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消防支队: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26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3:31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共48页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17 07:42  
  (使命的召唤-88)
  
  清廷也判断不出郑成功的真实意图,便又发了一道敕谕,看看郑成功的反应:
  “朕惟闽海粤区,兵戎重寄,宜资勋胄,以靖封疆。尔乃我朝世袭同安侯郑芝龙之子,曩大兵下闽,郑芝龙首来归顺,……朕念父子大伦,兹孝天性,父既为功臣,子岂愿为仇敌?……兹封尔为海澄公,赐之敕印,镇守泉州等处地方,禄俸如例。闽境海寇,悉听便宜防剿;海洋船只,俱令管理稽察,收纳税课。所部官员,照旧管辖,以俟叙录,归顺人众,具数奏闻,以便安插。……尔服此宠嘉,受兹信任,务殚竭心力,以图报称。海滨宁谧,毋替朕命。”
  这道敕谕,再次重申郑成功所部人员,由他自行管理,漳、泉、惠、潮四府以及沿海的船只贸易,均交由郑成功管辖。
  可是郑成功一代豪雄,与清廷谈判不过虚以委蛇,哪里想真心归顺呢?春秋大义,尊义攘夷,百世犹可复仇,身披国恨家仇,不报枉作男儿矣。
  
  郑成功一方面通过张名振在长江一带的频频出击,以表明强硬的立场,另一方面他又给清廷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很长,将重要部分摘录如下:
  “……敕谕四府寨游营兵饷不过二十万,计算散给足养万人,而现在精兵数十万,……一旦瓦解,啸聚千万,祸不可测。……若以全闽委畀镇守,就此现在精兵分布周密,……则镇闽马步可别调,而兵有实用矣。……朝廷果推诚置腹……自惠、潮以至全闽,则野无弄兵矣。……寇东下则在交广,南上则在吴越,而舟山等处尤盗贼之咽喉,窃以为不扼舟山,海不可得而靖也。……故将平靖海氛,必用闽兵屯扎舟山,然后可以弹压海寇,而屯兵万先议饷,不得不就近支给温、台、宁、绍等处钱粮,以养扎舟山之兵。……倘以温、台、宁、绍、处五府委任屯扎,调度接应舟山,使寇无窃处,地方宁静,此又可以解苍生倒悬之苦,而抒朝廷南顾之忧也。”
  在这封信中,郑成功再耍狡诈的手段,又一次狮子大开口,除了清廷所说的惠、潮、漳、泉四府外,又提出要福建全省,以及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处州五府之地,并且动不动就以“祸不可测”之词来威胁清廷。
  
  鉴于郑成功反复无常,难以捉摸,浙闽总督刘清泰在奏折中称:“抚局之变,不可不防,则剿局之备,不可不早。”同时,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永吉也称:“郑成功如实心就抚,但当解甲投戈,遵守国法,上报圣恩。其地方兵马机宜,悉听督抚调度,何得妄以闽粤为已任?又何得冀望朝廷委以保全浙海?气傲志高,心雄胆大,明明要挟。虽然归顺,实怀二心。以职愚见断之,将来为东南大患者,必郑成功也。”
  说郑成功“气傲志高,心雄胆大,明明要挟”,这可算说准了。
  郑成功的暧味态度,最深感不安的人是他的父亲郑芝龙,可以说,自从郑成芝降清以后,实际沦为清廷的囚徒,他的后半生的祸福,全系于郑成功身上,只要郑成功归附朝廷,那么他郑芝龙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如果郑、清和谈破裂,那么郑芝龙的希望也将因此而破灭,所以他说“恨不能亲揪郑成功之头剃发”,这大约是由衷之言。
  郑芝龙显然对自己的儿子了解还不够,他认为郑成功之所以不愿剃发,是因为部下阻挠的原因,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打算派自己的次子郑渡与清使一同南下福建,郑渡与郑成功关系很好,如果让他去劝说郑成功,可能会有效果,倘若郑军部将阻挠归顺,那么郑渡将当场斩杀这些反对派。
  这回清廷认可郑芝龙的建议,准备再遣使与郑成功交涉,但是对于郑成功的漫天要价与诡诈莫测,清廷也表现出强硬不退让的态度,顺治帝下了一道措辞颇为严厉的敕谕:“今据尔奏疏,虽受敕印,尚未剃头,冀望委畀全闽,又谬称用兵扎舟山,就近支给温、台、宁、绍等处钱粮,词语多乖,要求无厌。”最后给出最后通谍:“尔若怀疑犹豫,原无归顺之心,当明白陈说,顺逆两端,一言可决。今如遵照所颁敕印剃头归顺则已;如不归顺,尔其熟思审图,毋贻后悔。”
  清廷决不允许郑成功的漫天要价,并且要他做出决断,如果要归顺,就要剃头,如果不归顺,切莫后悔莫及。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18 09:41  
  (使命的召唤-89)
  
  对郑成功的诡异莫测大惑不解的,不仅是清廷、郑芝龙,也包括永历政权。郑成功那种模棱两可的和谈态度,对任何一方都是一个压力,永历政权下的抗清力量,除了孙可望、李定国的原大西军外,便是郑成功的东南力量。郑成功的葫芦里卖什么药,永历君臣估计也是看得糊里糊涂。
  确实,对于郑成功与清廷接触这件事上,身处不同位置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清廷把郑成功看作是一个想割据一方的军阀,而永历帝也突然觉得,郑成功的和谈究竟是想叛变呢?还是在暗示什么。虽然郑成功已经成长为南明两大抗清势力之一,但是他在南明小朝廷中的地位与他的实力并不匹配,他只是被封为漳国公,而他本人绝少使用这个封号,更多时候都自称“招讨大将军”,对“漳国公”这个虚爵看得甚淡。
  在永历帝被孙可望控制之后,大西军的几个首领都封王爵,孙可望为“秦王”,李定国为“西宁王”,这亲王是一字王,郡王是二字王,郑成功在南明的地位,比孙可望与李定国要低得多。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永历朝廷也不能毫无作为,永历帝派遣兵部万年英,决定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清廷给郑成功所开的条件是“海澄公”,只是公爵,而永历帝则开出“王爵”,以作为阻止郑成功投奔到清军阵营的筹码。
  
  永历帝在所发的敕谕中写道:“克叙彝伦,首重君臣之义;有功世道,在严夷夏之防。盖天地之常经,实邦国这良翰。尔漳国公赐姓,忠猷恺掣,壮略沉勇。方闽浙之飞尘,痛长汀之鸣镝。登舟洒泣,联袍泽以同仇;啮臂盟心,谢辰昏于异域。而乃戈船浪泊,转战十年;蜡表兴元,间行万里。绝燕山之伪款,覆虎穴之名酋。作砥柱于东南,繁遗民之弁冕。弘勋有奕,苦节弥贞。惟移忠作孝,斯为大孝,盖忘家而许国,乃克承家。铭具金石之诚,式重河山之誓。是用锡以册封为延平王,其矢志股肱,砥修矛戟,丕建犁庭之业,永承胙土之庥,尚敬之哉。”
  针对清廷所认为,郑成功降清是忠孝两全的作法,永历朝廷提出“移忠作孝,忘家许国”,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并明确“严夷夏之防”,满清入关的战争,已经成为一场民族征服的战争,这份敕谕同时称赞郑成功“绝燕山之伪款,覆虎穴之名酋”,燕山指北京,即清廷,覆虎穴之名酋指陈锦、金砺等人均败在郑成功手下。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是为了力阻他归附清军阵营。
  郑成功上了一封奏表,推掉了“延平王”的封号。
  为什么郑成功要推掉这个王爵呢?这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这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郑成功虽然“绝燕山之伪款,覆虎穴之名酋”,但只是收复绝少的疆土(就是漳州数县城),并没有震世之功勋,所以他不敢接受“延平王”的封号。另一种可能性,是郑成功不想以此被认为他与清廷的谈判是向永历朝廷伸手要权的一种要胁。
  
  八月份,清廷派遣的第二批和谈特使叶成格、阿山与郑成功的弟弟郑渡及李德、周继武等人抵达福建。
  八月十九日,李德与周继武二人先抵达厦门岛,向郑成功报告,其弟郑渡与朝廷的二位和谈大员已到省城,按照上次谈判的旧例,郑成功应该要先派人前往迎请,然后两位议和代表才会南下泉州。
  郑成功知道清方要求先剃发,后受诏,索性也不派专员去福州迎接清方特使,只是写了一张小便条,让周继武带往福州,这张小便条是这样写的:“不佞浪志海隅,仗节方外,无意人世之功名久矣。不意丘园辱贲,宠命频来,重之以丝纶,推之以心腹,谊更何辞矣?手割香草,伫看轺车。尚有不罄衷言,当面承商确。祈在夙驾,慰此悬思。庶几东南止戈,赖使君一言以定;而远近怀忠义,俾幽情万里获申也。”
  清廷特使叶成格、阿山等知郑成功居然不派人前来迎请,心中十分不痛快,可是皇命在身,又不能这样一走了之,没法,只好硬着头皮南下泉州,然后唤来负责联络的周继武,让他前去转告郑成功:“藩不剃头,不接诏;不剃头,亦不必相见。”郑成功听罢大怒,大声叱责清使的傲慢与无礼,并且置之不理。
  由于双方均不让步,所以和谈一事又陷入到僵局中,清廷特使叶成格、阿山只得停驻于泉州,等侯事态的发展。
  
  
作者:扬子江仍在奔流 回复日期:2009-02-18 22:34:21 
    其实郑成功在潮州、漳州围城饿死不少人,当地人对这位民族英雄印象着实不佳
  -----------------------
  似乎没有这种印象吧。在下就是个“当地人”。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19 09:52  
  (使命的召唤-90)
  
  由于郑成功迟迟未表态,清方决定使出郑渡这张牌。郑渡,又叫郑世忠,是郑成功的异母弟弟,郑芝龙派他前来,希望能在关键时候感化郑成功,归降满清。
  九月七日,郑渡前往厦门岛,一见到哥哥,两眼泪下涟涟,“扑通”一声跪下来说道:“父在京许多斡旋,此番不就,全家难保,乞勉强受诏。”这简直是在哀求郑成功了。
  郑成功叹了一口气,答道:“尔凡子未知世事。从古易代,待降人者多无结局,惟汉光武不数见。父既误于前,我岂蹈其后?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我若苟且受诏削发,则父子俱难料也。尔勿多言,我岂非人类而忘父耶?个中事,未易!未易!”
  自后,但令郑渡饮酒作乐,不再谈论和谈的事情。
  郑渡在厦门岛内呆了四天,到了九月十一日,郑成功让郑渡带口讯给清廷特别叶成格,相约在安平相见,同时郑成功声明,先受诏,以后再讨论削发的事情。
  
  随后,郑成功调遣甘辉、王秀奇、陈尧策、万礼、蓝衍、苏茂、黄梧、周全斌等诸镇的将士,浩浩荡荡,前往安平,然后在安平列营数十里,旗帜飘飘,士兵全部身着盔甲,如临大敌,在营地附近设置锹藜、鹿角等防御工事,占据险要之地,并埋伏下一些奇兵。这个架式,哪里象是来谈和的,分明象是要来打一场大战。
  十七日,清军特使叶成格、阿山也抵达安平。面对郑军的森森气势,清军也不甘示弱,在清军一方,随从骑兵数千人,步兵一万余人,漫山遍野安营扎寨,四处设置瞭望哨,高度戒备。
  在双方均剑拔弩张的气氛之下,郑成功与叶成格、阿山开始进行谈判。
  郑成功先提出来,清方首先开读诏书,然后就诏书的内容进行酌议,叶成格与阿山则坚决要求郑成功先行剃发,然后再接诏书。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僵持了数天之久,达不成一致意见。
  叶成格与阿山一致认为郑成功缺乏和谈诚意,便于二十日,将所有的兵马全部撤回泉州。当郑成功接到清使不辞而别的消息后,他笑道:“忽焉而来,忽焉而去,举动乖张。但因一人在北,不得不暂作痴呆耳。”一人在北,指的便是郑芝龙被清廷软禁,所以在对待清使上,尽可能的拖延时间,也尽可能地把谈判破裂的责任推卸到清使一方,这是他保全父亲性命的惟一办法。
  
  到了二十四日,郑渡、郑世荫(郑成功的四弟,估计是住在安平)以及联系人李德、周继武、黄徵明(郑成功的表叔)等人前来见郑成功,郑渡哭着向郑成功恳请道:“二使此番失意而回,大事难矣。我等复命,必无生理。并太师老爷亦难。”郑成功不为所动,冷冰冰地答道:“我意已决,无多言也。”
  其实郑成功显然明白,和谈的失败,对于被拘系在北京的郑芝龙及清控制区的家属是非常不利,虽然郑成功尽量装得冷漠无情,划清与父亲的界线,以此作为保护父亲的手段,但他决不会因此而投降,因为他是个战士,是个复仇者。
  叶成格前脚刚走,郑成功派人后脚就赶到。林侯代表郑方向叶成格与阿山两位清使献上厚礼,但是叶成格坚决不吃这一套,坚持郑成功要谈判的惟一条件,就是先剃发,如果不剃发,那就不愿当满清的臣子,这样就没有谈判的必要,更不用说接受诏书了。
  几天之后,郑成功又派遣史谠到泉州,再次向叶成格与阿山两位和谈代表发出邀请,并声称尚未看到诏书的内容,不知清方是何意见,如果现在就剃发归降,那么一旦诏书的内容与承诺的内容不同,那么这剃掉的头发可是回不来的。
  显然,对于这场所谓的和谈,叶成格看得再清楚不过了,郑成功无非是一种虚予委蛇的态度,故意拖延时间。所以他毫不客气地下令将史谠逐出城,然后自己也回京复命,同时,郑渡、李德、周继武、黄徵明等人也一同回京复命。
  郑清和谈,至此宣布破产。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856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