嗥叫的读音:“韩寒vs方舟子”大围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6:21

 

 

话说,2011年末麦田发章质疑韩寒文章代笔,继而方舟子冲锋在前与韩寒口枪舌战从兔年吵到龙年,加之网络、纸媒,各界名人的参与其中,这部年度大戏让在春晚没看到赵本山那张正宗猪腰子脸的人们多了更劲爆的话题,总之纷纷攘攘,一时江湖风云再起。

 

既是围观,自然要观乎此事件中的众生象,但见挺韩者有之,倒韩者有之,更不乏持中立者。欢迎补充和发表个人看法。

 

挺韩派

 

孙海峰:一向鼓吹科学精神的方舟子,除了对批评者反复抹黑谩骂之外,并未拿出可信理由推翻对方的质疑。期待方先生对此文作出“科学”的反驳,不要继续用“无良造谣媒体”等字眼侮辱粉丝们的智商。韩寒崇拜是个假命题。韩寒只是一个正常的青年,在这个变态时代里反而显得稀缺罢了。他的精神气质是平民式的,与满脸崇高的圣人英雄背道而驰。韩寒激活了人们对常识、常理、常情的回忆,对他的欣赏与崇拜毫无关系。一边捏造韩寒崇拜一边批判他没达到神的标准,暴露了极权主义受虐狂们饥渴的乡愁。

 

李铁:我有个问题,这次说韩寒代笔的,有几个是写文章写出了点成就的人?有谁是在生活中有趣的潮人?他们平时连体育新闻都不看,怎么能理解一个大都市的80后潮人的调调?苦大仇深,天天只知道板着个脸谈革命和政治的迂腐之人,哪有资格来品鉴韩寒?

 

葛红兵:记者问我,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是不是文艺批评。我作为一个资深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方舟子不属于文艺批评。方舟子说的是一个对事实的陈述“韩寒由其父代笔”(这个事实是否捏造,他应该负责证明),而不是任何针对韩寒作品的艺术评论——对韩寒作品好坏的个人判断与评价。

 

刘瑜:有人说韩寒起诉侵害言论自由。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言论自由权好像都没有绝对到可以取消名誉维护权的地步。相比“大鸣大放大字报”的群众运动式网络对抗,我倒觉得,不管结果如何,由更专业的法律工作者,根据程序正义的原则来依法处理名誉权问题,是一个进步。当然前提是司法公正。有些“支持质疑”的人,碰到“质疑质疑者”的时候却一蹦三尺高,逻辑一致性呢?被质疑的人需要天衣无缝,质疑者却可以漏洞百出,这是公平对质吗?

 

慕容雪村:我和韩寒接触不多,还算不上朋友,我欣赏他,但绝对谈不上崇拜。这次之所以出来说话,就是因为方舟子的战法让我也感觉危险,让每个作者都置身于“韩寒困境”: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我有证人。证人没用,可能跟你串通好了。我有手稿。手稿没用,可能是你抄的。我有……有什么都没用,我就是怀疑你。

 

苏小和:必须要起诉,因为韩寒的著作权、名誉权、是他的私权利,任何人的私权利都必须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还因为韩寒从来就不是公权力拥有者,任何企图借公共的名义构陷韩寒的人,都是对韩寒私权利的侵犯。

 

路金波:方舟子的打假工作,事实源自网络公开资料搜索(只采信对己有利部分。不做实际调查取证),其惟一工具就是“逻辑”推理(见识了)。观众多少有对公众人物的“猎奇”“叛逆”心理,所以“有罪推论”时常赢得掌声。当事人也不好深究。方似乎相信美国司法的控辩制度,但若在美,他应该吃很多官司吧?

日拉:虽然神功盖世方舟子的粉丝天天敲锣打鼓地喊道:咚!方不败!咚!方不败!以至于方先生外出吵架,技术统计居然是胜率100%。然而,事实上,让人感到失望的是我们依然看到一个不再打假,专注打架,却又无法拳拳到肉,只能扯人衣衫,抓人头发的方舟子。

 

李海鹏:证实一桩罪或错需要核心证据和完整逻辑链,对一部分方脑袋理科生来说叫“科学训练”,对有文化的人来说是常识,对有文化而有道德感的人来说是伦理。捕风捉影、断章取义、深文周纳,老百姓再不懂逻辑,也知道是“含血喷人”。方舟子、彭晓芸等人,别的甭提,一言以蔽 之道德水准低下。他们不烦人谁烦人?

 

王思想家:支持韩寒的人占领了民主自由道德高地,支持方的人占领了打假道德高地,各自都理直气壮。岂不知,都中了朝廷鹰犬方舟子的圈套。转移了人们对吴英、乌坎、叙利亚的关注。

 

聂辉华:从2011年底到2012年初,方舟子在坚持不懈地怀疑韩寒有一个代笔的“枪手”。从目前正方两方的观点和论据来看,这基本上是一场闹剧,好比唐吉柯德大战风车。我担心的是,中国只有一个韩寒,今后可能连一个韩寒都没有,因为没有人可以在这个互害的社会里面对公众人物和舆论的围剿来自证清白。

 

宁财神:在韩寒的事上,我一直没表明过态度,这次一并说明白吧,韩少其人,在现实生活中,嬉笑怒骂出口成章,脱口秀比文章精彩许多,如果把他聊天语录整理出来,每篇都是动人文章。虽然他后来不幸因为脑残而变成了五毛,但所有字,我毫不怀疑是他自己写的。为此,我愿意为他背书,找到枪手者,我一年稿费归他。

 

信海光:不论之前是怎么成名,不论真公知假公知,之后韩寒的出路之一大概就是按文章指出的这条路走到底,这最有可能延续辉煌,这是一条更需要勇气智慧影响力而不需要什么文采之类的路,需要更明显彻底的转型,当然代价与风险也很大,但只要坚持到底,就值得尊敬,不管是宋祖德还是韩寒。且观之。

 

作家六六:像韩寒这样的人,与方舟子打官司,名誉赔偿费只索偿10万,关键是法律还不一定给这么多。可见在中国,名誉这玩意儿有多么地不值钱。既然不用付出什么代价,那么谁愿意损害诋毁搞臭一个人,也没什么顾忌和担心的了。既不用坐牢,也不用赔多少钱。这社会,挺可怕的。

 

熊培云:旁观韩战,我的经验与逻辑:革命派批韩寒时我发现我成革命对象;麦田批韩寒时我发现我有写作团队;方舟子批韩寒时我发现我中学文章皆我爸所写。当许多人见微知著以想象代替证据,逼韩寒自证清白时,我看到批评者已输掉底线。我不疑韩寒因为相信这世上总有些人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独立思考,自主生活。

 

笑蜀:其实我跟韩寒无任何交往。我只见不得借质疑整人。这个所谓疑点被澄清后,毫不回应和道歉,马上打一枪换个地方,根本没有正常质疑的诚意,就是成心抹黑,成心把人往死里整。是的,我们需要真相,需要质疑的精神,但这应限于威胁公共利益尤其公权运作范围。

 

石康:接近事情真相的描述是:方舟子为满足抽象的观众而战,用猜测代替现实,但那的猜测正在伤害无无辜的韩寒,他猜他少年时写作做假,试图动摇他身为明星作家的根基,如果韩寒对此置之不理,那么他将无法面对粉丝的期待,而真正促使他应战的是他被冤枉了,加之要在经济上蒙受损失,这令年轻的他只能应战。

 

王天定:因为到现在我没有看到方舟子质疑韩寒时拿出一条过硬的证据,他的质疑,突破了言论自由界限,评价一个人的作品,你可以说他观点荒谬,但如果说作家由别人代笔,是对别人名誉的严重侵犯。对作家来说,拿出手稿来证明自己已经是底线了。韩寒的证据就我看来是可信的。”

 

沈浩波:韩寒当然是人造的,他爹和他妈造的,还是这个社会造的。所有人都想“打造”他,为了让他替自己说出自己不敢说的话,打造得何其不遗余力?直接都“鲁迅”了。若韩寒不想接受这种“人造”,谣言便开始一哄而上,颇有些“嗜血”的激情。那个麦什么的,或许只是智商问题,倒是起哄架秧子者,内心更为狠毒。

 

石扉客:韩寒有诸多毛病,比如男权,比如轻佻,比如骄傲,但有这些毛病的人比比皆是,我某些毛病恐怕比他严重的多;韩寒有诸多优点,比如独立,鲜见迎合任何势力。比如表达的天才,鲜见滥用这种天才。环顾当下,有这些优点的人凤毛麟角。我从未见过他,内心深处以他为友,视他如弟,愿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倒韩派

 

彭晓芸:很简单的办法,读者作为消费者起诉韩氏父子涉嫌商业欺诈,由司法刑侦用测试仪等手段检验,或证实敲诈或为韩氏父子洗清,还其清誉。若不受理,则作为消费者运动,要求有关机构调查。那些不看目前已很完整的证据链就因这质疑漫长而不耐烦或因派别立场而假装宽容的人,让人觉得极虚伪。

 

张放:不读不知道,一读会吓你一大跳!16岁文学少年的知识面、社会知识面、对女人的观察面,英语知识面,都实在太贵。尤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书面知识方面(非口语简单交流方面)表现惊人。

 

媒体人@土摩托:韩寒是个挺好的赛车手,但他通过博客发表的那些文章多烂啊!一个劲儿抖机灵,发感慨,却鲜有真材实料。不过“韩寒现象”倒确实值得关注,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荒谬。每次我看到那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狂热地表达对韩寒的喜爱就觉得很可怜,这些人没有独立思考,只有教徒式的盲目崇拜,以及自我标榜。

 

兔主席:质疑韩寒事件中,最好笑的事情就是把质疑韩寒描述为或报道为”方韩大战“。不管有意无意,这就是在淡化对韩寒的质疑是来自多方的这一基本事实,把矛盾化简为方舟子和韩寒的个人恩怨,然后是竭力抹黑方舟子,以此达到维护韩寒的目的。

 

刘国强::现在我不止是坚定地支持质疑韩寒了,也坚定地相信韩寒是当今文坛最大的商业泡沫。方韩之争不是无聊的个人之争,意气之争,更不是政治立场之争,也无关言论自由边界,而是在当今这个传媒时代和极度商业时代我们以怎样的姿态来表达,以及商业化背景下写作的基本伦理问题。

 

王石:方韩之争,我拥方。道理很简单:1、中国传统文化容不得反对派,统治阶级不容,在野民间也不容;2、如今社会,缺少尖锐、有启发的不同意见。但真相却可以在质疑中辨别;你也可质疑方;3、奥巴马面对质疑,在媒体上公开出生证明影印件来澄清。公众人物有责任对质疑做解释,而非抱怨质疑的动机纯不纯。

 

中立者

 

潘石屹:在网上粗略浏览了一遍"方韩之争"。如果网友们尊敬他们其中一位的能力和品德,想帮助他,万万不可以用恶毒语言去辱骂对方。要相信和言善语的力量。漫骂是帮倒忙。对自己的成长也很不好。

 

张晓(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这场论战浪费了宝贵的舆论资源,这种低档次的相互揭露,本质上对大众没有任何的教益!结果无非就是一场闹剧。”

 

萧瀚:此次疑韩行动若成功,远比它失败来得可怕,因为它会给邪恶的逼人自证清白赋予生命力,开启恶例,而它践踏私权的恶劣性质将被漠视,倡导保障私权者也都会成为笑柄,同时会影响墙头草们转而支持这种行为。因此必须反对自证清白这种邪恶的做法,反对自证清白就是反对肆无忌惮践踏私权的暴民。

 

陈有西:任何人都可以批评和质疑别人,但是质疑应当是建设性的,有依据的,甚至应当是善意的。不能无端怀疑,没有把握就在网上大肆传播造成倾向性影响。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如果作品真是枪手的,韩寒就只能默认;从此他的文学形象和人格形象都将一落千丈;他现在选择走上法庭,通过公开审判公布他的手稿,证明他的原创性,是依法在维护自己的名誉权和人格权。因此,也不能把依法维权,说成是扼杀舆论批评。民法中保护人格权名誉权的法律规范已经是完备的。

 

王聃:“韩方论战”还未收官,但方舟子被指抄袭至少说明了他在论战方式上的某种失败,希望方舟子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重新回到有度与可接受的批评路径上来。我们的社会其实需要方舟子,更需要他像啄木鸟一样的“有力”而不“唯有声”的啄击。

 

崔卫平《以平等的身份准入——我们如何学习讨论之一》:有人会问,有一种说法是韩寒不读书,那么他是否同样可以参与讨论和质疑?当然,回答是肯定的。实际上韩寒本人,至少曾经是一位尖锐的社会批评者和文化批评者,尤其是他社会批评的声音,甚至传得更远,没有人认为这是没有资格的。然而对于自己正在处理的某个具体话题,正在谈论的某个具体范围,也许会提到的某个人及其观点,最好有着更多的了解,更加充分地熟悉相关表述,尤其是尊重别人已经发展出来的那些成果,才更有说服力一些。同样,对于自己的某些表述,也要做出相应论证。一个人最好也要拥有对于自身的某些质疑精神,考虑到自身也许同样是不完美不完善的。

 

学者赵晓:别说浪费时间,告诉你我在方韩大战中看到和学到的东东。第一,商业,商业时代之商业偶象的打造全过程,可入MBA经典案例;第二,历史,瞒和骗的历史阴云在天朝盘积成石、挥之不去;第三,新生儿,理性批判、求真意识、法治精神以及自由人格如新生儿一样顽强生长觉醒;第四,希望,西风东渐,大有希望。有几点现在很清楚:第一,韩寒的确是商品,先是《萌芽》,继而路金波团队等倾力打造,更有韩父全程作监制兼经纪人。第二,韩寒对中国进步有过言论贡献,现在是以自身案例为中国公民社会觉醒作贡献。第三,官司实浮云,方胜韩负已分,拥方者将日升而拥韩者将日减。结论:阳光时代终将到来,造假者请戒!

 

断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对于质疑,我的看法是:韩寒是否被代笔这个话题,属于公众人物的公域事件,无论是方舟子,还是其他任何人,毫无疑问都有合理和无理质疑的权利。韩寒肯定很不乐意,但这是出名的代价。打诽谤官司的话,此案在美国恐怕赢面不大,因为需要证明质疑者心怀恶意,很困难。

 

朱崇科:方舟子声称要解构“韩寒神话”,其实“韩寒神话”本身也是自我解构的过程。韩寒神话的形成有诸多原因:成功叛逆、才华横溢、身份游离、媒体推助,等等。但从文学内在的角度看,韩寒还远未到达神话的境界。平心而论,他的确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一旦和前辈大师,或者是他心仪的作家,如鲁迅、钱锺书相比,差距的确不小。无论如何,方韩之争的闹剧化是一个遗憾。

 

张颐武:“官司”其实不是法律上的,而是舆论中的。这里质疑者的有利之处在于他只需要提出逻辑的疑点就可以导致作者的原创性和诚信受损,但不利之处在于不可能得到任何铁证。作者有利之处在于他天然具有著作权和作者身份不可能被动摇,不利之处在于“自证”具有极高难度。

 

十年砍柴:韩寒是否天才是否独立不同的人见仁见智,既使如此亦不能免于被质疑。2、质疑他的人不论多么讨厌不论动机如何,对其质疑只能从逻辑与事实层面反驳。3、是合理质疑还是诽谤不同人理解有差别,所以交给法庭、4、超越个人情感利益看待公共事件很难,我此说有站着说话不腰痛之嫌,但应努力追求这个状态。

 

木然:质疑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质疑是文化繁荣、学术繁荣、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离开了质疑,任何思想、理论、学术观点都会变成僵死的教条。质疑也是文学作品的试金石。从这个角度上讲,方舟子的质疑没有错,韩寒的反质疑也没有错,真理越辩越明,真相越辩越清楚,立场越辩越坚定。不过在他们二人开战的过程中,韩寒和方舟子及双方粉丝也开骂,最后把祖宗都给找出来了,把隐私都给找出来了,把基因都给找出来了,双方都有感谢对方八辈祖宗的意思。这样双方及其粉丝都有错,韩寒说,有是非有立场,是非高于立场,而双方开战的过程则表明,双方终究还是没有跳出立场高于是非的现实主义巢穴或宿命。《韩寒和方舟子大战自由情》

 

何小手:方舟子的战斗方式不仅得到普通网友,还得到了大量专家学者的附和,这是知识分子的沦落,当一个国家中只有一两个方舟子,大家会围观,甚至将其视为英雄,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方舟子,一起以“莫须有”的方式,以“我觉得”、“很有可能”的口吻解构一个大众偶像,民众就对其逐渐适应,甚至是依赖。方舟子打造了一种非官方的社会体制,他是中国版的肖申克——它不能完成救赎,它本身即是灾难,多数人已经习惯于在灾难中寻欢作乐。《方舟子的肖申克和韩寒的救赎》

 

古月轩主:“方寒之争”,没有输家、赢家,这场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培养了社会理性争论的精神,让舆论质疑的质量提高创造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