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grow coldplay:玉树重建纪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4:15

玉树重建纪事

王令浚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07日   08 版)

  2011年下半年我参加灾后重建指挥,在玉树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半年时间转眼过去,那些艰苦、紧张而又充实的日子,却沉淀在记忆深处。

  考  验 

  结古镇海拔3800米,空气中含氧量仅相当于海平面的60%。这样的气候,对所有非世居人群都是严峻的挑战。初来结古的人,举手投足都有负重感,走路步履稍快,立马感到气喘吁吁,头痛心慌。

  来玉树工作,更需要充足的休息,可休息偏偏成了一个难题。由于缺氧,很难进入深度睡眠,经常处在半睡半醒状态。劳累了一天的身体,不断发出要求睡眠的信号,可是缺氧造成的胸闷气短,不让人有片刻的安宁。省现场指挥部住的都是简易板房,谈不上什么隔音效果。每每躺下,卧榻之侧,“天籁”、“人籁”,纷至沓来,萦绕耳畔。尤其是夜晚,风的每一阵律动,雨的每一声敲打,远远近近的狗吠声此起彼伏、绵延不绝,隔壁同事的鼾声断断续续……好不容易盼来的一丝睡意有时会倏然消失。每当这时,我索性披上大衣,踱出门外,绕着指挥部的两栋板房散步。虽是夏季,但在高原,夜也是冰凉的。星斗明亮灿烂,云影轻盈飘逸,夜空广阔深邃,更让人浮想联翩。想工作、想生活,想灾民、想亲人,想过去、想未来……我感觉,闪闪的群星、皎洁的弯月,仿佛同我一起在思索。这样奇妙的体验在我过去的生活中从未有过。

  结古地区尚没有大电网进入,用电基本依靠柴油发电和小水电。由于重建施工用电紧张,电压极不稳定,动辄停电。每逢停电,指挥部的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这时,一支支蜡烛就代替了灯泡,满屋的烛影摇红,在柔和的烛光里,纸页的翻动声似乎也变得柔和。习惯了城市的灯火通明,在这种烛影里,在一片桔色的温暖里,阅读重建工作的各种文件资料,思忖着各个项目的推进,久违的安详静谧、温暖欣慰随之而来,弥漫心底。

  玉树重建的艰苦,没有高原工作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在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民族宗教情况最复杂情况下开展的灾后重建工作,各种纷繁的和棘手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加了重建的难度。刚到玉树的一次会议上,各援建地区、单位围绕着重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言。当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被罗列出来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沉重”,这时,会议室外大风骤起,暴雨夹杂着豆大的冰雹,枪林弹雨般砸在会议室顶棚,乒乒乓乓响成一片,淹没了人们的发言。可是当与会的人们达成共识,制定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天空也豁然放晴,太阳依然灿烂地照耀,天边映出一道清晰靓丽的彩虹。人们开怀大笑,原来老天爷和我们一个心思啊!

  感  动

  现场指挥部小小的食堂,一年多来,陆续接待过各援建单位的指挥长们,接待过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玉树重建的人们,接待过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在只有手抓牦牛肉和几份简单菜蔬的宴席上,可以领略到北京、辽宁以及中建、中铁工、中铁建、中水电四大援建央企的援建者们无私奉献的胸怀,领略到社会各界对玉树灾后重建的关注和支持,领略到青海省、玉树州县乃至最基层的普通民众在重建家园中的热忱和努力。

  我感动于那些黝黑的面庞、皴裂的嘴唇和疲惫的眼神。他们都是些普通人,但是在这场极不普通的灾后重建中,他们的坚韧辛劳,他们的忘我奉献,就像动人的诗行,深深镌刻在我心中。

  在德宁格片区已经完成居民住房主体的施工工地上,我遇见两位正在忙碌安装水电线路的民工,他们来自四川德阳。问他们在玉树工作能否适应,他们微笑着说:“能适应。就是晚上睡不安逸。”他们告诉我,去年在汶川打工,今年专程来到玉树,既能多挣到工资,又能参与重建,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住房未来的主人名叫才扎,他用不大流利的汉话告诉我,他每天都来看自己的房子,房子虽然小了一点,但是不用自己出一分钱,政府全替他出了,眼看着自己的房子一天天盖好,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搬进新家,心情激动。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玉树驻地,我见到十几位年轻的设计师。25岁的石咸胜,稚嫩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老练。他告诉我,参与玉树重建规划是自己设计生涯的一次精彩揭幕。在玉树,每一个项目设计不仅要在图纸中完成,而且要在实践中一家一户地去推动、去协调。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既要维持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又要考虑到藏族同胞的实际需求。规划要理性,但也不能没感情,参与玉树重建使精神得到升华。

  一些人在重建工作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没有倒在危险的救灾现场,而是倒在重建的日子里,这让人倍感沉重。

  治多县副县长昂文索南,担任治多县县城加吉博洛镇灾后重建第一工作组组长,满负荷、高强度工作,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仍不松懈,导致病情突发,不幸去世。

  我去机场送杨勉军到西宁救治。他是北京工程咨询公司的职工,在结古新寨村(北京援建项目所在地)勘察时,被双排卡车碰撞碾压造成重伤。这一消息迅速传开,牵动了四面八方上上下下的心。从省委书记、省长以及北京有关方面的领导,到玉树州县各单位和各援建单位的干部群众,紧急而又默契地开展了一场生命大拯救。省领导亲自协调机场和航班,省卫生厅马上组织专家,根据当时的条件,制定救治方案进行手术。

  “援建干部受伤!是A型血的,到州医院献血!”闻讯赶来的干部群众在玉树州人民医院的板房内排起了长队。44岁的文吉是玉树交警支队的交警,累了一天,刚准备休息,收到手机短信,立刻站起来穿上外衣。突然想起自己是B型血,遗憾得直叹气。新寨建委会的尕玛在最短的时间内来到了医院献血。来自本地和外地汉藏干部群众血管的3600毫升鲜血,挽救了杨勉军的生命。

  2011年以来,先后有7位同志倒在玉树重建现场。为了玉树,为了重建,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三江源头,与巍峨雪山同在,如高原松柏常青。

  深  情

  高原中秋明月夜,思绪如潮情更豪。9月12日,我们在玉树迎来了中秋佳节。入夜,星空澄澈,月华如水,远山隐约,灯火点点,高原的中秋别有一番情调。我们特意邀请了援建一线的工人代表和管理者,和他们同叙情谊,畅谈玉树重建的前景。这些远离家乡和亲人的人们,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相聚在高原腹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几盘月饼,几色水果,一杯热茶,让人联想到曾经度过的许许多多个中秋节,将人的思绪延伸得很远很远,而齐心协力并肩战斗的生活,又将彼此的感情拉得很近很近。人生中有这样一个中秋节,真所谓可遇而不可求,它必定为我的记忆所珍藏,在今后的日子里,时时给我以启迪。

  9月下旬,随着城乡居民尤其是农牧区群众住房的陆续完工,我先后参加了多次入住仪式。在曲玛莱,在治多,在扎多,在囊谦,在称多,在结古镇,在绿色如茵的草滩,在焕然一新的村镇,牧民群众像过年一般,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康巴汉子的摩托车队、马队,上百人的藏族歌舞表演,整洁的房舍,簇新的家具,幸福的笑脸,让每一处村镇喜气氤氲。

  海拔4200米的曲玛莱县巴干乡,在雪山草滩的衬托下,一排排二层红顶小楼整齐排列。在一户牧民家里,十来岁的小多杰穿着节日的盛装,腼腆中露出喜悦,“我家的房子太漂亮了,跟宾馆一样!”

  听着他的话,看到这一切,由衷地为玉树灾区的群众高兴,更为自己亲身经历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而自豪,为自己作为其中一员做出过努力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