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春女装演过的电影:为什么不读《弟子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2:25

为什么不读《弟子规》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255693&extra=page%3D1昨夜星辰

最近论坛上关于《弟子规》的争论又多了起来,大家的争辩很激烈,但是,究竟有没有探触到比较核心的问题呢?
在这里,我个人有一些感想,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也请同修们指正,希望在共同信仰和修行佛法的前提下,我们能够最客观、最理性,最辩证地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关于《弟子规》这一类的书籍和学问,到底要不要学,实际上涉及的不仅仅是信仰,还必须深入地考察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
在此我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在仔细阅读过《弟子规》,并且了解了它的出处背景之后,我就确信自己不会学习这个东西,也绝不会让我的孩子学。
现在且不说与佛法信仰冲突的问题。就从学习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我更不会去学习《弟子规》。为什么呢?
实际上,我认为作为现代中国人,学习和恢复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与我们的佛教信仰并不冲突。关于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写过一个帖子《儒学和佛法真的有冲突么?》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178832,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但是,要学习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弄明白,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
什么叫中华?“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自古有之,又称中原、中土,代表着创造这一先进文明的汉民族。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包含了生活在中国疆域内的所有民族和海外华人、华裔。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自三皇五帝到宋朝为止,我国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核心,都是以汉文化为主。为什么说到宋朝为止呢?因为蒙古人灭宋并且建立元帝国之后,不管是汉人还是汉文化都惨遭屠戮和破坏,虽然今天我们的历史书上大言不惭地把元朝奉为中华正朔,并且认为那是一个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时代,但是蒙古人可从没这么认为过,尤其是明朝时退回漠北的金帐汗国(现今不在中国疆域之内)后裔,世代相传,都认为大元帝国是一个彻底征服和统治汉民族的时代,是蒙古民族的骄傲。要知道,蒙古军队为什么所向无敌?因为他打仗的手段实在太过恐怖,动辄屠城,譬如苏州、常州,四川等等城市的人民,都被屠戮殆尽,根据统计,蒙古人灭金、宋,西夏,屠杀平民两千万以上,而其中汉人占了绝大部分。元帝国建立之后,人民分为四个等级,汉人被称为“南人”,为最卑贱之人种,受尽欺侮凌辱,这些过往的事情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史书,都讲得很清楚。我为什么要啰嗦这些呢?因为这是汉文化自宋代以来的传承背景,不得不讲,因为这是一个历史的大问题。
现在国际史学界有一句话叫做“崖山之后无中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和南宋行朝20余万人被蒙古军追杀至广东崖山兵败不敌,全体投海自尽之后,真正的中华文化脉络也就自此中断了。这样说有没有道理,综观历史的发展,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么,有的朋友会问,我们今天的文化难道不是中华文化么?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为什么?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后面还要讲到满清)统治汉族之后,他们野蛮的游牧或部落文化马上就会和汉文化相形见拙,统治汉人也会力不从心,那么,怎么办呢?除了残暴的镇压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办法,就是“以汉治汉”。我们来看看蒙古王朝任用的重臣从耶律楚材到刘秉忠等等,都是精通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大学问家,那么,对这些人委以重任的目的是什么。很显然,是为了更好地统治。
蒙古人最初信仰多神的萨满教,后来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侣为帝师,对其狂热崇拜,皇帝亲自从之受戒。元中期在各路广修帝师殿,祭祀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制度超出孔庙。相形之下,儒学在蒙古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逊色得多。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对儒家学说的概念、体系感到难以理解。直至元末,官方语言也是蒙古语,贵族和官吏普遍不懂汉语。语言都不懂,还谈什么文化传承。但是,蒙古人又不得不任用通晓儒家文化的汉人来为他们服务,以此来压制、管理汉人。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汉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的精华丧失殆尽,而其糟粕则沦为统治者手中的另一把杀人利器。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说:“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
汉民族和汉文化经此一大劫之后,至朱元璋建立明朝,迎来了短暂的复兴,明王朝294年间得以恢复汉家衣冠,重拾汉家学问,但是已经元气大伤。然而更大的不幸却接踵而至,满洲人入主中原,可以说对汉人和汉文化进行了更大的一轮毁灭。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不过,清军到底杀了多少汉人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下史料,满清兴起时,人口不过百万,军队不过十数万。明朝人口数千万,军队上百万。然而,就是这十万清兵入主中原,如入无人之境!“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洗江南、岭南。屠江阴,屠昆山,屠常熟,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等等。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多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5165万锐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1908万,杀死汉人3200万,人口减少近三分之二!
而令汉文化彻底沦丧、令汉民族彻底丢掉尊严的,则是清王朝的剃发易服令,不留辫子、不穿满服者一律杀头。明末大学问家,一生志于反清复明,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先生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日知录》卷十三)什么意思呢?这位老先生说“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 也有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 那就是:易姓改号叫作亡国;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人与人之间也是你死我活,不分输赢不罢休,这叫作亡天下。实际上,他就是意指满清的残暴无极和汉家天下已亡。
但是,满洲人落后的游牧文化怎么管汉人呢?很显然,没法管?所以除了大杀特杀,剃发易服之外,还是老办法“以汉治汉”,那么,用汉文化的什么东西效果最快呢?显而易见是儒学,是儒家文化。是真正的儒学和儒家文化么?不是,是被阉割、整形过的四不像。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弟子规》。
汉民族的命运为什么这样悲惨呢?鲁迅先生说中国人是没有脊梁的民族,汉民族、汉文化(包括儒家文化)果真没有血性么?不是的,历史的大因缘如此,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又经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及至元、清两代,灿若银河的汉文化优秀部分逐渐消失,儒家学说慢慢成为主流,但在宋灭之前还未成大患,汉民族不仅产生过强盛的汉唐王朝,更有数之不尽的历史名人和文化精粹,这当中不乏充满血性和反抗精神的代表人物,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但是,文化一旦被统治者所利用,并且是为私欲服务的话,恶的一面就会生根发芽,带着这种负面的文化秉性,在历史长河当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之后,汉民族的血性渐渐被磨光了,剩下的就是柏杨先生说的“酱缸文化”,这个大酱缸,不但酱坏了汉民族,甚至可以酱坏马上得天下、勇悍绝伦的满清帝国,以至堂堂华夏,成为列强分割的美食。
现在回头来说《弟子规》,先不谈信仰问题,就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正统的儒家文化首先应当是汉文化。《弟子规》无论从背景和内容来说,都不是儒家文化,更谈不上是汉文化。
我们先讲内容。综观《弟子规》全篇,最多的字眼是“须怎样......;勿如何......”,完全是一种教训、甚至命令的语气,而且是一种强制性的记问之学。但是,孔子在《论语》里头怎么讲呢?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意思很明白,学习一样东西,兴趣和乐趣才是最大的老师和动力;而不是像《弟子规》那样,一上来就告诉孩子、告诉学生,这个必须做,那个不能学!再来看看《弟子规》里头关于劝导父母改正过错是怎么说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当然这些内容也是取材于《论语》,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占据支配地位的君王或父母,对于臣下或子女的劝谏,是极少会听从的。那么父母如果不听劝,做子女的还要跟在边上大哭特哭,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岂非可笑?!《论语先进篇第五》里头写道: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这里有一个故事: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公元前536年生,公元前487年卒。孔子早年的弟子。是有名的孝子,他的德行当时与颜渊并称于世,受到孔子的赞赏。闵子骞的孝行事迹,被编入《二十四孝》一书,标题《单衣顺母》(俗称鞭打芦花)。文云:“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辔(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休)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这样的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悲悲切切的愚孝,而是有智慧、有胸怀,有魄力的大丈夫之举。因而受到孔子的反复赞扬!但是这种儒家文化的精粹部分,在《弟子规》里是见不到的。《弟子规》里还有这么一段“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不是赤裸裸地教人善恶不分、虚伪怯懦么?孔老夫子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可不是没脾气的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当众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再者,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大概白天上课爱睡觉,老夫子就不高兴了——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篇第五》)这已经不是揭短,而是公开骂人了。但是,这个宰予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最有智慧的学生,也是唯一敢于当面顶撞老师的学生。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这也是《弟子规》大力鼓吹的)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孔子后来意识到宰予的话有道理,于是批评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像这一类儒家先贤的可贵情怀和活泼故事,在《弟子规》里是见不着的。《弟子规》里所有的东西,就是将儒学断章取义,改头换面,全篇看下来,无非“听话”二字。而最让人寒心的,则是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圣贤怎么培养出来,“驯”。“驯”是什么意思,就是“使顺从”的意思,古代“驯”字本是用在动物身上的,现在却要用到人身上来。《弟子规》告诉我们的,要做圣贤,不是“可学致、可行致、可修致”,而是“可驯致”,只要你顺从,就能成为圣贤。这简直荒天下之大谬。什么是圣人?连孔子自己都不能确定,在孔子眼里,连三皇五帝都算不上圣人。《列子·仲尼》里孔子曾说过:“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也是语焉不详。但是今天《弟子规》却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只要顺从就能当上圣人。我想请问大家,《弟子规》真的是儒家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汉文化吗?
现在来谈谈《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他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这就很容易理解了。不管元代,还是清代,汉人的知识分子都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暗中努力传承汉文化,保存汉文化的血脉,力图有朝一日恢复汉家山河,如顾炎武先生;另外一种则是彻底麻痹自己,忘记国恨家仇,转而将异族视为自己的正朔,易祖庭,博功名,然后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变成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就像这位李先生。真正的汉文化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解构着,“没有脊梁的中国人”也就此诞生。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收录在《论语卫灵公十五》里头:“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座右铭。很巧的,在《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当中佛也提到:“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常当守护。何等一法。所谓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常应守护。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守护此法。即是守护诸佛如来一切戒藏。”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但是世间的至理,也符合佛法的道理。

但是,在《弟子规》这类似是而非的所谓儒家书籍中,我们看不见这种宽容的胸怀,我们看见的是“须”、“勿”和“驯”。

学习世间工巧明,学习各种技艺和知识,是佛陀开许我们佛弟子的。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汉文化。有的同修提出说日本人韩国人都在学儒崇儒,我们为什么不学。这话也对也不对。日本韩国的确推崇汉文化、儒文化,但他们推崇的、学习的是汉文化的正统,日本史学家有句话说中国人“宋以前我们尊称中国人,宋以后我们叫支那人”,这话很伤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但这却反映了某种事实。要知道,当年南宋行朝在崖山投海之后,日本举国哀悼,忽必烈大怒发兵讨伐日本,一场台风突然来袭,将不可一世的元朝大军海船被这场大风完全吞没。日本人称此风为神风,二战时的神风敢死队即由此得名。

一个让人心痛的现实是,当代中国的汉民族,讲的不是真正的汉语,我们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是被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洲话严重异化的四不像汉语,只有在闽南话和广东话以及江浙方言中上保留着八声俱全的部分传统汉语言;我们写的不是真正的汉字(繁体字);汉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汉服为何物,虽然大家爱看日剧韩剧,但恐怕有些人还不晓得,日本和服和韩服才是最接近汉装的服装,而我们自己,却洋洋自得地穿着满人的旗装,还美其名曰“唐装”,简直是荒唐之装。电视节目当中,清宫剧长盛不衰,《康熙王朝》主题歌吼出的那句“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真正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悲哀。文华酱缸至此,夫复何言?不管是元代、还是清代,被异族屠杀的汉族百姓总数,都超过了日本侵华战争被杀害的中国人总数,假设日本人真的占领中国,那么100年后我们的子孙是否也要将日本奉为正朔,如果真是这样一个民族,又有何面目存活于世上。

所以,要学习传统文化,就从头学起,从真正的汉文化学起,从汉语、汉字、汉服、汉民族风俗习惯和汉民族历史学起,我不反对学习《论语》、学习《道德经》、学习《黄帝内经》等等老祖宗的文化,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我们时时以佛法为老师、为前导,为归依,那么所学的一切东西自然而然具足善缘、运用自如;但是我坚决反对学习《弟子规》这一类毫无营养的“相似文化”或者“附儒外道”(借用下咱佛教用语),不要说从佛法的角度,就是从学习文化知识的角度,这些东西也根本不值一提。

很多同修提到教育孩子,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佛在《善生经》里头早就讲清楚了,归结到底一句话,只要父母自己做好表率,孩子自然做好,如果做父母的自己乱七八糟,你的孩子就是一天读一万遍《弟子规》乃至于《论语》、《道德经》统统读也没用。

其实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善生经》讲得非常好、非常清楚,大家不妨读看看。今天胡说八道讲到这里,耽误大家的时间,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