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变压器变直流电:《洞庭湖经济史话》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29:46

第四章   工业•宏图源自机杼来

 

     工业是近代经济之母,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只有工业发展了,区域经济实力才能增强;而区域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促进城市化、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业化问题,说到底是由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转变问题。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生产是主要部门,工业经济处于从属地位,人们日常应用的工业品,一般都是由农民在自己的家园内进行加工,家庭手工业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形态,“男耕女织”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基本经济结构。据洞庭湖区大量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华容县车轱山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说明,境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原始纺织业,至唐宋年间,制陶、纺织业已相当发达。所以,一部洞庭湖区工业史,就是一部从传统简单机杼到现代机械电子的历史,一部从家庭手工业到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史。

 

 

第一节    家户相闻机杼声

 

     洞庭湖区出现最早的家庭手工业,首推制陶业。1994年发掘的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8座陶窑考证,其中一座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其余均为大溪文化早、中期。这些陶窑有的专门烧红烧土块作为建筑材料,有的专门烧一种陶器支座。与陶窑组合一起的有料坑、贮水坑、工棚。料坑中还残存有浅黄色制陶粘土,并发现有获取陶土的数条取土坑道。如此完整地制陶遗址,在史前考古中是十分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洞庭湖区的陶器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澧县县城文庙内,至今还保存着楚国的鼎、敦、壶、鬲、豆、盘等陶器,均为人们饮食服务之用具,造型规整,种类纷繁,极尽精致。唐宋年间,岳州境内的制陶业相当发达,著名的岳州窑遗址尚存,当时被列为全国六大名窑之一。
    然而,洞庭湖区传统家庭手工业中,分布最广泛、从业家庭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纺织业。从常德、益阳和岳阳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考证,境内早在四五千年前,麻纺织和丝纺织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当时,麻布为先民服饰之用,需求量大,而洞庭湖区有丰富的麻类资源,各家各户种麻,为家庭麻纺织生产提供了条件。洞庭湖区出土的商代的陶、铜器上有不少麻布纹,可见对麻布的应用比史前时期更加普遍。古墓中出土的麻布,根据标本考察,其麻纺织工序,有沤麻、绩麻、织麻等过程。《诗经》中有对绩麻的反映:“禾麻菽麦”、“麻麦幪幪”、“丘中有麻”、“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麻衣如雪”。郑玄笺谓:“麻衣,深衣。诸候之朝朝服,朝夕则深衣也。”可见麻衣不仅是平民服装,也是贵族官僚不上朝时的常服。商代,丝纺织业有一定的发展。织绸、绢的机具与织麻机具全同,只是提花、织绵略有差异。不过,高级丝织物织起来费工、费时,进度慢,产量低,只能满足贵族的奢侈消费,在纺织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西周时,纺织麻布已成为周人的主纺织业。至春秋,丝纺织业又有新的发展,机具则继自商人,由缫丝、打纬到上机的缫车、车壬车、织机全备,与麻织机具基本上相同。《诗经》咏丝织者屡见,如“萎兮斐兮,成是贝锦。”“蚕月条桑,……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秦代,始皇帝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洞庭湖区的陶器、雕刻、五金、木器、纺纱、铜镜、篾器、缝纫等主要行业,在生产上均有所进步。秦在商鞅变法中规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已提到耕和织的问题。当时,洞庭湖区的先民除从事农业耕作之外,不少人家“亦耕亦织”、“男耕女织”,“四方又闻机杼声”,以致成为洞庭湖区农民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秦始皇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上农篇》中提到:“……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以长生’有作‘资相为业’)。”男耕女织,相辅相成,即所谓“男女贸功”,“资相为业。”
    汉代,丝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洞庭湖区仍以麻织业为主。《汉书•食货志》(上)更明确指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说明随着封建经济的形成,耕与织的结合已是不可分割。皇帝赏赐多为帛,且动辄以万匹计,这些帛“皆取足大农”,敛自民间。自东汉以后,南方的丝织业逐渐起步。“儋耳珠崖,男子耕种禾稻,女子桑蚕织绩”①《汉书•地理志》。;“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丝。”① 
            

    魏、晋、南北朝时代,纺织技术南北交融,南方的丝织业不断发展。孙吴据有洞庭湖区,有“大皇帝……广开农桑之业,积不赀之储,……而出有绫绮之服”的记载②。晋及南朝的租调,皆为绢布并收,《宋书》卷八二《沈怀文传》载:“(宋孝武帝时)斋库上绢年调钜万匹,绵亦称是。期限严峻,民间买绢一匹,至二三千;绵一两,亦三四百。贫者卖妻儿,甚者或自缢死。怀文具陈民困,由是绵绢略有所减,俄复旧。”③ 其时,布帛交换盛行,绢绵并有一定的市场价格,说明丝织业已有很大发展。
洞庭湖区真正开始棉纺、棉织,应是宋代。至元代初年,“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棉纺织业已遍及洞庭湖区农村。明代,渐有一些专业手工业者从事纺织、印染和缝制衣被,然技术进步较缓慢,消耗原料亦少。据清同治《益阳县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该县年缴夏税丝594.12斤,折绢594匹2丈;农桑丝46.11斤,折绢41匹1丈6尺。石门县谢三秀作有《蛮娃曲》,其中“扌妥葛为丝”、“流黄轧轧无停声”、“织成未敢问刀尺,明日输租应到城”之语,记载了境内从事纺织的土家族妇女织罗输租的血泪史实。天顺二年(1458年),因湖广布政司长沙府库存粮太多,准秋粮二十万担,折布二十万匹,④反映明初湖广地区棉纺织业已有一定的基础。隆庆《岳州府志•食货志》叙述当时(1567~1572年)岳州府内所产的棉布,主要是岳州的木棉布和津市的青布。其他各县还只是“宜棉花”、“多棉花”,纺织业生产水平
还较低,所以没有列为“方物”。就岳阳和津市的棉布生产来看,津市的已染成青布,生产水平较高,因而商品率也较高。清初,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棉花产量的增多,洞庭湖区的棉纺织业不断发展,其棉纺织以及棉布销售的中心,主要是巴陵、澧州(津市)、常德和益阳。巴陵附近盛产棉花,棉纺织业发展较早,机杼之声,家户相闻。史载“湖南北多产棉,而巴陵东乡为良。”“巴陵之产有名者,布、初,邑之山中,多作小布,幅裁尺,红之可巾,且以张彩饰柱……长沙有巴陵小布行以比。其后二三都及冷水铺、三港咀产棉,而一都人工作面绝精匀,谓之都布(最上者称都尖),二三都谓之三都布。男妇童稚皆纺之(村熟中有手纺车而授童句读者)。布粗而多,吴客(指江苏贩布商人)在长沙、湘潭者,来鹿角市之。鹿角童桥,孙鸠皆有庄。庄皆吴客,早起收之,饭而止,岁会钱可二十万缗。”常德棉纺织业起步亦早,初为家庭手工业,有专事织布之机工,却没有专设机坊。所产之布,幅门窄狭,称为大布。有似巴陵的都布,但销路甚广,主要销往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等省。益阳在洋纱洋布未入境以前,织布业可谓发达,全县年产大布达百万匹以上,兰溪为产布、销布之码头,益阳城乡一带所出之布,都以这里为集散中心。澧州,当时为洞庭湖区最大的产棉区。从明代以来,即以产布著名。澧州所产土布,以津市为集散中心,行销全国各地。
               
①(左思《吴都赋》)。
②《三国志•吴志》卷二十《华核传》。
③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258页。
④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版,第46页。

    清乾隆以后,洞庭湖区人口不断增多,植棉业也随之发展。光绪《巴陵县志•杂识》记载嘉庆时,岳阳的“滨湖沙土,宜种木棉,妇女工织,一都产布最精,余每行乡间,闻机杼声、络纬声,欣然听之。”18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前,中国棉花、棉布开始流入西方。例如,南京土布,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流入英国,以后还流向美国、丹麦、荷兰、瑞典、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到19世纪初,数量曾达20多万匹。由于南京布大量外销,江苏一带的棉布商人,便陆续来到洞庭湖区收购土布,再转手以南京布的名义向外销售,促进了洞庭湖区棉纺织业的发展。拌湖文派创始人吴敏树记载,在1841年以前,吴之洞庭人(江苏太湖一带人)来巴陵收买土布的,已有几代。“岳州、澧州及常德等县最重要以及最令人感到兴趣的制造品,也许就是通常称为南京布的棉布”。为什么洞庭湖区所产的棉布却要称为南京布呢?就是因为洞庭湖区当时的棉布,主要销售对象是江苏人,所生产的棉布要按照他们的规格(南京布)来纺织,例如凡布密而狭短者为小布,松江谓之扣布,这些布名,就是从江苏传来的。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七载:“遵义东乡以织布为业,盖其棉花由湖南常德府贩买。”常德一带所产的棉花,除直接销售遵义等地外,还在当地织成土布(大布),“昔时销路达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等五省。”道光时期(1821~1850年),益阳地区境内年产土布100万匹以上(布宽2尺者,5丈为1匹;布宽尺余者3丈为1匹)。兰溪、马迹塘、桃花江、谌家坪一带,土纺土织历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仅兰溪一地以织布为业者达300来户,最多的户拥有木织机10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开口通商,一反过去土布出口的局面,国外洋花、洋纱和洋布逐渐向中国倾销。由于洋纱、洋布,“出自机器,浩白匀细,工省价廉,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据岳州海关报告,1900年洋纱输入为五百七十三担,1903年销售洋纱约九百担,往内地行销者二千三百担,岳州销者“日本纱约居二分,印度纱约一分”。
“查岳(州)、常(德)、澧(州)等处织布之户,近年全系参用洋纱,所出之布,担云轻细有余、页厚暖则不足,目下欲一匹真正土纱都布,几如披沙拣金。”①  到1904年,长沙海关棉纱输入为三千四百四十四担,以后两关历年输入增加,到咸丰、同治以后,四口分泄长江洪水与泥沙的局势形成,滨湖各县淤洲日涨,
               
①彭泽溢:《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二卷,第458页。
民间植棉者日益增多。随着棉花产量的增加,手工纺织业也不断发展。据宣统二年(1910年)农工商部《棉业图说•中国棉业现情考略》载:湖南产棉“以临湘县为最多,每年出产约五十万斤,有铁子花、湖花二种。湖区巴陵、华容、桃源、龙阳、沅江、澧州、安福、安乡等处出产亦旺,湘阴等次之。益阳等处,因土性不宜,尚未种植。”这个“考略”,尚不足以反映当时洞庭湖区棉花、棉布生产的全部情况。例如武陵县(今常德县),是个产棉的主要县,却没有包括在内。又如“考略”中提到的益阳县“尚未种植棉花”,也不完全是事实。同治《益阳县志•风俗》曾记载益阳县妇女,“多勤于纺,出棉布,以衣其家,有余,则售。”这说明益阳县当时也是棉花、棉布的生产地之一。同治年间的《物产•货之属》中,已将棉花、棉布列为商品,怎么四五十年后还“尚未种植棉花”呢?
20世纪初,外国洋纱大量输入。据1912年统计,湖南全省洋纱进口为2144担,另国产纱厂直接进口洋纱7366担。同时,棉布进口数量也逐年增加。进口的棉布,幅门较阔,品质也细,为本地大布所不及。于是,纺织户进而改良土布,如加阔幅门,在棉纱上采用洋纱与土纱混合织布。这种布织得又匀细,又结实,所以最为行销,各地遂相继建起一些手工织布作坊。由于洋纱、洋布不断向洞庭湖区倾销,使原来以手工业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制度遭到破坏,手工业工人被剥夺饭碗。从此,“农民不但不能恃家庭手工纺织业为副业,而且不得不设法去买洋布”,造成大量白银外流,加速农村贫困化。湖广总督赵尔巽为扭转这一趋势,曾上奏朝廷:“近年湖南滨湖州县淤塞日涨,民间种棉花者亦日加多,若于常德府设一纱厂,其利不减通州(即北京市的通县)。”但由于清政府腐败,国库空虚,无法实现。民国5~18年(1916~1929年),有私人合资经营的安化小淹广益织布公司和益阳白马山合作织布厂先后建立,拥有手摇织布机100多台。此外,南县和安化县东正街、黄沙坪、萸江等地的贫民工厂,亦开设有织染科,拥有手摇织机65台。民国10年(1921年)冬,由益阳县私人投资创办的合作织布厂,到民国13年(1924年)1月改名为资阳工厂,时有男女工人100多人。据1934年调查:“(益阳)近年织布者,均购洋纱为原料;仍用土纱者,已不多见,因而当地纺纱,渐已淘汰 。……据调查所得,现在(1934年)该地专以织布为业者,尚有七百余家,每家备有手扯梭之木机约十架,全业工人约万余名,女工约占三分之一。此项土布,宽二尺者以五丈为一匹,每匹工价四角,宽一尺余者三丈为一匹,每匹工价三角,领得牙帖,于开设布行者,约有十余家。益阳所出之布,染水花色。两得其美;近年水灾迭起,农业经济危殆,布业大受影响。” ①以上情况,主要是指城市,农村变化就要缓慢得多。如益阳兰溪等镇虽有洋纱洋布进口,“然民间交科,迄今尚能保持布衣风气。农家妇女于耕事之余,从事纺织,织得之布,以为家人衣料,尚能保持一部分自给自足之状态。”据《中国实业志•湖南省》记载:民国24年(1935年),益阳地区境内年产布198.75万匹,产值359.47万元,分别占全省的23.8%和21.8%,仅次于长沙,居全省第二位。在棉布产量中,私营纺织厂、坊占4.24%,贫民工厂占0.15%,家庭手工业者占95.61%,由此可见,洞庭湖区家庭纺织业已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民国初期,洞庭湖区的机杼之声,又四处相闻,城乡一户多车、一户多人同时纺纱随处可见,家庭妇女也以自家纺车多少为荣耀。纺纱除自用外,多余部分拿到市场变卖,每人每天可纺土纱0.9市斤,可获利十三四元。洞庭土纱,根条匀净,拉力较强。内销本地机户之纱,全系细纱;外销客商之纱,多系本地之中等粗纱或顶粗“下河纱”。同时,武汉、上海、长沙等地国产机制纱
               
①彭泽溢《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卷,页458。
相继来洞庭湖区竞销。当时,洞庭湖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常德县城,棉纱交易栈户林立,最盛时多达数千家。境内每年销纱3万件(每件折181.44公斤),占到湖南省销售总量的30%。
抗日战争时期,洋纱输入受阻,农村土纺土织兴盛一时,尤以益阳县为甚。是时,该县(含桃江县)从事土纺土织的农民约10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2/10。境内共拥有手摇纺纱机达1万余部,32锭脚踏木纺纱机33部,铁木混合织机45部,木制织机250部,另有大量的手梭织机,年产土纱2000多吨,土布126万多匹。土布品种有土纱布、半土半洋纱白布、花布、青布、蓝布、灰布、各色格子布及各色呢罗布等。虽宽窄不一,稀密不匀,染料亦不讲究,但具有耐用、经济两大特点,在广大工农阶层中行销,并有部分产品销往滨湖及湘西各地。兰溪出产的花布、白布及马迹塘、桃花江出产的青布、白布,也享有盛名。民国31年(1942年),安化、沅江、南县的纺织厂(坊)已发展到148家,其中安化县因偏安一隅,当时难民云集,土布畅销,纺织厂、坊多达136家(其中织布厂103家,纺纱厂6家,纺织兼营的27家)。抗日战争胜利后,动力机械纺织厂陆续恢复,土纺土织逐渐衰落,加上货币贬值,导致相当一部分厂、坊先后停产。到1949年8月,益阳地区境内仅存棉织染厂(坊)11家,从业人员206人,布机92台(其中铁木混合布机15台),踩石34副。当年仅生产棉布1.15万匹(约17万米),加上农村手工纺织的棉布,总产量亦不过34万米。
新中国成立以后,洞庭湖区各级人民政府,广泛组织生产自救,扶植土布生产,同时着手发展地方国营纺织企业。1949年11月,益阳专区贸易公司在土布集中市场——兰溪,大量收购土布,并帮助提高质量,扩大市场销售。到1950年,益阳县原有的33部、32锭脚踏木纺纱机,有12部开工,加上手摇纺纱机继续投产,全年共产棉纱300多吨。45部铁制织机有22部开工,加上木制织机,全年共产棉布65万匹。同年底,益阳市人民政府投资6.3万元,筹建洞庭湖区第一家地方国营纺织企业——益阳市人民染织厂,初时拥有布机45台、踩石10副。1951年,沅江县将原来的贫民工厂改建成地方国营新沅染织厂,拥有木织机30多台。南县由23家染织工场组成合力联营处,当年亦转为公私合营建南织染厂。据1952年统计,益阳地区棉布产量288万米,比1949年增长7.5倍。1955年夏,洞庭湖区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农村的土纺土织大都停止发展,原有纺织业务由组织起来的一部分织染社(组)取代。一些私营工厂通过改组或联合的形式,实行公私合营,形成较大规模的纺织工业企业。这样,萦绕在洞庭湖区的机杼声,逐渐被隆隆的纺织机器声所取代。
千百年来,洞庭湖区农民“日操犁锄,晚动机杼”,“男力稼穑,女勤纺织”,用自己生产的原料,自己的生产工具,利用一家老少的闲散时间,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己一家所需用的纺织品,终于保证了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延续。这种耕织结合经济形式之所以能维系漫长历史时期而经久不衰,首先是由于幅员辽阔的洞庭湖区多是水乡泽国,交通不便。因此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经济自给单位,客观上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其次,也是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分不开。洞庭湖区与全国各地一样,农民所担负的地租一般要占劳动收成的五六成,而且,除了地租正额以外,还有预租、押租及种种勒索。正是“佃人竭一岁之力,……所得不过数斗,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①
所以,个体农民仅仅依靠单一的农业生产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十分困难。而从事小农生产以外的其他副业,最现实、最简易的当然是家庭手工纺织业,即所谓的“以织促耕”。第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布缕之征”。公元3世纪,曹魏改两汉的计亩而赋的赋税
               
①凌耀伦、熊甫、裴倜:《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制为计户而课的户调法,南北朝、隋、唐更形成为“租庸调法”。所谓“调”,就是征收纺织品,把向农民征收纺织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封建政府不但要向农民征收大量的粮食(租),同时也要向农民征收大量的纺织品(调)。户调的最高额,历史有明文记载的是每户每年缴绢十匹。宋代的两税,秋税的对象是租谷,夏税的对象是绢布,两税以外有盐折,也有折成绢布。明初的夏税对象,还是绢布。这样,农民为了完成向封建政府缴纳沉重的米粮和纺织品等赋税负担,不得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紧紧依靠家庭手工纺织业的生产,解决生产、生活的需要,这就自然加强了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使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得以延续和发展。

 

第二节  轻小工业露头角

 

现代化理论家Marion levy hr在其著作中指出:“现代化是社会问题的溶剂”(social silvent)所指盖认为现代化可以消除贫穷。在现代社会中,要求富强是现代化推动者最有力的说词,富强的捷径就是工业化。樊锥著《劝湘工》一文,强调“世界文明愈进,工业之权力愈放”。“工政立,工业兴,百万穷民,胥经消纳,土匪盗贼,一律收拾。无业有业,无归有归,赈恤出其中,迁善出其中,国用财源,民之命薮,相辅相需,同条共贯,资本塞流,计无善此。”处中国之危局,工业化大而可以“易亡为存”,小而可以“改善环境”,工业化当自湖南始。湖南宜“大兴艺学,众建学堂,宏创工厂,富购机器,广选西法,多聘西师”,立即推展工业建设。此种见解,完全符合湖南和洞庭湖区的实际①。
一、近代轻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开始传入中国。特别是汉口、岳州等地开埠后,洞庭湖区已逐渐出现生产工业品的新兴行业。同治三年(1864年),安化县东坪等地开采铁矿,炼铁铸锅。清光绪三年(1877年),岳州第一家官办工业——平江黄金洞金矿成立。光绪二十年(1894年),湖南矿务总局在益阳板溪创办“中路久通矿务公司”,开始开采锑矿,为中国锑业发展最早之地。以后绅士梁焕奎接办,用西法开采及炼制,益阳遂成为全省近代矿业之发祥地。1895年,板溪锑矿开采面积3000余亩,洞内有轻便铁道,用压缩空气钻孔机钻孔,每人每日可钻1~2孔,炸裂可得锑砂数十斤。矿砂自板溪运至桃花江,以轻便铁道推送10公里,而后换竹筏20公里,再换船运至长沙。新法开采使锑矿生产有长足进步,湖南遂成为中国锑产量最多的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省第一家私营采矿工厂——宝成公司在临湘开采铅锌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湖南炼矿总公司在岳阳设立总厂,提炼湖南全省各种矿砂。宣统元年(1909年),在巴陵县城创办立生肥皂制造厂。至清代末年(1911年),洞庭湖区又新增有色金属采冶及食品、皮革制造等7个行业。益阳地区的茶叶、铁锅、和竹器均居全省当时的首位,纺织品生产仅次于长沙,茶叶、味蛋、竹器、铁锅、锑品等产品畅销国内外。但工业企业,多属民办私营,规模不大,在市场竞争中大都经不起风吹雨打,因而发展缓慢,且时办时停。据宣统三年(1911年)统计,益阳地区工业总产值(当时价)仅900万元。常德地区当时有染织、针织、铁器、木器、竹器、皮箱、雕刻等行业出现兴旺景象,一部分行
               
①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发展(1860--1916)》,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33页。
业的产品有大幅度提高,出现了手工业工厂,新型手工业主破土而出。如桃源县共有手工业店铺80家,大小业主100多人,雇工800余人,加上分散在全县的手工业者,共约5600多人,产品有锅鼎、神香鞭炮、木杆秤、木制包装、皮革、刀剪、雕刻工艺品等,其中有的产品以制作技艺精湛,质量优良,颇具声誉,行销省内外。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洞庭湖区的轻小工业,主要是一些私营个体手工业作坊和官办手工业作坊。其前期(1912~193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令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洞庭湖区工业有所发展。但不同行业起落不一,如棉纺织业发展较快,进而成为第一大工业行业,食品、饮料工业位居第二。其他如茶叶加工、土纸制造及竹木采运等,在前进中稍有发展。据常德地区民国18年(1929年)统计,全区共有手工业工场2292户,从业人员10557人,工场资本总额为101万银元,主要集中在纺织、五金、缝纫、衡器、制鞋、工艺美术、竹器、木器及修理服务等行业,并有一定的规模。其他日用消费品生产范围比较狭窄,规模也不大。民国22(1933年),洞庭湖区工业行业增至72个,工业企业310家,资本总额267万元,年工业总产值3970万元。其中,益阳有企业137家,资本总额103万元,年工业总产值1670万元;常德有企业93家,资本总额89万元,年工业总产值1300万元;岳阳有企业80家,资本总额75万元,年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据《中国实业志•湖南省》记载,至民国24年(1935年),常德地区主要有皮箱业6家,资本11000元,年产量7000只,产值35000元;制伞业6家,资本2600元,年产量10000把,产值4000元;制革业8家,资本24000元,年产量3000张,产值54000元;湘绣业3家,资本1400元,年产量1400件,产值3300元。这些行业的产品除皮箱全部出口外,其余均内销。在民国28~37年(1939~1948年)的10年里,这些工厂不仅没有大的发展,而且还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手工业生产日益凋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所剩无几。皮革行业仅保存金陵皮革厂一家,且产销状况很不景气。
民国中、后期(1934~1949年),洞庭湖区的轻小工业,主要是新增一些官办的造纸厂、砖茶厂、服装厂、兵工厂、金矿、煤矿、铅锌矿等。新出现的工业行业,有各府州、县城及主要集镇用于照明的小型火力发电厂,从事简单维修的机修厂等。当时的官办手工业作坊,主要是各县贫民工厂和民生工厂。贫民工厂的创办最早始于民国2年(1913年),澧县率先创办救贫工艺厂。至民国20年(1931年),洞庭湖区先后有常德、桃源、安乡、临澧、汉寿、临湘、岳阳、湘阴、平江、华容、益阳、沅江等县开办贫民工厂。这些贫民工厂以生产针织、染织等纺织产品为主,兼产其他日用品,如制鞋、制伞、木作、化工、刺绣、缝纫、铁器等行业,主要产品有20多种,年产值在70万元左右。贫民工厂的创办有一定的慈善、救济性质。有的厂规模虽小,但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了一定的积累,规模有所扩大。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各县贫民或民生工厂多数解散或停产。这时期,洞庭湖区最有影响的贫民工厂是官商合办的“九澧贫民工厂”。民国11年(1922年),驻节澧县的湖南陆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唐荣阳,邀集澧水流域9县官商要人,在澹津(今津市市)创办九澧贫民工厂,所需资金由各官、商绅士捐募和政府津贴。工厂内设染织、织袜、缝纫、化学、碾米5科,当时有职员36人,工人100人,工人多系孤儿和无业青年,上班采取工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生产布匹和服装。民国14年(1925年),北伐“讨贼”联军师长贺龙途经津市时,委派师部副官兼任该厂厂长,并将九澧贫民工厂改名为九澧平民工厂。自此以后,工厂发展较快,至民国15年(1926年),职工总数达到700人,生产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又增设制革、铁机、手机、皮件、藤竹、石印、西染、西履等,产品20余种,还兼办展销商店、艺徒学校和乞丐收容所。民国16年(1927年)后,因政局混乱,九澧平民工厂一直处于人心涣散、生产不景气状态,随后虽几经迁址仍不能恢复元气,于民国32年(1943年)被迫关闭。官办专业工厂,有始于民国28年(1939年)由湖南省政府建设厅在常德投资创办的湖南省度量衡第四制造厂,是常德地区唯一官办专业厂,规模较小,仅有职工20余人,主要产品为250市斤木杆秤,民国30年(1941年)因日军侵犯而停办。
整个民国时期,洞庭湖区轻小工业生产的主力是个体劳动者,包括有固定作坊的手工业独立劳动者、上门服务的流动手工业者以及受雇于这两类人的工人(当时称为客师),他们大部分在农村,忙时务农,闲时当雇主或雇工。民国37年(1948年),仅常德地区手工业者就有38000多人,其中农村23590人,占总数的62%。这些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手工业,由于分散劳动,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大多数行业的工艺流程几乎代代相传,长期没有进步,虽有些匠人以其毕生努力掌握了某些精湛技艺,但由于思想保守,亦很难流传,致使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除制革应用部分新法,刺绣、玉石雕技艺有所进步外,其他行业的生产规模、能力和工艺技术突破不大。这与旧中国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民生凋蔽息息相关。少量现代工业企业,与手工业个体户和小作坊处境一样,也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至1949年,洞庭湖区全部工业总产值为2722万元。其中:常德地区298万元,占该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1.26%;益阳地区1477万元,占该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7.5%;岳阳地区947万元,占该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7.6%(见表4-1)。

 

表4-1      1949年洞庭湖区工业企业情况        单位:个、万元
地区 工业企业数 其中现代工业 工业资本 工业总产值 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益阳 82 31 126.4 1477 7.5
常德 75 1 10.0 298 1.3
岳阳 22 1 78.5 1338 7.6
合计 179 33 214.9 3113 5.2
资料来源:根据《益阳地区志》第1085页、《常德工业五十年》第10页和《岳阳市志》第33页综合编制。


二、轻小工业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政策,大力扶助民族工业,洞庭湖区轻小工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如常德地区的轻小工业,就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常德地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顺应手工业者的要求,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则,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组织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1951年,常德市率先组织成立雨伞、染织两个生产合作社,共有社员65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洞庭湖区第一批手工业合作组织。到1952年,津市、澧县、汉寿、桃源等县市的一些行业生产合作社(组)17个,社(组)员1421人,年产值14万元。这批合作社(组)具有两种不同的合作内容:一是供销合作,参加成员共同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自负盈亏,生产仍处于分散状态;二是生产合作,参加成员将主要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折价入股,共同生产,分配上按劳取酬,统一核算,全社盈亏统负。对于这个时期的私营手工业企业,按照“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还先后对金陵制革厂、昌明锅厂等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在资金、原料、销路上予以扶持。由此,生产发展较快,主要产品产量明显提高。1952年,全地区共生产皮革11400张,铁锅10.18万口,比1950年分别增长5.7倍和4.7倍。其他如木制家具、雨伞、皮鞋等产品,也分别比1950年增长41%、6.9倍和11倍。全地区县以上二轻手工业企业产值为29.33万元,是1950年4.2万元的7倍。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1954年9月,常德地区为加强对轻小工业的领导,成立了手工业管理处,全面组织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为中心的生产运动。当时,全地区手工业包括铁、木、竹、棕、缝纫、造纸、皮革、五金、棉针织、工艺美术、陶器等20多个行业,从业人员达35953人。1956年初,全地区基本完成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建合作社(组)1037个,吸收社(组)员36704人,占城乡个体手工业人数的90%,并对近20家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变革后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加之新办企业及改造设备的投产,1957年,全地区轻小工业总产值为2171.52万元,比1952年增长22倍。
(三)“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年,在举国上下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的“大跃进”中,常德地区投入大炼钢铁的劳动力60多万人,建立小土炉8000多座,4年共炼铁28000多吨、钢300多吨。在大炼钢铁和“支煤保钢”的推动下,全区煤炭企业也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先后在区内开办国营煤矿14个,建设煤井17对。而且,产煤的乡村也组织农民用钢钎、铁锤凿岩建井,用木制风车通风,竹筒排水,油灯或电筒照明,手镐采煤,木矿车运输,办起了数以百计的集体小煤窑。当时,全区年产煤20万吨以上。由于盲目建井,煤产量逐步上升,但质量低,效益差,亏损严重。大跃进期间,为了支农、支铁,其他工业也相应得到发展。1958年,是常德地区机械工业大发展的一年,全区机械企业发展到24家,职工增至5000多人,年产值754万元,分别比1957年增长3.3倍、5.9倍和1.4倍。化工行业也相应发展,各县市普遍办起了化工厂、农药厂,常德县还办起了氮肥厂。至1959年,全区县以上国营化工企业发展到19家。轻工行业也发展了一批土洋结合的小型造纸厂、糖厂、酒厂、罐头食品厂和灯泡厂等。特别是造纸行业,各县市和乡镇一哄而起,掀起了一股造纸热,1958~1961年,常德地区一跃成为全省四大手工纸产地之一,年产手工纸300多吨。
在“大跃进”期间,常德地区各类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全部被卷入“大跃进”运动,并在批判所谓“右倾”保守思想之后,提出“大闹三化”(即支援农业实现滚珠轴承化、手工业生产操作机械化、手工业合作组织工厂化)的口号,干了一系列超越客观条件、违反经济规律的事,给刚刚建立的手工业合作组织造成很大损失。随后,一部分合作社(组)直接转为地方国营工厂,地、县手工业管理机构相继撤并。在短时期内,全区83个手工业合作社(组),有9个并入到地方国营工厂,有74个直接转为地方国营工厂,总计被平调资金77.52万元。三年“大跃进”期间,手工业各行业大量生产冶炼设备、机床、车船以及大批轴承,工业总产值从统计数字看虽有较大幅度“上升”,但实际所生产的“新产品”大多是废次品。而原来生产的日用消费品,如木制家具、雨伞、铁锅、鼎锅等,产量逐年下降。1960年与1957年比,分别下降了17%、53%、84%和79%,且质量降低,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困难。
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洞庭湖区各地围绕恢复和增产日用消费品、缓和市场供需矛盾作了大量工作。首先是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基本上停办了所有小钢铁企业,拆毁了所有小土炉。然后,对煤炭工业进行调整,关停了10个煤矿,对重点确保的煤矿增加投入,进行改造。与此同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城市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手工业35条》),相继恢复各级手工业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对平调的资金和财产进行清退,组织手工业工人归队;对从1958年开始的手工业合作组织“升级过渡”、“下放管理”等左的做法进行纠正。1963年,全地区手工业系统通过调整,有全民企业2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627个,拥有职工17588人。通过调整,小商品生产得到较好恢复,一些重点日用消费品生产,如铁锅、雨伞、刀剪、服装、皮箱、蚊香等产品,由于采取专列计划、专项安排原料、按投料收购产品等措施,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1963年以后,全地区手工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至1965年,总产值达到3896.49万元,利税达到359万元,分别是1957年的2倍和6倍。
(四)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洞庭湖区轻小工业与全国整个工业系统一样,管理机构纷纷被撤销,企业内部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开展所谓“停产闹革命”,导致企业严重亏损。据资料统计,全区手工业系统446家企业,有147家企业亏损或不盈利;在盈利企业中,每百元产值提供的利润平均为8.15元,比1965年的9.22元减少11.6%。在这个时期中,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社会主义企业发展方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减轻了“文化大革命”动乱对轻小工业的破坏程度。加之1971年以后,国家有关部门每年都对轻小工业生产作出计划安排,并投资3000多万元对部分轻小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先后发展塑料工业等新兴行业,增加鞋钉、台秤、弓摇钻、手胸摇钻等新品种。1976年全系统工业总产值达8727.28万元,比1969年增长50%。至1977年,产值、利税分别突破1亿元和1000万元。
(五)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洞庭湖区轻小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各地区和县、市加强了对轻小企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有利于轻小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技术进步,增强质量意识,积极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强化民主管理,使轻小工业发生了可喜变化:
1.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1987年同1978年相比,在湖南省各地州市同行业主要轻小工业计划产品中,常德地区有24种产品排在前5名,其中铁锅、鞋钉、藕煤炉、钢制家具、猪鬃、弓摇钻、手胸摇钻、蚊香等8种产品排名第一。
2.产品质量明显提高。1979~1987年,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年平均在10%以上。自1979年全国各行业开展产品质量评比活动以来,常德地区轻小工业系统获省级以上质量奖的产品达36种,其中获国家银质奖2种,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8种,湖南省优质产品称号26种。1987年优质产品产值为4887.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8.94%。
3.外贸信誉度普遍看好。1965年以前,常德地区轻小工业的出口产品仅限于皮鞋等少数几种,年出口交货值不到50万元。1966~1976年,年出口交货值上升到1000万元左右。1979年以来,出口种类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加。1987年,拥有出口专业厂家13家,出口产品有33个种类,出口交货值达3249.37万元,是1978年1200万元的2.7倍。
4.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1987年,常德地区轻小工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9732台(套),比1978年的5315台(套)增长83.1%。通过投资、借款和企业自筹等办法,投入资金10693万元,为1950~1978年投入资金总和的2.5倍。1978年全地区县以上轻小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2308.99万元,1987年增加到14078万元,增长5倍,年平均递增22.25%(见表4-2)。


表4-2          1987年常德地区轻小工业基本情况     单位:个、万元
县市 企业数 (个) 职工人数(人) 总产值
(万元) 利税总额
(万元) 年末固定资产(万元)
     原值 净值
合计 159 19462 24817 2414 13617 9619
县级常德市 35 6587 10617 1089 6193 4269
津市市 22 4313 5678 727 2574 1858
常德县 22 2267 1687 73 1133 779
桃源县 11 945 873 63 524 355
石门县 7 502 330 7 233 175
临澧县 9 917 1713 168 884 681
澧县 30 1480 1164 72 565 386
安乡县 12 1078 1522 133 575 398
汉寿县 10 1022 986 55 521 377
地直企业 1 351 247 27 415 341
资料来源:《常德市二轻工业志》,未出版,内部资料。


益阳地区的近代轻小工业,是在鸦片战争后,全国海禁大开,才逐渐出现生产工业品的新兴行业。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区境即有铸锅厂20余家、锑矿10家。民国22年(1933年),益阳境内工业企业发展到137家,其中有官办金矿1家(省属),县办平民工厂4家,私营企业132家,私营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6.35%。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区境工业企业减少到82家,其中有现代工业企业31家,机器米厂21家、小火电厂6家,另有针织厂1家、机修厂3家。这些工业企业,以个体手工业、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等形式存在,其中个体手工业占主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1952年,手工业者开始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同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大力兴建国营工业企业,逐步形成以国营经济为主体,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国家资本、私营资本、个体手工业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据益阳地区1952年统计,全区共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37家、公私合营企业4家、私营工业企业171家,国营工业企业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的数量,占全部工业企业的的比重已上升到近20%;在其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和地方国营工业占29.61%,公私合营工业占2.71%,私营工业占7.79%,合作社营工业占1.82%,个体手工业占58.07%。1953年,随着对私营资本企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国营工业的主导地位迅速增强。1955年11月统计,全区共有个体手工业18319户、27774人。1956年,全区纳入改造的手工业者有9837户、12773人,分别占总户数、总人数的53.69%和45.98%。1956年,对手工业和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和合作经营(见表4-3、表4-4)。

 

 

表4-3      益阳境内私营工业企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情况
                                                        单位:万元、%、人
项目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一、工业总产值 472.7 564.2 416.9 487.2 591.0
公私合营工业比率 25.8 26.2 47.6 62.7 100
私营工业比率 74.2 73.8 52.4 37.3 0
二、工业人数 2199 2142 2241 2158 2234
公私合营工业比率 31.2 35.6 41.5 56.1 100
私营工业比率 68.8 64.4 58.8 43.9 0
资料来源:益阳市志编委会:《益阳市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4页。


表4-4        益阳境内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情况
                                                        单位:万元、%、人
项目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一、工业总产值 1232.1 1299.7 1042.9 1049.2 1772.8
手工业合作
组织比率 6.7 9.8 14.2 22.7 80.9
个体手工业比率 93.3 90.2 85.5 77.3 11.1
二、从业人员 14395 15110 14317 16941 16936
手工业合作
组织比率 7.8 10.6 16.6 35.2 90.7
个体手工业比率 92.2 89.4 83.4 64.8 9.3
资料来源:益阳市志编委会:《益阳市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4页。

益阳地区在对个体、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轻小工业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折腾,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工业发展才走出低谷。据第二次工业普查汇总的203种产品中,1985年产量超过全省产量7%(全区人口占全省7%)的有31种,年产量居全省前5位的有36种,其中,机制糖、精制茶叶和缝纫机居第一,锑、水电、瓦、民用钢制船舶、服装、铁锅、机制纸等10种居第二,锰矿石、硫铁矿、民用植物油、饮料酒等7种居第三。虽则如此,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境内工业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工业经济效益仍处于弱势地位。
岳阳地区的近代轻小工业,也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萌芽的。至1949年底,境内拥有轻小工业企业20个,总产值126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民主建政等一系列变革,为恢复工业生产创造条件,至1952年,境内工业企业发展到94个,工业总产值2728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进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和合作工业企业。至1957年底,全区工业企业达394家,总产值7866万元。1958年,在“全民大办工业”的口号下,地方工业盲目冒进,工业企业剧增。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调整为中心,采用关、停、并、转等措施,砍掉了一大批难以生存的企业,平江、湘阴、岳阳、临湘等4县共关闭企业18家,合并4家,转产10家。1964年,为贯彻中央关于“围绕农业办工业”的方针,各县大力发展“五小”工业,一批小型的农机、化肥、水电、水泥、五金厂相继建立,至1965年,地、县拥有轻小工业企业381家,年产值2879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厂停工停产,工业发展一度受挫。至1975年,地、县轻小工业企业共733个,工业总产值24922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各级政府着手对轻小企业进行调整,加强对老企业的改造、革新,新上一批民营工业企业,使地、县轻小工业企业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到2003年,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到41161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69.1亿元。
从洞庭湖区轻小工业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前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主要是从轻工业和小规模采矿、制造业开始的。从轻小工业起步发展工业,本来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在中国还有它特殊的半殖民地性质,即生产部门狭窄,产品种类稀少。因为这一阶段外国商品的倾销,绝大部分是轻工业品,必然会挤占国内手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引起相应的手工业萎缩甚至破产。因而,这些行业的近代工业很难产生。而随着外国列强的侵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被破坏和生丝、茶叶、棉花等原料的出口增加,从而使棉纱、生丝、茶砖、轧花、火柴等有了一定的国内销售市场。而且,这种工业规模小,投资少,设备和技术都比较简单,企业建设的时间短,资本周转快,容易见到效益,这就促使一些短、产、快的轻小企业破土而出。但是,这样的轻小工业,无论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还是市场扩张和驾驭风险的能力,都大大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工业。在外国列强的强力夹击下,它们只能艰难度日,甚至 “败走麦城”。全国解放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轻小工业本来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本来是完全可以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但可惜的是,我们在解放初期的大力扶助民族工业,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政策没有能够一以贯之,以至后来生搬硬套前苏联、东欧的经验,或习惯性地沿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做法,对私营手工业视为洪水猛兽,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在所有制上急于求成,一次次地批判所谓“右倾”保守思想,搞体制上的“穷过渡”,干了一系列超越客观条件、违反经济规律的事;对各地新办的轻小工业,不适当地强调“围绕农业办工业”,大力发展“五小”工业;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推行“极左”路线,人为地“运动经济”,改变民主管理制度,改计件工资制为计时工资制,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劳动无纪律,质量无标准,消耗无定额,事故无责任,经济无核算,致使洞庭湖区的轻小工业,不但没有能够在崭露头角之后,很快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求得新的发展扩张,反而路子越走越窄,错失了发展良机。

 

第三节    洞庭涌动工业潮

 

20世纪6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大型工业企业异军突起,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高潮。
一、大工业的建设高潮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为应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严峻形势,加紧备战,开始了“大三线”建设高潮。洞庭湖区各地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交通区位、丰厚的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以及人的“跑步(部)前进”的禀赋,相继争取到国家和省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出现了兴办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高潮。随着这些大型企业的建立,终于一改洞庭湖区工业基础薄弱的历史,使之迅速崛起成为湖南省乃至中国中南地区有影响的石油化工、纺织轻工、食品饲料和电力工业基地。
(一)石油化工
20世纪60~90年代,岳阳市区相继新建了长岭炼油厂、岳阳石油化工总厂、洞庭氮肥厂、鹰山石油化工厂等4个大型石油化工企业。
1.长岭炼油厂,座落在岳阳市云溪区,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1965年批准动工兴建,1971年5月正式建成投产,是中国石化总公司所属的一个大型炼油化工企业,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炼油催化剂科研、生产基地。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7.61亿元,年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炼油催化剂能力2万吨,聚丙烯生产能力9万吨。拥有常减压、催化裂化、重油催化、超稳分子筛、半合成等36套炼油化工生产装置,能生产汽油、煤油、石脑油、柴油、苯类、液化石油气、溶剂油、助燃剂、催化裂化催化剂、催化重整催化剂、加氢精制催化剂等64种石油化工产品。其中,零号轻柴油、6号抽提溶剂油曾获国家金牌奖,石油甲苯等5种产品获银牌奖,产品畅销全国17个省、市及港澳和东南亚地区。至1999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16亿元,实现利税116.15亿元,利润34.2亿元。该厂靠从严治厂起家,靠强化管理前进,靠技术进步发展,继承和发扬大庆人的光荣传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体系,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求实、严细、文明、创新”的八字厂风和“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是全厂1万余名职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建厂以来,曾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00多个,其中获国家级荣誉称号50多个,是湖南省和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2.岳阳石油化工总厂,位于岳阳市云溪区,系我国现代化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348工程主体部分,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兴建。1969年9月动工,1971年5月投产,1975年移交湖南省管理,1983年6月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总厂下辖锦纶厂、涤纶厂、合成橡胶厂、环氧树脂厂、供排水厂、热电厂、机械厂、供销公司、建安公司等16家工厂单位,拥有54套化工化纤生产装置,其中有填补国内空白的SBS热塑弹性体装置和从日本引进的国内最大的环氧树脂生产装置。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环氧树脂生产基地、锦纶短丝生产基地和湖南省最大的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氯碱系列产品生产基地。2003年,“巴陵牌”SBS产量超过12万吨,创历史新高。SBS、聚丙烯等10多种产品荣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部分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3.洞庭氮肥厂,位于岳阳市区七里山,始建于1974年11月,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亿元,是湖南省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的双氧水生产基地。主要装置系7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之一,具有年产36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2万吨双氧水的生产能力,自备热电厂年发电能力62兆瓦。建厂30多年来,全厂发扬“团结协作,改革开拓,求实从严,争创一流”的精神,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省、部以上奖励100多项,主导产品“芙蓉牌”尿素,1985年、1990年在全国大化肥行业质量评比中,均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蝉联国家质量金牌奖,被广大用户誉为“江南一枝花”。
4.鹰山石油化工厂,座落在岳阳市区七里山,1990年开工建设, 1992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1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30多亿元,是中国石化总公司利用外资兴建的一个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该厂己内酰胺生产装置属国内首次引进,专利技术从荷兰引进,日本公司负责基础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关键设备仪表及国内暂不能生产的催化剂和特种材料分别由日本、加拿大、德国和美国提供。工艺上采用HPO法(磷酸羟胺法)生产己内酰胺,设计年产已内酰胺5万吨、纯碱4600吨,中间产品环已烷、环已酮均达5万吨,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已内酰胺生产厂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套全流程采用DCS集散系统控制的已内酰胺生产装置。系列产品均为“鹰王牌”商标,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的DSM标准,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硫酸铵已打入国际市场。该厂5万吨已内酰胺工程后续项目——帘子布工程,设计年产1.3万吨,是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的锦纶6浸胶帘子布生产装置,引进德国、瑞士等国的专利技术和主要设备,生产过程采用DCS集散系统控制,工艺生产技术和设备性能均具有当今国际领先水平。以已内酰胺为原料的锦纶帘子布是制作轮胎等橡胶制品的骨架材料,该厂锦纶帘子布工程建成后,填补了中国华南、西南地区锦纶帘子布生产的空白,缓解了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促进了中国轮胎工业的发展。
(二)纺织轻工
1.洞庭苎麻纺织印染厂,位于岳阳市区北环路。1982年兴建,1986年正式投产。这是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亚洲最大的苎麻纺织生产企业,工厂占地面积1400亩,有员工5000余人,长麻纺锭25000余枚,短麻纺锭25544枚,布机704台(其中无梭布机144台),气流纺1200头。其中,从日本、西班牙、捷克等国家引进的纺织生产设备达34台套,可年产各类纱线8100吨,各类织物1300万米。近年来,该厂还与外商合资兴建了岳阳士达亚麻纺织厂有限公司、沅江洞庭士达麻纺织厂有限公司,投资组建了湖南洞庭长兴印染有限公司。该厂主要生产洞庭牌(DT)7.5-72公支苎麻纱线,3-60英支麻棉、麻晴等混麻纺纱线及竹节纱、包芯纱、交捻线、染色纱、色纺纱、大麻纱、大麻棉纱、亚麻棉纱等纱线和苎麻布、亚麻布、大麻布、混纺和交织布等织物。产品曾多次荣获省优、部优称号及国际博览会金银奖。“DT”品牌产品远销美国、欧洲、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并在市场上享有很好的声誉。近年又开发了兼具保健和环保功能的苎麻和大麻袜子、凉席和独具高雅风格的麻织时装、装饰用品等系列产品,并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该厂先后获得“海关信得过企业”,“中国银行AAA特级资信企业”,“全国纺织系统双文明优秀企业”,“全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和“湖南省优秀企业”等荣誉,并通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益阳苎麻纺织印染厂,位于益阳市赫山区。1978年4月经轻工业部批准建设,1981年12月全面建成投产,共占地48.52万平方米,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拥有长麻纺锭10608枚(以后又增加5000多绽),短麻纺锭2640枚,织机456台。年生产能力为精干麻2200吨、苎麻纱1506吨、苎麻织物820万米,印染布1000万米。1982年,该厂扩建第二织布分厂;1985年,该分厂与国内2家公司和港商实行合资经营,从国外引进先进气流纺设备,形成新的纺纱、织布能力。主要生产纯麻布、棉麻交织布、涤麻布和麻棉混纺布,产品远销日、美等国和香港地区。
3.桃源纺织印染厂,建于1966年,1969年正式投产。经过不断的续建和扩建,1988年,占地面积达0.4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8.14万平方米,职工6800多名,拥有纱锭50592枚、线锭12000枚、织布机1688台和年产6000万米印染布的全套设备,成为集纺织、印染、针织、服装于一体的湖南省第二大纺织印染联合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贸易经营权,是国家纺织产品生产出口基地。近几年来,该厂已引进外资和自筹资金6000多万元,投入印染纺织等设备技术改造,全套引进了一条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纯棉印染生产线及其他印染后整配套设备等12台(套),使产品档次和批量更具灵活性,产品质量更加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满足各层次客商的需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4.汨罗纺织印染厂,位于岳阳市屈原行政区营田镇,占地51.8万平方米。于1966年动工兴建,1970年4月全面峻工投产,拥有职工64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5800多万元,纺锭5.05万锭,布机584台,线锭14780枚,气流纺1176头,具备年产纱1.3万吨、帆布2500万米、染色帆布1500万米、防水帆布800万米、浸胶布500万米的生产能力。建厂29年来,共上缴国家利税2.3亿元,曾是湖南省1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5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一。该厂所生产的纯棉、纯维纶、纯涤纶及维棉、麻棉涤棉混纺纱、布,漂白、染色帆布等多种产品畅销全国25个省市,远销欧、美、日和港澳地区。现行产品中,有2个获部优产品、9个获省优产品称号。
5.常德卷烟厂,位于常德市洞庭大道,始建于1951年,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总资产55亿元,年产销规模达到85万箱,实现销售收入90多亿元,年创利税50亿元以上。主要产品“金芙蓉”系列(芙蓉王、特制金芙蓉、金芙蓉、芙蓉后)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各国,是国家大一型企业,综合经济实力已跻身于全国500强工业企业。“九五”期间,该厂实施“多元、高效、全球”的发展战略,年平均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增长率均达20%以上。近几年,继兼并湖南祁东卷烟厂、零陵卷烟厂和吉林省四平卷烟厂之后,正在实现“三个翻番”、“三个增长”、“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建成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应变能力增强、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先进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多元化经营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十一五”末,力争达到“2231”的新目标,即达到200万箱的品牌规模,实现200亿元的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的年度利润,进入世界烟草企业前10强。
6.湖南泰格林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岳阳林纸集团),位于岳阳市区城陵矶,公司占地面积36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0亿元。其前身岳阳造纸厂于1958年开始建设,1968年正式建成投产。经过40多年的发展,集团公司现已成为集制浆造纸、林地开发、发电供热、轻机制造、科研设计、国际港口贸易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一类企业,年造纸生产能力60万吨,是全国系列胶印书刊纸、轻涂纸、新闻纸的重点生产企业,国家经贸委确定的520户重点企业之一,同时也是湖南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而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的龙头企业。2003年,公司生产各种纸35万吨,实现利税2.7亿元,并已连续3年实现利润过亿元。目前,集团公司控股公司及子公司的系列产品共有30多个品种,100余种规格,主导产品为精制高白彩印新闻纸、颜料整饰胶版纸、新闻纸、胶印书刊纸等,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东亚、西亚、东南亚、北非地区。公司还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三湘环保世纪行特别荣誉奖等荣誉称号。2000年底,公司通过了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底,公司获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98年后,公司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改制,建立了与市场相适应的母子公司体制和管理机制,自主建立了功能强大的企业技术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2000年公司开始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相继吸收合并原岳阳市木材总公司、沅江造纸厂、冷水滩造纸厂、城陵矶港务总公司。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00年9月,岳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7月3日,首次发行股票申请获中国证监会发审会全票通过,2004年5月25日岳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A股成功上市发行, 股票简称 “岳阳纸业”。泰格林纸集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其中总投资16亿元的年产20万吨技改工程,分别引进芬兰美卓公司和奥地利安德里兹公司世界最先进的造纸和制浆设备,该项目已于2003年6月底建成投产;另一方面,立足于洞庭湖综合治理的国策和湖南省推进“4350”工程(恢复洞庭湖4350平方公里面积),拓展林纸一体化经营的发展空间,规划在洞庭湖沿湖县市建设150万亩造纸林基地,目前工程正以每年40万亩的速度抓紧建设中,将于2005年全面完成。未来3~4年内,泰格林纸集团将高扬“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通过完成10万吨苇浆项目、30万吨涂布白卡纸项目、15万吨包装纸项目、30万吨化学商品木浆项目,使公司发展成为年生产规模达180万吨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林纸集团。
(三)食品饲料
1.湘澧盐矿,位于津市市区。矿藏储量丰富,拥有国内领先的装备和技术,是中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企业之一。1969年始建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现已具备年产精制盐50万吨、工业无水硫酸钠4.5万砘、碘酸钾80吨的生产能力,是一座集水溶采矿、真空制盐、冷冻提硝、供热发电、自动化包装贮运、粉煤灰综合利用、一、二类及钛材压力容器为一体的国家大一型企业。现有职工2135人,固定资产总值2.64亿元,近期年均为国家创利税2200万元以上。企业于2001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该矿主要产品“雪牌”精制盐,除满足本省居民食用和部分工业用盐外,还行销广东、广西、贵州、上海、重庆等省、市。近几年来,还先后开发了小包盐、肠衣盐、锌铁强化盐、高级复合低钠盐、海水晶、畜牧盐以及调味品系列,使产品向系列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满足了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雪牌”精制盐、“钻塔牌”芒硝均为省、部优产品,曾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双获金、银奖。
2.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1998年4月由常德市粮油总公司独家发起,将其所属的深圳潇湘米业公司、常德植物油总公司、常德金海实业总公司、临澧合口油脂化工厂、常德市面粉公司等5家全资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进行重组,同时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粮食系统第一家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优秀食品工业企业,国家水稻工程优质米生产示范基地。公司上市时总股本15000万股,通过4年的发展,总股本达到43250万股,资产总额21亿元,净资产12亿元,涉及行业由粮油加工、宾馆酒店扩展到药品、食品、电力、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贸、种养业、实业投资等,初步形成了以粮油制品及食品(乳品)为主体,以现代制药、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开发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公司现有3个事业部、13家分(子)公司、员工130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近70人,拥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技术中心”。公司自创立以来,以优质粮油深度开发和新型健康食品研制为发展方向,坚持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通过实施“金健”名优品牌战略,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社会效益。主导产品“金健”珍珠强身米,曾被中国美食营养委员会鉴定为填补了国内“营养保健大米”的空白,“金健”高级烹调油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金健”牌系列大米获得“湖南省名特优新产品十大品牌”荣誉称号。2001年以来,“金健”牌系列精米先后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全国放心粮油产品”、“国家商业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并通过国际质量体系ISO9002认证。
3.湖南洞庭食品有限公司,是由原沅江市辣妹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以拥有总资产1.3亿元的湖南友谊阿波罗股份集团公司为主要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固定资产已达7500多万元。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先后在沅江、常德、洞口等地,建立了近万亩无公害果蔬种植基地和加工分厂。2002年,消化工厂周边农副产品1500多吨,农副产品收入达2200多万元。企业安置就业人员1200多人,生产旺季可安排临时工3000多人。其产品围绕“辣”字做文章,已试制1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湖南、湖北、广东、江西、河南等20多个省、区,远销日、美、德等国和中国港、澳地区。2002年,该公司实现总产值9800多万元,创利税1300多万元。
4.正大岳阳饲料有限公司,是岳阳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经营的饲料、畜牧综合企业。始建于1984年,主要生产和销售饲料和聚丙烯编织袋等。公司总资产3.67亿元,下设饲料厂、预混料厂、良种场、编织袋厂等4个企业。开业以来,公司遵循“顾客至上、信誉第一、和衷共济、利益均沾”的经营宗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1994年,累计上缴各种税金3893万元,实现纯利润2亿元。1988年以来,该企业名列湖南省三资企业和湖南省饲料工业10强之首,多次被评为全国外商投资协会和湖南省外经贸委创双优先进单位。与正大集团在中国区的其他几十家企业相比,投资利润率名列第一。
5.湖南正虹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屈原农场饲料厂,占地4.68万平方米,1986年春动工兴建,同年7月竣工投产,年单班生产能力1.5万吨,生产正虹牌QF-001猪高蛋白浓缩料。1990年,屈原农场饲料厂对农场内3家饲料企业进行兼并,成立湖南省正虹饲料厂,年生产规模3.6万吨,销售收入1.4亿元。1997年成立湖南正虹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并于3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公司在湖南省境内有商贸进出口公司、兴农公司、饲料厂等10多个分公司,并在山东、河北、江苏等省设有10多家全资、控股、参股或联营企业,拥有25条微机生产线,主要生产正虹牌猪、鸡、鱼、鸭等四大系列、24个品种的家畜、家禽饲料,年生产能力达80万吨,总资产10多亿元,支配资金总额20亿元,综合经济势力居全国饲料行业之首,是湖南省22家重点企业之一。正虹牌饲料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商标,1991年获国家饲料行业唯一最高质量奖,1992~1999年,先后获国内8项金奖、21项省部级大奖。
6.湖南加华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汨罗市郊,是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由总资产逾10亿元的湖南加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良种肉牛贸工农一体化民营企业。注册资本为7188万元,已列为湖南省重点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的发展目标是以牛肉、蔬菜及大米等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现代科学育肥为手段,以湖南优质草场(高山与湖泊)为基础,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纽带,运用现代化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和保鲜技术改良当地肉牛品种,生产优质、无公害牛肉食品及相关深加工产品,坚持“带农民奔小康,给消费者健康”的经营理念,开创南方养牛新模式。项目第一期工程总投资1.98亿元,于2003年1月25日竣工投产,现已建成占地1000亩的管理、科研、加工基地,其中包括:年屠宰、加工、分割6万头肉牛的生产线,日每班屠宰200头肉牛,生产优质部位牛肉45吨的分割车间;容积为1000吨的急冻、冷藏库;可容纳600头肉牛的胴体排酸间;年产4万吨青贮饲料和5000吨精饲料的饲料加工厂;年出栏1.2万头肉牛的育肥厂;年产1.2万吨优质生物有机肥的有机肥厂。随着第一期工程的投产,带动了汨罗市乃至全省养牛业的发展。据汨罗市统计,2004年该市共发展肉牛13.04万头,出栏1.54万头,涌现了屈子祠、磊石、红花、黄市、新市、新塘等6个肉牛养殖示范小区;年出栏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发展到了近200户,其中有5户养殖量达1000头以上。全年肉牛产业可稳获产值2亿元。目前,该公司年屠宰加工30万头优质肉牛的第二期工程已开始前期准备,该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其中外国政府贷款3500万美元,项目包括改造山区草场24万亩,建设湖区草场100万亩;建设年均存栏肉牛3500头的育肥场15座;日屠宰加工量将达1000头,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将带动10万户农民走上种草养牛致富之路,还将吸纳300万户农民参与到肉牛产业化相关的各行业,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牛产业化企业。

(四)电力工业
1.岳阳华能电厂,座落在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的三江口畔,占地80公顷,总投资为28.78亿元,由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合资兴建,安装2台从英国通用电气——阿尔斯通公司(GEC—AL-STHOM)成套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36.2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72.5万千瓦。为湖南省单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该厂1988年8月动工兴建,1991年9月至12月,两台机组相继发电。1993年9月,又兼并相邻的原湖南省岳阳电厂,装机容量增至81.1万千瓦。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实现盈利。2003年度,发电44.11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多发电13亿千瓦小时,达到该厂建厂以来最好水平。截至2003年底,累计发电409亿千瓦小时,缴纳税金8亿元。目前,该厂正在进行第二期工程的建设,新安装2台35万千瓦燃煤机组,总投资24亿元,两台机组按计划于2005年投产发电后,总装机容量达到151万千瓦小时。
2.石门电厂,位于石门县城澧水河岸,占地153万多平方米。1988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3年9月开始建设。设计总装机120万千瓦(4×3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2×30万千瓦机组已建成发电。现正开始第二期2×30工程建设。它的建成投产,对于加速湘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调剂湖南电网的水火电出力,缓解湖南严重缺电局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益阳电厂,位于益阳市区,远景规划为18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为2×30万千瓦国产燃煤火电机组,总投资29.7亿元。第一台机组已于2001年5月投产发电,第二台机组已于2001年12月投产发电。曾荣获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审定委员会授予的“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益阳电厂的建成,对于改变洞庭湖区电网结构,提高水火电调节水平,满足洞庭湖区因经济发展而对电力增长的需求有着重要作用。二期工程2台60万千瓦,总投资46亿元人民币,其中,湖南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占60%,国投电力公司占35%,益阳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占5%。前不久三方已在北京正式签约,已报国家有关部门立项,力争2005年开工建设。
在加强发电企业建设的同时,洞庭湖区还大力加强了电网建设。60年代中期,建成了110千伏柘溪—常德、湘潭—乔口、德山—南县武圣宫的送变电工程,保证了洞庭湖区电力排灌用电需要。湘北地区自岳阳电厂发电以后,逐步形成了地区电网。1972年,建成投产110千伏岳阳—乔口输电线路,使湘中电网与湘北电网联成湘中北电网。葛洲坝第一期工程二江电站发电后,于1984年初建成武昌凤凰山经咸宁、岳阳至长沙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湘鄂联网,湖南成为华中电网的组成部分。1985年,湖南电网开始向更高一级电压等级迈进,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送变电建设公司负责施工的葛洲坝—常德—株洲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兴建,包括500千伏超高压线路404公里(其中湖南段301公里)、常德岗市500千伏变电站2×50万千伏安。经过三年奋战,该工程已于1988年6月全部竣工投产。
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动力源泉,是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力量。它们担负着生产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最重要的工业品的任务,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它们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以及金融、基础材料、交通邮电、支柱产业、战略产业等重要产业。同时,它们还是国家扩大财政收入,增加积累的主要源头,是国家增加有效供给的主导部分,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矛盾的重点部位。在洞庭湖区,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尤其显得重要和突出。它们既是洞庭湖区实现工业化的火车头,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同时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加速器,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定器。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这个城市就难以发展,城市形象就难以树立。岳阳市1964年以前,是一个人口不过8万人、工业总产值仅1338万元的名不见经传的岳阳县城关镇。从湘潭地区分设岳阳专署后,随着长岭炼油厂、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等一批中央、省属大型工业企业的建立,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综合经济势力在全省的排名,从1996年的第7位,已连续8年跃居第2位(见表4-5、表4-6)。


表4-5    岳阳市中央、省属大型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按80年不变价计算)                   单位:个、万元

年份 工业企业单位数(个) 工业企业总产值(万元)
 合计 中央 省属 市县 合计 中央 省属 市县
1949 22 1 1 20 1338 60 17 1261
1952 94 3 7 84 2728 680 344 1704
1957 394 3 17 374 7866 3362 1490 3014
1962 482 5 19 458 8347 3392 2309 2646
1965 412 5 26 381 12562 5548 4135 2879
1970 654 8 29 617 32506 14175 5481 12850
1975 773 9 31 733 107734 74219 8593 24922
1980 1122 10 29 1083 193224 124117 13748 55359
1985 1750 12 35 1703 311674 154596 23173 133905
1990 5169 24 40 5105 662112 339211 51623 356819
1995 5210 13 90 5107 2332413 1012883 172570 1146960
2000 38395 11 12 38372 5245117 1739064 104576 3401477
2003 41650 11 12 38372 6211000 1958900 230000 4022100
资料来源:据《岳阳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8年》第73~79页和有关资料编制。
表4-6     岳阳市“八大”中央、省属工业企业总产值统计
                       (按80年不变价计算)                     单位:万元
年份 长炼厂 岳化总厂 洞氮厂 三五一七 洞麻厂 岳阳纸厂 鹰山石化 华能电厂
1949    投产    
1952    388    
1957    3087    
1962    2265    
1965    3124  投产  
1970 投产 投产  7288  1238  
1975 55830 6501 投产 3863  2377  
1980 73488 21500 12278 6344 投产 6170  
1985 85437 34514 16884 9169 2927 7467  
1990 98800 48400 18200 13007 7500 11600 投产 投产
1999 196500 243500 60700 23240 15552 38744 90000 30864
2003 894200 685300 125000 38000 26049 184400 含在洞氮 118900
资料来源:据《岳阳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8年》第73~79页和有关资料编制。
 

二、大工业第二次创业高潮
洞庭湖区大工业发展出现的第二次高潮,是近几年来为增强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进行的第二次创业高潮。
洞庭湖区的大型工业企业,同整个国有大型企业一样,由于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缺乏生机和活力,与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即市场机制,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来有效配置资源,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而传统的国有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与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产权明晰相矛盾;传统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没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与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而又及时地调整生产结构相矛盾;传统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预算约束软化,与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要求企业有强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动力、不断提高经营效率相矛盾;传统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政企不分,机构庞大,人员冗杂,企业办社会,难以实现费用的节约,与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建立高效率的内部管理体制,优化劳动组合,节约管理费用和劳动成本相矛盾,等等。不解决这些矛盾,国有企业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新的发展,就会被昔日的辉煌所淹没。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一条途径可供选择,这就是进行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规则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洞庭湖区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制度创新,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放权让利阶段
1979年5月,原国家经委等六部门联合选择首钢等8个大企业进行扩权试点。扩权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年度实现增产增收目标后,允许企业提留少量利润,并能以奖金形式发给职工。同年,国务院颁布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和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办法选择少数企业进行扩权试点,促进试点面扩大。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在计划、新产品、产品销售、价格、利润留成、留成资金使用、扩大出口与外汇分成、以税代利试点和有关税收、银行贷款、机构设置以及人事劳动等12个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此同时,让利的改革也同步展开。主要是将企业计划内利润留成和计划利润分成改为企业利润全额分成,并规定全额分成比例的计算方法,一般以基年企业所得为基数分别核定,以及企业用利润留成建立生产发展、集体福利和职工奖励三项基金的要求。三项基金建立以后,国家不再承担与企业有关的经济性费用和成本。在这一阶段,还实行了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的制度,以及允许企业实行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系。
(二)利改税阶段
利改税的主要内容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盈利企业上交国家的利润,改按55%的比例税率交纳所得税,税后利润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另一部分以调节税形式,或以固定比例、递增包干、定额包干等形式上交国家财政。对微利或亏损企业,则实行盈利包干。1984年,国家实行第二步利改税,主要是实行工业征收产品税。
(三)实行承包制阶段
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要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洞庭湖区的国有大型企业分别采取了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基数包干、上缴利润定额包干、亏损企业减亏(或补贴)包干和其他承包形式,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经营机制。
(四)试行股份制阶段
洞庭湖区国有企业试行股份制,是在1992年至1993年这段时间。有的是以向内部职工或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资,也有的是公开向社会和个人发行股票。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一阶段,洞庭湖区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前几年,洞庭湖区国有企业在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包括现代企业法人制度、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方面,已经开始了多方面的尝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的国有企业低效率这一重大难题。这是因为这些举措,并没有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即企业产权制度问题。事实证明,产权制度不改革,任何初浅的政策性调整,都只能是一种改良,将是无益的、徒劳的、难以成功的。因此,近几年来,洞庭湖区的国有大型企业,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成绩。综合这些举措,主要是四个方面:
1.实行资产重组。就是在适当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前提下,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集中力量加强国家必保的行业和企业,实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率,使国有大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中国石化总公司在岳阳的几家大型企业,就走过了漫长、曲折而又充满艰辛和希望的资产重组之路。1970年,国家燃化部所属长岭炼油厂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管理,与总后的“2348”工程组成石油化工联合企业;1975年,总后勤部又将“2348”工程(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移交国家化工部管理;1979年,洞庭氮肥厂建成投产,1983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又将长炼、岳化、洞氮收回,分别作为其直属单位;1988年,岳化、长炼、洞氮三家大型企业实行联合,组成中石化巴陵公司;1992年,鹰山石化厂建成投产,划入巴陵公司管理;2000年,长炼从巴陵公司单列出去,直属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岳化、洞氮、鹰化为中石化巴陵公司的组成企业;2000年,巴陵公司对洞氮、鹰化分上市和非上市两部分实行重组改制,其中主业作为中石化股份公司部分资产上市,名称为中石化股份公司巴陵分公司,其非上市部分组成中石化集团公司巴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同年,长炼也一分为二,一部分优质资产作为中石化股份公司部分资产上市,成立中石化股份公司长岭分公司,另一部分更名为中石化集团公司长岭炼化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巴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机关与岳化机关合二为一,取消岳化厂名。目前,岳阳市境内的中石化企业已从2000年以前的1家(巴陵公司),通过裂变式的资产重组,已经成为4家大型现代工业企业。非上市的巴陵石化机关部室从30个减至18个,直属二级单位从24个重组为19个,将B(处)、C(科)级管理人员分别削减39.7%、38.5% ,上市部分将B、C级管理人员分别削减50%、40%,其他社会事务也进行了重新整合和改制分流,共精简人员达7000多人。长岭炼化也已分流人员2000多人。随着资产重组和体制创新的顺利进行,4个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也取得成效。目前,巴陵石化已完成了产品结构的蜕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多、门类齐全的“指头经济”,变成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拳头经济”,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附加值明显提升。2003年,4家公司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0.45亿元,比1999年的巴陵公司增长1.89倍。
2.实行兼并扩张。我国经济要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这就要求在创建现代企业制度中,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通过市场的力量,实行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优胜劣汰。一部分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的国有企业,就应当走兼并破产之路。因为兼并既可以使亏损企业获得新生,又能使优势企业获得低成本扩张、取得规模效益的机会。常德卷烟厂在国内烟草行业大变革、大调整的形势下,不失时机地加快了联合、扩张的步伐,成功兼并了湖南祁东卷烟厂、零陵卷烟厂和吉林四平卷烟厂,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了40多万大箱,为常烟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湖南泰格林纸集团,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兼并了原沅江造纸厂、岳阳市木材总公司、冷水滩造纸厂、城陵矶港务公司、怀化市洪江纸厂、长江木业公司等6家企业,使企业的固定资产、生产能力和实现利税大幅度提高,真正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目前,泰格林纸集团的生产能力已由12万吨增长到55万吨,装备水平迈入世界一流水平;规模优势凸显,公司美誉度空前提高;资产、资本、资金经营成效显著,公司顺利在上交所上市发行,集团总资产由10.84亿元增长到61.23亿元,所有者权益由5.37亿元增长到25.35亿元,利税总额由不到4000万元增长到2.84亿元。兼并与被兼并企业都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双赢之路。
3.实行技改突围。近年来,洞庭湖区的大型工业企业,以加入WTO为契机,围绕技术创新练内功,大大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常德卷烟厂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发展为今天的行业先锋,看似机遇使然,而其背后真正的闪光点则是常烟人把科学技术放到了企业发展的制高点上,产品竞争的胜算源于科技的领先和支撑,用常烟人锤炼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科技演绎精彩,创新开辟未来。” 从“九五”期间开始,他们围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进行攻关,共确立实施项目29项,完成项目13项。共投资近20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先后从德国、英国、意大利引进了先进的卷烟生产设备,完成了12000公斤/小时打叶复烤生产线的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修建了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钢柱架结构的亚洲第一大烟叶验级棚,实现了封闭式验级,并通过了国家局设备管理1000分达标升级验收。2002年8月,常烟技术改造重点工程的主体工程——联合工房竣工投产,作为常烟有史以来技术改造的最大手笔,联合工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生产,年生产能力可达100万大箱。岳阳市在“九五”期间进行工业技改项目389个,投入资金 90亿元,40多个技术创新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170个,新项目完成工业产值达125亿元。
4.实行民营嫁接。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要把关系国计民生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有所不为,就是要将相当一部分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的竞争领域退下来,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岳阳市的汨罗纺织厂原是市属最大的纺织企业,也是改制难度最大的企业。近几年来,由于企业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人员包袱沉重,经营连年亏损,生产难以为继。2001年5月破产终结以后,由省华晨公司接管经营,但由于企业办社会现象突出,改制难以深入。2003年,他们实行改制与招商互动,同步推进,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改制成本,盘活了企业资产存量,扩大了职工再就业,催生了一个新的民营企业。原汨纺有各类人员5000多人,办有学校、医院、幼儿园、宾馆、电视台等各类社会事业单位,依靠政府财政包干式的办法对企业实行“两个置换”,负担太重,成本太高,唯有引进合作伙伴,借助外力推动改制,企业才能起死回生。因此,他们先后三次南下敲门招商,终于引来深圳德科公司收购,签订资产转让协议不到3个月,便置换了3700多人的职工身份,解决了临时工“两金”问题、离退休人员工龄津贴问题、原汨纺家属工厂问题、特殊工种认定问题、“妈妈房”问题、平房维修问题和生产生活用水用电分离问题,化解了大量矛盾,使整个改制工作顺利进行。2003年10月,德科公司再投入2000万元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目前,德科公司已启动5万纱锭的生产,安置职工1000多人,一个多年亏损、难以为继的国有企业在招商、改制相互推动下,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民营企业并茁壮成长起来。两年内,该公司将再投入8000万元,新增20万纱锭,使其发展成为集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于一体的新型工业企业。
5.实行股份改造。党的十六大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并指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这些思想指出,股份制是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而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股份制,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用股份制来改造国有企业以来,全国上下曾经形成了一股“股份热”。十几年来,洞庭湖区大型国有工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分而治之”。第二步,“合而分立”。第三步,“整体改造”。 由于紧抓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绩效进步这几个重要环节,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大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链更加明晰。同时,由于实现了主辅分离,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了股份期权的运作机制,出现了一批以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的股份制企业。目前,洞庭湖区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已有金健米业、洞庭水殖、天一科技、正虹科技、岳阳纸业、岳阳恒立、岳阳兴长等7家,分别在股市融资数十亿元人民币,并已按资本运作规定投入生产经营。实践证明,股份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种较好模式,它为洞庭湖区大工业企业募集资金,加速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壮大企业规模,加快企业升级上台阶,打下了新的坚实基础。

 

 

 


第四节  乡镇企业新转折

 

一、乡镇企业的诞生和发展
洞庭湖区的乡镇企业,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分业的客观要求,在家庭工副业和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与此同时,人多耕地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把开辟新的生产门路,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及时提上议事日程,引导农民将一些家庭工副业生产项目组织起来,办起碾米、榨油、制茶、磨豆腐等农副产品加工作坊;还将一些铁匠、木匠、篾匠等手工业者和小集镇的手工业工人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种以集体为组织形式,分工分业安排劳动力,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目的的农副产品加工作坊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孕育着一种新的生产力——乡镇企业开始诞生。1958年下半年,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后,在大办工业的号召下,公社兴办林场、猪场、渔场、采矿、机械修理等,并将由原手工业者联办的小型企业全部收归公社管理,地、县部分全民所有制的小型工矿企业也下放给公社,转为公社企业,使之发展到拥有钢铁冶炼、采煤炼焦、机械修理、碾米轧花、染织缝纫、造纸印刷、石灰陶瓷、农机制造等多种行业。至年底,洞庭湖区各县共办起各类社队企业40289个,从业人员163975人,总产值3237万元。其中:岳阳地区为14500个、45500人、1100万元;常德地区为13600个、43500人、1000万元,益阳地区为12189个、74975人、1137万元。1959年,公社大办工业的热潮继续高涨,但由于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60年代初,贯彻中央决定,对社队企业作出调整,凡公社、大队办的企业,除直接为农业生产和社员服务的以外,基本上予以关闭,一小部分则下放到生产队。经过调整,剩下的公社、大队企业已不多。1963年,洞庭湖区社队企业数减为21000多个,总产值减为1110万元。
通过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洞庭湖区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工副业生产、增加收入的心情又迫切起来。1964年,中共湖南省委要求公社、大队积极帮助生产队搞好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同时,也要逐步地由大队、公社举办一些企业,以扩大积累,支持农业生产,扶持穷队。196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人民公社“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①。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许多国营工厂停产“闹革命”,不少农用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短缺,农村工业应运而生。如常德县蔡家岗公社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自力更生办起了水泥厂。农民不懂技术,就采取走去出、请进来的办法,学中干,干中学,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没有设备,就因陋就简,修旧利废,从县农机厂弄来废旧材料,凭着一双手,用大锤锤出球磨机筒体,用锉刀锉出球磨机齿轮。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建成了年产千吨的水泥厂,解决了农田基本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他们尝到甜头后,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滚雪球”的方法,陆续办起了水泥制品厂、农机修配厂、日用陶瓷厂和园林场、良种猪场等11个社办企业,队办企业也发展到183
               
①毛泽东:《五•七指示》,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三卷》(1960—1966),
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3620页。
家。1970年,全公社社队企业总收入达11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
值的33.9%,成为洞庭湖区社队企业远近闻名的典型。在岳阳、益阳地区一些经济活跃的地方,特别是城市郊区,社队企业有如烂漫的山花,开始遍地开放。
社队企业的迅速兴起,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增添了新的活力,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极大关注。1972年,继湖南省成立社队企业局,并由省委负责同志兼任社队企业领导小组组长后,洞庭湖区各地、县纷纷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研究制订社队企业发展的规划和方针、政策,总结交流经验,帮助协调关系,疏通产、供、销渠道,使湖区的社队企业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发展阶段。很多地方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中,结合综合治理田、土、山、水,兴办了一大批种植企业和养殖企业。如桃江县结合治山造林,整治丘陵,办起了15万亩的社队茶场和51万亩的林场、油茶场。沅江县结合围垦高洲,办起了18万亩的县、社芦苇场,在赤山营造了百里桔园带。华容、安乡等县的一些公社在挖湖抬田中,新建了千亩养鱼场。有的还办起了采掘、冶炼、机械、轻工、纺织等工业企业和小型水电站、农村建筑队、运输队等。尽管当时“左”的干扰很严重,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找出路,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又迫切需要大量的产品,社队企业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至1978年,洞庭湖区社队企业总收入达到12101万元,比1972年的8400万元增长42.8%,年均增长6.5%。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农业问题,明确指出全党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要求坚决地、完整地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的方针,积极发展社队工副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从国家支援人民公社的机动财力中拿出部分资金发展社队企业,帮助社队兴办一批水泥厂、机制纸厂、煤矿、水电站等工业骨干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从计划物资内安排一部分钢材、木材等指标,扶持社队企业的基本建设,并开辟新的流通渠道,帮助企业组织物资供应,协作生产,销售产品,推动了社队企业的发展。至1983年,洞庭湖区社队企业总收入达到15611万元,比1978年增长30.1%。
1984年,湖南省委、省政府贯彻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精神,制定了《关于立足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放宽了许多经济政策,如鼓励、支持农民开发矿业,允许农村建筑队进城施工,鼓励城乡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等,并且从信贷和税收上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同时,洞庭湖区各地、县开始对乡镇企业进行大胆改革。如益阳地区以益阳县兰溪、沧水铺为试点,对乡镇企业实行“四改”:即改干部任命制为选举招聘制,改固定工资制为计件浮动工资制,改职工调配制为合同制,改“官办”为“民办”。这样,乡镇企业突破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旧模式,开始向乡、村、组、联户、个体办企业的多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经营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方面;开展横向联合,引进资金,引进人才,使乡镇企业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蓬勃发展。到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增至4046家,职工36376人,总收入1169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315万元,实现利润736万元。1986年,益阳县委、县政府作出《切实加强领导,支持乡镇企业大发展的决定》,并采取十项具体措施:即建立由县长为组长的乡镇企业领导小组,层层加强领导;区、乡、镇各级明确乡镇企业年度目标,年终考核评比;从县直机关抽调一批干部,驻12个重点乡镇帮助工作;抽调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到乡镇挂职,专门负责乡镇企业工作;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银行安排专项贷款,扶持重点乡镇企业;对一批重点改造挖潜项目、新上项目和横向联合项目,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攻关;建立乡镇企业信息服务中心;加强乡镇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轮训乡镇企业干部;县级领导轮流到乡镇企业现场办公,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1986~1990年的5年中,益阳县共新上项目294个,完成技改扩建项目102个,投资9500多万元,使乡镇企业产值以年均递增30.3%的速度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益阳县又率先在全省提出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的战略思想,乡镇企业进一步调整结构,深化改革,企业由承包经营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并有计划地开始建立工业小区和工业园区。至1994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9737家,总产值达21.55亿元,占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4.13%。
二、成绩与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洞庭湖区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规模企业迅速壮大,传统产业得到提升,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投资主体逐步转向多元化。至2002年,洞庭湖区的乡镇企业,无论是其数量和安排就业的人数,还是企业生产总值,都比70~90年代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见表4-7)。

表4-7         洞庭湖区乡镇企业发展情况表     单位:万个、万人、亿元
年份 常德 益阳 岳阳
 企业个数 企业人数 总产值 企业个数 企业人数 总产值 企业个数 企业人数 总产值
1971 0.50 5.80 0.42 0.56 4.92 0.28 0.11 1.12 0.11
1975 1.13 15.09 1.61 0.92 9.86 0.76 0.19 2.18 0.16
1980 1.52 19.19 3.44 0.76 12.50 2.25 0.84 12.87 2.25
1985 6.60 30.91 11.07 4.10 18.00 6.75 0.87 15.04 5.20
1990 11.04 40.58 31.57 7.23 27.20 20.63 10.76 36.88 28.58
1995 19.14 69.01 267.59 13.90 49.22 163.81 17.75 62.56 247.41
2000 19.09 71.29 698.53 11.63 52.80 286.70 22.85 89.98 917.06
资料来源:《常德市志》908页、《益阳市志》1063页(2000年数据为2001年数据)、岳阳市统计局数据。
洞庭湖区在近几年的乡镇企业发展中,还涌现了不少先进典型。200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乡镇企业综合实力10强县(市、区)和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市、区)进行了表彰。10强县(市)是:长沙、浏阳、醴陵、宁乡、望城、邵东、汨罗、澧县、祁阳、衡南。除长沙市占去4席外,洞庭湖区有汨罗市和澧县,占到“十强”的20%;20个先进县(市、区)中,洞庭湖区有湘阴、临澧、桃源、平江、安化县和鼎城区、岳阳楼区、赫山区等8个县(市、区),占全省先进县、市、区的40%。
位列全省乡镇企业“10强”、见证了人类8000年水稻文明的澧县,在新的世纪提出跳出农业抓工业,以工业发展为中心,谋求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奏出了一首首新的乐章。2000年以来,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很好,乡镇企业增加值每年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每年新增工业税收1500万元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已达到65%。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85亿元,税收达到1.26亿元,县域经济总量开始向全省经济强县迈进(表4-8)。


表4-8       1974—2003年澧县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单位:个 人 万元
年份 企业个数 从业人数 企业总收入 企业总产值(现价) 其中工业总产值 实缴税金 纯利润 固定资产原值
1974 1619 14522 1022 ---- 666 35 237 679
1975 2320 29075 2245 ---- 1055 77 501 1567
1978 2300 29665 3455 ---- 1967 92 768 3712
1980 3181 33813 5258 ---- 2275 120 1082 4787
1985 8578 3017 19493 21929 1477 582 1732 7481
1989 17095 76896 56382 61686 36462 1576 4997 22589
1990 16407 74854 64960 71855 55390 1114 3054 19244

续表4-8      1974—2003年澧县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单位:个 人 万元
年份 企业个数 从业人数 企业总收入 企业总产值(现价) 其中工业总产值 实缴税金 纯利润 固定资产原值
1995 32175 120448 265531 470500 274388 6103 10796 37361
2000 24410 96041 715699 776117 431210 9058 33000 134496
2002 14570 45524 651593 729101 319999 10163 9789 146311
2003 17735 67692 750651 848238 376375 12595 11753 145972
资料来源:根据《澧县乡镇企业志》28页和有关资料编制。1985年以后不包括白衣区。


位列全省乡镇企业“10强”的汨罗市,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乡镇经济的重头戏常抓不懈。对过来年产值过500万元的企业,逐一进行排队,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强内部管理,搞好品牌策划,积极开拓市场,力争挤进规模企业的笼子;对已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改革经营和资本营运机制,加强科技工作和人才引进,继续做大做强。据统计,2003年,全市28个乡镇中,共计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32.74亿元, 其中工业增加值14.97亿元,上交税金1.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4%和8%。其中,有6个乡镇的企业总产值过10亿元(见表4-9)。


表4-9    2003年汨罗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过10亿元乡镇表   单位:万元
乡镇 企业个数 从业人员数 总产值 利税总额 资产原值
城关镇 3177 10308 137277 3484 30424
长乐镇 1596 8240 134724 4875 80000
城郊乡 2210 19636 123200 4980 28571
古培镇 1230 9539 115268 2785 7581

续表4-9    汨罗市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过10亿元乡镇表   单位:万元
乡镇 企业个数 从业人员数 总产值 利税总额 资产原值
汨罗镇 2780 8701 115000 2800 5725
新市镇 1403 9745 102247 2423 52750
合计 12396 66169 727716 21347 205051
资料来源:据汨罗市财政局资料统计。


洞庭湖区的乡镇企业,不但涌现了一批“10强”县、市和先进乡镇,也出现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村办企业。如临澧县修梅乡太平村,曾是全省村办企业产值最高的村。该村位于临澧县城北郊,有575户、1829人、1668亩耕地。1984年开始兴办村办企业,1992年,组建湖南太平集团公司,现下辖6个公司、26家核算企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拥有固定资产1.8亿元,是一家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于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拥有肉类食品、特种水泥、化纤制品、建筑材料等4大系列产品,享有直接进出口权,年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1992年5月,全省最大的乡镇合资企业——中太化纤制品有限公司奠基建设,现为新丰化纤工业有限公司,拥有年产万吨“中太牌”涤纶长丝生产线,整机引进德国设备,工艺先进,管理优良,产品荣获“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太平热电厂实现了热电联产、综合利用,年供汽13万吨,年发电4000万千瓦小时。1994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0亿元,比村办企业创办前的1983年增长760倍,其中企业产值2.59亿元,人平纯收入3000元。2002年,太平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7亿元,创利税3400多万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洞庭湖区乡镇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从宏观环境看,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短缺型进入相对过剩型,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且,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各类企业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乡镇企业昔日明显的机制、政策优势已风光不再,而且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潮流中,其潜在的人才、技术、管理及装备上的劣势反而凸现出来,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桎梏。其主要问题是:
(一)政企不分,产权不明
乡镇企业名义上属全乡镇集体所有,但对乡、村各级政权有着较强的依附关系,乡镇政府直接插手企业管理,有的还兼任企业法人,致使企业难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这是导致乡镇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责权不明、机制不活等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
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偏重于一、二产业,在产业内部又偏重于资源的初级加工。在产品结构上,中低档次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相当多的乡镇企业是“土变砖,水变电;稻谷变成米,小麦变成面;芝麻变成油,籽棉变皮棉”的初加工企业。由于各个乡镇自然资源基本相同或相近,受地方利益驱动,加之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乡镇企业大量重复建设,形成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局面,导致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同小异,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人才缺乏,素质不高
一方面,不少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文化技术素质不高,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对技术进步不热心,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技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也不高。据初步统计,洞庭湖区乡镇企业工人中,大专文化水平的占0.5%,高中文化的占20%,初中文化的占50%,初小或文盲约占30%。工程技术人员大约只占职工总数的4%左右,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数就更少。
(四)机制退化,活力不足
过去,乡镇企业其所以能异军突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相对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而言,机制灵活,管理较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越来越弱;相反,国有企业的弊病却象瘟疫一样,传染给了乡镇企业,以致潜移默化,有的蜕变成了“二国企”。如在投资机制上,乡镇企业开始仿效国有企业依赖银行贷款,由政府担保,企业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在用人机制上,企业负责人由乡镇政府任命,工人也多由乡镇政府安排;在管理机制上,滥设机构,滥加行管人员,实行固定工资,扼杀原有的灵活机制,使昔日乡镇企业的辉煌变成了“昨日黄花”。
洞庭湖区的乡镇企业,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80年代的迅猛发展、90年代的治理整顿和发展后,在21世纪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过去,在卖方市场下,国有企业未搞活、国际市场亦未完全放开,乡镇企业靠拾遗补缺,尚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但随着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政策调整,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一些外国企业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入农村领域,致使乡镇企业的市场被挤占,发展空间被压缩,生产、经营普遍出现不景气,有的甚至滑到难以为继的境地。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乡镇企业若不进行体制创新,不进行结构调整,就会走进死胡同。所以,从1997年以后,洞庭湖区的乡镇企业,虽有新的发展,有时统计数据还很“风光”,但它已经只是统计数字的一种“包装”,原来意义上的属于乡镇集体的企业,绝大部分已经“弃暗投明”、“突围裂变”。也就是说,原来意义上的乡镇企业,通过拍卖、收购、租赁、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体制创新,变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民营经济。

 

 

第五节   民营经济创辉煌

 

民营经济,狭义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广义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之外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及外商投资经济。民营经济因涉及亿万群众,其实质是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属于所有制关系的范畴,包括一、二、三产业,都有民营经济的触角伸入。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所有制关系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民营经济的起源,国内外专家学者意见不一。中国早在商代就存在市场交易,而参与交易的主体是自然人,其经济也只能算是个体经济或百姓经济。但由于几千年的皇权思想,中国的民营经济一直处于无序发展之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几乎彻底消灭了私有企业,只有在穷乡僻壤,还存活着9万多个体户。之后,随着政治运动的深入,个体、私营经济被当作资本主义幽灵,处于被声讨、围剿之中,以致使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艰难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洞庭湖区的民营经济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从1979~1982年的起步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中的一些农业大户开始自己跑运输;在城市,大批返城知青急需解决生计问题,个体从业开始出现。当初官方定义为个体劳动者。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把发展和保护个体经济写入《宪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二)从1982~1988年的初步发展阶段
当时在浙江等省、市的一些个体经济中,开始出现“最顾忌的‘雇工’现象”。围绕“雇工”二字,经济、理论界争论了整整6年,最后确定的官方说法是‘请帮手带学徒’,而且帮手学徒的人数不能超过8人,后来将员工超过8人的叫做私营企业。1986年,国家对超过8个员工的私营企业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88年第二次修宪,明确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三)从1989~1992年的徘徊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国际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国家实行治理整顿、紧缩银根等宏观调控政策,商品市场出现疲软,致使个体、私营经济出现大滑坡。如益阳市1989年的个体工商户,比上年减少4.6万户,从业人员减少8.7万人。此后三年,个体私营经济一直徘徊不前,至1992年,其户数、从业人员、产值和营业额分别只有1988年的47%、50%、90%和83%。
(四)从1992~1997年的稳步提升阶段
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谈话,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姓“社”姓“资”问题。之后,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的经济成份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中共十五大更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的观点,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重新认识,既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又准确地把握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所有制理论实行重大突破的结果。在中共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全国所有制结构改革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并与其他经济真正融为一体,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经济成分。
(五)从2000年至现在的整体实力增强阶段
2001年7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把民营企业家,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主的成分,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说法。承认“六种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实际上就是承认他们也是劳动者,在政治上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江泽民“七一”讲话之后,洞庭湖区各地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放手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形势,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进步。
二、主要发展特点
(一)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所占比重快速提高
2001年,洞庭湖区民营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在整个GDP总量中,民营经济的比重提高更快。与“九五”期间的初期相比,民营经济投资者人数增长7%,雇工人数增长13%,注册资本增长189.61%,总产值增长14.3%,销售总额增长21.6倍,在全省民营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大提高(见表4-10)。


表4-10       2001年洞庭湖区民营企业基本情况     单位:人、万元
市名 个体户 从业人数 注册资金 私营企业 投资者 雇工人数 注册资金
岳阳 74234 166646 114787 1745 5697 18626 134021
常德 105945 203410 148038 2144 4912 35831 106621
益阳 56264 123771 42849 1245 4596 24405 47240
三市合计 236443 493827 305674 5134 15205 78862 287882
全省合计 872123 1886273 1287766 30405 84960 476611 2903862
占全省% 27.11 26.18 23.73 16.88 17.89 16.54 9.91
资料来源:湖南年鉴社编印:《湖南年鉴2002》,第246页。


截至2003年底,洞庭湖区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0.49万户,从业人员69.44万人。其中:个体工商户29.41万户,从业人员52.9万人;私营企业1.08万户,从业人员16.54万人,实现社会增加值占到洞庭湖区GDP的30%左右。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国企改革,增加财政收入,缓减就业压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能力迅速提升
据益阳、岳阳两市统计,2003年底,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共达28.69亿元,比2001年的15.75亿元,增长82.15%;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共达75.79亿元,比2001年的18.12亿元,增长318.26%。岳阳市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4家,1000万元以上的33家,500万元以上的89家,100万元以上的380多家,有32家进入湖南省私营企业十大行业500强。益阳市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万~500万元的226户,500万~1000万元的91户,1000万~10000万元的49户,均超过上年1倍多。
(三)经营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九五”期间以前,洞庭湖区民营经济大多集中于零售业、餐饮业、修理业等传统行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内需不足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宏观背景下,洞庭湖区民营经济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在做精、做专、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领域,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好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同时还开始向中介、咨询、旅游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进军。2001年,洞庭湖区民营经济中,一、二、三产业之比分别为0.37:10.63:89.01(见表4-11)。


表4-11       2001年洞庭湖区个体经济分行业情况        单位:户
市名 总户数 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 商贸饮 社会务 其它
岳阳 74234 59 83 7599 73 10952 45299 9531 638
常德 105945 805 91 9803 345 14571 67256 11812 1262
益阳 56264 60 17 7046 91 3844 33298 11145 853
三市合计 236443 881 91 24448 509 29367 145853 32488 2753
各业所占比重 100 0.37 0.08 10.34 0.21 12.42 61.69 13.74 1.16
全省合计 872123 3309 1378 91936 1234 99228 555607 108283 11148
占全省% 27.11 26.62 13.86 26.59 41.24 29.59 26.25 30.00 24.69
资料来源:湖南年鉴社编印:《湖南年鉴2002》,第246页。


近年来,洞庭湖区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比例又有新的提高。2004年,岳阳市新增工业企业73家,全部是民营企业。益阳市新兴旅游业近几年发展很快,目前各种形式的民营农业庄园近2500多个,以观光旅游为特征、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农家乐”、“渔家乐”已成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投资主体和产权结构实现多元化,优势产业规模化开始显现
近几年来,洞庭湖区民营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经济投资比重大大提高。益阳市企调队前不久就民间投资对民营经济的拉动作用,对资阳、赫山、桃江3区(县)的工业园和其中的5个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至2004年上半年,3区(县)工业园已入园的项目共21个,投资总额16.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17家,投资额13.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8.5%。资阳区长春工业园2004年上半年洽谈入园项目14个,其中民营企业就有10家;桃江县的创业园首批迎来的10家入园项目,有8家是民营企业,总投资1.8亿元;赫山区龙岭工业园引进的最大民营企业湖南汉森制药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5个乡镇(桃江的牛田、武潭,资阳的迎丰桥、沙头,赫山的沧水铺),2004年新增投资1.2亿元,其中民间投资1.02亿元,占总投资的85%。益阳市东方水泥有限公司是在原宏远水泥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7年融资2063万元收购原灰山港镇属企业兴华水泥厂的全部资产,组建益阳市首家上规模的股份制民营企业——益阳市宏远水泥有限公司。经过大胆改革,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使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不足8万吨增容到12万吨,5年内实现产量翻番,质量达标,赢得了信誉,打开了市场,共创产值1.08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继控股江南水泥厂、万顺石料厂以后,1999年又成立了桃江县金沙洲煤炭有限公司,2000年投资开发大仑山煤矿,2002年收购湖南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2002年5月18日正式成立益阳市东方水泥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投入1.1亿元,建成一条年产50万吨水泥生产线,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窑外预分解回转窑生产新技术,减少了灰尘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投资2亿元、年产150万吨的二期工程,也正式启动。近几年来,洞庭湖区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乡镇,民间投资增速都远远超过前几年的水平。民间投资在加速启动的同时,投资方向也更加理性和成熟,对保证优势项目建设,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岳阳市民营经济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已达50.5%,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9.5%;在2003年民营经济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达114.31亿元,比2001年增长52.5%,年均增长23.5%,第三产业达到112.43亿元,比2001年增长36.2%,年均增长16.7%。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80年代民营企业规模小、门类全、效益差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目前,洞庭湖区已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第一是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的农产品深度加工产业;第二是第三产业;第三是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有利的市场拉动为依托的传统产业,特别是水泥、建材产业。水泥行业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扩容提质改造,在取缔、关闭小水泥厂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批年产量达1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
(五)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洞庭湖区33个县、市、区、管理区、开发区的经济总量中,民营企业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出了“半壁江山”。岳阳楼区作为岳阳市的中心城区,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来抓,民营经济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民营经济产值占到全区GDP的76%,上交工商税收达1.12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71.5%,安排劳动力就业8508人,占全区新增就业人数的84.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71%。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汨罗市,民营经济迅速发展。2003年,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93.5%,汨罗市为80%;民营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则分别为81.2%、89.9%。岳阳市民营经济上交税金,1997年为2.4亿元,1999年为3.5亿元,2000年为4.0亿元,2001年为4.8亿元,2002年为5.8亿元,2003年为6.4亿元,7年间增长166%。
(六)科技进步初见成效,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洞庭湖区民营企业开始注重科技进步,积极引进和培训科技人员,不断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常德市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提高内在素质,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同时,按照有关规定给就职于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评定职称。从2000年开始,全市已评定高级职称203人、中级职称1514人,现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29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59个,已有16个产品获省级以上名牌称号,有45家企业获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近三年来,益阳市民营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获取专利达60多项,以这些专利为基础发展的科技型私营企业多达120家。岳阳市民营企业文化结构近几年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现有本科以上文化(含博士、研究生)910人,大专文化2874人,中专文化32873人,而高中以下文化已由原来的 90%下降到40%。拥有各类技术职称的近30000人,其中高级职称700人。近几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施技改项目380多项,研发科研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600多项,取得专利170多件,153家民营科技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就达14.8亿元。如岳阳市制药四厂,被民营企业四川科伦实业整体收购后,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扩大了20倍,输液产品由500万瓶扩大到1亿瓶。2003年投资1.2亿元的新厂建成投产后,安排1500人就业,年产值可达10亿元,上交税收近400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和出路
洞庭湖区的民营经济虽然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全国、全省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少差距。2003年,洞庭湖区民营经济共计完成的增加值,仅为济南市(455亿元)的80%、杭州市(466亿元)的78.44%、石家庄市(492亿元)的74.29%,在全省按人均也仅仅处于中上等水平。目前,洞庭湖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其主要表现:是一些部门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危机感、紧迫感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有的对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很高,但不遵循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将过多的“父爱+母爱”强加到民营企业身上,盲目瞎指挥。如有的一味要求民营企业上规模,有的盲目要求民营企业产品上档次,有的强求民营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还有的脱离自愿原则,硬性搞拉郎配组建“集团”。这样下去,又必然重蹈原来乡镇企业的覆辙,造成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优势的丧失。还有一些地方、单位,政策透明度低,主动服务意识不强,部门相互配合协调不够,致使国家和省、市有关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落实,没有形成共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应有合力和良好氛围。
(二)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不完善
目前,洞庭湖区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致使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特别是资本市场不发达,担保、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上有些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封闭,企业诚信度不高,融资渠道狭窄,贷款难的问题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民营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仍需大力调整
洞庭湖区的民营经济,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与发达地区存在不小差距。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不优,主要集中在粗加工、高耗能、重污染的资源消耗型行业,产品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后续产业薄弱,已成为影响洞庭湖区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在不利因素。
(四)企业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据全国抽样调查,民营企业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9%,而洞庭湖区民营企业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到0.9%。企业内部管理层、技术层、员工等层面,素质相对较低。决策层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由于水平有限,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管理方式上,也缺乏现代管理意识,严重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家中,有的存在“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的思想,缺乏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进取精神。
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新的机遇和挑战,洞庭湖区要实现区域经济的新飞跃,就必须首先增强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的紧迫感,认真学习江苏、浙江等省的经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从国有、集体经济为主体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转变。为此,一是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载体创新。面对民营企业当前的发展趋势,要着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载体,重点要放在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升级上,尽快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优势产业,包括重化工业、高层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从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推进民营经济走产业集群之路。就是要以某一产业或某一类产业为核心,并包含所有紧密连接的厂商、产业和机构,不论它们的水平和与上下游关系如何,只要具有产业关联属性以及内在专业分工联系,就要鼓励走集聚之路,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采用共性技术,以共同的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为纽带,促进集群产业的不断扩展和整合。三是要加强服务业的综合协调和管理。目前,洞庭湖区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领域有所拓宽,但仍相对集中于零售商业和服务业,工业领域规模不大,特别是规模以上私营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小,在工业内部,又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及普通机械制造、器材制造、金属制品业等行业。今后,要积极引导民营经济进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医院、教育、传媒、老年产业及金融业,关键是要增强综合引导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四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政府应主动服务民营经济,如规范自身行为,切实抑制自身投资的冲动;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对一般投资项目的审批手续,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允许发展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使民营经济能尽快立项、投产;通过制定融资和产业政策,利用税收杠杆及信息引导等,减少和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在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在土地、金融、电力等方面,为有效益、有市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确定一批国家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鼓励和帮助他们拓宽投资领域,对承担或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的建设,在投资立项、银行贷款、土地使用、进出口权限等方面,与国有重点企业同等对待。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反映民营企业的要求和意见。进一步发挥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各种形式的社会中介机构,如商会、协会、论坛等的作用,让政府和社会进一步了解、支持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从而推进民营经济的“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即从主要依靠政策性产业调整优势,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势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从现有的“块状经济”、小规模经营,向更高层次的集群化、规模经营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从比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从而,推动洞庭湖区民营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