团,他们是“肝胆相照,繁荣与共”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治理这种根源,就要先从自身出发,自上而下,由里向外地整治。

我想,这些问题也是当局者一直关注着并且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的问题,解决如何平息人们的不满情绪,避免发生暴动,可是,他们从不铁下心来采取实际措施解决实际问题。或许,社会上对教育、医疗、住房问题的现状成因分析以及对政府尖锐的批判已经太多了,对一贯仇视任何对现状不满的人和言论的当局者已经麻木不仁了。或许,对于不曾经受过这三座大山压顶的当局者是根本无法理解问题的严重性与灾难性。劝告当局者更应该站在普通市民,甚至农民的处境上对待问题,体验一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