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累腰疼怎么回事:老济南过春节的习俗 - 杂谈天下 - 齐鲁晚报报网互动论坛 齐鲁晚报,济南新闻,山东新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20:15

老济南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之中最喜庆最隆重的重大节日。老济南过春节的习俗同全国各地一样,虽然历经成百上千年岁月的更替,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经演变有的已经赋予新的内容,但过年期间那份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春节渐近,半个多世纪以前孩童时期老济南过春节时的景象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一进腊月门,伴随着零星的鞭炮声老济南的年味渐渐浓厚起来,有自己地域特征的老济南过年时的习俗像一幅气象万千的民俗风情画渐渐展开。过年时特有的喜庆气氛充满老济南的大街小巷,也洋溢在千家万户之中。

置办年货
      置办年货是春节前每家每户最重要的事情。刚进腊月门各商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众多商家商贩和进城卖农副产品的近郊农民逐渐形成一个个年货市场或年货一条街。除了城里院前院西大街那些供有钱人光顾的老字号以外,西门外到商埠一带卖年货相对集中的地方有估衣市街、馆驿街、普利门、经二纬四路等地段,这些街道两旁几乎摆满了摊位。商家的摊位占据了人行道,马路上熙熙攘攘人车混杂,洋车夫急匆匆地迈着小跑一样一的步子边躲让着行人边喊:“两开!两开!”记得当时一到过年经二纬四路祥云寿、上海食物店一带的马路上设置了一排排锃光瓦亮呈半球形的黄铜道钉,大概起一种人行横道线或让车辆减速的作用吧。
城里街市和万字巷的热闹繁华自不待言,单单馆驿街那幅过年时的景象就让人难忘。那时馆驿街集中了众多商家,有零售公司(今百货批发站宿舍处)、销费合作社(后改为食物店)、肉铺、点心铺、包子铺、米粉铺、茶叶铺、酱菜铺、杂货铺、竹货铺、百货店、绸布店、土产店、料器店(专卖煤油灯等玻璃制品)、煤油店、汽灯店、绳经店、马车挽具店、麻袋庄等店家,食杂用品一应俱全。通向经二路的皖新街两旁则摆满了卖水产品、面筋、鸡鸭及禽蛋的摊子,一趟馆驿街下来年货基本可以办齐。十一马路集、北坦菜市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近郊的农民或背着背褡字或推着太平车(独轮车)或赶着毛驴车将带来的土特产、山货卖掉后买些年货回去。
五十年代的消费水平普遍不高,紧缩一年的老百姓再紧巴也要买上几斤肉,称上几斤疙瘩皮、买上点藕。济南人对带鱼情有独钟,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些炸炸吃。人口多的家庭还会买上个猪头称几斤牛羊肉,让孩子们上上犒劳。粉条粉皮油盐酱醋更是一样不可少。济南人过年有“添筷子添碗 ”的习俗,除了吃的以外也要捎带买一些碗筷,希望来年人丁兴旺。有的还要买些香烛火纸之类的祭奠用品。据老人讲,那时西门桥里路南有一家专门卖蜡烛、烛台、香火、香炉及梳妆用品的叫“馥香楼”的店家,门面不大但生意兴隆。每到年节常常令商家应接不暇。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
一到过年,大观园、人民商场、新市场、西市场、国货商场及各大百货店绸布店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有的要用平时积攒下的布票扯点布做新鞋做新衣裳或换换床单,有的要买过年的日用品,有的要给孩子挑选过年的玩具,至少要给孩子买个新帽子。各书店买伟人像买年画买贺年片的人更是拥挤不堪。那时记得人们见面时问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年货办得怎么样了?”足见置办年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过腊八
      腊八是过年的序曲,这一天家家要喝腊八粥,淹腊八醋。济南的腊八粥做起来比较随意,一般用江米、豇豆、红小豆、小米、红枣、花生仁、莲子、核桃仁熬制。有的在熬好的腊八粥里加上白糖或红糖,热乎乎的八宝粥喝起来香甜可口,既可祛寒又能裹腹。泡腊八醋时将蒜瓣浸在盛醋的容器中密封好即可。经二十几天的浸泡醋味与蒜味交融,翠绿色的蒜瓣酸辣可口,吃水饺即可就蒜也可蘸醋,可谓色香味俱全。
辞灶
      过了腊八不久,街上便会传来一阵阵叫卖声,“辣芥茉——”、“茶汤——茶汤面——”、“皇历来,新皇历——”。最引人注目的是“请灶王来——”和“买灶糖来——”的吆喝声。卖“灶王爷”的商贩肩上背一背褡子,被称作“灶王爷”的一种木板画插在背褡子的口袋中。家中供灶王的老年人会花几个钱“请”一张回去。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同全国一样这一天也叫“小年”。旧时济南单门独户的家庭一般都在饭屋里设有灶王爷的“神位”,负责家中的灶火,被视为一家之主而备受崇拜。有的设有佛龛,佛龛前有放香炉和供品的搁板。没有佛龛的则直接贴在靠灶台的那面墙上。灶王爷有的只画一人,有的则是与灶王奶奶的“合影”。上面印有年历,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的对联。横披为“一家之主”或“四季平安”四个字。辞灶一般都在晚间进行,先供上香和糖瓜水饺等供品,然后由男主人跪拜叩首。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奉承和祈求之类的语言。然后将取下的灶王爷连同未燃完的香及黄表纸一同烧掉,年三十再把“请”来的灶王爷贴上即可,并无繁琐仪式。
扫屋洗浴
      “过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小年过后即进入“忙年”阶段。扫屋、洗刷衣物、理发洗澡这类除去污气晦气的清洁活动是每家每户首先要办的事。扫屋时能搬的搬出不能搬的则用报纸、被单盖严,揭下旧年画,拿新条帚或鸡毛掸子将积累一年来的灰尘、蜘蛛网统统扫掉,连犄角旮旯也不放过。贴上新年画的屋子充满过年的气氛。扫过屋后再将家里的床单衣服等一起洗干净。人口较多的人家不可能人人都有新衣穿,便用一种专门染衣服的袋装染料将褪色的衣服染一遍也算“见见新”。另外将锅盖、笊篱、盖垫、锅碗瓢盆一概洗刷干净。打扫洗刷停当,家里的男人们就要进行个人的卫生“大扫除”了。年前这段时间澡塘、理发店天天人满为患。为了方便顾客,除夕前几天澡塘通宵营业,理发店也要到很晚才关门。即便这样象铭新池温泉池这样的澡塘子排队挨号的人常常坐满两三条长板凳,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洗上。坐在板凳上会听见里边的服务员不断的喊:“人多屋子窄(读zhei 阴平)前客(读kei阴平)让后客!”“洗洗凉凉穿上衣裳!”理发店里要么发号牌,要么理发师按黑板上顾客写的序号叫号。由于老济南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男人都要赶在春节前剃头理发。
蒸馍馍炸年货打酥锅
      年二十七八是全家人最忙活最劳累的时间,其中蒸馍馍最费时也最累。蒸馍馍时我们那个院子每年都是集体行动,分工协作一齐动手,用院子里最大的锅头和笼屉,蒸完这家的再蒸那家的。揉面的揉面揉馍馍的揉馍馍,一派繁忙景象。做花样面食的是那些老年人,我们这些小孩是专门烧火的。除了蒸大圆馍馍外,还要蒸上一些枣卷子、枣山、豆包、黄面窝窝(年糕)、大包子,那时这些东西每家都要蒸上大半缸,生怕过年不够吃。当年做的花样面食至今记忆犹新:在椭圆型的面团上用剪子斜着剪出一个个尖角,在捏出的嘴部剪一小口,头部摁两个绿豆作眼睛,蒸熟后就是只活脱脱的小刺猬。大馍馍顶上要用红颜料点上点。谁家的馍馍熟了以后裂开了口子,谁家就象开口的馍馍一样笑逐颜开。那时一个院子就像一家人不分你我,彼此相互团结相互信任,互相谅解互相帮助。至今那幅过年蒸馍馍时欢乐和谐热气腾腾的画面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炸年货、炖咸菜、打酥锅、炖猪头
      炸年货同蒸馍馍一样也是每家每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济南人炸的年货主要是藕盒。北园的白莲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济南人最喜爱。除了炸藕盒之外还要炸绿豆丸子,炸麻叶,炸松肉,最后炸带鱼。炸完带鱼后将切成小块的豆腐放到油锅里吸收一下腥味。炸后的豆腐叫豆腐泡,日后燉菜时放上。
用五香疙瘩皮炖咸菜是济南人老少咸宜的美味。将疙瘩皮水萝贝和炸藕盒时留出的藕头藕把儿切成小丁,煸炒后放入泡好的花生仁、黄豆及大料一起炖,炖咸菜时散发的香味能漂出好远。那时也有用泡好的青黄豆、花生仁和杏仁做的咸菜。这两种大众化的咸菜既可佐餐也可当下酒小菜。解放战争时南下上海的表姐夫见到我后再三叮嘱下次一定给他带去济南的疙瘩皮炖咸菜,可见其诱人魅力。
打酥锅、炖猪头肉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节日美食。酥锅的原料广泛,白菜、萝贝、海带、花生仁、鸡鸭鱼肉均可入菜,荤素随意丰俭由已,还可根据喜好调整放入的酱油糖醋盐的比例调出不同口味。
燉猪头肉最麻烦最辛苦的工作是用烧红的火勾子烙去未除净的猪毛。眼窝、耳朵及鼻子皱折处最难烙除,红红的火勾子烙在猪头上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焦化蛋白味,一不小心还会烫伤按猪头的另一只手。但燉熟的猪头肉那诱人的香味却是无法抗拒的。
那些家里养着鸡的人家过年时必定宰上一两只和猪肉炖在一起。
年三十或家里来了客人时,将炸货过一遍油,剜上一碗(老济南盛菜那时很少用盘子)疙瘩咸菜、各样酥菜一样来一碗,切个猪耳朵、切个口条,再炒几个青菜,满满一桌子菜足够让人大快朵颐。
灯笼礼花与鞭炮
      过年让孩子们最开心的事除了看扮玩的就是玩灯笼、看礼花和放鞭炮(济南人叫炮仗或爆仗)。过年的灯笼(济南人叫灯楼)既是装饰品有的又是孩子们手中的玩具。那时慰问军烈属时都要在他们的门上挂上一五角星灯笼,没有军烈属的院子也要挂一只买的或自己扎的灯笼。“家家门前挂红灯”是那时过年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商店里卖的除了有孩子们玩的手举的鱼灯可拖拉的兔子灯之类的玩具灯外,也有供家庭单位用的宫灯纱灯。市面上卖的灯笼孩子们买不起,有的家长就自己动手给孩子扎制。扎制的灯笼用竹篾或废竹帘的竹条作骨架,糊上粉红色粉连纸或大红纸,插上蜡烛,可以挂在门口也可以挑在手中。有的是五角星灯笼,有的是用六个正方形的框架糊成的象京剧舞台上铜锤锤头样子的灯笼,还有的是长圆柱体形的灯笼。一到晚上孩子们便将点上蜡烛的灯笼打到街上去,专门找黑暗的地方看看谁的灯笼最亮最好看。有一次我扎的五星灯笼上部的黄粉连纸烧了一个洞,没法和人家比了,由于找不到黄粉连纸,我哭了起来,爸爸说贴上块白粉连纸就行保证看不出来。结果正如爸爸所说烛光照在白纸上就呈现黄颜色,与另一侧的黄粉连纸毫无二至。
      街上卖的礼花(我们那时叫呲花)较贵,一般家庭买不起,每到快过年的时候我们院里的几个大人便自己动手制作礼花。在一块厚厚的整砖上剜一个圆坑钻一小孔放入引信,然后装满自制的掺了铁末子的黑火药,最后用泥土封死。泥土干后将堵好泥的那面朝下放在凳子上,点燃引信后,礼花带着“呲呲”的响声窜出一人多高,能将整个院子照得雪亮。有时一块砖上剜两个坑,两只礼花一起点燃,那情景更加壮观。只是有一年一只礼花呲底了,焰火将凳子烧了个大坑,从此大人们自制的礼花再也看不到了。
鞭炮是过年的必需品,每家都要买上几挂到年五更放,“嘣嘣穷气”。那时的鞭炮很便宜,虽然那种一百头一掛的小红鞭炮才卖一毛钱,但是孩子们买来后不舍得一次放完,往往拆开后一个一个地放。当时的炮仗市设在人民商场对面林祥南街上,由于“炸市”后不方便救火,后来改在林祥桥往南的圩子河边上。炮仗市是孩子们最乐意去的地方,尽管大人一再叮咛不能到那里玩,但仍然趋之若鹜。在炮仗市一来可以听响声看热闹,二来可以捡回一些没响的瞎炮仗,拿回来掰开放呲花。那时我最喜欢听的是“二踢脚”的响声。放炮仗者两手指捏着“二踢脚”上端,点燃后只听“咚”的一声“二踢脚”直冲云宵,紧接着“哒”的一声在天空中炸响。至今一听到“咚”“哒”两声“二踢脚”的响声就会让我回想起童年时过年的情景。
贴对联,贴福字
      年根底下,贴对联贴福字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对联一般找那些有文化的人写,馆驿街也有摆着方桌专写对联的摊子。除了大门口,屋门口也要贴对联。过去老济南的平房屋门是那种带门栓(济南人叫门插关儿)的木制门,不光门框上帖,屋门上部也要贴象门神大小的长方形对联。福字一般贴在大门内迎门的影壁上的。记得小时木箱上、面缸上贴有小一些的福字,并未记得有倒着贴的福字。
请家堂
      年三十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天。家人都要在这天回家团聚,在外地经商务工求学者也要赶回家中。有的家庭这一天也要将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年三十下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扑灰年画)。有祖先牌位的人家要取下罩在带底座的牌位上雕刻精美的木制罩盒,按辈分摆好。锡制的蜡扦子(烛台)插上红红的牛蜡(一种可长时间点燃的蜡烛),供品无论是鸡鸭鱼肉还是点心食品均要搭放一些彩色纸条,放些青红丝菠菜叶。系好绣制精美的桌披椅披,供桌前放一蒲团。那些没有家堂轴子也没有牌位的家庭一般用黄表纸折叠一个,用筷子固定在馍馍上,写上名讳称谓权作牌位。黄昏时分,家中男性长辈手托放有香炉黄表纸的船(传?)盘,携家人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冲西南方向放好船盘,燃纸叩首并呼唤亲人的称谓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
年夜饭
      入夜时分街上的鞭炮此起彼伏,响声不断。把家堂请回家后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饭。正如前面所述,前几天炸好的藕盒、炸鱼、炸松肉及酥好的莲藕、鱼、鸡全端上来。有的家里还要做个粉蒸肉炒个木须肉做几个凉拌菜。平时难以见到难以吃到的东西,这天晚上可以让孩子们放开肚子吃个够。家庭生活差的人家则切棵白菜放上几勺子炖肉,再放上一些炸丸子粉皮冻豆腐熬它一大锅,一人一碗放开吃。
祭天地、祭祖
      子夜时分也就是大年三十已过,那些讲究的家庭全家人要在摆好供品的位于正房门东侧的香台子前祭拜天地。然后再到影壁前、大门后燃香祭拜各路神祗。最后至正房在祖宗牌位前按辈分依次向祖先叩首拜年。
给长辈拜年
礼毕,家中最高长辈坐在供桌两旁的椅子上接受晚辈的拜年叩首,并派发红包。晚辈叩首时要冲着供桌,给谁拜年呼谁的称谓。小时第一次到老姥娘家拜年,一进门便冲着老姥娘磕头,父亲见状赶紧把我拽起来按到供桌前的蒲团上,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屋内烛光摇曳,香烟氤氲,喜庆中带着一丝神秘。门外鞭炮声响成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笼罩在除夕之夜。
包水饺
      年夜饭过后孩子们大都跑到街上放鞭炮去了,家里的大人则开始包水饺(济南人叫包包子)。水饺有素馅、肉馅两种。素馅一般就是胡萝卜粉条剁上点豆腐。肉的也就是白菜猪肉。一盖垫水饺包完后要用黄表纸盖好,然后压上三支香,老人讲这样就不会被老鼠拉走。初一早上这顿饺子必须吃素的。老人说吃素饺子可以让这一年素净。
守岁
      老济南有有守岁的习俗。通常是孩子们该睡就睡了,那些讲究的老年人和强打着精神的家庭主妇则围着火炉喝着茶嗑着瓜子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五更。伴随着逐渐响起的下五更饺子时的鞭炮声迎来新的一年。
老济南的“年味”存留在闪烁的烛光中,存留在缭绕的香火中,存留在燃烧的火纸中,存留在炸响的鞭炮中。半个世纪过去了,但仍然存留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之中,让人留恋,让人怀念。
      大家拉拉呱,春节除夕都做啥好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