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zone史蒂芬:六经与史学思想(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7:33
关于[六经与史学思想(一)]的字幕:
  • 今天我们开始要讲
  • 中国史学思想史的
  • 专题讲座的第二讲
  • 这一讲的 中心的内容是
  • 六经和史学思想
  • 要把这个六经
  • 和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 以及每一经
  • 在史学思想的突出点是什么
  • 要说清楚
  • 这里面包含了
  • 我们要说《尚书》《周易》
  • 《礼》《周礼》
  • 三礼和《春秋》
  • 和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 来做一个说明
  • 所谓六经
  • 《易》《诗》《书》
  • 《礼》《乐》《春秋》六经
  • 但主要的是讲五经
  • 就是《易》《诗》
  • 《书》《礼》和《春秋》
  • 我们中国的古代的史学家
  • 他们在制史中间
  • 把和经学事业
  • 是联系在一起的
  • 譬如说司马迁
  • 在《太史公自序》里就说到
  • 他的先人
  • 把他的这个史学事业交给他
  • 给他希望是三句话
  • 叫做 绍明世
  • 绍书等待的明世的盛世
  • 绍明世
  • 正《易传》
  • 正是正确的正
  • 易是《周易》的易
  • 正《易传》
  • 还有一个就是 继《春秋》
  • 而且在《诗》《书》
  • 《礼》《乐》的之际
  • 是把作为这样一个事业
  • 就是把史学和经学的探讨
  • 是联合在一起的
  • 除这个以外
  • 譬如说班固
  • 他的 写的《汉书》
  • 把《春秋》
  • 把史学放在他的这个
  • 放在这个《春秋》里面
  • 放在这个《春秋》事业里面
  • 另外很多我们的 后来的史学家
  • 他们都是把经学和史学的事业
  • 是做成一个整体
  • 在这个里面
  • 他们并没有说轻视史学
  • 或者是不重视经学
  • 而是把经学和史学
  • 作为一个完整的
  • 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 在《隋书·经籍志》里面
  • 就关于经史关系问题
  • 《隋书·经籍志》
  • 说过一句话
  • 叫 经籍源于史
  • 认为经书
  • 经书是从史那个发源过来的
  • 当然这主要是从文献的
  • 也包括一些思想的
  • 那么在这个前前后后
  • 譬如说王通
  • 譬如说章学诚
  • 还有之前的明朝的王阳明
  • 都提过
  • 像王阳明提出过
  • 五经皆史
  • 像清朝的章学诚
  • 提出六经皆史的这样一个观念
  • 那么经学和史学
  • 究竟是什么关系
  • 这我们要从总体上
  • 来做一个说明
  • 虽然像王阳明他们
  • 提出了五经皆史
  • 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
  • 他们并没有说经和史
  • 就是完全从史那个过来的
  • 并不是完全是这个意思
  • 而且他们两个人的理念
  • 也不完全一样
  • 王阳明说的五经皆史
  • 他是从心学的角度出发
  • 说 五经皆吾心之记籍也
  • 都是我内心的记载下来的
  • 他是从心学的角度
  • 而章学诚说的 六经皆史也
  • 他是说把这个史学
  • 作为一个经世事业
  • 认为古代的经学(里面)
  • 主要是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 他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
  • 认为史学和经学是一样
  • 都应该是为经世致用
  • 所以我们不要把
  • 认为讲经和史关系一致的话
  • 就认为他们的观念
  • 就没什么差别
  • 这就不很贴切了
  • 所以我们要从这方面来解释
  • 那么有的人
  • 把六经皆史 五经皆史
  • 认为只是从史料去谈
  • 认为五经也好六经也好
  • 都是史料学
  • 这个不完全准确 不准确
  • 那么经书当然也是史料
  • 这是没问题的
  • 章学诚说过一句话
  • 凡涉天下著作之林者
  • 皆史也
  • 那个是讲史料学角度
  • 所有的文献记载
  • 无论你是经书也好
  • 无论你是史书也好
  • 都是史料 这是没问题的
  • 但是这个我们认为
  • 这不主要从这方面讲
  • 我们认为
  • 经和史的关系问题
  • 主要从史学观念
  • 从史学思想去进行解释
  • 那么六经是史
  • 或者说六经是不是史书呢
  • 从严格意义上说
  • 除掉《尚书》和《春秋》
  • 它们是史书以外
  • 其他的你说《周礼》就是史书
  • 这从历史编纂学角度说
  • 也是不好说的
  • 所以从历史编纂学角度来讲
  • 也不能够完全解释
  • 为什么经书就是史
  • 经和史之间关系 经史之间关系
  • 所以对六经问题呢
  • 就是经和史的关系
  • 不是从史料学角度
  • 也不是从历史编纂学角度来谈
  • 主要的是从史学思想和历史观念
  • 来进行做一个说明
  • 这才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 当然六经情况也不完全一样
  • 也不完全一样
  • 六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 有很多困难 对吧
  • 譬如说真伪问题 对吧
  • 《尚书》里面
  • 有《今文尚书》
  • 有《古文尚书》
  • 这里面一些真伪问题啊
  • 除了这些问题以外
  • 它还有形成的时代背景问题
  • 又完全不一样
  • 所以我们讲
  • 把经学和史学联系起来看的话
  • 笼统地讲
  • 也不能够达到要义
  • 因此我们就要分别地
  • 把每一经和史学思想
  • 之间是什么关系
  • 这点我们有这么一个想法
  •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说
  • 《尚书》突出的地方
  • 是历史盛衰的总结的意识
  • 是历史盛衰总结的意识
  • 它提出了 殷鉴
  • 就是殷朝的殷
  • 殷鉴思想和稽古思想
  • 那么《周易》呢
  • 它明显的是一种历史的见解
  • 历史过程的见解
  • 历史变化的见解
  • 也就是我们后面说的
  • 它有一种通变思想
  • 这是《周易》突出的一点
  • 而《周礼》呢
  • 因为《周礼》里面包含了
  • 包括三礼里面的
  • 其中《周礼》
  • 《仪礼》和《礼记》
  • 这个三礼里面
  • 它突出是一种什么
  • 是一种典制体
  • 是一种正教礼制的观念
  • 就是社会治理
  • 和礼制之间的关系
  • 那么《诗经》呢
  • 它在歌颂先王
  • 总结历史盛衰的同时
  • 又体现为一种文化风俗的观念
  • 它把那个时候的风俗文化
  • 当然它也提出来这个殷鉴思想
  • 所以这个是《诗经》方面的
  • 那么《春秋》呢
  • 它是一个历史编年
  • 是一个编年体的史书
  • 在这个里面《春秋》里面
  • 把记载史事 史文和史义
  • 是合成一个整体
  • 因此它突出的是一种
  • 我们古代传统的
  • 历史的编纂学的观念
  • 历史编纂学的观念
  • 所以 在这个里面我们讲
  • 经学和史学关系是很密切的
  • 特别是经学和史学思想
  • 但是每一经
  • 又有一个突出的重点
  • 这就是我们在下面讲的
  • 之前的时候
  • 需要一个总体
  • 有这么一个看法
  • 我再概括一句话 就是说
  • 经学和史学的关系很紧密
  • 这主要不是从史料学
  • 也不是完全从历史编纂学
  • 来谈这个问题的
  • 主要是从史学思想
  • 史学观念去看
  • 经学和史学的关系
  • 而且 每一经
  • 都有一个突出重点
  • 每一经里面
  • 它们包围的范围很广泛
  • 它的一些历史观念也很多
  • 但是 它有突出的一个重点
  • 因此 在讲这一讲的时候
  • 我们首先要有这么一个概念
  • 现在我们开始先讲
  • 我们准备讲三个部分吧
  • 四个部分吧
  • 就是《尚书》
  • 《周易》 三礼
  • 《周礼》啊 三礼
  • 还有就是《春秋》
  • 这个 四个大典
  • 今天讲四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殷鉴思想
  • 《尚书》的历史盛衰的总结
  • 下面我们又分成
  • 这几个方面讲一讲
  • 第一点讲一讲
  • 就是《尚书》的价值
  • 《尚书》的内容真伪问题
  • 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 它有今古文之争
  • 因为经过秦始皇的秦国以后
  • 书籍 文献流失了
  • 所以到西汉的时候
  • 这个《尚书》
  • 就要靠人们的去记忆
  • 有一个老学者叫伏生
  • 他的记忆 他的背诵
  • 然后人们记
  • 用当时的文字记录下来了
  • 这个《尚书》的二十八篇
  • 二十九篇
  • 名字叫二十九篇
  • 实际上是二十八篇
  • 因为是用当时的文字记载的
  • 叫做《今文尚书》
  • 后来鲁公王发去那个孔壁
  • 得到的《尚书》
  • 经过孔安国的编次
  • 以古代的
  • 比西汉更古的文字
  • 叫隶古定所写的
  • 除二十九篇以外
  • 还有十六篇的佚文
  • 一共是四十五篇
  • 这就所称为的《古文尚书》
  • 另外还有张霸的《百两篇》
  • 还有杜林的漆书等等
  • 但是后来又失传了
  • 然后到了魏末时候
  • 出现了孔安国的
  • 伪孔安国写的《尚书传》
  • 到东晋的时候
  • 那么豫章帝时梅赜上
  • 奏来了古文《尚书》
  • 到唐朝时候经过陆德明
  • 特别是经过孔颖达的
  • 整理和解释
  • 和 就是释书啊
  • 就是《尚书正义》
  • 这以后 成为一种标准读本
  • 那么这个《尚书》里面
  • 有很多是假东西的
  • 并不是正确内容
  • 经过明朝
  • 宋朝 明朝
  • 特别是清人阎若璩
  • 他们的一些考订
  • 揭发了它们里面一些
  • 是伪造的部分
  • 除去这些以外
  • 使《尚书》的面貌
  • 能够真正为世人所知道
  • 那么这是讲《尚书》的由来
  • 那么在汉朝时候
  • 有《今文尚书》
  • 有《古文尚书》
  • 唐朝的时候经过整理
  • 那么以后经过清朝人的考订
  • 给《尚书》的
  • 这个是一个文献的面目
  • 真正得到恢复
  • 这是第一个问题
  • 第二个问题
  • 就是殷鉴与稽古
  • 就是殷朝的殷
  • 鉴就是《资治通鉴》的鉴
  • 稽是稽《稽古录》的稽 稽古
  • 《尚书》的历史总结的观念
  • 《尚书》突出一点
  • 就是通过历史总结
  • 提出一些思想
  • 对后来的历史学的发展
  •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就是它的历史的盛衰总结
  • 首先 《尚书》它的稽古观念
  • 说明了历史的变动是合理的
  • 就说明这个历史的变化
  • 这种改朝换代
  • 这种变化是合理的
  • 当然它是借用了一个
  • 天意的观念
  • 那么无论是
  • 是从《尧典》开始起
  • 到《甘誓》 到《汤誓》
  • 都是这么一个理念
  • 就是说为什么
  • 有些朝代要灭亡呢
  • 为什么有的朝代兴起呢
  • 这是因为
  • 不仅仅是因为天意
  • 而是因为你这样一些朝代的
  • 包括夏桀 商纣
  • 你们做的事情是违背天意
  • 做了很多的坏事
  • 因此我就代替天
  • 代替天来 去进行惩罚你
  • 那么在《汤誓》里面就说明了
  • 夏桀的很义正词严
  • 说不是我要想使你过不下去
  • 00:16:27,456 --> 00:16:30,596
  • 正因为你夏朝做的坏事太多了
  • 所以你就必须要灭亡
  • 那么在《牧誓》里面
  • 那么周朝
  • 周武王就诉说了商纣王的罪行
  • 宣称灭商的行动是代天行事
  • 说你商纣听信妇人的话
  • 对自己的先祖
  • 不很好地恭敬进行祭祀
  • 昏庸无道 疏远亲族
  • 而且任用一些奸鬼小人
  • 这是上天所不允许的
  • 总之 《尚书》
  • 是以上天的外衣
  • 来说明了历史的变动是合理的
  • 这是我们首先要看到
  • 这是《尚书》 这是一种观念
  • 历史不是静止不动的
  • 而是历史是有兴亡的变动
  • 有兴衰的变动
  • 这是第一个问题要谈
  • 第二个在《尚书》里面
  • 还有这个观点
  • 就是敬天和保民
  • 要敬重天 另外要保民
  • 这是《尚书》
  • 论历史盛衰的基本点
  • 《尚书》基本点
  • 从《尧典》的 曰若稽古
  • 到《周书》的《召诰》
  • 《酒诰》的殷鉴思想
  • 贯穿一条主线
  • 就是说 要敬重天 要保民
  • 说 人无于水鉴 当于民鉴
  • 今天你殷朝灭亡了
  • 我就要从那个里面
  • 去吸取经验教训
  • 仔细读了《尚书》以后
  • 我们就看出它的眼光
  • 它的 总结的见解
  • 给人们一个很深的启发
  • 就是这种社稷变动
  • 社稷存亡
  • 鼎革迁移总结
  • 在朝代更替之下
  • 就看到这里一个变动的过程
  • 是什么问题呢
  • 那这个里面问题
  • 你之所以亡
  • 你之所以衰
  • 就是因为你不敬重天
  • 不按照天意行事
  • 另外你就对老百姓
  • 没能够保民
  • 像《无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