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a yoncheva:在悉尼感受中西课堂的差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9:51

在悉尼感受中西课堂的差异

  在悉尼读研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渐渐开始感觉到东西方课堂的不同。

  西方人讲究终身学习,他们喜欢不断给自己“充电”,加上本地学生基本不用交学费,所以“业余学习“性质的学生很多,白天上班,晚上上学,每学期选两门课,课程不紧。每节课便都会看到新面孔,班里学生的年龄也会差很多,五十多岁的人还在上学一点也不稀奇。

  西方人把上学看得很单纯,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有些人仅仅是想了解一些其他知识,所以,我的同学就有中学历史老师、艺术馆馆长等好多好多职业方面的人。

  外国课堂的教室大多小而精致,就像一个个工作室,除了一些大课的教室规格跟国内差不多以外,基本上专业课都会在小型的教室里上课。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任意围坐在老师的旁边,或者把教室所有的桌椅摆成各式队列,总之,以达到最佳听课效果为准,怎么方便怎么来。老师也不会一本正经地一直站在黑板边上,有时候会顺势坐在黑板前的桌子上听学生讨论。

  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不用举手就可以直接打断,只要先说一声“对不起”,老师就会马上停下来了解学生的反应,不管是一百多人的大课还是十几个人的小课。外国学生喜欢质疑,所以这种状况在课堂上时有发生。课堂气氛就是这么轻松。

  一般大课会进行三小时,中间不休息,学生可以随意走动,去卫生间,出教室打电话都没人管,甚至很多外国学生在点完名后会明目张胆地直接拎包走人。在外国人眼里,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只要想办法掌握知识就可以,至于用什么方式,就没人管了,但有些老师还是会每个月给学生发电邮,告诉他这一个月的出勤情况。

  上课可以随便吃零食,我们学校有免费的咖啡、牛奶等饮料,听课累了,就可以直接去泡一杯拿回来一边喝一边听。

  外国学生喜欢带电脑来上课,不过认真的学生是用来做笔记的,不认真的吗,就不好说了,从电脑的背面看,他可能像聚精会神在思考,可把电脑转过来,哈哈,屏幕上的厮杀已经相当惨烈了。不过这里的老师可懒得检查学生的听课状况,所以即使坐在第一排,上课玩游戏也不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像国内那样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边也是主流,但上课只是听个大概,仅仅靠上课听讲基本没什么效果,更多的内容要靠学生自学,老师只是“点”一下,比如简单地介绍个名词,可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还要自己看书。我们戏称是“交着研究生的费用,上着电大的学”。

  每门课的第一堂课,老师都会发一个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告诉学生每周讲什么,看课本上的那几章,第几周考试。上课前,老师还会提前一天把本节课的幻灯片放在学校的教学主页或者发到我们的邮箱。

  在这里上学,预习是必需的,除了幻灯片上的内容要了解,生词要查出来标好,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对我们文科生而言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为每堂课随便就是五六十页,这还不算老师附加的阅读材料,我们有四门课,门门如此。

  当然,不预习也没人发现,可后果不外乎两个:第一个,这节课与其为了点名去不如在家睡觉;第二个,课上的三个小时完全不知老师在讲什么,回家还要自己开工,工程量瞬间增加一倍。

  西方的课堂除了大课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方式,如果是专业课,老师集中讲课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半小时,剩下的时间会组织小组讨论、演讲或是其他一些内容。与国内的课堂单纯听讲相比,这是个很大的不同。这里的老师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就是通过这些途径实现的。

  课堂的演讲,老师定下大概内容,剩下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想怎么讲都可以,我们有一门课叫做:文化产业与管理,老师喜欢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就是出个题目,让我们通过扮演政府官员和文化公司的主管等角色解决相应问题。我们自行组成小组,然后在请示过老师以后离开教室到别处讨论,最后再表演给别的同学看。

  有的时候还有辩论赛什么的,我们自己搜集资料,课后开会讨论。

  上述的上课方式,一开始让我这个在国内课堂上习惯不动脑子只听老师讲的学生很不习惯,慢慢就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很锻炼人。

顾越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