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meifyoucan原唱:吕祖百字碑注解(震阳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1:07:24

吕祖百字碑注解(震阳子).不迷性自住

凡人在世如能不迷而常清醒,不被尘情所迷惑,方寸不乱自有一定主宰,这才叫真正的不迷性自住呢,此外说也。

内修丹道,如在本身活子时一来,凡人便起淫心欲念,稍一动摇,精趋熟路,此即迷也,落后天矣,修士可不慎哉。应当重整刚志,痛改前非,这才称得起是一个修道之人而不迷矣。只有不迷,保住真宝之“应物”,才可能使我的元神真性自住于中宫,使神凝气结、温养圣胎而得到真宝至尊之应物呢。

此法号曰“太阳炼形”,以冬至阳生为起始炼功(即本身之活子时,比作冬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忙中抽闲即可用功。要把腰挺起来,端然正坐,默运心火之母炁,自然随气贯满周身及四肢。鼻息绵绵若存,此即用之不勤,丹田中之五气氤氲,达于遍体四肢百骸。肾之真炁,炼骨如毛之轻,可以乘风驾雾。肝之真炁,炼筋如玉,可以驰如奔马之速。心之真炁,炼成血白如膏,可以盈耐寒暑。肺之真炁,炼就肌肤如雪之白,斯时也可以换骨易形。脾之真炁,炼肉坚实如石之硬。化气如金,始曰丹成。五气朝真,炁聚而不散,五气炼形凝而不衰,号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寿与天齐,斯可谓之“不迷而性自住”矣!

8.性住气自回

性者天性也,即人之元神也。元神天性属于离卦三。离卦纳己,为己土,为自己,也就是中央的己土也,就是自己的真意。把自己的真意、天性、元神三者合一,总名曰性,住在自己的心中。夜眠居心脏,觉醒时入于脑海泥丸宫内。人之脑海好想事,好动、好飞而炎上,所以称之曰离,为火,号曰天性,丹名曰内丹,其根源居心。既然修道,必须使之心火下降,心火下降自然肾水上升矣(此内含性住气自回之义)。

气者命也,即人之元精元炁,属于坎卦。坎卦纳戊土,为阳土,就是人之真意。把自己的“真意、元精、元炁”三者合一,总名曰命,住在自己的肾宫。夜眠睡熟,阳动,容易泄漏走精,属于坎水、润下。修士应注意:及时清醒过来用真意收回,不使之外出。用意领使回归体内中田,号曰外丹,与元神凝聚为一结合,名曰神气凝结,成为刀圭,入口,神化无方。

诗云:“丹成五气自芳芬,炁真方可会元神。炼形换骨非凡客,自是长生物外人。”长春真人曰:“金液大还丹”,其中纯阳真炁长生,是为后天气足养先天真炁,已是陆地神仙、在世长年。古今上真,有纯阳真炁升入四肢便可升举。号曰太阳炼形而化真气,自然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随五气而换骨易形容,自然能避寒暑。昔日衰朽之姿,炼之丰润而端正;从前枯槁的形容,炼得强健而红润,何止返老还童而又身轻骨健。

乘风驭气,驾雾腾云,号曰南宫飞仙,是尘环中的羽客。虽未离壳升仙而已升腾自在,当为地仙者、上流神仙之下品,皆因丹田五气炼形,贯通四肢百骸是也,炼形之功不为小矣。是曰“性住气自回”,性命双修其功巨也,可不尊乎?

9.气回丹自结

当然气回就是不使之外泄而出,俗曰漏精,把元精收回。元精元气我之命也,气回就是我命由我自己掌握,这就是精足气满用真意收回,和自己本身内丹(即自己元神天性真意)结合,是名曰性命双修丹自结矣。亦名神气交合、三田既济,就是把顶中的神水下降,丹田真气上升,号曰水火既济。一撞入脑,名曰肘后飞金精。本法用阳时中刻,平坐伸腰,闯三关,闭耳闻,神水下降;伸腰举腹,鼻引长息,默运心火,一撞三关,金精入脑。补之数足,面红肌白如膏,身轻。金精入脑,紧闭两耳(耳通于肾也),并入天宫(泥丸也),化成金液。下降如淋灰相似(去浊留清也),下降入咽,伸腰默运心火,自上腭承下,清凉味美,神水满口,润下黄庭,号曰金液还丹。当此上腭有甘美水下降入咽_,暗引丹田之真气上升,而以鼻息引其气遍满四肢周身。斯时上水下火.是为真既济。诀云:“顶神水,入中源,丹田真阳返上田。水火相交为既济,守中飞升大罗天。”

长春真人曰:“喻如人之真意属土,炼之为瓦,瓦可千年不坏;肝胆属木,神火之母,炼而为炭,炭可年久不坏。”人欲修长生之道,无出乎既济真意之法,是乃还丹炼形之法同用之功也。那么金液还丹,化丹成金;太阳炼形,形如美玉。还丹未还之际,炼形未起之时,水上火下,相见于重楼之下。而曰既济之时,当用地天泰之卦,即子后午前是也。每一次一粒如金粟,颗颗还于黄庭。每颗生金光一道,意运出放皮毛之际而金光满室。何止长生不死,是欲弃壳升仙之时也。所以正文云:“气回丹自结矣。”诗云:顶中神水降中田,肾宫真气向上翻,龙虎交合凭真意,水火既济结大丹。

吕祖百字碑注解(3)2009-01-07 13:0315.自饮长生酒

自饮长生酒分三等说法:第一,长生美酒者,珊瑚、甘露,即金丹玉液也,极为高尚的长生美酒,价值万金未可买得;第二,中等说法,世俗上常说的无酒不成礼仪。比如筵席多么丰盛,如果没有酒招待则不成为礼仪,似乎不恭敬之意;第三,下等说法则视之为穿肠毒药。说的是歹徒之辈,借酒耍疯,做那不道德败坏人伦的坏事,把坏事做了而不承认,说是酒醉后不知做了坏事。酒多乱性,把人烧的胡迷颠倒,甚至有性命之忧。醉死者有之,以酒色误国者有之,以酒而妄杀人者有之。所以世人评价目之为穿肠毒药,奉劝世人戒之为要!

更有三等说法,以酒居首位之说不妨谈谈,使世人引以为戒。一云: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般有害,劝人戒之为妙。二是中等说法,云:无酒不成礼仪,无色世上人稀,无财生活困难,无气又被人欺,看来四般有益,劝人量体裁衣。三是高尚说法,云:好酒不是凡间酒,甘露如茶不离口。好色并非凡间色,婴儿姹女相配合。好财不是王石富,养成至宝无价物。此言说的是修道之人把自身的真精化成元炁,修成至宝无价之物,化神还虚以成大道,比世上的金银财宝胜强万万倍矣。所以称之为至宝,无价之物矣。内功修道之士必须自饮长生美酒,此酒称之为无价主宝。哈哈,有志之士,请君试尝之可乎?

16.逍遥谁得知

予是这样想的,抱着度尽世人之心做道德善事,真心情愿与人同甘共苦,千方百计度人成真而决不辞劳。在世长年,以身作则,可使世人共趋圣域,以完成吕祖他老人家的度世婆心,终日逍遥快乐足矣。愿使世人在不知不觉中改过迁善,不止世人不知而且神不知鬼不觉都成其大道,逍遥快活,达到飘飘然而皆欲仙矣。使世上即天堂,天堂在世上矣。

诗云:“伟哉大道君,大道即天心,我心通天地,度尽世间人。”太上爷他老告诫我等,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估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逍遥物外,证圣成真,此正是逍遥谁得知者也。

庄子《逍遥游》说过,北冥有条大鱼,其名叫鲲,它的身体非常大,大得不知有几千里。变化成一只大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大得不知有几千里,它的翅膀振动飞起,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飞到南溟去了,南溟就叫天池。鹏鸟飞往南溟的时候,它的两翅激起海水浪花就有三千里。它飞翔时,就像旋风一样,直上九万里高空。

说这么大的玄话,不过是比喻而已。如人内功修养,北溟有鱼者,下丹田内之真精充盈,比喻为鲲。是说人之真精盈动为情,这个力量比什么都大。那么真功实行之修士,能把它化为大鹏鸟,展动双翅而飞腾于空。“空”者,此时不要有丝毫杂念,高空的纯洁。鹏程九万里,表示为纯阳也。飞往南溟天池,此即子进阳火,行的是督脉,必须用阳九,通过三关九窍,即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也。直至昆仑顶,降至天池,即玉京山泥丸宫也。内修简称名曰还精补脑,可以逍遥物外,长生不老。此即真正达到“逍遥谁得知”者欤。

17.坐听无弦曲

参禅静坐要听无弦之曲,何谓无弦曲呢?说的是我们的呼吸气,来回往返哪有弦呢?修行打坐之士,必须把呼吸调和均匀,如同唱曲一样唱得好听,悠扬悦耳,尺句顿挫,宫商音调找的准确,听其自然。邱祖《清天歌》云:

云散虚空体自安(一真常存),自然现出家家月(通身是道)。

月下方堪把笛吹(癸生急采),一声响亮振华夷(回风混合也)。

惊起东方玉童子(水府求玄),倒骑白鹿如星驰(取坎填离)。

常巡别转一般药(出有入无),也非笙兮也非角(无象之象)。

三尺云璈十二徵(三花聚顶),历劫年中混元断(五燕朝元)。

玉韵琼林绝郑音(天无浮翳),入地上天超古今(应化由我)。

纵横自在无拘束(不被形缚),心不贪荣身不辱(内外俱忘)。

闲唱壶中白雪歌(道大冲虚),静调世外阳春曲(超出三界)。

我家此曲皆自然(形神俱妙),管无孔兮琴无弦(与道合真)。

得来惊觉浮生梦(虚空粉碎),昼夜清音满洞天(独露全真)。

此真达到“坐听无弦曲”也。

18.明通造化机

真修之士必须深明造化真机,把唯物辩证法好好辩证辩证。我命由我掌握,常抱乐观,使我本身这个假壳,好比草舍茅庵,保持坚固,以寓我之元神天性,安居其内。用其智慧,注述道经,觉醒世人,致于至善,共趋圣域,吾愿足矣。

修士应时时刻刻努力奋勉,多用静功,返本还元,复命归根。万神皈一,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液自然而生,烹煎煅炼,久久不散。自然体中血脉如风行,时而腹中如雷声鸣,无弦之曲不抚而自声。冲和气透,甘露洒心,精神自足,昼夜无眠。如三千日足,则功圆果满,阴尽纯阳,圣胎成就,身内有身,神成真圣。真圣自然,合太虚真空,合乎虚无自然,是即元始真一,是吾真身也。这才真正达到返本还元,找到先天老祖呢。先天而生,生而无形无体。虽然无形无体而大道常存,永劫不朽不坏、万圣同居。得观内景,神自言语,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年,脱离生死,方成全真道果。到此地步,才称得起明通造化机呢。

19.都来二十句

每句五个字,二十句共一百个字,全部逐句解释注解完毕,百分之百完成任务。精细研究吕祖百字碑,可使修士通达其意义,增进道学知识,弘扬大道,振兴我中华成为道义、伟大、文明的祖国,以弘扬吕祖度世之婆心。

愚按数理计算,二十者是阴阳也,阴阳二字从繁体写共二十一划,二十者即阴阳也,余一者即一元复始乃太极图。吕祖之姓上口为阳,下口为阴,阴阳二口是一太极。四个阴阳两层天地,正是大衍数理。简写的阴阳都是六笔,加在一处为十二,以宏观言之即为十二会元,亦即周而复始。岂不是都来二十句,内含真意至深,一元复始自然万象更新矣。

予注吕祖百字碑是在今岁甲戌年,注成又在九、十月,是即戌、亥月也,戌亥月又为一年的一个混沌之月,如是再仔细校对检查完备,即在十一月内。十一月为冬至月,冬至即为阴尽阳生之初,正应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也哉。

20.端的上天梯

端为端正,的为就是,此言这篇百字碑,就是上天的一个梯子。梯子乃有形之物,在此无非虚比而已。这本百字碑本来是有形物质,为什么说成是上天的梯子呢?

是的,如果世人把百字碑注解一遍一遍地读熟看懂,明白了内中的意义,这完全是一本悟道成真、修成大罗金仙的道书,就如同上天的梯子一样,应当对它珍惜尊重。句句解释详细,字字如同珠玉。

愚不敏,时时苦思冥想,寻章择句,多用于古圣先贤典籍,句多重复,免不了舛错之处,尚希高儒哲士给以斧正是荷!

贯顶诗二首云:

吕帝慈悲救世船,祖师妙蒂度有缘。

百日筑基益寿果,字字行行有真传。

碑记铭刻发诚心,震撼众等悟道真。

阳生镇静需纯九,注释觉醒澄天君。

五、跋

吾师震阳子向抱度世化人之志,行常居处,非耕耘道田、出神入静、参礼三清,即埋首穷经、精研道义、注疏经典,以使先圣之垂训广为流传,化行人间。其治学精神,即使风雪寒夜、炎夏酷暑亦从不稍怠,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持恒如此。如今,吾师年届九旬,犹注吕祖百字碑以度救世人,裨益世道人心、社会安定和国家兴旺。

震阳师曾数任道职,德高望重,声誉所至,闻及海内外。平日,不仅国内各界人士常常慕名而至,拜师、求道、解惑释疑,即归国侨胞及各国友人亦常为座上客,向师顶礼膜拜者亦时时有之。师皆善为接待,诚而答之,使来访者心情愉悦满意而去。如是者,终日络绎不绝、座无虚席。问答内容遍及大道和社会人生,范围十分广泛,其劳累之状可想而知!然吾师从不惮烦,更无倦容,谆谆教诲,以道化人,多年来受教者何止千百!

吾师为人正派、刚直不阿,爱国爱教、公而忘私,热心公益、助人为乐,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心胸开阔、视界高远。他老人家弘扬大道,从不迷信,诚可谓品格高尚、悟真得道之高人也。如是种种,皆有事实可鉴,其同观道众和俗家众多善士,远近皆知,至其功行善举多不胜书。近年来曾先后向白云观等道教丛林,赠其自注之《道德经》和《道学皈元》等书凡万余册,为提高道众水平、培养道教新人作出重要贡献。

此次《吕祖百字碑注》之出版,为师度世化人又一著作。希有缘得识此书者,珍之宝之,并力行之,吾师有厚望焉!

俗家弟子:玄照、仁义、崇宗敬跋

公元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二日

吕祖百字碑注2009-09-03 23:10养气忘言守
  丰祖注: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孔德解:内丹养生最基础的命功功夫就是养气。养气就是先制止生命物质精华的不流失,并使之蓄养起来。养气的方法就在于“忘言守一”。忘言,就是闭口不说话。这里关键在一“忘”字,即无思可念,故无话可说。如果不能清心寡欲,脑子里杂念丛生,就是紧闭口不说话,那话也在脑子里团团打转。“忘”之诀,在于从根本上消除杂念,自然无话可说。故欲闭口言,先须除心言。守一,就是守混沌。此混沌是无人、无我、无天地万物之境界,因无所分别,故名为“一”。“一”是用数字表示,若用图像表示,“一”就是个空虚之圆圈。动言即耗气,动心即劳神。故,能忘言则气不散,能守一则神不出。神凝气聚,养生之益得矣。忘言守一的法子是:口-|-#-!-Chun闭合,舌顶上腭;洗心涤虑,神定气活。
  
  降心为不为
  丰祖注: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孔德解:平常人的心是动荡不已的,一刻也不得安静。而修行人要想让心静下来,去守那混沌之一,在练功中要采取的方法,关键在于制伏两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是心灵的门户,眼去看外物,外物就通过对眼的感染把信息传到心里,心就要产生反应,就不得安静。制伏两眼就像放下窗帘一样把眼皮合上,不再观看外边事物。但闭眼之法是练功中一时的所用之法,根本上还得安心。安心的问题,说到底要放下心来。放心的根本问题又在于把一切事想穿想透,想到世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幻不定的,不必执著;一切执著都是自寻烦恼,于我无益。这样一想开,心就能放下了。心一放下,杂念的邪火就消除了。消除以后不要再去贪染,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心的问题。消除杂念在于树立正念,正念像一把正义之剑,杂念一生,即行斩除,久而久之,杂念即无滋生之源。在练功中的具体法诀是:二目集中,下视鼻准(头不可低),又以目鼻观脐下丹田。此时二目双闭,由目而丹田上下关照,做到心息相依。如此畅顺之后,以真意定在四大不着的虚无混沌之境,谓之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
  丰祖注: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元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按:原文无“元息”之“元”,理义不通,似为误漏,特为补之。)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按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孔德解:一身之中,气动为阳,气静为阴,阴阳动静,循环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谓宗祖,也就是根本。无此最初的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生身之处,即先天一点灵光之气。我身虽生自父母,然而父精母血皆是有形之物,先天一点灵光之气借父母精血而参入其中,混合阴阳,方有我人之生命也。这先天一点灵气,未生我身时,含在宇宙太虚之境,称为玄牝,处于无极状态。人一生,成为有形之体,便为有极,两仪判,四象列,五行分,八卦别。两仪者,神与精;四象者,精神魂魄;五行者,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八卦者,乾首、坤腹、离目、坎耳、震足、巽手、艮鼻、兑口,此以外而论也;乾心、坤身、坎精、离神、震魂、兑魄、艮意、巽息,此以内而论也。人之有极之体,根自无极,却生自太极。这太极就是混沌无极元*)静极生动的先天一点灵光之气。练功人在功态之中,心之下,肾之上,无念无思,似痴似醉,混沌虚空;口鼻呼吸,不为我主,渐细渐微……油然之间,丹田元息发生,鼓荡起伏。这元息发生之处,即是生命再生之源,故为宗祖也。
  元息者,元气之动静也。元气者,元神之使然也。自动自静,纯乎天然。我们调理真气,正是顺其自然之动静,为它们行施自然规律创造条件。此正谓“有作而无为”,一半人力,一半天然。元息之呼吸,在人身之小宇宙内是无微不至的,呼时打顶始,故曰“呼接天根”;吸时自踵起,故曰“吸接地根”。以之静合时谓之坤,阴之底;以之动开时谓之乾,阳之巅。元息呼吸,升降往还,神爽气畅,两根交合。呼自性宫出,故曰“龙吟云起”;吸自命宫生,故曰“虎啸风生”。维持这一状态,贵在心意不动,方可任真息自在往来,绵绵若存。若掺一念,加一见,真息状态便被破坏,此为炉翻鼎倒也。如此调息,久而久之,此元息亦无呼吸升降,亦无鼓荡周流,只有混沌一团,圆通无碍,犹如万里无云的清空一片,到这时,神可凝也,丹可结也。
无事更寻谁
  丰祖注: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气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气,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孔德解:古仙云:“无息之息为真息,不神之神为真神。”又云:“无为而无不为。”故修道乃从不奇中生奇,无为中求为。所以称为无事。既然是无事之事,我们就要放下寻求之心。我既无心,自现道心;我既无意,自现真意;我既无气(消除口鼻呼吸之气),自现元气。故而此诀“无事更寻谁”,在于戒我后天识辨之心,是对“养气忘言守”的进一步方法揭示。也就是在打坐之时端身正意,凝神调息,归于丹田气穴。真意处在不内不外、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不思不虑的中和之境界,使身心混融一团。这状况好像母鸡孵卵,好像龙蚌养珠,一念不散,又念无其念。这种状态要维持其不受任何破坏,久而久之,随着身心后天返先天的程度深化,先天一气自然生发。先天元气自虚无中来,是我人之命宝,仙家喻之为金丹,光耀如日。以元气化元神,神气合一。炼之久久,纯阴化去,皆成阳神,神妙莫测。这就是“无事更寻谁”的方法和道理所在。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丰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孔德解: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者,以一本应万殊,永恒不变,故可道也。此“可道”就是既可说,也可以遵循。“非常道”者,道本并非道末,本不变而末多变,本无形而末有象,本不可见末可常见。故人们通常可见之事物即为常道之象,而可遵循的、可道的,则为真道之本。故“可道”之道并非“常道”之道,此为本末之别也。
  大道修炼,所修者则修真常之道。真常之道,合先先乃真,能应物则常。非是常人之道,忘却本真,常常演假,终乃无常。真常之道根自天性,发自真心,朴实纯洁,无垢无染。故能应物,而不被物染。此心如同孤寺悬钟,叩之即发声响,不叩则空静无声。叩之重则音愈洪,叩之轻则音愈微。即是有千百人来一同敲击,应则皆应,然心空如常。俗人不知此理,以常道为染,见事著事,见色著色。只因迷失真常之道,故惹来无穷烦恼。道者洞彻真理,故不避外染,常应常静。故道者与常人,应接同一事物,表面看同是喜笑怒骂,同是悲欢多情,而心灵境界却大为不同。前者是为了和光同俗而必要进行的角色表演;而后者则是完全彻底地投入。
  有人以为修道就是隔绝人世的事情,此谬之甚也。道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何况人世乎!修道若与世事无关,此只是自了汉的狭隘之见,决非大道也。故修道者若不去接触社会事物,若不能接触社会事物,若不善接触社会事物,则只能落个顽空心界,死水一潭。即是在功态下也是如此,气动气行,虽曰勿助,也当勿忘。顺一半天然,也要行一半人为。不然,神是神,气是气,犹如灯油与灯火断了油线,则总归寂灭。所以道者真常在心,不拒应事。事来则应之,事去便无心。常应常静,本心不迷。只因真常之心正大光明,所以不迷也。
  人能行真常之道,则便表现出清静的本性天真,故能使元神凝结。所以古仙家说:如果着意于常道,你处理任何一件事都会出错,都会违背天理;而你若怕出错而采取一切逃避的无为之法,你却什么也得不到,只能归于寂灭。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丰祖注: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惩忿,则火降;真寡欲,则水升。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意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气自回矣。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性住则身中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孔德解:俗人不懂大道真理,又不知修性,故真性迷失,纯是识性用事。识性是失去中正之位的偏激之性,见物著物。如烈火之燃烧,越著物多,火便越如炽烈。这炽烈之火便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憎等各种各样的思虑与情感。有此识性,未触事物,虽静却欲动;既触事物,便生妄想:得一想十,得少想多,得近想远,得低想高,从此一刻也难得静性。修道之人欲除识性,必须树立坚定的正念和无情的意志,决不心慈手软,这样才能把识性之邪火降伏下去。只有真正做到清心寡欲,先天元精之水才会蒸发升腾。
  身体保持松静不动,体内物质精华就不会散失,物质精华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超质变化,这个情况叫炼精。炼精则化气,水中生金,喻为虎啸。保持真意镇守,元神内聚,心意不动,这叫炼气。盖因精气属水,元神属火,火内聚故为炼气。气旺则神旺,先天性养先无神,缘木而生火,喻为龙吟。元气既旺,我心仍然不动,虚涵持养,名为炼神。在炼神的状态下,阴阳二气和精气神三元都是混融一团,神即气,气即神,越炼越纯。
人的元神时时在身。只因本性迷失,使得元神蔽而不见。修行人能应物且不迷真常之性,则元神自见。此如一面镜子本来明亮,只因有识性的灰尘污染,才不明亮。如果保持没有识性的灰尘污染,恢复先天本来面目,元神时时都明镜般的存在。元神的返归,先天本性就自然常在。因为三者是异名同体,神显性见,神去性灭。只要人的先天元神返归了,先天本性也就返归了,那么先天元气也就会自然生发起来。这是一个连锁的规律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归根复命又有什么困难呢?在练功中使用本诀的方法就是:神光内聚、内照,守持一个四不着边的“中”字,既不要从心理生发出意念,也不要因为受外部的干扰和影响而引发意念。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丰祖注: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姻蕴结成丹质。而气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御气,气留形,不必杂术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
  孔德解:所谓尘事,即红尘中人所行之事: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皆勾动人七情六欲,引起无穷烦恼。有此尘事之劳,即迷失本性。性迷则心乱,心乱则神昏,神昏则气离,气离则命伤。故修行人应看透尘事,心明性见,一尘不染,其气自回。默默观照,以心系息,以息恋气,其气随着呼吸,绵绵若存,息息归根于丹田气穴。如此久久,丹田如锅中水开,热气腾腾,上冲于心府。由于真呼吸回荡其间,至心而又下降于肾,一来一往,一升一降,宛转活泼,风光无限。此即情来归性,如同夫妇交媾,如痴如醉。

  阴阳生反覆普化一声雷
  丰祖注: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气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则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气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垢”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涌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孔德解:张三丰祖师所谓“功夫到此”者,乃指此诀所指的特定功夫阶段,即七日采大药服食过关的阶段。此阶段的前验证果是,“凝神聚精,炼精化气,炼气合神”这一小周天循环过程已经完成,随着小周天的循环,奇经八脉亦已打通,心性也能进入大定大静,筑基功夫即将完成,而且有“阳光三现”的征兆。也就是说,进一步接续此步“七日采大药服食过关”,就彻底完成了筑基功夫——“一颗金丹永固丹田”,可以成为金刚不坏之躯,生命能无限延长,即称为人仙。
  历代丹经,惟民国初年千峰老人赵避尘(先天派诀)对此步功夫披露的最为明白。如言“采大药者,名曰七日,实在得之六日。非得景观,不能采也”。何为“景观”,乃是肉身上发生的六种征兆反应,前人名曰广六景现前”。这六种征兆前人在叙述上大同小异,可概括为:丹田(延及膀胱)盛热,两肾如汤煎,眼冒金花,双耳风吼,脑后鹫鸣,腹动如雷。还伴随有身涌鼻搐之类。这六种征兆的出现就预示着采大药服食过关的时机已经到来。
  六种征兆是大定大静的功态下相继发生的,不是一次性发生的,有的甚至在此之前就已发生,只是没有出现六种,只是一种二种而已。六种征兆的发生,也没有哪种先哪种后的一定规律,会因人因时而异。但它们在“七日过关服食”中则一定要全部出现才为时机成熟。这就是仙学的严肃性:步步功夫须实证,个个口诀无诳言。
  三丰祖师“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气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是指前阶段效果和本阶段应具备的再奋斗精神。而此步功夫下手要领就是“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实属无要领之要领,是以无为合无为。如此维持,“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一切都归于寂静、空明、虚灵之状。“日月停景,璇玑不行”是指内中之气已没有动静升降的运动了,就像宇宙又处在最初的混沌状态。
  大定大静就是无极。但无极终不可无极,大道贵生,故无极之极,即生太极。“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也名曲江(按:前人有指小肠,其实就是下丹田)。忽视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这一点如黍米之大的灵光,在佛门即称为舍利子。有此药生消息,渐发渐大,“赫然光透”,六种征兆就会相继出现。
 从“阳光三现”止火人于大定大静,到“六景现前”,大约需要六天时间。但时间的长短是次要的,而“六景”能否出现才是重要的。
  千峰老人赵避尘先生指出七日采大药服食过关的口诀是:先人静室,每日二目下视丹田。待六景现前,镇定神意,让它震动一番,以使舍利子流利活泼。舍利子在精囊内流动转悠,下触阳关,阳关已闭,自能转动上冲心位。心位冲脉不开,黑往下降,自然又转而向下,去冲动督脉尾间关。这时需有道侣护侍,启用“五龙捧圣”、“吸提撮闭”和“三车”之大法,引上玉枕,直人泥丸。以后又用“卯酉周天”之法进阳退阴,收舍利子永镇丹田,人仙之功成矣。舍利子也即金丹也。
  三丰祖师所谓“逼金上行,穿过尾间,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涌跃,即‘天风垢’卦也”。此即“五龙捧圣”之诀;“由月窟至印堂,眉中露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这个“周天火候”就是“卯酉周天”。
  依笔者之研究,在整个仙学修炼的大法程中(即从人仙升地仙、天仙),“七日服食过关”是最为艰难因而最考验人的一关。此中有三难:一难是大定大静,要使自己成为活死人。二难是判断时机,要在先天无为中去把握,早了药嫩,晚了药老,都不是采药时机。三难是“过关”功夫,稍有闪失,大药漏泄,前功尽弃也。何况在“过关”时还需有法器配合使用。正所谓“无法财侣地,不能采也”。这三难能过,往后何难也能通过。
  然此“七日服食过关”口诀详微,总是要在时机成熟,由师父口口相传才为相宜,非是此间只言片语所能尽详。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丰祖注:到此地位,药即得矣。二气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气周流。从大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节骨,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体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
  孔德解:此诀是对前诀的补充。如果说,前诀重在讲大定大静的“六景现前”(按:“阴阳生反覆”即大定大静,回归无极;“普化一声雷”即“六景”出现,动生太极),那么此诀就重在讲“过关”中的进阳退阴。“白云朝顶上”就是进阳,“甘露洒须弥“这是退阴。但三丰祖师在前诀中已连带将全诀讲出,故敝人也只好在前诀中作重讲解。
  不过,本诀有个“过关服食”过程中的征验揭示。即在大药沿督脉逆升时其形态为厢,而在沿任脉下降时,因为经过泥丸静养,静而生阴,黑化为液,如露如珠,甘甜润美,一路由喉管“十二重楼”降下丹田。而且此涌液从此涌生不断,纳咽不完,成为丹田养丹的金液妙药。
  修炼内丹养生的道友需要知道,“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一诀,也有它的广义性。即是说,它不独在“七日服食过关”才有,而在整个小周天运行过程中都有。只是层次有不同,质量有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罢了。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丰祖注: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_k-F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诀曰:“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孔德解:本诀是对前二诀功夫完成后的效益感受的总结性表白。经过采大药过关服食,以后的功夫主要是静养。因为骨节、百脉俱已畅通无碍,所以厢化液、液养黑的循环周流不息。口中时时有大药金液涌生,时时吞咽,这就是筑基功成,人得以长生的根本要验。维持筑基的成果,一方面是时时纳咽周流不息的金液,一方面又要处于恒常的无为静空之中,故诀曰“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知不知”,“知”是明明白白,“不知”是不识知。合而言之,就是明明白白但不去识知,故能“常应常静”。这种效验就是“其美自知,无法与人述说”,故是“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丰祖注: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预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行,罪遭天谴。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孔德解:“人是万物之灵”。这一古人的认定也同样被现代人不容置疑。我们抛开这一评价的其他内涵,单从两个方面就可以说明。一个方面是人类的智慧超于万物之上,他们在生命演化的进程中能够产生文化,进而产生文明,能去探索、研究、发现、分析、总结出宇宙自然(包括万物)的本质规律与内含奥秘。另一个方面是人的生理构造在万物中是最为精密、合理、和谐和完善的。大概因为宇宙自然给了人后者的恩赐,所以才有前者的智慧。
  人的上述两项优势,使人类的一些先知先觉的圣哲发现了人的生命奥秘,进而研创、发展、传播起来了仙学养生文化。并且将哲学发现中的“太极”理论引入仙学养生之中。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发现和应用。
  “太极”的内涵大矣哉!以方位论,它就是“中”——“中”到没有中心点的“中”;以空间论,它就是什么都不具象而什么都包容的“虚”;以状态论,它就是没有任何对立和偏激的“和”……与此联系,“轻”、“灵”、“静”、“正”、“圆”、“幼嫩”都是它的一些特征。故生命能反映太极的本质,生命就会生生不息。
  然而,太极的状态是从无极中得来的,无极之极,即生太极。所以,仙学养生修炼的过程;都是一步步、一层层由无极生太极的过程。这种过程阶段的积累形成相应的功夫征验,反映出一定的功夫层次。
  筑基功夫的完成,功夫却是要持续不断的。但这种持续不断,只是心性处于恒常的大定大静无极态,而肉身生理却处于恒常的太极态。太极态的生理内环境都是美妙无限的。我们可以举一个外部大自然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在大自然的季节中,春季就是太极态,风和日丽,万物生发,生机盎然;百花盛开,莺歌燕舞。作为小宇宙的人体同样如此,太极态营造了人体和谐的气血运化,在修炼者人静达万籁俱寂的状态下,人体中极微细的气血运化可以谱奏成极美妙的音乐。这种状况是真实的,是只有修炼者在这种特定功态中才可以领略得到的。这一太极态不独营造了生理“仙乐之音”,还能够开启人的特异功能和智慧。后者,佛门称它为“六通”,道门也沿用之。此“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遥知、遥感和预知等等一些超常功能。这些功能在一般练气功的人初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现,但那都是不稳定的,也是绝不能随便应用的。用则伤及生命。而在筑基功完成之后出现的“六通”功能,则是气满神全之后的自然显示,是稳定的,可以重复显示的。这种功能不是有意去练得的,是自然成就自然显示。就像我们正常人的眼睛,随便朝着一个方向,那方向中的对象物就自然进入了我们的眼中。但此“六通”功能出现也是不能有意频频去使用的,用则耗神。故只能慧而不用。
  三丰祖师在本诀中还特别指出,“‘六通’之妙,此乃实有”,说明它的真实不虚。而且他本人功夫已经修炼到这个层次,是他本人有真实体验地在评论前人丹诀,甚至用誓咒来加以肯定,足见其用心恳切。
  金丹大道在古代的历史中几乎都是秘密传承的,有些人为访求真道甚至付出毕生心血而仍归徒劳。就连张三丰祖师,二十余岁离家访道,走游数十年而一无所获,直到六十七岁在终南山遇火龙真人才得至道。既然真道如此难遇,遇之而不修,岂不是糟踏了大道,那是应该要受到天道的惩罚的。但金丹大道修炼,又有许多火候细微,这却要在明师的指导下方能顺利施功,否则,仅靠自个一知半解地盲修瞎炼,轻则不得上道,重则有可能误人歧途,走火入魔,无益反受其害,可不慎乎!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丰祖注: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孔德解:吕洞宾祖师的丹诀有五言二十句,总共一百字。后人铭刻于碑,故称“吕祖百字碑”。后附五言二句,乃是吕祖对前百字诀的总结性评介。“都来”相当现在人所说的“总而言之”;“端的”就是现在人所说“的的确确”;“上天梯”三字,“天”喻指仙学修炼的最高证果“天仙”境界,而“上天梯”则说明,这一百字诀只是筑基功夫口诀,只有筑基功能取得人仙之果,才有资格登上“天仙”层次的阶梯。
  此外,三丰祖师“注”中的“勿示匪人”一句,值得仙学爱好者注意。此“匪人”倒不一定非指坏人,也可指不懂大道内涵的外行人、门外人,或那些俗不可奈、层次低下的人。我们如果轻易将修道的理法和修道的体得与这些人介绍,非旦如同对牛弹琴,隔靴搔痒,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比如会遭他人叽嘲、唾弃、不理解或设置障碍等等。故此,欲找人交流,必寻知音。若无知音,宁忍孤独之寂也不可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