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英文逗号怎么打:王洪贵的BLOG--痰瘀互结致百病说的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33:01
   痰瘀互结致百病说的形成
                        王洪贵
人类认识事物总会有一个过程,从现象逐渐到本质,概念是最初的思维模式。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有一个最初思维模式到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逐渐对病因病机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认识过程。关于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在中医学发展史中,由来已久矣。中医学认为,人体这个小宇宙中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之间,将永远处于相对平衡的矛盾对立状态之下。内外即小宇宙与大宇宙这种相对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则百病生也。细究之,都有哪些因素会破坏这种相对平衡的呢?
   早在汉代,被后世称为医圣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先生就提出了“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观点。仲师认为:一是经络受了外邪,传入脏腑,引发内部疾病;二是四肢九窍受邪,血脉壅塞,引起外部疾病;三是纵欲过度,或受金刃、虫兽伤害所致病。到了宋代,陈无择根据张仲景学术之观点,则提出了著名的“三因论”,把致病因素分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外伤等等,形成了中医病因学说。通过以上所说,则足以说明,中医药学的发展与人类各种文明的发现与发展,皆没有离开“故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们对一种概念的认识和提出,皆由初期模糊时期到逐渐完善和系统完整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才能够完成”这样一种自然规律。
   诚然,痰瘀互结致百病说这种概念的提出,虽历经二千多年来,但始终没有一部系统而完整地专著问世。尤其是内经中不但没有痰瘀互结之说,且连痰和瘀血这个名词都没有。内经中只见到了淡字。这个淡字到后来就演化成了痰字。到了西汉时期,通过仲景师才认识到了瘀血这种病机和病名。故痰瘀说这种概念一直到了金元时期,朱丹溪应该是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位,尽管是他只清楚地提到过一句:“痰夹瘀血,随成窠囊”。但这已经足以说明,由内经到金元,对痰瘀病因病机的认识,有无到有已经认识了上千年。可惜,以后又由痰或瘀血致病说分而言之,直至到现代,仍然坚持“怪病多痰”和“久病多瘀说”两种不同地认识方法。所以,在中医发展史上就形成了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情即痰派和活血化瘀派。
   痰瘀乃正气败坏之物,在百脉之中,本无单痰或单瘀之谓。津败为痰,营滞为瘀,津血混浊,痰瘀互结乃整个病因病机形成之过程。故,在百脉之中,这个痰瘀互结之物,不可分割。
痰瘀互结致百病之说,这种新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中叶愚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在历代医家模糊认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清晰之概念。通过以上这种说法则足以说明,两千多年来,历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才形成今天这一套既完整而又系统地痰瘀理论。她绝非从天而降,更不是臆想。通过痰瘀互结致百病概念的形成,以及建立这种漫长的认识过程,足以说明,以上对中医任何一种概念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故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们对一种概念的认识和提出,皆由初期模糊时期到逐渐完善和系统完整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才能够完成。毫无疑问,痰瘀学说完全是在继承古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