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钟剧组现场教学:突破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8:14

突破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日期:2009-04-15] 来源:原创  作者:龚如君 [字体:大 中 小]

突破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文言难学,是高中学生的共同心声,不少同学将之戏称之为第二外语;文言水平难以提高,是语文教师的共同感受。

笔者教了二十多年高中语文,经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初高中的衔接失调。实行普九教育,初中文言文选文少而短小浅易,仅要求读读背背;高中文言文课文长,难度大,要求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是纯粹为了高考。这就难免造成起始阶段的要求过稿和教学的繁琐。一些老师从高一开始,每一课都恨不得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全都让学生掌握,大大增加了难度。教学法上也侧重于知识传授,教得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可言。三是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的意义。他们认为现代社会既不必去读文言文,更不会去写文言文,除了应对高考外毫无意义,因而不想学,稍遇困难更会放弃。

笔者认为要走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宜从下面三方面努力。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成功的一种强烈愿望,有兴趣,学习就会进展迅速保持率也很高;而“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乌申斯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用这样的动机去推动学习,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总之,有兴趣才会有效果,有效果才能坚持。

于漪老师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下功夫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教学中事半功倍的举措。学生热爱语文,教学便成功了一半。”这里既讲明了激趣的意义,也讲明了方法,即要“下功夫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我们就要设法先引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下列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课外补充有趣材料。

⑴引入作家趣事。这有助于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引入的作家的趣味故事要新奇,最好出于学生的意料之外。要或与他们的爱好有关,或与他们的人品有关,或与作者的成长有关,或能揭示写作背景等。如学习《滕王阁序》时,介绍其写作起因、关于《滕王阁诗》一字千金的故事、关于腹稿的故事等。

笔者专门为此编了一本近70万字的《趣味语文》,在讲解课文时随意穿插有关的趣味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⑵引入与课文有关的典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典故,不仅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也能使讲解显得厚重而富有思想文化内涵。为此笔者专门编了一本《学生常用典故词典》(该书已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修订再版)。

⑶引入相关的成语。即在解释文言中的实词或虚词时,恰当地联想到相关的成语,用成语中的意义帮助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

⑷运用文字学知识。即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能从字形出发,根据造字法,分析出文言重要词语语义和用法的来龙去脉。这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其兴趣。

2挖掘课文中有趣的因素。原本没有任何趣味的文言课文,只要我们动点脑筋,一定会让它生出趣味来。

设置情景。如教学《陈情表》,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情景来让学生理解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难能可贵:李密违背皇帝的意旨极具风险。晋文帝新夺曹氏政权,曹氏集团特别重视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拥护曹氏,他需要知识分子的支持;魏国新灭,更需要知识分子的支持。但对不顺从他的知识分子,必然严厉打击或杀害,李密如此做,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李密违背皇帝的意旨可能付出理想破灭的代价。作为一个入世的知识分子的最大愿望是读书做官,而他又遇到了百年难遇的机会,地方官推荐为孝廉、秀才,皇帝接连升他的官,他拜他为郎中,不久让他担太子的洗马。

笔者教学时采用此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变为故事。根据我们读书和教书的经历可以看出,学生最喜欢听故事。一个语老师既要善于讲故事,更要善于把课文变为故事。如教学《归去来兮辞》第一段。原文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我们可以编成这样的故事。话说有一天,陶渊明正在彭泽县办公,听说督邮到来,他正准备去迎接,下属提醒说,督邮是上司,你应束带去见,这句话引爆了先生积久的愤怒,想起了自做官以来的种种不得已,不自由,想起了督邮的种种劣迹,想起督邮来的目的,便愤然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准备辞官归隐了,然而辞官归隐毕竟是一件大事,他必须为自己找到理由。他先说:田园将芜胡不归!又觉得这个理由太站不住脚了,于是又想到: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想到这里他便释然了,觉得过去已不能改变,将来却可选择,自己辞官归隐做对了。

教学本课,我全都采用改成故事的方法,后来调查,学生认为学习本课最容易,最有兴趣。

3.理解生趣。

建立联系。即建立与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相关的相系。如学习《劝学》,我们要结合现代生活背景,理解其终身学习的重要以及学习的重要意义与方法。再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技巧和从生活中发现真理的方法等。

提出疑问。好的提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之心。如教《鸿门宴》问:项伯凭什么帮助刘邦? 教《归去来兮辞》问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是不是只限于不追求财富、不追求权势、不追求成仙,而一心归隐田园等。

⑶结合背景。如理解《兰亭集序》的主旨,教师引入晋朝知识分子的四种状态:喝酒避祸,吃药(五石散)避祸,清淡避祸,归隐避祸,让学生理解王羲之积极进取思想的可贵。

⑷平凡处求深。如学习《兰亭集序》第一段,理解“乐”,我们要结合课文描写深入理解“乐”体现在哪些地方:

①人物可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环境可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活动可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④天气可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⑤视听可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平淡处求妙。课文选的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也往往是质朴的文章,平淡无奇却又是不平凡之处等。一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会让学生觉得语文是有生命力、有趣味的,是有文化思想内涵的。

还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用心之处,让他们觉得课文是不平凡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在结构上,三层排比,拓展内容。妻、妾、客,“私”、“畏”、“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熟视之”、“窥镜自视”、“暮寝而思之”,均是三层展开。从全文看,讽谏、纳谏、纳谏效果,也是三层。

让学生理解作者这样写,既使内容丰富,又层层递进,更让学生觉得应在写作中很好借鉴。

此外还让学生了解作品在写作表达上的妙处,在立意上与众不同之处等。

4.讲明用处。有用才能最终让学生觉得有趣。我们要让学生觉得每学一课都是有用的。

对积累语文知识有用。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字词、文学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

对提高写作有用。如教《六国论》,要针对学生写不来或写不好议论文的实际,让学生体会议论文应如何提出论点,如何严密论证,如何结合实际体现写作的意图和价值等。

此外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材料、思想、技巧,以便于学生在写作或日常交际中借鉴或运用。

对提高考试成绩有用。

如高考的文言文,虽然选文选自课外,但涉及基础知识全部自于课文,文言虚词的一半还直接选自课内,而文言课文也能提高现代文的阅读、写作水平,还能帮助我们鉴赏古诗词。

对改变行为有用。这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最好的教育是改变行为的教育。

我们要指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感悟作品,让他们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人的观点,了解作品在今天的意义,对自己写作、对生活的认识、对自己立身行事的指导意义,让他们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共鸣。如学习《兰亭集序》,可指导学生如何在休闲娱乐中做到有情趣,如何将看似休闲无意义的事做得富有创造性、显示出积极的意义等。

5.教会学生学会运用。运用从文言文中所获得的知识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且在运用中还能使文言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值。

⑴将古人的一些能够作为优秀文化传统的观念拿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作为评判现代社会某些现象的尺度。

⑵运用古文知识加深对现代文的理解。

⑶在写作中运用从文言中获得的名言、典故和事例使自己写作的内容充实、生动、形象,富有思想文化内涵;或以文言中新巧的篇章结构作为构思的借鉴;或以现代眼光审视传统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以作为写作的立意或现实生活行身立事的准则。

二、化难为易。这是指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1.做好衔接。针对初中文言选文少,知识简单,而高中文言文突然增加难度,学生普遍感到难以适应的现状,补充短小有趣的文言短文。笔者从高一起系统地给学生补充了从《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世说新语》、《史记》、《中国古代寓言选》、《中国历代笔记小说》等书中选择的知识性强、趣味性强、浅易的文言短文。我在这里并非发什么文言热,凡补充的文言文除能培养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力外,主要是指导学生积累和理解那些迄今还活在人们口头上或被今人大量引用的名句、成语和典故。

2.善于联想。即见到拿不准的词义、知识要联想起以前学过的词语或相关内容,以作为评判的根据。

此外还要通过与现代汉语的比较进行学习。现代汉语是继承古代汉语而来的,无论词的构成、词义还是句式,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学好文言文就要注意将现代文与文言文加以比较,通过掌握其演变规律和二者的区别来更有效地学习。

三、化繁为简。中学文言文学习可采用下列方式化繁为简:

1.突出难点。现代文是由文言文发展而来的,一篇文言中75%以上的内容是可以读懂的,要将不懂的约25%的内容突出出来,加以集中解决。

2.分散难点。在高一高二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和关键词句即可,到了高三,学生的文言知识多了,再来读高一高二的文言文就易如反掌了。

3.归纳整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将繁琐的知识简明化,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它能较好地形成知识的整体学习效应,也便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