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皮病特效药:过七夕,食巧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6:17

过七夕,食巧食

标签:

美食

果子

面团

花果

织女

中国

灯芯绒

杂谈

分类: 美食心情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七夕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并列为我国“六大”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亦称“乞巧日”。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天动地,现代人更把这一天当做“中国情侣节”。

  

 

 

    又是一年七月七。


    七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个节日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许是我思想老化,我不喜欢情人这个字眼,也不喜欢中国的情人节这一称呼,更不喜欢把咱传统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上越来越洋化,搞得面目全非。在我看来,还是七夕这两个字眼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还是用传统的风俗来纪念属于咱自己的传统节日更贴心,更顺意,并希望这些古老的民俗得以完好的保留且代代传承下去。


    七夕,我们这儿的风俗是做面果子。面果子,有叫花果的,也有叫巧果的。


    去年我们全家一起动手,做了一次小花果,虽然也很不完美,却收到好多热心博友的鼓励和留言,纷纷回忆叙说起自己小时候过七夕的种种美好与眷恋。


    这个周末,赶在七夕前,自己又动手做了一次方果子。之所以做方果子,是因为有博友在留言中提到过这种面食,也有叫“抓果”(音)。


    正宗的方果子是严格的立方体,并且所用原料中的油和糖比例很高,吃到嘴里那是浓郁的香甜。也有的地方把方块果子作为喜饼馈赠亲友的。


     我只是为了和孩子一起体验和感受一下七夕的节日氛围,果子的做法和模样不一定正宗。因为我们家以前从来没做过这些,姥姥和妈妈都不会做,一直以来家里吃的面果子都是亲戚或朋友送的。所以从来没有人正式教过我,每次我做喜饼和面果都是自己揣摩着胡乱做一通,不过自信基本路数大致还是正确的,只是细节之处还有待商榷。说这话,无非是怕拍砖的多,哈哈!


    那天我一心一意做方果子,儿子在一旁自己动手用模具做花果子。

 

    他做的花果由于挤压不充分,图案纹路本身就浅,再加上面团厚,饧发太过充分,面果胚子在锅里膨胀后,基本看不出果子的花纹。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娘儿俩的心情。


    看着这些自己动手制作的面果,蓬松、金黄、诱人的模样,心里倍加欢喜!咬一口,香甜四溢,幸福满怀!


    为了重现一下小时候用线串花果的情形,我把儿子亲手做的这些花果穿成一串,可家里找不到挂的地方。邀请儿子做模特配合下,却被他婉言谢绝。


    老公回来后,看见我狂拍的N多图片,指着那些小圆果的图片,诧异地问:“这个照片你也要往外贴?这,这算是什么?哪里能看出花果的痕迹?整个就是一个圆面疙瘩!”


   “圆面疙瘩怎么了?金黄的颜色看起来多诱人的,我喜欢!”


    某人无可奈何地转身摇头离去。


    哈哈,就用我模样粗糙的面果,给大家抛个砖,引来玉,你自可以尽情回忆起你的巧手妈妈,巧手奶奶或姥姥,在多年以前给你做过的那些漂亮的小花果!还有那些关于七夕的种种温馨记忆!


    现在的孩子,再也没有谁会跑到葡萄架下,侧着耳朵傻傻地倾听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时说的那些悄悄话了;


    再也没有谁会把花果串起来高高悬挂在墙上,临睡前还计算惦念着,明天再摘哪几颗花果子来打牙祭了!


    正是孩提时代那份单纯美好的期待,才会让我们记忆深处的这份念念情怀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清晰绵延!


    夏日的夜晚,躺在麦秸秆编成的草席上,遥望着星星闪烁的夜空,听老人们叙说那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


    看星星,好像是很久远的回忆了。


    其实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们自己,是否还是那个从前的自己?


    带上自己做的巧果,和爱人孩子一起,找一处无遮无拦的空旷幽静的地方,看星星去吧!

 

(另:许多博友要求我标注食材的用量,真是很惭愧,我其实就是那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再加水的人。比如说今天这款中式面食,标注的就是一个大概数,仅作参考。并不代表严格的配比。只要鸡蛋和油的量固定下来,面粉其实无需称量,总是要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吧,揉成了即可。也不是西式烘焙,无需那么严格。)

 

 

 

 

下文引自网络: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甜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是一首歌咏爱情的千古绝唱:“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原料:面粉590克、鸡蛋6个、花生油100克、白糖100克、酵母6克(加温水20克)

 

                    

 

 

 

 做法:


1、酵母用温水融化(30度左右);
2、取全蛋,加糖搅匀;
3、加花生油搅匀,加入酵母水;
4、添加面粉,用筷子搅成湿面疙瘩;
5、把面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保鲜膜,放温暖处饧发;
6、待面团饧发至两倍左右大小,取出揉匀;
7、擀成2厘米厚的面饼,切成正方形的面块;
8、盖上盖布,放温暖处再次饧发;
9、待面块饧发充分,移入平锅内,用小火六面烙制;
10、带六面均匀上色,面果拍起来砰砰响时,即可出锅。

 

温馨提示:


1、我的用料当中糖和油的配比相对少,吃起来刚好淡淡的甜香。比例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行调整;
2、切割果子之前,要把面团充分揉匀,排出面团内所有的气泡;
3、面团两次饧发都要充分,第一次可以用食指沾面粉插入面团,气孔不回缩即可取出;切好的面果需要再次饧发至饱满状态,掂在手里很轻盈的感觉。这时候面果下锅受热后,会迅速膨胀。这样做出的面果子吃起来口感会更加蓬松;
4、烙制的整个过程均用小火慢烘,盖上盖子,经常查看翻动。这样面果才会着色均匀,内部熟透。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哦,我始终用的140度;
5、如果在烙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锅内涂层薄油,面果子的模样会更漂亮。

 


 

 

 下面都是儿子的作品,秀一下,留作纪念: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出,小花果已经饧发过头,圆鼓鼓的,仿佛冲了气。刚看了一份资料说,面果从模具中磕出后,饧发10分钟下锅合适。还有后边带裙边的花果据说都是不合格的,说明面团掐大了。

    这真是个技术活,面太软了,沾模具,磕不出成型的面果;面太硬了,吃起来口感太差。不使劲吧,面果脱不了模具,太使劲吧,另一只手如果接应地不准,面果胚子从高处落下,也容易变型。

    哈哈哈,所以我今年选择做方果子,比起花果容易多了。可还是没烙出四四方方的边角。

    看来只有等明年七夕我们再尝试进步吧! 

 

 

 莲花中间圆圆的两颗是莲子,胖胖的花果子眉眼都分不清了,只好配解说词了!

上图中间那个鱼型的,胖头鱼,哈哈!

上面圆圆的那小颗,说实话,我也不知是啥,就像我老公说的,面疙瘩一块!

 

 

看到下面这一串用线穿在一起的花果,此刻,你的童年是否依稀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