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冰岛的纪录片:七十四年,祖孙三代守护无名烈士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03:10
200多名红军西路军战士牺牲后被抛尸荒野,当地一位村民带领乡亲们将他们收殓埋葬——七十四年,祖孙三代守护无名烈士墓  陈宗新远离村落的孤院。  白城子烈士纪念碑。  ▲陈宗新为烈士献花。

  1937年1月27日,位于张掖城西南的龙渠乡白城村发生了一场主战场之外的激烈战斗,200多名红军西路军战士被马步芳部队残忍杀害。战斗结束,红军遗体被抛弃在荒野。村里一位叫陈德宝的老人发动村民把牺牲的红军遗体收殓并埋在自己房屋旁边,将这座无名烈士墓当作自己的祖坟守护,从此,一守就是三代人……

  爷爷的勇气

  5月27日,记者来到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原白城子村)一社附近,在这里,一座西路军烈士纪念碑默默矗立在公路边,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在此发生的惨烈战斗。

  记者查阅史料得知,1937年1月,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龙渠会议”上决定重返临泽的倪家营。为了迷惑敌人,转移视线,造成红军“东进”的局势,以掩护大部队重返倪家营,决定从红九军二十七团和红三十军二六五团抽调300多人,以骑兵为主,于1月27日后半夜向祁连山进发诱敌。然而,这支部队抵达祁连山脚下的村庄白城子后不久,就被敌人重兵包围。300多名红军便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最后只有10多人幸免,其余全部牺牲。

  已86岁高龄的高汉元老人回忆说:“发生战斗时,当地老百姓都待在家里不敢出门,只听到外面断断续续的枪声。因为当时红军缺少枪支弹药,所以一会在白城子村堡子东面打一阵枪,一会又在堡子西面打一阵,以此来迷惑敌人, 等枪声彻底停止后,村民们走出家门,看到村子附近躺满了红军战士的遗体。”

  村民陈德宝发动乡亲们将红军战士的遗体全部收殓后,在自家房屋旁边挖了一个坑,将战士遗体草草掩埋,就这样,后来被当地群众称作无名烈士墓的小坟堆就在村里“诞生”了。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既有马步芳部队烧杀抢掠,又有民团横行乡里,敢于埋葬红军遗体,陈德宝的善举和勇气真是让人敬佩。“更为重要的是爷爷和红军还有一段交情。” 陈德宝的孙子陈宗新以前通过父亲陈榆林的讲述了解到爷爷的这段往事。

  其实在白城子战斗之前,部分红军伤病员就流落在村子附近,当时已是寒冬,但他们还穿着单衣,有些还衣不蔽体。有一次,陈德宝偷偷将一名叫陈明奘的小红军救回家中照顾,后来被民团发现,陈德宝又赶忙将陈明奘藏在村子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并每天送饭。但还是被人举报了,陈明奘最终和另外几名被搜查出的红军被民团用牛车拉到黑河塞进冰窟窿淹死了。陈德宝和儿子陈榆林也因“通共匪”被民团逮捕关押并严刑拷打。后来,陈德宝托人买通民团一个认识的人,先将陈榆林放跑,几天后,陈德宝也被放回家。

  父亲的坚守

  虽然白城子战役是西路军主战场之外的一场小战斗,记者从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的《红西路军西征史资料》上看到,关于这场战斗的记载也仅有100多字。但这段历史却因陈德宝埋葬红军烈士遗体的无名烈士墓而永远铭记于当地村民心中。

  每逢节日,陈德宝都带着儿子陈榆林到烈士墓扫墓祭奠。陈德宝去世前,一再叮嘱儿子要好好看护烈士墓,并将该墓当作自家的祖坟一样守护起来。

  解放后,村民大量挖沙取土垫地,并迅速蔓延至无名烈士墓周围。为了防止烈士墓遭到破坏,陈榆林及时劝阻村民,并不厌其烦地告知村民,墓里埋葬的全都是烈士,任何人不能破坏烈士的安宁。虽然村民没有继续在烈士墓周围取土,但此时的烈士墓已然成为一座独立的孤坟,四周的土都被挖空。另外烈士墓还遭到周边一条河流冲蚀。

  眼看烈士墓遭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陈榆林着急了,他找到时任龙渠公社(乡政府的前身)副书记的张建才,经过协商,公社组织乡亲们于1971年将“烈士墓”迁移到龙渠乡新胜村一社附近,公社还出钱做了一块简易墓碑,这座无名烈士墓才算安定下来。陈榆林遵照父亲的遗嘱,逢年过节都要为烈士扫墓祭奠。

  三代的传承

  1963年,陈榆林的儿子陈宗新出生,自从记事起,每年祭祀祖先的日子,陈榆林都要带领陈宗新去“烈士墓”扫墓。

  陈宗新告诉记者,每过一段时间,他和父亲都要到“烈士墓”清除杂草等。2002年10月23日,陈榆林去世,离世前,他叮嘱儿子陈宗新:“无论啥时候,都要在过年过节时给‘烈士墓’烧纸祭奠。”

  “为了守墓方便,我们家的房基地还是父亲在世时的房基地。” 陈宗新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子直到现在都是一个远离村落500多米的独院,为的就是方便守墓。

  2005年7月,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龙渠乡党员来这里缅怀先烈时,有人建议捐款在这里修建一座烈士纪念碑,以传承遗志,激励后辈,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附近5个村的党员得知后纷纷赶到村党支部要求捐款建碑,98名党员率先捐款9000多元,乡政府也拿出2万元,着手修建纪念碑。许多党员干部纷纷到这里,义务平整土地、栽植松柏、拉砖送料等。一个月后,一座高5.1米,碑基长5米、宽4米,镌刻有“红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建成了。“看到新修建的‘烈士墓’如此庄严肃穆,而且经常有许多陌生人前来祭拜烈士,我真的很高兴。”陈宗新说。

  烈士有了像样的“家”,照顾“家”的责任仍由陈宗新负责。除了党员干部栽植的松柏,陈宗新又在四周栽植了杨树,而且还开辟了花坛,种植花草。每隔一段时间,陈宗新就到这个“家”里打扫卫生,清除杂草,给花草树木浇水灌溉。

  “等明年,多赚点钱后,准备将烈士墓再重新修葺一下,将墓地硬化,修建高标准的花坛和草坪,让烈士们能够有个好的安息环境,这是爷爷、父亲和我共同的愿望。” 陈宗新一边清理花坛里的杂物,一边告诉记者。

  “这里,没有伤员,除了烈士,只有战士。这是一场怎样的战役,一支孤军,肩负使命,在茫茫戈壁,艰难挺进……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惊沙》首映式上,这段描述西路军历史的扣人心弦的朗诵犹在耳际。

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