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岩去了哪里:CCTV《走遍中国·莆田》电视专题片(完整七集在线播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18:00
创建时间: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晚上7:59 | 分类:未分类 | 字数:8046 | 发送到我的Qzone |另存为... | 打印 第一集:《妈祖和她的故事》


1000多年前,在莆田的湄洲岛上,有一位善良的少女,她救助着波峰浪谷中的渔民,关爱着默默无闻的生命。千百年来,民众的景仰、帝王的册封,使她成为中国的海上和平女神,她就是被后人尊为“妈祖”的林默娘,走进妈祖的故乡,您将了解这块土地的历史,倾听妈祖的传说。
节目介绍: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这里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人对于女性奉为最高地位“天后妈祖”的诞生地。这里流传着很多妈祖显灵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这里沿海的渔民供奉祭祀的是被人们奉为中国海上女神妈祖。
莆田湄洲系海滨孤岛,据历史记载,唐、宋时期岛上无人读书,民智较差,岛上居民除了务农以外,就依靠下海捕鱼,航海作业为生。在这种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当时岛上居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生活上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祈福平安,自求多福。妈祖信仰也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湄洲屿居民信赖妈祖,崇拜妈祖,传播她的拯危救难,济世救人的事迹,为她立庙供奉,定期祷告致祭,祈求继续保佑他们平安过日子。
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一千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有过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从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前后对妈祖进行了36次褒封,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间对妈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来,在莆田民间保留了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形成许多俗例。
第二集:《沧海桑田的见证》

一千四百多年前,莆田的兴化平原还只是块海滩冲击荒地,木兰溪自西向东,横贯莆田中部,最后从三江口如兴化湾大海,把兴化平原分成南北两部分,即今天的南北洋平原,唐代以前的兴化平原溪海为患,每到雨季和大潮期,境内木兰、延寿、萩芦三大溪水暴长滔滔兴化湾海潮溯溪而上,直涌至上游二十多公里的灵陂,据《木兰陂志》记载,“方春夏交,湟涝奔腾,则四郊皆泽国也,若遇秋汛涛翻,则汪洋,四郊又斥卤也”。水过潮退后,大地一片荒芜,只生蒲草,不长禾苗。
从唐代开始,中原移民为躲避战乱,南迁进入莆田,中原移民的到来不仅给莆田带来了生气,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知识,面对莆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有水无利的生存环境,先民们没有退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想水土养人,就要先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唐建中年间,先民们先后在北洋的延寿溪上修建了延寿陂泗华陂,在萩芦溪上修建了南安陂,太平陂等水利工程。
从唐代到北宋二百多年间,莆田的先民们不断的筑陂围堰,兴修水利,移山填海,围垦造田,使莆田人的生活、生存环境有了不小的改变,在南北洋平原上,开垦了不少可耕种的农田。
但灾患,并未远离莆田人民的生活,由于唐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多以挡潮蓄水为主,工程不配套,功效有限。再加之横贯莆田大河木兰溪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和开发,溪两岸洪涝、潮灾仍时有发生,因此,治理木兰溪,变水害为水利,就成为溪两岸人民最迫切的愿望。
这是莆田香山脚下一座不大的宫庙,庙供奉的即不是菩萨,也不是神仙,而是一位宋代为莆田人民治理木兰溪而献身的年轻女子——钱四娘。
宋治平元年,钱四娘只身携资十万,来到莆田,在木兰溪上游,将军岩下的溪面上,开始筑陂围堰,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大陂终于在1067年夏竣工,但由于陂址选择不当,刚建成的陂堰就被一场大洪水冲垮,三年的心血,一夕间付之东流,钱四娘悲愤不已,在筑陂处投水殉志,时年一十九岁,莆田人民感其恩德敬其精神,香火供奉至今不断。
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推行“农田水利法”同时在朝为官的莆田人蔡京多次奏请朝廷兴修莆田水利是年神宗渝淮蔡京之奏“诏莆阳协修水利”。侯官李宏应诏来莆田第三次筑陂,他在具有水利知识的高僧冯智日的协助下,找到了前两次筑陂失败的原因,“钱陂址地高溪窄,水量大,水势急,陂体无法抵挡山洪的冲击,因而决;林陂址在木兰溪下游离入海口近,海潮上涌时推力较大,因此陂体立足不稳,李宏、冯智日认真总结前两次筑陂的经验教训,细心勘察沿溪的地质和水情,最后选定木兰山下为新的陂址,这里溪面宽阔,洪水至此势以明显转缓,下游涌潮至此,力量也大为减弱是较理想的筑陂所在,在新陂的工程设计上,他们借鉴了许多当时先进的技术,并依据陂址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工艺,他们精心组织,缜密施工,历经八年,终于在1083年,完成了木兰陂水利工程的建设。
木兰陂工程,通过设在陂体两边的南北进水闸,把木兰溪水引向南北洋平原,灌溉南北洋万顷农田,使莆田的农业、种植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木兰陂工程的配套工程,还在南北干渠的下游修建了长达三百多公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道、沟渠,这些沟渠通达南北洋平原近一百四十个村镇,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用水,同时也解决了南北洋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交通和运输问题。
木兰陂工程的修建,使木兰溪水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给后世莆田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兴化平原的持续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千四百多年来,莆田儿女不断的与海争地,围垦造田他们一亩亩、一块块的渐围渐垦,把兴化平原这片过去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海滩冲击荒地,改造开发成了天不能旱,水不能涝,潮不能浸,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的万顷良田。今天的兴化平原,已有四百六十多平方公里,是莆田的粮苍和聚宝盆。这是莆田塔斗山上的天中万寿塔,这座宋代修建的航标塔,古时位于海滨,今天以从海滨后退了近十公里,成为莆田人民围海造田的历史见证。
今天的这一切得益于木兰陂工程,得益木兰溪丰沛的水利资源。是木兰陂工程,使木兰溪变害为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莆田儿女。现在的木兰溪两岸,成片的荔枝叶绿果红,山坡上遍野的龙眼享誉四海,枝头上金黄的枇杷,田地里翠绿甘蔗丰收在即,一派富足美满的田园风光。

第三集:《莆田人的春节》

    当新春佳节到来的时候,莆田人开始了他们的狂欢。那喧嚣的车鼓、成千上万只游灯,穿越火焰的古老仪式,尽显了莆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这些极具神奇色彩的节日庆典里,有着莆田的传说和历史,也有着现代莆田人的欢乐和向往。
节目介绍:
   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在福建省莆田市,却有两次过春节,即初四和初五再过大年,初二不串门的习俗,这是为什么呢?
莆田与全国各地一样过大年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都要包用糯米粉为原料的红团,它的含义相当于内地的饺子: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但莆田的春联也是和内地大不一样,全都要在红纸顶上加上一道白色的镶边,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华民族尊重自己的祖先,人们会遵守祖先遗留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也许几千年都不会变化。但是在莆田,在300多年前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故,导致了春节风俗的改变,这就是来自海上的日本浪人倭寇的入侵。
那一年,倭寇入侵到莆田一带盘踞了几个月,大开杀戒。一直到中国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从浙江赶来,才赶走了他们。这时已经是次年的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人们陆续返家后,哪里还有心思过年?
现在莆田人过春节的习俗就从那时改变了。当年初二那天,有很多家庭在倭寇之乱中丧失了亲人,正在办理丧事。很多亲戚朋友来家里探望,悼念死者。所以是一个忌讳、悲伤的日子。延续下来,就形成了初二不串门的习俗。初三和初四,人们开始张罗过节的各项物品,准备重新过年。初四晚上,一家人又重新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过年。初五,人们又象大年初一一样,各家各户串门走访,回忆过去的历史,联络乡邻的感情,畅谈未来的希望。莆田人过春节的习俗铭刻着他们惨痛的历史记忆。
莆田的白头春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过去莆田人世世代代也是在门上贴红春联。在嘉靖年间的这场大屠杀以后,为了表示对死去的亲人的悼念,人们在红春联的头上加上了一条表示哀痛的白额。
元宵节是中国人春节以后紧接着的又一个大节,它的日期在正月的十五日。可是莆田人从正月初六就开始了他们长达20多天的元宵节活动了。元宵节有两个主要的节目:一个是吃元宵,一个是游灯,莆田人把这两项内容都变成了大规模的狂欢……
第四集:《古老的莆田戏》

莆田人对莆仙戏是情有独钟的,听戏和唱戏一向是莆田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一代又一代的传唱中,莆仙戏的艺术魅力在顽强地延续着。这个产生于莆田的地方戏,在中国的戏剧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它的唱腔和表演,人们可以探寻中国戏曲的源头,体味莆田方言中古老的汉语遗存。

第五集:《南少林寺探秘》
http://www.56.com/n_v197_/c33_/29_/24_/mouse0729_/sc_mp4_124291042811_/1593000_/0_/43520868.swf[/video]
论证和探询莆田是否有南少林这一悬案,介绍了南少林的由来、消失和保存在莆田的南少林武术。
在福建沿海地区,关于南少林的传说遍布民间,但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南少林?传说中的南少林又在什么地方?她那传奇的武功是否还存留于世?这一系列的谜团等待着人们的破解。在莆田许多人认为这里就是南少林的故地,并努力地寻找着证据,他们又找到什么了呢?
节目介绍:
1986年,福建省莆田市突然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在荔城区西天尾镇的一个山村里意外地找到了南少林寺的遗迹。消息传来,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也令这桩沉寂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谜案突现曙光。
林山村里散落着几口巨大的花岗岩石槽。石槽上的字迹清楚地表明它们建造于宋代,如此多的石槽以及石槽上的铭文,已经足以令人们确信,林山村附近历史上一定存在过一个规模较大的寺院。那么,它会不会就是那座神秘失踪了的南少林寺呢?
1990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考古队开进林山村,开始对这片遗址进行长达五个月的大规模发掘。很快,一大批深埋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它们传达出的信息充分印证了人们的推测。
考古队的发现证实这所寺院与传说的南少林寺无论在建立还是延续的时间上都完全吻合。不久,专家们又在遗址附近发现了许多古代人使用的练功石和大规模习武的遗迹。
至此,所有的证据都无一例外地指向同一点,这片遗址极有可能就是被毁弃的南少林寺。
地面火烧痕迹的发现,使南少林寺的发掘工作终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使这桩沉寂二百多年的历史谜案终于真相大白。

第六集:《木雕的传奇》
http://www.56.com/n_v48_/c39_/1_/22_/mouse0729_/zhajm_12429097615x_/1591000_/0_/43520564.swf[/video]
出神入化的功力,神奇大胆的想象,使坚硬的木材被赋予了生命;千百年的刀削斧凿,一代代地精益求精,使莆田的木雕闻名海内外。在莆田这座木雕之城,一个个木雕世家的传奇,一尊尊巧夺天工的精品,使人们看到莆田木雕的过去和今天。


第七集:《莆田学子》

《莆田学子》电视解说词:
早上,这里的气温只有5度,但这位父亲仍泡在寒冷的泥水里捕捉沙虫,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他已经卖掉了自己的渔船。 中午,渔民的孩子放学了,但家里并没有热饭菜和父母等着他们,他们将在海风中温习功课,一边吃早晨带出来的干粮。夜晚,是最温馨的,出海的家人团聚在一起,父母又给孩子讲起古老的故事《鲤鱼跳龙门》,与此同时,在莆田那些高考分数全国领先的学校里,数千孩子怀揣着同样的梦,向他们引以自豪的前辈那样一直学习到深夜。
     在北京繁华的大街上有一幢不起眼的建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不知情的人想象不出许多尖端项目包括载人航天,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就出自这里,这就是中国航天的研究中心。闽桂龙一个当年莆田贫困家庭的学子,如今已是这里著名的科学家。为什么这个在福建历史上最穷的地方却贡献出了最多的科学家,这块土地有什么特殊吗?闽桂龙的身世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这是一个造型独特的龙柱,下面是若隐若现的小鲤鱼,而上面是哧刹风云的巨龙,在中国民间惟有一种建筑可以以此来装饰,就是供奉孔子的文庙,但即便这样龙柱的数量也是受到严格的限制的。因为它是等级的标志,可是在莆田仙游人们却发现了大量超标准的龙柱, 难道这地方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吗?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崇尚读书的一个时代,科举竞争异常激烈,然而人们却发现远辟东南海疆的一个小地方莆田每每夺魁,在一次科举中它竟然囊括第一名第二名,以及年纪最大最小的进士,皇帝宋高宗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诧,他马上联想到朝廷中曾经有十名宰相十六名尚书和二十二名侍郎也是来自这个地方,奥妙何在? )
于是他亲自宴请高中的学子,想了解一下莆田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风水在起作用,结果状元郎用一副对联讲述了一个道理却异常简单,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正是由于耕地稀缺,水患频繁逼着莆田人通过科举求得生存。
  然而瘦地未必都长满了松柏,是谁播撒了读书的种子。历史学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唐宋末年都是非常动荡的时代,大批受饱受战乱士卒南迁到了沿海,尤其是莆田这样交通稍微发达的地区。但是他们势单力薄,没有田产一旦用光积蓄就将沦为下层,为了保持家族的荣誉,他们开始不遗余力的培养下一代,用他们最有优势的儒家传统,几乎每一个家族祠堂都是一所学校,而家族的福利总是优先给读书人。这种习俗延续了上千年。 ( p  z: Z* r3 m;     这是一种从礁石上敲下来的贝类海产,名叫海蛎,有人说莆田人因为常吃这种高蛋白的食物而变得聪明会读书,然而真正的莆田人知道许多父母就是靠每天从这种像刀锋一样锋利的海贝中敲出的一点点肉换钱来供孩子们读书的。 正是这种深情换来学子巨大的动力,顽强的,一步步的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莆田一中的食堂开饭了,餐厅里有数十道饭菜可以选择。但是在另一个房间,很多学生却来领取自己的饭盒。这是他们从家里带来的米蒸出来的饭,他们就是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在这里的许多学校都能看到这样一块牌子,教好一个孩子振兴一个家庭,所有贫困的孩子都肩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因此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史上的奇迹。

郑樵一生最为传奇的是他的著书之多,据说无人能敌,到底郑樵写了那些书,量有多大呢?黄玉石在颉积山上找到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郑樵一生的著书多达五百多部,单单通志就二百卷七百多万字,他为了把这些书奉献给国家,他怕书潮湿了,经常把书抱到这个石头上来晒,他的著作整整把这一大块的石头都摆得满满的,所以他现在留下一个暴书石的遗址。

更令黄玉石奇怪的是,一千年前,带着四五百斤的著作郑樵竟然还在大山里四处游走,难道他在躲避什么?
是谁在追缴他呢?数年的调查使这个问题渐渐明朗,原来幕后的黑手正是京城里那个权顷一时的宰相秦桧。可是他们两身份迥异,远隔千里的,又怎么会结仇呢?只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方能了解。
南宋末年,金兵元军相继对中央朝廷发难,战事连绵。皇帝如坐针毡。为了开脱自己的无能,大臣们不择手段.一个地方燃起了山火很明显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但如果在南宋就可能被解释为某种战争的预兆,以秦桧为首的朝臣就用这种不相关的现象编织神话来迷惑皇帝和百姓,他们还严禁修史来记述这些荒诞的事,这让郑樵深为痛惜。他不仅要修史还要把真实的自然哲理告诉世人。通志弥补了此前通史逻辑性的不足,年代大大延伸,而其中最精彩的二十略还系统的研究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已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雏形,世界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评价它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 正是这些真实的东西惹恼了当权者。使他自己成为迫害对象长达十年。
可是一个远辟深山四处躲藏的人,从哪里得到数以万卷的资料呢?难道像传说中得到仙人的指点,能够感应天下万物?熟悉民风的黄玉石为我们揭示了另一个莆田奇观。

这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普通农舍,在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里,九十四岁的陈老汉仍旧每天花六个小时抄录古书,陈老汉六十年代开始办自己的书社,许多古籍藏书都是他亲手抄来的。
据说宋代莆田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刻字印刷中心,日积月累在出现了许多藏书万卷的书楼。
这为莆田学子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们虽然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却相信讨书看不为耻。不管认识不认识,读书人都可以登门借书,如果需要主人还提供条件让他们就地抄录,而千年以前郑樵也是用这个莆田式的读书方法。在这昏暗的油灯下完成了他上千万字资料的抄录。据说他甚至千里跋涉到广东讨书,但那里人没给他抄书的条件,于是他就翻看。竟然练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

广借博抄的独特民风和郑樵强记的天赋使他远僻深山也能考据天下文章,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没有任何专业背景而完成史学巨作的人。
为求报国郑樵牺牲了自己辍手可得的功名与荣华,一千年以后,他家乡的一位女性继承了郑樵的衣钵,他的格言就是成功就必须有所付出。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电子技术奠基人的已故物理学家林兰英。
在她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一件奇特的物品,既非科学仪器也不是生活必须,却一直被林兰英带在身边并非常珍爱。

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科学家为什么林兰英如此珍视这套美国的风景片,这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疑问,又让我们似乎了解到了她少年时期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那是一个轻视女性的时代,林兰英其实还有三个妹妹都被送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她的执著和天赋打动了祖父,他帮助林兰英冲破了一重重家庭障碍。不仅读了大学并最终留学海外,作为回报林兰英要用这个幻灯片让祖父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他回国的时候已经见不到祖父了。 8
     林兰英中学时期的母校是著名的高考红旗莆田一中,七十年前这里就以致学严禁竞争激烈而著称,据说当时有一位姓关的男生,与林兰英是学习上的对手,数年脚逐不分输赢,最后竞碰撞出了感情的火花。在这座桥上他们约定共同完成理想中的事业。可数年后当林兰英从遥远的国外回到家乡时却得知这位同学已英年早逝,人们猜测这可能是女物理学家终生未嫁的原因之一。但另一个原因才是决定性的。
  五十年代林兰英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从美国滨州大学回到祖国,她肩负重任,就是要尽快制造中国第一块半导体。没有半导体我们的家用电器都无从谈起,而到了六十年代导弹卫星又需要纯度更高性能更好的半导体,于是林兰英又开始了磷化稼砷化稼半导体的研究。八十年代光电子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使这位第一线的科学家始终不能停下脚步,也许这才是女科学家终生未嫁的真正原因。她常说要想取得成就就要有所付出,的确,她为国家赢得了成就,却付出了一个女人应有的幸福。
其它观看地址:
56.com专辑的视频(共7个)http://www.56.com/w43/album-aid-7337192.html
莆田旅游网 http://www.ptlyw.com.cn/thread-414-1-1.html
优酷专辑1   //v.youku.com/v_playlist/f3306478o1p0.html
优酷专辑2  //v.youku.com/v_playlist/f430629o1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