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安监局应急平台:取穴原则(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07:12
中医处方并不是中药无序杂乱的堆砌。用药如用兵,讲究法度:君、臣、佐、使,每一味药的使用均有根据。同样,选穴如选兵,经络美容每一个穴位的选取也讲法度、原则。要明确取穴的原则及取穴的基本规律。
(一)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这个部位所发生的内外病证,尤其是头及躯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肤美容,单纯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显者应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疗消化道胃肠疾病,妇女经带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调理相对应内脏。
(二)远部取穴:
这是十四经取穴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较远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经取穴,也可异经取穴。远部取穴的主要依据是: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经脉阴阳表里关系;③脏腑与经络络属关系;④五脏之间的阴阳五行功能关系等。如胃经的足三里用于调整脾胃消化道功能(①、②、③);针刺肝经的太冲治疗肝郁黄褐班(③);带下多而清稀、子宫脱垂取百会(③、④);清降虚火用涌泉(③、④);风痰阻络,口眼歪斜取丰隆(③)等等。
在临床上常远近取穴相配,如头部前额病变近取印堂、阳白,远取合谷、内庭;口齿病近取地仓、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门、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脏近取期门、章门、肝俞,远取太冲、支沟等。
(三)腧穴特异作用:
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水分、阴陵泉利水消肿;足三里、关元、气海强身健体;百会能升提清阳中气等。
(四)对症取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取穴位,又叫经验取穴。如虚脱灸百会、神阙、关元,针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复溜;失眠取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取心俞、太冲、神门;便秘取天枢、支沟;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三阴交。
(五)特定穴:
1、概念:
在十四经的穴位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名称概括的腧穴即为特定穴。
2、常用特定穴
(1)五腧穴
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以下依次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表示气血流动犹如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位于手足之端,如水的源头,部位较浅;荥穴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如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如水流由浅入深;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水流畅通无阻流过;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气血如水流由此深入,进而回合于脏腑。
五输穴是经脉气血输注与会聚之处。因此,各脏腑经络有病,都可取五输穴调治。病在五脏且症状较急、重者,可取井穴,如脾不统血,月经过多,可取脾经隐白;肾经虚火上炎,失眠心烦,可取肾经涌泉。荥穴多用于治疗脏腑经络各种热证,如鱼际清肺热,劳宫清心热,行间平肝阳,内庭清阳明经热等。输穴多用于治疗五脏病变,如神门安神,太白健脾,太溪补肾。经穴多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合穴多用于治疗六腑疾患,如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
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下面简单说一下“五输穴”各自的含义。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xing)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shu)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隐白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上,如鱼际穴和的大都穴。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太渊穴和太白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经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尺泽和阴陵泉。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学中医,一定要一点一点渗透进去。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
五输穴还是子午流注和子母补泻配穴法的选穴基础,应背诵熟记。
【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2)原穴
原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原气是激发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穴位,称原穴。五脏的输穴就是其原穴,六腑则另有原穴。
刺激原穴可以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对于治疗经脉所属脏腑病变具有重要作用。如肺经的太渊、心经的神门、脾经的太白、肾经的太溪、大肠经的合谷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
(3)络穴
络即联络的意思。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络穴主要用于治疗与表里两经相关的疾病。如取脾经的公孙不仅治疗脾病,也用于调理胃病;胃经的丰隆不仅医治胃病,也能健脾化湿。
在腧穴配伍上,往往原穴与络穴配合使用,称原络配穴,用以治疗表里两经的经脉或脏腑疾患。
(4)背俞穴
背俞穴就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腧穴。这部分腧穴多位于相应内脏的体表局部或邻近,对脏腑具有相对的特异性调治作用。一般来讲,哪一脏有病,就取其对应的背俞穴,如肺病取肺俞,心病取心俞、胆病取胆俞等。  此外,五脏的背俞穴对于和美容密切相关的五官五体的病证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眼疾取肝俞、早衰取肾俞、失眠多取心俞、肥胖多取脾俞、皮肤病常取肺俞等。
(5)募穴
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募穴位置大体上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但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的经脉上。分布在任脉的为单穴,在其它经的为左右对称的同名双穴。募穴也具有良好的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但多用于调治六腑病变,比如胃病取中脘,便秘取天枢,脾病取章门等。
募穴如与对应的背俞穴联用,称“俞募配穴”,常用来调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当某脏发生病变时,可同时取其所属的俞穴和募穴进行治疗,常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脾俞与章门、胃俞与中脘、肾俞与京门等。
(6)郄穴
郄穴是各经气血深聚之处,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郄穴一般用于治疗本经所过部位以及所属脏腑比较严重或顽固性疾病,还常和八会穴配合使用。
(7)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会聚的穴位。除了各自原有的功能之外,对于调治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症具有特殊意义。用于治疗相应脏腑的热病,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均可以取其相应会穴进行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血病取膈俞,气病取膻中等。
(8)下合穴
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六个合穴,是六腑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分布于膝关节以下的部位。下合穴用于治疗六腑病变,根据六腑所病,可取其所属下合穴进行治疗。
(9)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表
经 属     八 穴     通八脉         会合部位
足太阴     公孙      冲脉        胃、心、胸
足厥阴     内关      阴维
手少阳     外关      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手太阳     后溪      督脉        目内眦、项、耳、肩胛
足太阳     申脉      阳跷
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     照海      阴跷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得八穴相互交会的关系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余同。
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李櫩《医学入门》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0)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的记载,始见于《甲乙》。交会穴的分布多在头面、躯干部位。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这样既可以治任脉的疾患,又可治足三阴经的疾患;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相交会,它不但能治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这就是交会穴的特点。
十四经穴特定穴一览表
井穴
荥穴
输穴
经穴
合穴
原穴
络穴
俞穴
募穴
交会穴
八会穴
郗穴
下合穴
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太渊
列缺
肺俞
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合谷
偏历
大肠俞
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冲阳
丰隆
胃俞
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太白
公孙
中脘
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神门
通里
章门
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腕骨
支正
巨阙
膀胱经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京骨
飞扬
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太溪
大钟
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大陵
内关
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阳池
外关
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丘墟
光明
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太冲
蠡沟
肝俞
期门


任脉
鸠尾
膻中、中脘
督脉
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