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兔专用捕猎器.48o元:做人做事有门道---虚怀若谷,戒骄戒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2:54
谦虚的人将自己的野心藏起来,将自己的欲望隐化去,正如一个富足的人手持大碗身着破衣向人乞讨一样。而这样的人恰恰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轻易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 人贵有自知之明
 
  从前有一只蚂蚁,它的力气很大,开天辟地以来,像这种蚂蚁大力士还不曾有过,它能够毫不费力地背上两颗麦粒。若论勇敢,它的勇气也是空前未有的:它能像老虎钳似的一口咬住蛆虫,而且常常单枪匹马地和一只蜘蛛作战。它不久就在蚁冢之内声名大盛,蚂蚁们的谈论几乎都离不了它这位大力士。
 
  弄到后来它的头脑里塞满了颂扬的话,它一心想到城市里去一显身手,到城市里去博得大力士的名声。有一天它爬上最大的干草车,坐在赶车人的身旁,像个大王似的进城去了。
 
  然而,满腔热望的蚂蚁大力士碰了一鼻子的灰!它以为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可是不然!它发觉大家根本不理会它:城里人个个忙着自己的事情。蚂蚁大力士找到一片树叶,在地上把树叶拖呀拖的,它机灵地翻筋斗,敏捷地跳跃,可是没有人瞧,也没有人注意。所以,当它尽其所能地耍过了武艺,便怨天尤人地说道:
 
  "如果我觉得城里人都是糊涂和盲目的,难道是我不可理喻吗?我表现了种种武艺,怎么没有人给以应得的重视呢?如果你上我们这儿来,我想你就会知道,我在全蚁冢是赫赫有名的。"
 
  那天回家时,蚂蚁大力士就变得聪明些了。
 
  聪明的蠢才就是这样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名满天下,恍然大悟时方才知道自己的名声仅仅限于蚁冢的范围而已。
 
  自豪--一旦它与骄狂、偏见及狭隘同行,一旦它与同情、谦逊及友谊分手,就成了一种消极的品质。这种虚幻的自豪感是褊狭、傲慢和无知--对创造性生活的无知,对朴实、谦恭和果敢的无知。
 
  人能通过积极思维和想象力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妄自尊大意味着人只是在运用扭曲了的想象,这种充满谬误的想象伤害他人,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伤害了自己。
 
  妄自尊大的悲剧在于:它阻止人们达到完美和正直。试问,你能在妄自尊大的同时怀有真正的自尊吗?不能!你能在妄自尊大的同时拥有对他人的理解吗?也不能!
 
  真正的自豪感来自于对自己的理解,这是一种由成功和谦恭结合而成的幸福。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朋友免不了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感情冲动,话说过头,事做过火;由于方法不当,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等等。遇到这种情况,丝毫不要羞羞答答、扭扭捏捏、遮遮掩掩,而是要勇敢地向朋友道歉。衷心的道歉不但可以弥补破裂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增进感情。
 
  有些人认为,朋友之间用不着客套,即使有所冒犯也无须道歉。其实错了。生活中因为一件小事、一句言语、一次口角、一个行为就使老友翻脸、夫妻反目的事不是常有的新闻吗?因为不肯道歉和认错,或者找各种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过错只能加深矛盾,使朋友生气。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现;道歉,可以避免一场纠纷的爆发。
 

  真正的道歉不仅仅是承认一个错误,它还表明,你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有损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补偿和重建这种关系有着相当的愿望。
 
  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承认错误是令人难堪的。
 
  但是,一旦你迫使自己勇敢地这样去做,克制自己的骄傲心理,它将会成为一种奇妙的医治创伤的清洁剂、愈合剂。
 
  作为一个人,我们都需要学会道歉的艺术。让我们老老实实地回想一下,有多少次由于你严厉刺耳的评判和尖刻的话语使你以失去朋友为代价而受到了惩罚。然后,你计算一下,有几次你曾坦白、诚恳地表明了你的歉意。你是否会感到吃惊呢?因为每当我们犯下一个哪怕是很小的过错,我们那奥妙的理智都会感觉得到,某种有关伦理道德的心理平衡就会受到干扰,直到这个过错得到承认并且表达了歉意为止。
 
  记住,向人表示道歉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而是成熟和诚实的表现。即使是伟人也能道歉。邱吉尔对杜鲁门的第一印象十分不好,后来他告诉杜鲁门自己曾一度严重地低估了他--这是一句用高明的恭维话表示的一种歉意。
 
  一位当大夫的朋友曾对笔者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诉说有各种各样病痛的男人到他那里去看病,这个人头疼、失眠、消化紊乱,可是却找不到任何生理上的原因。最后,这位朋友对他说:"除非你告诉我你的良心上有什么不安,否则我是无法帮助你的。"
 
  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这个人终于承认,他作为父亲指定的遗产执行人,一直对住在国外的弟弟欺瞒了他的遗产继承权。马上,这位明智的老大夫便敦促这个人给他弟弟写了一封信,请求弟弟的宽恕,并随信附寄了一张支票作为第一步的补偿。然后,他一直护送这个人把这封信送到邮局,当这封信在检信口消失的时候,这个男人流出了热泪。"谢谢你,"他说,"我相信我的病都治好了。"他的的确确恢复了健康。
 
  诚挚的道歉不仅能够和解被损坏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使这种关系变得更为牢固。
 
  李先生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里的老师。有一次,其所在系的领导对他的工作提出了许多非难,原来是同他熟识的一位教授说了一些诽谤他的话。这些话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不得不默默地吞吃了这些苦涩的黄连。
 
  后来的某一天,他接到了一封这位教授写来的信。当时他已经调离了那所大学。教授在信中说,自己一直错误地评价了他,并希望他能接受他的歉意。于是乎,在一瞬间他的所有敌对情绪都冰消雪融。教授使他深受感动,他立刻写了一封回信,如实地把他的感受告诉了他。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
 
  □ 不要掩饰你的毛病
 
  请扪心自问,你是不是一个豁达大方的人?你可能认真思索才肯定地回答一个"是"字。不过,无论你是好人、坏人、奸险小人、正人君子、西方人、中国人……你的心中必然有一个没有人知道的秘密,而且也有一个自己无法说服、也不希望别人去碰触的弱点,你会与知己良朋畅所欲言,话尽辛酸--除了把那个秘密抖出来。你愿意忘掉自我,为朋友而赴汤蹈火,但是谁也休想改变你,尤其是你那个被埋于深处的弱点。你会说:"我什么事情都可以依你,就是那件事我要独自处理。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当然知道自己的弊病在那里,只是现在仍不是改变它的时候。"
 
  你那根生命中的刺是什么?那可能是嫉妒、小气、贪婪、虚荣、奢侈、搬弄是非、不负责任、狂妄自大、自卑自怜、好大喜功等等。由于它的存在,你深深感受到人性的丑恶,无论你如何隐藏这只可怕的怪兽,希望带给每一个人良好的印象,但你的努力终会付诸东流,为什么?理由很明显,你有没有看过一个不良于行的人?他越是装出常人一般的走路姿势,穿起牛仔裤、高跟鞋,打扮新潮,你越会觉得他身上的残障十分碍眼,替他感到难堪!想尽办法掩饰自己的毛病,谁料欲盖弥彰,得到相反的效果,诚是可怜可哀矣!
 

  收拾心情,面对现实,虽是说易行难,但世上本来就没有不流一滴汗水便能收获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弱点。分别在于有人一生被这个大魔头折磨,有人则能慢慢脱离它的魔爪,靠自己的理智与它和平共处,让时间与经历把它的棱角磨掉,朝着一个完人的目标迈进。
 
  坦诚面对自己的弱点,拿出足够的时间与勇气克服它,不断自我提醒。同时也接受自己时而软弱惧怕的事实,对人处事更要谨慎端正,一切的问题将再也无法困扰你。
 
  美国罗伦治医院负责人史提芬医生说:"谦虚接受人家的批评,好好反省,努力改进,消除恶习与弱点,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功课。"如果你总是觉得听到人家指出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耻辱,令你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终而恼羞成怒,以下则有一些建议,或能助你克服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慢慢懂得从批评中吸取教训。
 
  (1)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你不必介怀人家的批评。你的弱点无损你的价值,无须一概以敌视的态度对待意见与你相左的人。
 
  (2)如果别人对你的工作表现颇有微词,你知道人家是针对事情发出意见,而不是故意与你作对。
 
  (3)千万别把"我的工作不被接受",解释为"我不被接受"。
 
  (4)听到人家对你的批评后,暂且不要马上反唇相讥。你应回去好好想一想,看看对方是否真的是恶意中伤,抑或只是说出真相。
 
  (5)假若你对于人家的批评半信半疑,不妨多跟几个朋友倾谈,客观听取别人的意见,你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
 
  (6)如果你觉得人家误解了你,你不必与对方发生争执,只需把你的意见说出来,保持心平气和,批评便再也不能影响你了。
 
  喜欢听赞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忠言逆耳,当人家对着自己狠狠数落一番时,不管那些批评如何正确,大多数人内心都会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会拂袖而去,连表面的礼貌功夫也不愿做,令提意见的人尴尬万状。下一次就算你犯更大的错,相信也没有人敢劝告你,这岂不是你最大的损失?对于逆耳之言,人都不爱听,听起来如芒刺在背,令人难以接受,可它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苦口良药"。逆耳之言有两种:一种是无端的指责,一种是刺耳的忠告。对于前者,虽有辩白解释或回击的必要,但也可从侧面或反面使自己深思。鲁迅就是常常从无端的指责中,坚定自己的方向,修正自己的方法。对于后者,既是忠告,但也不容易听进去,甚至产生反感,以至常常会把朋友当仇人。唐朝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开初是很难"纳谏"的,可魏征的多次逆耳忠告,使这"一代明主"从纳而变为愤,几次想杀他,要不是皇后说情,魏征很难保住性命。后来,李世民听其忠言,才使魏征帮助太宗制定了有利于唐王朝巩固发展的政策,才出现所谓"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 做错了就认错
 
  当你做错事时就勇敢地认错,不要因此做些无谓的辩解。"失败乃兵家常事",这根本就不足为奇。而且,当你勇于承认时,你往往会得到更多实质性的好处。
 
  我国有一家彩电厂,一次一位用户来信说:"正看着电视,突然在荧光屏上出现一道白烟,随即图像消失了。"工厂经检查发现问题发生在进口的滤波电容器上。有的同志算了一笔账,一年共卖出电视机8万台,其中有40台出了毛病,返修率不过万分之五,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完全可以不予理睬。
 
  然而,厂领导却认为,对厂里来说是万分之五,对用户来说却是万分之一。因此决定把卖出的8万台电视,全部为用户换下滤波电容器。但是,这8万台电视机已销到28个省、市、自治区,都挨个换下电容器谈何容易。有人主张给找上门的修,没找上门的就算了。厂长不同意,他们组织该厂在全国的126个维修点出面,在当地报刊电台上登广告,请买了这批电视机的顾客一律到维修点,免费更换电容器。
 
  最后经过核算,厂里拿出100万元作为修这批电视机的费用。表面上看,他们虽然在经济上受到一些损失,但却赢得了对用户负责、质量第一的好名声,从而赢得了更高的信誉。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虽然做错了事情要承认错误,但这其中也涉及这样的问题:认错的艺术。
 
  有关专家给出这样的一些意见:
 
  1.时机的选择
 
  这是个重要因素。如果你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你就应该立刻去道歉。当然,当对方心情愉快、时间悠闲的时候效果是会好一点的。但比如说,你今天犯错了,隔了几天才认错道歉的话,也未免太不应该了。因为,事情过后你再去道歉,人们往往会怀疑你的真诚度。
 
  2.认错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颜婢膝
 
  认错本身就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示,是值得尊敬的事情,大可不必为此一蹶不振。
 
  3.态度要诚恳,要坦率
 
  当你有某件事想要对方谅解时,态度是很重要的。你应该坦率地向他说出这事情的缺点、错误,并表示改正,这才能证明你希望获得谅解的决心。
 
  4.敢于承担责任
 
  既然是你已经做错了,就无需掩饰,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才是获得谅解的最好办法。推卸责任或避而不谈,只能适得其反。
 
  除了上面的几个方面外,我认为,我们除了要在口头上有所表示,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来弥补。
 
  通常,某家公司在开会前,都会配给出席者一些资料,但有一次却漏印了部分的资料,而这错误是因为负责影印的新进职员忽略所致。虽然这一部分资料对会议的进行并没有造成什么大的阻碍,但这位新进职员将会受到上司的指责,这一点是毋庸赘述的了。
 
  但是,这位新进职员却对上司说:"请你把资料再借我一下。"并且表示要重新影印,把完整的资料送给出席会议者。
 
  这时,上司对该职员的能力重新作了肯定。这是因为不只是道歉,而且他想办法要补救的态度,令上司觉得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诚意。当然,他并非有意这么做,但结果却给了上司一个好印象,因此可说他做了很好的自我表现。
 
  对于犯错,当然是可免则免,这就要求在工作时,我们都应该小心对待,不应粗心大意,但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错误,你还可以这样对对方道歉:"真是对不起,我知道不论我如何抱歉,也无法求得你的原谅,但是我希望有补救的机会,不论任何事我都愿意做。"相信当你这样表示的话,对方多半都会原谅你的,当然,你必须是真诚的。
 
  □ 不要吝啬说"对不起"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些人往往不愿道歉,怕丢面子,怕抬不起头;但是这样一来,又时常私下心情不安,甚至有点惶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良心不安,因为若有所失,因为内疚于心。
 
  那么,何不说一声"对不起"呢?每个人都会有对不起人的时候。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它是承认你的言行破坏了彼此的关系;而且你对这关系十分在乎,所以希望重归于好。
 
  承认自己不对,心理会很难受,脸上挂不住,做起来更不容易。不过你一旦决心面对现实,不再倔强,便会发现,认错对消除宿怨、恢复感情确有奇效。
 
  有时,我们迟迟不道歉,是因为怕碰钉子,碰了钉子就要没面子了。这种令人难堪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不大。原谅别人可以祛除心理怨恨,而怨恨是损伤心灵的,有谁愿意反复蒙受痛苦和忿怨的折磨呢?
 
  我们要学会道歉,认识到这是一门安抚自心、避免创伤的生活艺术。该怎样进行道歉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说不出口,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吵架后,一束鲜花能冰释前嫌;把一件小礼物放在餐桌旁或枕头底下,可以表明悔意,以示爱念不渝;大家不交谈,触摸也可传情达意,千万不要低估"尽在不言中"之妙。当然,这是就夫妻生活而言。
 
  (2)切记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现。伟人也有道歉的时候。邱吉尔起初对杜鲁门的印象很坏,但后来他告诉杜鲁门,说以前低估了他,这是以赞誉方式作出的道歉。
 
  (3)除非道歉时真有悔意,否则不会释然于怀,道歉一定要出于至诚。
 
  (4)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颜婢膝。你想把错误纠正,这是值得尊敬的事。
 
  (5)应该道歉的时候,就马上道歉,越耽搁就越难以启齿,有时甚至追悔莫及。
 
  (6)假如你认为有人得罪了你,而对方没有致歉,你就该冷静应付,不可闷闷不乐,更不要生气在胸,写封短笺,或由一位友人传话,向对方解释你心里不痛快的原因,并向他说明你很想排除这一烦恼。你若能减低对方道歉时的难堪,他往往就会表示歉意,说不定他心里也不好过的。
 
  (7)你如果没有错,就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认错"。这种没有骨气的做法,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同时,要分辨清楚"深感遗憾"与"必须道歉"的区别。比如你是领导,某一下属不称职,势必予以革职。你会觉得遗憾,但不用道歉。
 
  □ 拿得起,放得下
 
  常人都乐意听好话、听表扬、听奉承话、听恭维的话、听鼓励的话、听抬举的话。听到这些话,不论是当面听到还是背后听到,也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虚情假意的或恶意的,都喜欢听。也不论他是这话的直接发出者还是转述者,你都喜欢他。总觉得耳顺,心中舒服,脸上有光。
 
  与此相反,常人总是讨厌听批评指责的话,讨厌听不满自己的话,讨厌听指出自己失误的话。不论这些话是当面听到还是背后听到,也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有意中伤的都讨厌,都不愿意听到。他们如果是这些话的直接发出者你会讨厌他,恨他,甚至可能恨他一辈子。他如果是这些话的转述者,你也可能讨厌他、恨他,认为他是赞同这些话的。听到这些话总觉得逆耳,心中不愉快,脸上挂不住。
 
  殊不知这正是常人常犯的一种错误,一种由心理脆弱或无自知之明,或追求虚荣所导致的一种错误。
 
  面对批评和赞扬,人们近乎本能地拒绝前者而喜欢后者。这除了可能是批评者缺乏批评艺术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评和赞扬的本身会使人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反应。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时,往往会觉得丢脸、难堪、悲伤、恼火而生气,而在得到赞扬时,会有振作、兴奋、自豪、惬意、快乐的感受。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挨批评是件舒服的事。
 
  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或担心缺点和错误被人看穿,影响自己的成功和发展,常常就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很少有人会真正地把批评看做是针对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人格。即使是"忠言",听起来也"逆耳"。
 
  从理智上说,没有多少人不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也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对待批评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平时,我们不难听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欢迎批评"一类的词语,甚至自己也不止一次地用过。但实际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评时,受批评者往往就会像遇到电击一样立即缩回,采取拒绝、逃避的形式为自己辩护。
 
  这种经历和体验,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面对批评,人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为什么单和我过不去";"你不拿镜子照照自己,有什么权利批评我";"我哪里得罪了你,你何必这样";"你无情,别怪我无义"等一类的反应。
 
  因此,如果批评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顶撞几句,也可能耿耿于怀,在工作中消极抵抗;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发雷霆,也可能会报以讽刺挖苦,或伺机找茬;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学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争吵一番,也可能会责怪对方背叛了你,并把你们之间的情谊打上句号。
 
  然而,不幸的是,拒绝批评并非意味着可以免受批评,而且还会失去许多忠言善意的劝告,以及可能断送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友谊。一个人如果老是拒绝批评,那就无异于说自己以"完人"自居。这显然害多益少。
 
  走出这一陷阱的办法,单靠笼统地告诫自己下次要虚心接受批评是缺乏约束力的,而应该把问题具体化,并分两步来解决。
 
  1.要耐心倾听批评
 
  当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时,你既不要急于反驳、辩解,或阻止,或拂袖而去,也不要嬉皮笑脸,满不在乎,或漫不经心,假装糊涂。既不要轻易断言批评者怀有恶意、敌意,居心不良,或故意挑剔,对人不对事而大动肝火,也不要惊惶失措、再三道歉,或无地自容,低声下气,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而应该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势,认真而耐心地听完对方的批评,然后用自己的话简明地概括出他批评的大意,并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在倾听批评的过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这样提醒自己:"我非完人,别逃避,别发火,别害怕,听完再说。"当然,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不习惯,甚至感到委屈、窝囊。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说来,批评者并不能从批评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反,可能还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评是诚恳、善意的,则利于你改正缺点或错误;相反,如果他出于恶意、敌意、动机不良,那他便暴露了自己,便于你早做准备并寻找对策。怕就怕别人对你早有意见,心怀不满,表面上又对你一副笑容,明着赞扬,却在背后搞鬼,或在关键时刻突然对你发难。
 
  2.要学会接受批评
 
  要是你无法容忍别人的批评,惯于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拒绝、逃避批评,那么,将心比心,你就明白自己没有批评人家的权利。因此,首先要有能够接受批评的胸怀。其次,要有接受批评的勇气。
 
  如果别人发现了你的缺点、错误,批评得有道理,你不要拒绝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担忧接受批评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气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你下次也许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差错了。
 
  3.要有接受批评的智慧
 
  要是别人批评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对,你可以把它改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理解;如果别人批评错了,你也宜先表示谢意,然后再做必要的解释。
 
  至于对那些为了发泄个人的嫉妒、怨恨,纠缠早已结束的往事,或怀有其他恶意的批评者,你当然既有权提出正告,也有权拒绝接受。
 
  □ 聪明反被聪明误
 
  大至什么是人、什么是宇宙,小如单细胞的变形虫和原子核等问题,都有人喜欢夸口说:"我最在行了!"
 
  会这么夸口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内涵。
 
  有些事物越研究反而越迷惑,所以,谦虚的学者不会轻易地承认自己在行。如果事事夸口,无异于承认自己的研究不够成熟。
 
  欧几里得在几何学下了"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一直线"的定义,可是,由平面的地图上所标示的飞机和轮船的航线来看,却是以曲线为最短距离,直线反而是长距离。为什么呢?因为地球是圆的。
 
  所以,惟有当实测面是平面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定义才能成立;相反的,若物体为球面时,这个定义就无法成立了。
 
  "柱子是天花板的支柱"的定义也是如此,若以有平面的天花板的立方体建筑物为前提,这个说法就可以成立,因为,天花板和柱子可以区别出来。
 
  相对地,若是拱形的建筑物,天花板和柱子的材料及结构都相同,就分不出何处为天花板,何处为柱子了。
 
  "界限"是人类为了方便而确定的,自然本身并无"界限",就好像候鸟会因季节而飞越国境,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而草、树、虫也都不受界限的束缚。
 
  "定义"也是为了行事上的方便而定的,因此,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等方位,事实上在地球是根本不存在。
 
  将虚像看为实像,且深信不疑,这就如同一则故事一样。
 
  当释尊住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时,有一个愚者站在池塘边,忽然看到水面上映着自己的影子,就高声叫道:
 
  "救命呀!"
 
  附近的人们纷纷赶来,问他发生什么事。
 
  他回答说:
 
  "我溺死在水里了!"
 
  大家迷惑地说:
 
  "胡说!你怎么会溺死在水里呢?你不是好好地站在这里吗?"
 
  他走到池畔,用手指了指水面说:"我不是已溺在水里了吗?"
 
  大家听了笑着说:
 
  "你真笨!那不是你,是你的影子,你看我们的影子不是也在水里吗?"
 
  他仍然一本正经地说:
 
  "你们也溺死在水中了,谁快来救救我们呀!"
 
  他又叫又跳,最后发狂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过于固执,迷信错误的道理,而不知悔改,不但难以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甚至会误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必须明辨虚实,避免以虚代实而产生错误的看法。当爱因斯坦遭遇到问题时,在尚未了解真相以前,他从不轻易地下断言。
 
  一个贤明的人,绝不会摆出一副"凡事都懂"的姿态,他会在深思之后,再以谦虚的态度做下判断。
 
  □ 谦应为谦虚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是老子教诲孔子做人的道理。意思就是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因此,谦虚在中国人看来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美德。
 
  谦虚作为一种美德,懂得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友善和关照,从而为将来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谦虚作为一种处世态度,也是每个人走好人生之旅的必备态度。只有谦虚,才会不断地要求上进,才会妥善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会使别人器重你,才能达到你所要的目的。谦虚也是一种廉价的人情投资,可以反而得到你平常所需要而得不到的回报。汉代的学士张良就是因为具备了谦虚的美德,善于用谦字铺路,所以得到了《太公兵法》,为日后发达铺平了道路。
 
  在中国人看来,谦虚的魅力是无穷的,在人际关系上作用巨大。在人际关系上,谦恭具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谦应为谦虚,为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古人称:"鹤立(又鸟)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在做学问时,只要以谦字铺路,你就会在人际关系上做到游刃有余,将来才会对自己、对社会尽到责任,也一定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功。
 
  有些人的谦虚多少有些虚伪成分,因为他是一种谋求同情和请求帮助的方法。谦虚的人将自己的野心藏起来,将自己的欲望隐化去,正如一个富足的人手持大碗身着破衣向人乞讨一样。谦虚的人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欲求利益而又不能公开争权,另一方面还要争取一个不计名利的好名声,这两种对立的人生需求构成了人格中的两个方面,而正是由于两重性格的存在,有些人的谦虚品质便有了无限的外延,以至虚伪。假设你的公司招聘一名女秘书,你问应考人"是否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她说:"我经验不足,还要锻炼提高。"那么你就弄不清她究竟是真的阅历不足还是一种谦虚的姿态,但无论是哪一种你都会觉得很受用,因为她给你了一种弱者的态度,她让你觉得你有责任帮助她。
 
  谦虚是为了体现一种广泛的品德,同时又能使自己获得一种容易受到同情的人际地位。长期的道德压迫和人身管制使中国人养成了憎恨强者、同情弱者的思维定势,这也是一种逆反心理。假设有两个人发生冲突,围观者支持哪一方呢?要这样决定:看两者身份而同情低贱的;看两人的年龄而同情年老(或年幼)的;看两人的性别而同情女的;看两人的态度而同情胆小的;若有一方哭起来,那必定得到广泛同情而无疑。
 
  中国有句古语"枪打出头鸟",中国的古训也说"谦受益,满招损",这里"打出头鸟"和"损"人者都是那些有能力扶植和打击别人的人。在中国社会中你如果不谦虚就会遭到别人的嫉妒,群起而攻者有之,暗地中损人者有之,所以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山突起则丘陵妒"。锋芒露尽,就要"先竭",被"先伐"。尤其是中国社会,更是如此。有多少人因才华出众或遭贬,或丢命。汉代杨修就是因"满"而招损,因"秀"而招"摧"的典型。
 
  杨修,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园,造成后,曹操去看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挥笔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说:"门里添个'活',这就是'阔'了,丞相嫌这园门太阔了。"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工匠赶紧翻修,曹操心里非常高兴。但是当他得知是杨修把他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时候,嘴上不说,心里却已经开始妒忌杨修了。
 
  又有一次,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便放在一边。杨修看见后,竟招呼众人把这一盒酥饼分吃了,曹操知道后便问为何这样?杨修回答说,你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你的命令。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杨修了。后来,刘备攻打汉中,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迎战,于汉水对峙日久,曹军进退两难。一日,厨师端来(又鸟)汤,曹操正若有所思,见碗底(又鸟)肋,心有所感。这时夏侯〖FJF〗?NB129?〖FJJ〗入帐请教夜间号令,曹操顺口说:"(又鸟)肋!"于是,"(又鸟)肋!(又鸟)肋!"的军令便在军中传开了。杨修听到这个号令后便命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夏侯〖FJF〗?NB129?〖FJJ〗闻讯一惊,忙把杨修请到自己帐中询问。杨修说:"(又鸟)肋者,食之无肉,弃之不舍。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FJF〗?NB129?〖FJJ〗仔细一想,觉得很有道理,也命令军士打点行装。曹操闻讯,不由暗叹杨修的心计,杀杨之心更甚,于是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了。你看,无论你天分多高,不讲究谦虚的策略,总会遭到妒杀的下场,而像诸葛亮那样德高才敏却能够自谦,这才是施展宏图所应具备的素质。
 
  □ 泰山不让土壤
 
  "满招损,谦受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其意是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这也是忠告世人要经常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古代帝王为警省自己,在身边的座位左侧放着一个欹器,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了就倾斜。把这种器具用来警省自己的言行心态,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妄想和杂念,便会失去真心,代之而起的是骄狂傲慢之心,处于这种心态之下,自然会像欹器一样翻倒。就事理而言也确实如此,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设法陷害,那么这个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岂有不败之理?
 
  俗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此话是说:泰山如此之高大,也不拒绝接受一〖FJF〗?NB636?〖FJJ〗土壤故愈成其高大。
 
  自然界这样,人类也是如此,只有不知满足,虚怀若谷,大度能容,才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
 
  战国末年,韩国阴谋用派水工帮助秦国修理灌溉用水渠为名,企图削弱秦国的势力。事发后,秦皇室震惊,乃至上下草木皆兵,请秦王驱逐在秦朝廷的一切外援客卿。
 
  当时,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之前,李斯冒死给秦王上了一表,此表乃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表说:
 
  "今日秦国能如此强大繁荣,都是秦历代君主起用贤能之士的结果。秦能容士,故天下贤士纷纷慕名而来。自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任用降臣百里奚以来,外援贤能之士来秦国者,络绎不绝。
 
  "所以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洋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服其德。对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寻求贤能的人才。只要是人才,就该畅其所用。而不能因为臣子是异国人,而就怀疑他、驱逐他。眼下这种逐卿的做法,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呀!人才尽去,永无贤人复来,又怎么能期望国家长治久安呢?"
 
  看了《谏逐客书》后,秦王恍然大悟,为了秦国前途,万不可自减其势。于是,立刻废除了逐客令。
 
  秦王听信李斯的忠言,采取了明智的方法,各方人才纷纷涌进秦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对此"容人之法",许多名家所见略同。
 
  《韩非子》有:"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富。"
 
  《管子》中载:"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可见,一个有志成大事的人,要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虚怀若谷,有包容一切人、事、物的雅量,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实现其远大抱负。
 
  □ 自有山比此山高
 
  我最初接触的武侠小说是《射雕英雄传》,看着看着就入迷了。当时,正赶上荧屏上热播这部电视剧,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播了,但还是那么热。特别是那首用粤语演唱的"自有山比此山更高",再配上那一招一式的动作画面,荡气回肠。
 
  这让我想起一位老人说过的一句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按照这个逻辑,在我们的周围,时刻都可能隐藏着"高人",只是我们浑然没有察觉。武侠小说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是武侠以外的经典版本也经常提及。《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有几则好像就间接或直接地表达出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点。这个观点也非常重要,我们生活的蓝色地球这么大,谁能说自己的行当比别人更有魅力呢?举一个现代版的故事来说,有一天早晨,我看到一个赶车的农民,那是一个驴车,农民手里拿着的不是鞭子,而是一个枯树枝。树枝上还都是叉,但是,农民用得娴熟,毛驴也在前面快活地奔走着。
 
  那种感受是很微妙的。其实,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事物都是这样,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可以让我们时刻叹服,只是你过于繁忙,没有意识到。如今,人才正逐渐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对手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普通到了同吃饭和睡觉一样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应该苦练内功,而且,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周围什么人哪天高兴可能就随便问你一个问题,然后你就知道尴尬是个什么滋味了。人跟宇宙比起来,确实微不足道。
 
  所以说,谦虚永远都是做人的美德。这种美德本身就是一层保护色。越是在某个领域有巨大成就的人越谦虚,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在钻研过程中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卑微,另一方面有助于舆论的营造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钱钟书先生多次拒绝《东方之子》的采访,对外国记者也说自己只是一只会下蛋的母(又鸟),远远没有蛋重要。杨绛先生也是如此,觉得自己是平地的人,对于那些感觉自己是"山"的人来说,简直是高不可测,那种感觉如同仰视珠穆朗玛峰。
 
  似乎可以这样推论,胜利永远属于那些谦虚向上的人,他们成绩的取得往往可以带来双倍的价值,从而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其实,人生智慧原本就不是什么"老狐狸格言",而是一种超然的境界。猫步和虎步简直如出一辙,但它们是一样吗?因此,在某些复杂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应该谦虚;在和风细雨的生存环境中,也应该谦虚。空闲的时候别生气,也别挖空心思地算计谁,看看蓝天白云,想想天外的世界和山外的世界,至少还能悦己怡情。
 
  □ 多听意见少犯错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由于身在其中,往往不能将问题看清,这就需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战国初期,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儿子齐威王刚刚继承父位时,和楚庄王最初执政时有点相似。他不大把国家大事搁在心上。
 
  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可是齐威王一连九年,不飞不鸣。在这九年当中,韩国、赵国、魏国时常来侵犯齐国,可齐威王也不着急,打了败仗,他也好像不在乎,还不准大臣们对他进谏劝说。
 
  一天,有位琴师求见齐威王。他自我介绍说他是齐国人,叫邹忌,听说齐威王爱听音乐,将来拜见。齐威王听说琴师求见,就同意让他进宫。邹忌拜见国君后,把琴放好,调准了琴弦,像是要弹琴的样子,可是把这两个手搁在琴弦上就不动了。
 
  齐威王问道:"你调了弦,怎么不弹呐?"邹忌说:"我不光会弹琴,还懂得弹琴的一套大道理。"
 
  齐威王不大清楚弹琴中的道理,就让他给讲讲。
 
  于是,邹忌把弹琴的道理讲得天花乱坠,玄而又玄。齐威王听得似懂非懂,终于不耐烦了,对邹忌说:"你已经说了半天,为什么还不给我弹琴呐?"
 
  邹忌反问道:"君主你瞧我老拿着琴不弹,有点不乐意了吧?怪不得齐国人瞧着你老拿着齐国这张大琴,九年都不动一个指头,也有点不乐意呢!"
 
  齐威王立即起身说:"原来先生是拿琴来劝我的,我明白了。"
 
  他命令人把琴拿下去,就和邹忌谈起国家大事来。邹忌劝他搜罗人才,重用有能耐的人,增加生产,节省财物,训练兵马,建立霸主的功业。齐威王听得非常高兴,就拜邹忌为宰相,帮助他整顿朝廷的事务和全国各地的官员。
 
  邹忌做了宰相后,帮助齐威王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全国百姓都称齐威王是个英明的君主。齐威王因此非常得意,邹忌见此有些担心,怕齐威王骄傲起来,就想找个机会提醒提醒他。
 
  那一天,邹忌早上起来,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对着镜子瞧瞧,觉得自己很漂亮,心里很得意。他问自己的妻子说:"我跟北城的徐公比起来,哪个漂亮?"他说的那位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妻子听他这样问,就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你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哪!"
 
  邹忌不大相信妻子的话,就问刚走进房间的小妾:"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到底哪个漂亮?"小妾说:"还是你漂亮,徐公比不上你!"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客人来到邹忌家,两个人坐着谈了一会儿。这位客人是来向邹忌借钱的,邹忌对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和邹忌妻子、小妾的回答是一样的,说邹忌比城北徐公漂亮。
 
  凑巧的是,第二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拜访他。邹忌一见徐公,不觉一愣,天下竟有这么漂亮的美男子!他觉得自己长得比不上徐公。他偷偷地照了照镜子,再对比一下徐公,越照越对比,越觉得自己远不如徐公漂亮。这天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琢磨着,终于悟出其中的道理,而且想到恰恰可以用这个道理去劝说齐威王。
 
  第二天清晨,邹忌来到皇宫,把这两天关于自己和徐公的事情讲给齐威王听,自己是怎样问的,妻子、小妾、客人是如何回答的,都详细说了一遍。
 
  齐威王听了,笑笑问:"你说你比不上徐公漂亮,可你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你比徐公美呢?"邹忌说:"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向我;我的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地位低,怕我;我的朋友说徐公不如我,是因为他有求于我,故意恭维我。"
 
  齐威王说:"你讲得对,听了别人的话,是得好好考虑一下,不然的话,就容易受蒙蔽。"
 
  邹忌紧接着说:"是呀!我想齐国有方圆1000多里的土地,120座城池。王宫里的美女,侍候君王您的群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君王您;全国各地的人,没有一个不想得到君王您的照顾而有求于您的。从这些情况看来,您是很容易受到蒙蔽的,所以您一定要提高警惕。"
 
  邹忌的这一番话,使齐威王觉得很有道理。他立刻下了一道命令:"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和老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能以书面方式指出我的过错的,得中等奖赏;就是能在背后议论我的过错的,也能得下等奖赏。"
 
  结果提建议的人门庭若市,齐国也逐渐强大起来。
 
  □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或学识浅薄,表明他心灵的空虚。现代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有酒吧、茶座、舞厅、游乐园等等。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去娱乐场所放松放松,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这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精神上娱乐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心灵上也需要时时吸收食粮,也就是说要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心灵,也要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浏览浏览,你会发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你会发现知识的海洋中竟然也乐趣无穷!

 

  求知,最令人忆起的是孔老夫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它是讲:哪怕是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长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是一种学习,同时也拜人为师。
 
  20世纪60年代,一位刚从大学毕业分到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言声学工作的陈明远,他就郭沫若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上的白话诗写信给郭老,措词极其尖锐地批评说:"读完那些连篇累牍的分行散文,人们能记住的只有三个字,就是你这位诗人的大名。编辑同志大概对你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载;但广大读者却对你的诗名寄托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导致嘲笑挖苦……"
 
  郭老给陈明远复信说:"我实在喜欢你,爱你……我告诉你,你的信一点不使我'烦扰',而且是非常高兴。"并对他敢于说真话甚为赞赏。
 
  郭老约见陈明远,笑着问他:"如果你当诗歌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你的手里,你如何处理?"
 
  陈明远仔细想了一下说:"对你的来稿,我准备分三类处理。一类对像《骆驼》、《罪恶的金字塔》那样的好诗,和少数合格的诗,予以发表。二类对有可取之处但需斟酌的,提出意见退你修改,改好再定。三类对诗味索然的当做散文、杂文看待,否则,干脆扔掉。这样才能对得起广大诗歌爱好者,真正爱护你的诗句。"郭沫若这位大学问家听后哈哈大笑,连声说:"好!遇到你这样的编辑就好办多了!真是求之不得哩!"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谁也不可能是"万事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那就需要我们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告诫,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克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毛病,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 听得老人言,前程在眼前
 
  每一个长者,都是一座人生的富矿。青春贫乏的东西,他们却十分富有,如经验、阅历、知识等。除了这些感悟性、教育性的东西,诸如那些更实在的东西,如权力、金钱、影响、人际关系等,他们一样富有。社会,无论民主社会,还是zhuanzhi社会,就权力而言,一般都是老年权力。权力阶层被老年人占据。社会生活和竞争的复杂,必然以在见识、能力、社会关系、长期经营等方面见长的年长者优胜。这都使权力掌握在年长者手中,他们几乎控制了生活的所有领域。
 
  和长者交朋友,向长者求教,便能够向他们学习这些人生知识,获得他们的提携,以及得到其他社会生活方面的好处。这不是谁都能想到和做到的事情,尤其是你的青年伙伴。如果谁想到和做到了这样,他们就会大获其益。楚汉之争时的张良,就是得到了黄石公的真传,才能够腹藏兵机,运筹帷幄,制胜天下的。很难想象,刘邦没有他,能够建立起西汉王朝。很多武林高手,也是师承有宗,才出手不凡的。此所谓名师出高徒。
 
  在人生中,人受到阅历、经验、知识、时事的限制,很容易囿于某种情结而做出蠢事、错事来。例如,为一点恋情自杀,为一点钱财毁名,为一点义气丧身,等等,年轻人尤甚。这时如果能得到长者的帮助,那就太好了。他们能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以他们达观人生的境界来化解你的偏执。人生有很多关键的地方,你身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难以参透其中奥妙,长者点拨你一下,你便会茅塞顿开,闯过那些激流险滩。
 
  高新技术已经能够复制细胞,"克隆羊",如果能够复制经验,复制智慧,那该多好呀!把一个聪明而有见识的人的大脑和胸怀COPY进你的脑中和心中,你将多么省事和受用啊!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殊不知,向长者学习,就接近了这种"智慧复制"。
 
  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短处。知识、经验、阅历,在一定的时候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在另一些时候,却有可能是一大堆包袱。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知识、情趣、价值观的变化,老年人也会受到他们知识、经验、习惯的限制,在知识更新如此快捷的时代,老黄历会显得过时而无用。再者,老年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已进入暮年,他们的价值观和情感状态已发生了老年性变化,人生变得平淡、保守和无所作为。这种无为与好静的老年特征,与年轻人争强好胜、积极向上、拼打天下的青年雄心,相距甚远,完全有一种断代的鸿沟。因此,年轻人在向年长者学习经验、教训、知识等时,也应有所鉴别,不能盲目。在向老人学习智谋,熟通人情世故时,也不要失去年轻人积极进取、雄心天下的人生阶段性特征。因为一个年轻人一旦失去竞争和优胜的雄心,他就成了一个废人。老年人也曾经沧海。向老年人学习,是为了在年轻的雄心上,增加更多成熟的锐智,而不是超年龄地进入无为和宁静。这是违反人生和社会法则的。
 
  向老年人学习,只要心诚,长者一般都能诲人不倦。在长者的眼里,你总是小孩,在你的身上,他能隐约看出他年轻时的影子,出于同类相怜,他会很认真地为你出谋划策,讲解经验。但长者和后生毕竟有着太大的年龄差异,忘年之交也不可能真正不存在年龄距离。因此,和长者交朋友,要注意到这些因年龄而引起的不同需要,尊重他们的老年人格、阅历和时下的需求。老年人一般克制感情,不易投入,也不会随便破费钱财,这些都需要你体贴他,不介意他。再则,老年人已体力衰竭,你要帮他做些体力活,老年人容易感怀,你要善于体贴他的感情,老年人有着很重的人生暮年的孤独,你要留心安慰他。总之,嘴乖,务实,本质好,容易得到老年人的喜爱。我国古代,新朝皇帝王莽,年轻时就是因为能博得长者的欢心,而逐步坐正权力位置的。
 
  □ 听人劝,吃饱饭
 
  每个人都可能办错事,说错话,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有许多人因害怕丢面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别人的忠告,仍旧护短遮丑,羞羞答答,吞吞吐吐,结果越陷越深。
 
  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有短敢揭短,人们就不觉得你有短;有丑敢亮丑,人们就不觉得你有丑。敢于揭短亮丑,是诚实可靠的表现,不但不会失去面子、失去威信和信任,反而会提高威信,增加影响。
 
  人在一生中没有犯过错误,没有过错误的观点或立场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人一辈子从来没有正确过一样,这都是绝对不可能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从错误到正确再到错误,然后再正确,重复不断,回旋往复。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得到发展,从而逐步完善,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
 
  人犯错误并不可怕,这次错了,吸取教训,可以防止下次再犯错。"吃一堑长一智",这句俗语讲得很好。但是,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或有着某种错误观点而执迷不悟,强硬坚持,顽固地不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劝说,而是我行我素,这种做法讲得文雅一点是刚愎自用,讲得通俗一些就是顽固不化,喜欢钻"牛角尖儿"。
 
  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接触的新事物也非常多。然而这么多的事情不可能哪一件都做得非常好,或者说不可能什么事情、什么知识都懂,由于不懂就难免会犯错误。这时,就需要有人来指点我们或者说给我们提供好的建议。特别是我们知心朋友的建议更值得参考。
 
  在我国古代,不管是哪朝哪代,凡是贤明的君主身边必定会有几个或几十个忠诚的大臣或谋士,专门为君王提供建议。成就霸业的君王在建国初期,没有刚愎自用的,否则他也不会霸业有成。不光是君主,就是一个但凡有所作为的人,都非常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
 
  我国古代曾把比谁门下的食客多来作为一个衡量贤德高下的标尺,这绝非是攀比富贵,而是一个集贤纳策的好方法。战国时期的四大君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都曾为自己的君王提供出高妙的建议,为君王的治国安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在身边出谋划策,不要说是三国鼎立,就连是否能立得住脚、扯一面旗都很难说。
 
  当然,在历史上也出现由于固执、刚愎自用而失败之人。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由于一味顽固"自信",不接受诸葛亮的建议,而导致了"失街亭"。马谡的失败,给蜀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虽然事后马谡自己也追悔莫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世上卖什么药的都有,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亡羊补牢的做法意义是不大的。
 
  中国历史经历了那么多朝代,而历朝历代的灭亡都与君主统治的腐朽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君主的武断、zhuanzhi、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是导致腐朽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国势曾是那么强大,疆土是那么辽阔。但是由于秦二世的武断、暴虐的统治,导致了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秦开始衰落,最终被汉所代替。如果秦二世不那么残暴,多接受些忠告,是否能使秦的寿命更长一些呢?

 

  所以说,刚愎自用者的顽固、不肯接受他人意见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规劝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严重伤害朋友之心。
 
  因为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做烂草,把忠言当做耳边风,怎能不使朋友伤心呢?
 
  伤心和失望会使你的朋友离你而去的。没有武二郎的本事,却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因为明知自己打不过"老虎",却还要去拿生命做赌注,不是愚蠢是什么呢?
 
  没有人会同情一个由于固执己见而失败的人,相反,除了朋友在伤心之余的痛惜外,还会招来对手的痛快、嘲笑和幸灾乐祸。所以,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
 
  因此,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特别是朋友的忠告更应该虚心听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奉承的语言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但诚恳的忠告却一定要用心去听,特别是在自己有了错误的时候。头撞南墙的滋味并不好受,干吗非得要等到头破血流才罢休呢?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管是个小职员还是个领导者,都应该养成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但是,这种善于接受意见绝不是无主见的接受,把别人的话当做救命的稻草。就人来说,我们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就事来讲,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对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接受。
 
  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听偏信。偏听偏信往往会使你由这个错误走向那个错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有比较、有选择。
 
  固执己见者由于过于"迷信"自己,一味地执迷不悟,有时就难免言行过激,有极端化倾向。他们顽固的"自信",对其他人的话充耳不闻,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视,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于是,在顽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沿着错误道路走下去,过激言行不但没有扭转错误方向,反而加快了失败的到来。
 
  老百姓有句俗话:"听人劝,吃饱饭。"刚愎自用、钻"牛角尖儿",只会使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败之途。<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