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张杰:涤饮通络治胁痛——先容香附旋复花汤_中医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56:07

涤饮通络治胁痛——先容香附旋复花汤

时间:2008-12-19 21:04来源:未知 作者:我爱毒草 点击:1182次患者,女,35岁。患慢性肝炎3年,经常胁肋掣痛、刺痛,伴胸闷腹胀、呕恶、暖气。选用中、西药物,症状改善不分明,舌质偏红,边尖满布紫暗小点,苔薄黄微腻,脉弦细。体验:肝肋下3cm,GPT60u,TTT9u。辨证为悬饮堵塞肝络。投以香附旋复花汤加减:香附(醋制)1  患者,女,35岁。患慢性肝炎3年,经常胁肋掣痛、刺痛,伴胸闷腹胀、呕恶、暖气。选用中、西药物,症状改善不分明,舌质偏红,边尖满布紫暗小点,苔薄黄微腻,脉弦细。体验:肝肋下3cm,GPT60u,TTT9u。辨证为悬饮堵塞肝络。投以香附旋复花汤加减:香附(醋制)10g ,旋复花10g(包煎),法夏10g,茯苓15g,陈皮10g,杏仁10g,薏苡仁20g,瓜萎仁10g,降香15g,桔梗10g。2 日 1剂。病人服至15剂,胁肋掣痛消逝,刺痛及其余诸症亦减轻。乃守前方,去法夏、陈皮,加丹参15g、丹皮10g、茜草15g、赤芍10g、广虫3g(炙,轧细吞服)、葱茎9根。病人又服15剂,胁肋刺痛消逝,舌质转淡红,边尖已无紫暗小点,苔薄白,脉弦缓。遂疏柴芍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后。前后服药3个月余,除偶感纳差、乏力、易疲惫外,一如凡人。病人经复查,肝肋下1.5cm,肝功能正常(此案已载入《中日青年中医论文选》)。
学员甲 这则医案,看似平淡无奇。但在参加对日交流,收入《论文选》公然出版后,又被《秘方治疗17种顽固病》一书转载,说明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老师 哪里是什么“秘方”!明明是《温病条辨》中的香附旋复花汤。
学员乙 虽不是秘方,但本例慢性肝炎胁痛,是在长期使用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等治法而症状改善不分明的情况下,转用涤饮通络的香附旋复花汤加减治愈的,说明本方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据我所知,临床治疗胁痛,确有忽视涤饮通络这一治法的。
老师 我以为首先是忽视了悬饮堵塞肝络引起胁痛这一特别证型。大家知道,肝居胁下,经脉布于胁叻,故胁痛为肝病之确征。《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此“邪”字当包括饮邪在内,先哲早有明训。如《金匮要略》说,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温病条辨》下焦篇第41条说,“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症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吴鞠通以为此种胁痛,即《金匮》水在肝尚用十枣汤之证。因其为患尚轻,仅用香附旋悬复花汤涤饮通络即可。
实习生甲 古书上说的是饮后、伏暑、湿温引起的胁痛,但本例是肝炎引起的胁痛呀!
老师 据临床观察,饮邪胁痛来路多端,非仅限于饮后、伏暑、湿温等,但饮邪堵塞肝络,不通则痛的病机则一。近代以为此证类似于西医学的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我近年所治的一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哮喘等病,亦有如此者。不过,为了正确无误地使用本方,最关键的是要把握这种胁痛的特征和症状——掣痛。请留意不是胀痛、刺痛或隐痛,而是牵掣作痛。即体位固定时不痛或仅微痛,—旦移动体位,如翻身、转侧、俯仰、走路等,便牵掣疼痛不已。此皆得之于问诊,故疏于问诊者戒之!而此证初起,易被误诊为柴胡证者,亦缘于未尝把握其特征性症状之故。
进修生甲 老师是怎样发现这一特征性症状并悟出特别治法的呢?
老师 古云“三折肱乃良医”,我早年哪有这样的慧眼和悟性!这完全是江老传授的。而江老早年是在生病自疗、陷入困境时被其业师陈鼎三老先生点破迷团的。江老20岁时,仲秋月,偶感寒,咳嗽,胁肋掣痛,寒热如疟。自书小柴胡汤加减不效,其业师笑曰, “此非柴胡证,乃香附旋复花汤证也”。即书原方(生香附、旋复花、苏子、广陈皮、茯苓各9g,法夏、苡仁各15g)。江老颇恶药味之苦涩难咽,咽下便呕,半日许,断续呕出粘涎碗许,不意胁痛、寒热竟完全消逝。
江老暗喜本方之妙,乃请教先师。先师出示《温病条辨》下焦篇第41条时,江老才茅塞顿开:原来是误认了柴胡证!但既非柴胡证,其胁痛、寒热又当作何解?吴鞠通自注, “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搏……”,真是一语破的!待到江老阅历渐多,乃复取柴胡证与香附旋复花汤证对比合勘,益知二证之寒热虽相似,而胸胁之症状却大异之。柴胡证为胸胁苦满,或兼痛,但绝非牵掣作痛,乃无形邪气郁于少阳,偏于半表;香附旋复花汤证为胸胁牵掣作痛,而非苦满,乃有形水饮停聚胸胁,偏于半里。二证之鉴别诊断,关键即在于此。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