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at simulator金羊杯:选择的困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19:35
选择的困惑
荣筱箐 2009-11-23 09:44:50
很多全球闻名的趋势学家似乎都生长在美国,这也许并不是巧合。直到最近几年,美国的发展似乎比任何其它国家都先行一步。站在未来的边上,在她喷薄的气息氤氲下揣测她的样子当然会比在千里万里之外,两眼一摸黑的瞎蒙乱撞更容易些。
所以我想,如果《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生在中国,他也许不一定能在1970就预见到“未来民众可能遭遇的问题,并非缺乏选择,而是因为选择过多而无所适从。”在那个好象已经恍如隔世的年代,中国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叫“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不过那时候,中国人从外在的穿衣戴帽一片灰到内里的意识思维一片红,其实都只有单选的可能,而在托夫勒的故乡,美国人已经开始染了绿头发、脱了光膀子、伴着摇滚乐在胡士托(Woodstock) 的泥坑里打滚了。
在之后的出国热中来到美国的中国人,多少都曾经感受过选择带来的困惑。在快餐店点一份沙拉,搭配的酱料可能有七、八种,听完服务员连珠炮式的介绍还是搞不懂它们的区别,只好随便报一个名字最好记的。在商店里买洗发水,同一个品牌下面可能有十几种不同包装的产品,读完了说明书还是比不出它们的优劣,只好随便抓一支颜色最抢眼的。
从保险公司提供的五花八门的健保项目到银行推出的各式各样的存贷种类大抵也都是如此。商家利用最细微的差别,制造出琳琅满目的繁华胜景来最大限度的网罗顾客,而顾客一路精挑细选最终迷失在货架之间。
其实美国人自己对这种选择泛滥的商业促销也颇有微词。今年的新片《拆弹部队》有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曾在伊拉克战场上服役的拆弹兵吉姆斯回到后方,在超市购物时面对货架上100多种早餐麦片无从下手,接下来的镜头中他又返回战场。在只有生与死两种可能,结果由不得自己的时候,他反而更如鱼得水。
不过,美国文化对选择的强调并不只是体现在商场上,很多地区的美国人在初中升高中时就要填报五个以上的志愿,高中就开始为选课伤脑筋,高中毕业时就得挑出自己心仪的男孩或女孩一起赴毕业舞会,18岁以后有了投票权,就算还是不知道怎么挑选早餐麦片,却得知道谁是自己心中理想的总统候选人了。
对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选择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和无处不在,即使真的只有一种可能,他们也会制造出有的选的氛围。比如飞机上的鸡肉餐发完了,只剩牛肉餐,航空小姐会开玩笑地问你:“你要牛肉还是要牛肉?”
中国人相对来说就显得训练不足。莫说是在别无选择的环境下长大的60一代, 就算像我这样70一代,徘徊在小豆冰棍和奶油冰棍,《花仙子》和《大闹天宫》,文科和理科,找工作和考研之间,已经让我们不堪重负地大吼:“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到美国以后更是被要不要改个赚钱的专业、要不要拿个绿卡、要不要买房、要不要海归这些接踵而来的问号搞得心神不宁。很多时候恨不得索性全都抛硬币决定,边抛边在心里默念:“上帝啊,如果真的有选择,请让我选择没得选吧。”
当然,这只是在跟自己较劲时的气话,虽然很多人怀念一条道走到黑的简单明确,但没有人真的愿意从有得选退回到没得选。给我们带来压力的其实也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了以后就必须面对,是福是祸怪不得别人。
就像奥巴马在上海跟中国年轻人对话时说的,自己铺的床只好自己去睡。在学会选择之前最重要的要先学会担起责任,这大概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80、90一代也同样是一个启示。【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9-11-23/154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