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充值兑换码怎么用:春节习俗详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09:53

春节习俗详解

《中华民俗通志·节日志》正月篇

  近日,中国民俗学会隆重推出《中华民俗通志·节日志》之正月篇,详细记载了正月内各节日的风俗、文化等信息。据悉,这是本文首次在网络上全文披露。

  目录(点击进入相关章节)

  春节风俗概说

  春节饮食风俗

  春节社交习俗

  春节期间的信仰与禁忌风俗

  春节娱乐及其他习俗

  初二至十四期间风俗:亲朋互访、娱乐习俗

  初二至十四期间风俗:占卜、祭神、敬祖

  初二至十四期间风俗:老鼠娶亲、开业

  正月初五习俗

  正月初七、初八习俗

  正月初九、初十、十四风俗

  相关注释

  春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年节,是标志着年岁新旧交替的节日。

  作为新年的春节,在辛亥革命以前称为元旦、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我国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开始,就将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

  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各省都督府召开会议讨论历法,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作用公元纪年,并将公历的11日定为新年,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庆祝传统新年。

  关于春节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春节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或蜡祭[1],有的学者认为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2],有的学者认为春节源于鬼节[3],还有的学者认为春节乃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自然要求,并不需要什么特殊背景的触发才会形成过新年的习俗”[4]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诗经·七月》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诗句,大约描写的就是旧岁新年交替时节的风俗,当是后世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得到确立。人们换桃符,燃爆竹以避山臊恶鬼,饮椒柏酒以祈免除百病,并合家团聚,共祝新年的来临。

  隋唐至两宋,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年节风俗值此发生裂变,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娱神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具有强烈娱乐和礼仪色彩的娱人节日,真正成为普天同庆的佳节良辰。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

  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岁后两个部分,岁前着重除旧驱邪,岁后着重迎新纳福,共同构成传统春节的两大主题。狭义的春节,则指正月初一这一天。本节的春节指狭义的春节。

  一、早起

  元旦早起,几乎是全国各地通行的习俗。一般来说鸡鸣即起,有些地方鸡未鸣就要起床。河北邯郸人相信,在这一天晚起一年就会萎靡不振,所以人人都要起五更,早的一两点钟就起,晚的也不过三四点钟。在云南镇雄,各人要自动早起床,忌讳喊起。

  二、燃

  放鞭炮

  人们在爆竹声中迎接新年的来临,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如此。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5]此时的爆竹乃天然的竹子。火药爆竹大约在唐宋时期才出现,最初是在竹筒里装上火药,后来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竹子,并将其编成串,称为编炮。又因其响声清脆如鞭响,故又叫做鞭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鞭炮的花样越来越多。多种多样的鞭炮在不同的时刻以不同的燃放方式,渲染着新年第一天的热烈气氛。

  初一鞭炮的用途很多,祭神要放,祭祖也要放,孩子娱乐更要放。其中尤值一提的是开门炮。

  我国大江南北,多有春节开门时,先放爆竹的习俗,叫开门炮。在江苏苏州,新年开门之时,要放爆竹三声,是高升三级的意思,也有的说可以解除疠疫。在无锡,人们相信开门炮早放会早发。在广东海丰,放开门炮,要依照《通书》所指定的时刻和方向,放的时候,要先在屋里把炮的引子燃着,然后才把门打开,拿炮到外面放,同时要说些吉利话,如平安大吉等。在翁源,开门一定要在吉时良辰,并有开大门开小门之别。大门是出野外的门,小门是屋内的间门。开门时一般先开大门,再开小门。也有先开小门再开大门的。开大门,多用串炮大炮,小开门多用满地红和电光炮。在福建闽西客家,初一被称为年头日,开门则是一年当中的头一件事,很受重视。开门多由年纪大的长辈来做,不让小孩插手。开门要按通书、黄历上指明的时辰或在零点来进行,并朝吉利的方向敬天神,表示开门大吉迎春纳福放鞭炮却是开门时格外重视的,各家各户都早准备了又大又长挂的鞭炮……有的守旧的人,在开门放鞭炮时,还要故意将未燃放的爆杖拆散、撒在大门外,好让小孩子在捡花炮时连声叫喊有呀!’‘好多呀以讨吉利。”[6]在湖南湘潭,放鞭炮开门,叫做开财门。在四川名山,开门时放十二枚爆竹,以次占十二个月的吉凶。

  亦有地方,如在浙江宁波,春节关门的时候,再放一次爆竹,叫闭门炮。

  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鞭炮已成为新年里不可缺少的民俗物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不少城市禁止春节燃放鞭炮,结果总是禁而不止,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宣布撤销禁令。比如1995年河北邯郸市政府就发出通告,禁止在城区内放鞭炮,时隔五年,2000年则又解除禁令。

  

  三、节日饮食

  初一的饮食以素食为主,或水饺,或汤圆,或面,或其他,不一而足。但也不尽然。比如陕西葭县,这天的早饭,是用面包羊肉和萝卜菜的饺子,取肉、菜、面一齐香之义。

  ()吃水饺

  水饺,又叫扁食、水角儿、角子、馄饨、煮饽饽等,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贺年食品。清代有史料记载: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之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说出了初一食水饺的普遍和有关习俗。

  在辽宁,早晨煮水饺,合家而食,称为元宝汤。黑龙江多称为揣元宝。在邯郸,初一早晨的饭一定是水饺,而且盛水饺时按长幼顺序,要先给家中长辈盛。水饺盛好后,放在桌上,先给家长拜年,然后再吃。另外,包水饺时,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小钱,预测吉祥,吃中者为吉。吃中的小钱要贴到灶爷像上,意思是让灶爷知道将来应把福气降给谁。

  ()吃汤圆

  过年吃水饺,主要是我国北方的习俗。在南方,则以吃汤圆(又叫汤团、元宵)为主。有些地方,如四川长寿,称其为元宝。在浙江绍兴,元旦的早餐,是供奉神祗和祖先的汤团,含有团团圆圆的意思。淮安元旦这天早晨吃喜欢团子,实际上就是汤团。在河南开封,元旦五更既要吃饺子,又要吃元宵。

  ()吃面

  江苏无锡,元旦的早饭要吃糕丝圆子汤和面条。在浙江湖州,由于俗信正月初一还是菩萨的生日,所以大家要吃面代饭,以祷神寿绵长。在成都,元旦老年人多吃素,因为认为是诸神下界的日子,如果吃一天素,就可以抵得吃一年的斋。多吃汤圆和挂面。在闽南,人们焚香敬神拜祖先,供品有红枣、糖、鸡蛋煮面线,祭拜之后给家人食用,称吃欢喜。同时说些吉利话。”[7]在台湾,元旦清晨,人们多吃面线及芥菜煮成的长年菜,以求长寿,家家户户都制糕粿,如红龟糕,龟形,染红色,象征长寿;还有发粿,有求发达之意。”[8]

  ()饮酒

  我国不少省份,饮屠苏酒或椒柏酒的习俗非常盛行。如湖北孝感,饮屠苏酒,俗无药味,止用椒柏酒。”[9]在湖南永州,上椒酒于家长,饮屠苏,以年少者为先[10]

  ()其他

  1、江苏苏州,新年中,各茶馆都会在茶壶中放两枚橄榄,叫橄榄茶。上海人也喜欢在初一早上喝这样的茶,并称为元宝茶。在浙江绍兴,元旦待客用茶碗茶,平时待客,多是用泡好了倒来的茶,而茶碗茶是冲泡在碗里的,有的还要添上橄榄和金桔等物。当地,加有红枣的莲子茶也是新年待客的必需品。

  2、江苏苏州,过年时吃欢喜团。欢喜团,杵炭屑而范之,上下合成,圆而有扁势,炭基之巨族也。除夕取以埋炉,置室中,且徐徐添加芸香,发气如兰,谓之欢喜过年。”[11]

  3、在上海,第一顿大都吃年糕,过去上海人在年初一吃年糕,世成片丁后,或与糯米圆子相配,或和长长的面条同煮同食,取意于高升、团圆和长命百岁。”[12]吉林辑安早晨食团圆饭时,不仅吃饺子,吃鱼,也吃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

  4、在江苏淮安,第一个要吃镘头,俗信可以发旺。

  5、在广东潮州,元旦进早餐,要吃素,如管煎、腐圆等,而且要用薏苡、芡实、豆粉、龙眼干、莲子等煮熟加糖而成的吃五果汤。中午则开始吃新年的盛馔鱼肉,大家还要吃菜(粜十翟)

  6、广东东莞的年具有如龙、碌堆、糖环、炒米饼、粉片、鹅肠、麻葛、雪球、飨丸等。[13]

  7、在贵州赤水,元旦早晨,定要吃糯米粉做成的粑,叫做元宝,中午、晚上则吃泡粑、猪儿粑、黄粑、糖粑等。

  8、在河南洛宁,元旦吃柿子,认为可以忍事。又用豆粉煮汁使凝,切作小方块,和肉羹烹之,名曰头脑,意言第一餐也。”[14]

  9、在福建霞浦,晨起,无论贫富,人人都要喝一碗糍汤,俗称行时

  10、在台湾,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制糕粿为食。春节时,则制红龟粿、发粿等为年糕。红龟粿,像龟形,外染以红色,打上龟甲印,来象征人的高寿。每家还都以这种糕敬奉天公。基隆,春节早晨,多食面线和芥菜煮成的长年菜,以祈延年长寿。

  11、在四川合江,初一早晨,家人至相拜年后,就饮酒、啖肉、食面,曰过早,但忌食饭。……午、晚两膳,可用饭,或不时用糖果、米粑之类佐茶,曰摆茶。”[15]

  12、在贵州平坝,黎明后,吃擂茶,泡炒米,或吃汤圆,也有人家吃长寿面。

  四、社交习俗

  ()拜年

  拜年,又叫贺年、贺岁、叩节、庆节等,虽不限于正月初一,但却始于正月初一。拜年一般有两种,一是本家族之内的拜年,通常是小辈依次向长辈叩头恭贺新禧。届时,长辈将用红纸包着的银元或崭新的纸币,送给他们,叫作压岁钱,江苏苏州又叫拜年钱。在宁夏隆德,大家依次行礼后,家长要散给合家大小男女钱,谓之押岁。给小儿女枣核,以庆元旦”[16]在海南岛,小辈要给长者进献槟榔,长者则赠以封包。浙江绍兴又有团拜,即一族或一家人众,都相向而立,站成圆形或方形,然后相向跪拜,共祝新年。

  一种是邻居朋友之间相互拜贺。在江苏淮安,给人贺年要说吉利话,比如恭喜你老大发大旺恭喜你老万事如意,或者养儿子娶媳妇抱孙子等。受贺的人,也要回些吉利话。如果客人到家中拜年,主家要请他吃糖、瓜子、枣、糕等,并说:甜甜蜜蜜”()步步登高”()早生贵子”()等。在广西柳州,到人家里贺年,一进门要就说恭喜发财丁财两旺等。在福建漳州,人们在新年初次见面的时候,也要笑嘻嘻地说些吉祥话,如恭喜!”“恭恭春春恭!”“新正大家齐发财等。

  在广东广州,人们吃过早餐,衣着光鲜地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行礼以后,主人让坐,并拿出一个八果盒,中间是红瓜子,周围有莲子、马蹄、椰丝、莲藕等物。主人请吃时,要说拗金,再请吃时要说拗银。如果是没有结婚的少年或小孩拜年,受拜者一定要给些利市。女人拜年时,都要预备一个漆篮,里面盛着瓜子、红桔、利市等物,送给受拜者。而受拜者则回她大致相同的东西。不过,如果是新嫁或嫁了不几年的女子,人家一定要回送两枝长蔗、两株生菜、一些韭菜、两个慈姑,表达对新媳妇的期待。在潮州,元旦吃过早饭后就到亲戚家去贺年,去时要拿柑包,以将吉利带给亲戚家。受拜者仍还以柑,互致好意。在东莞,大家路上相遇,都要说声恭喜,客人来了,则要用攒盒请他,叫做食大桔。孩子们来,则要拿包有银币或铜币的红纸包给他们。在广西平乐,平日客至,一般只以烟茶相待。而新年要加上槟榔。如果有孩子到来,则要给予柑果、米饼、荸荠之类。当制钱盛行的时候,还用红线串铜钱以赠。铜钱多者百文,少则九文,取长久意,叫做挂钱。制钱废后,又改用红纸裹铜圆十枚或八枚,或银毫二角、四角。也有用钞票的,叫做利市。在台湾,拜年(或称拜正、贺正等)一般在初五以前。贺客登门,要请其尝甜料,如红枣、糖果之类,并喝甜茶,如红枣茶,以示圆满亲密,叫做食甜亲友之儿女至,以红线串钱赠三,或百之数十文,谓之结带。”[17]在上海,客人来家拜年,互致祝贺后,主人要以茶果招待,并敬上两只白糖或红糖水煮的水泡蛋。在湖北孝感,亲朋互拜,至必款留,曰拜年不空过,疏亲均拜,曰拜年无大小,各持糍糕以为礼。语云:拜年拜节,糍粑发裂。’”[18]

  在河南开封,非常注意去拜年的第一家要是兴旺之家,即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求财得财、求利得利的人家。而大家也都希望第一个来拜年的同样来自兴旺之家。

  在贵阳,大年初一虽是亲友间彼此贺年的日子,但是每一个家庭都因为不敢当亲友的贺年而特地紧闭大门。当有人敲门的时候,门内的人总要从门缝向外仔细张望,除非是自己的家人或最熟识的朋友,决不开门,而只是隔门不断地说:拜年?不敢当,不敢当!改天再请过来喝茶吧!”这天,小孩往亲戚家拜年,除了得到压岁钱外,还要从亲戚家带回一根,表示带财而归。而新女婿这天要赶早到丈人家拜年,他将受到热情的盛宴款待。在四川合川,城市人家也多闭门,有客人亲自到门上拜年,叫做请开财门。门前糊一个红纸袋,上写承步二字,泛泛之交就将写有自己姓名的红卡片放在袋中,叫做散拜年帖

  在湖北黄陂,拜年的次序是,首向天地君亲师,次是祖先,再次是堂上。然后要放鞭炮,开门上庙。从庙里回来再拜年。初一是本家,初二是母舅,初三是岳家。而去年又新丧的人家,孝子要穿着白的袍,黑的套,戴着没纬的空梁的冠,请服内的兄弟二位,也穿着白的袍作陪伴,到亲族的家里叩首谢孝,叫做管新灵[19]在湖北鹤峰,元旦客至家中,主人有卧者,家人应,曰挖窖”[20]而在浙江萧山县,还有到祖宗坟上去拜年的做法,叫做拜坟年。又在海南定安,新媳妇这天要手持槟榔站在门外,任往来妇女观看,并赠以槟榔。

  贺年有不自己亲往的,而是派人送一份贺帖;或者虽亲往拜年,但所到人家家主并不相见,拜年者便留下一张贺年片的。这种做法早在汉代即已出现。近世仍颇为流行。《房山县志》载:“‘元旦’……卑幼先往拜亲长,平交则互相先后。今平交率用贴,亦甚便也。”[21]江苏苏州称此为飞帖,淮安称为散名片[22]《新年风俗志》载浙江绍兴的贺年说:商铺来往多用贺年片,是用红色的纸片,印上黑色的店号或经理的姓名,投送到和他有交易的人家或商铺。收受的店家,多在他们底门上,贴着角形的小袋,上写代柬两个字,承受送来的纸片。”[23]载河南开封的贺年说:拜年者实际却大多数均挡驾不见,仅只仆役或小辈应门谢谢劳步而已。客人呢,向他们底祖宗或神祗磕上神三鬼四的头,(向神灵磕三个头,向鬼即祖宗磕四个头)留上一张贺年的名片,就拔腿走了。有些更省事,敲门不开,从门缝里塞进一张贺年片,就算完事。更有些连门都不敲,偷偷把名片塞进去就走。”[24]吉林安图城镇商号的门则都虚掩着,各号将本号贺年片从他号门缝里投入,叫做过门拜。以红纸名片贴于亲友家门户或者用短白纸片沿门投刺以拜年,更是四川许多地方都流行的做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互赠贺年片或贺年卡的做法在各地都非常盛行。

  近年来互联网普及,多有以发送网上贺年片恭贺新春的。此外,随着电话、手机走进千家万户,电话拜年或用手机发短信拜年也已成习尚。

  ()欢宴·赠答

  在元旦,族内人等欢宴也是常有的事。在陕西盩厔,鸡鸣起,设香案、牲果,盛服拜天地、拜灶、拜祖宗,后拜父母、伯叔、兄长。每族数世祖考共为画像,众会拜毕,共欢饮,曰节坐”[25]在蒲城,人们同样也聚族欢饮。在陕西澄城,人们夙兴吉服,具祭品、香烛,爆竹,谒神祗,拜祖先,以次拜兄、师长、尊族,或绘宗图,轮置酒食而合祭之,相叙拜,名曰拜神子”[26]同官、洛川也叫拜神子。在湖南道州,午宴,合家团坐,谓之团年”[27]在湖北黄安,“‘出方喜神,戚友交贺。各乡则预以糯米捣烂为粑,厚七八分,径尺许,方圆不一,伴以果饼,往来赠答。客至,主人先以鸡肉之类满堆碗面为敬,复煮酒设馔,谓之拜年酒”[28]

  五、信仰与禁忌

  ()祭神灵、祖宗

  春节祭神灵和祖宗,是一项遍及全国的习俗。在许多地方,接神是当天的大事。江苏淮安一带,接天地神是元旦的第一件事。届时设桌子一张,桌子前面挂红的桌帷,桌上靠外处放香炉烛台,里面摆五双筷,五只碗,五只酒杯。在天井中央放铁火盆一个,上架十几段木柴,成井字形。两边各放芦柴两把,上面再放些松枝等物。另有挂当几张,纸锞几挂,叫做元宝盆。仪式由家长主持,仆人们燃点香烛,斟满酒,捧上热三牲——猪头一个,猪蹄四只,公鸡一只,鲤鱼一尾……另有葱数棵,分两组,用红纸条把上下头略裹,也摆在两旁。这些盛在一个长方形的木质捧盘中,放在桌上。家长用火剪夹着花皮,燃着向四周燃燎一次,再用他把元宝盆燃着,然后把花皮送出大门外。”[29]浙江湖州,要在天刚微明的时候,摆下天圆地方糕、顺风团、净水以接天。在成都,正月初一子时,迎接诸神下界,叫出天方。在陕西洛川,人们悬黄纸、挂灯笼于长竿,云接天神[30]在甘肃灵台,元旦鸡鸣时,大家都起床。主人肃衣冠,率子弟燔柏香、放花爆、燃灯球、击锣鼓,并杂陈肴馔、果酒于中庭,安设天地、神祗牌位,及于本宅灶君、土地各神位前,以次焚化表纸,谓之接神”[31]在辽宁、黑龙江各地,时方交子,俗谓新神下界,家家衣冠致敬,凡天地、灶神、祖先位前,各焚香燃烛,然后设香案于庭,陈祭品,焚纸马,诵祝词,鸣爆竹,曰接神”[32]在吉林,元旦早起,男至院中发纸,女出户观看。发纸者,置桌院中,上置供物,焚香点烛,桌北堆谷草少许,上置纸箔及大馒首二、饺子四,其侧立木架,悬鞭其上;同时,燃草,焚纸箔,点炞()放炮,男子按辈各集桌北,南向跪拜,以表迎新送旧之意。殆祭天地之礼也。”[33]在台湾基隆,非常重视神桌的布置。通常神桌叠柑塔,供拜甜粿、菜头粿及发粿,其上插饭春花,紫红面线三杯,甜料;神桌前八仙桌桌围桌裙,桌上排设宣炉几,放水仙花、牡丹、梅花等高贵名花之花盆、花瓶;门口悬挂八仙彩或红彩。”[34]

  祭祖常常在祭神后进行。在福建厦门,中午祭神、晚上祭祖,叫迎春。祭神时定要有春饭一碗。春饭就是平常吃的饭,只是上面插一朵红纸做的玫瑰花一样的春花。在浙江绍兴,祭祖要到宗祠里去,若是没有宗祠,就在祖先堂前叩谒,叫做谒祖。届时,去年刚娶的新媳妇不能不去。在江苏苏州,春节这天,每家都要悬挂祖宗的遗像,摆上香烛、茶果、粉丸、年糕等物,一家之主率领家人,依次瞻拜,直到元宵节的晚上。亲戚朋友之间,也相互瞻拜尊亲遗像,叫作拜喜神。在河北邯郸,人们拜祖,有家庙的到家庙中祭拜;没有家庙有祖宗轴子的,就将轴子挂起敬拜;既无家庙又无轴子的,就写出祖宗牌位敬拜。如果不在家中祭祖,就一定上坟给祖宗拜年,并在坟上燃放鞭炮。[35]

  有些地方,这天对神灵和祖宗祭祀不止一次,比如在广东东莞,元旦日祭祖宗和神灵要择吉时,祭品有茶、酒、白饭、攒盒、斋菜、生果、如龙(即年糕)、碌堆等,祭时先焚香,再点烛,再烧元宝,并燃放鞭炮。中午又用芋煮的糖水丸来祭祀,完毕后,分给家里人食用,叫富贵有缘。广东翁源,早饭熟后,要盛五碗,拿着碗、筷、香、烛、纸、宝、茶、酒、鞭炮、三牲、茶托等捧去拜家庙和灶神,拜祖叫上饭,拜灶叫谢灶。如果天尚早,亦有全家带着香纸宝烛鞭炮等物,排行列队,敲着锣鼓,到附近的社坛庙宇去拜神的,叫做拜社年。傍晚,大家还要拿些香纸宝烛鞭炮等到大门口去烧去放,叫契门。晚上,又要向家庙和灶君烧香磕头,这样的活动直到初五才止。每间屋门口,都插一根香,叫做门头香。在辽宁辽阳,由元旦迄初五日,于所供神位前(民供天地、祖先、灶神,商供财神,工供财神、祖师)有行长者者,有朝午夕三次行香者,均拜跪如仪[36]

  在不少地方,人们还会选择到庙里去进香,比如在陕西绥德,人们设香案,祀天神、地祗。鸡鸣时,燃火炮,曰接灶。旋焚香烛于五祀,并诣各庙行香。”[37]在天津,善男信女们也多在这一天到庙里烧股求顺香,希望当年能够人旺财旺。在广东海丰,元旦放过开门炮后,就拿素菜和年糕等物奉祀祖先和神明,有的还会去玄天上帝庙进香,谁要烧了炉头香,即最先到那里进香,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福和利。在浙江一带,妇女要赴神庙拈香,叫做十庙香。在台湾各地,男女也多行香寺庙,更有少数善男信女于黎明前步行几十里到庙中赶烧头炷香

  又有一些特殊的祭祀神灵的仪式,比如福建漳平畲族的迎仙妈等。正月初一早饭后,畲山寨的家家户户就会给自家的狗披上红布条铃子,由小孩牵着,大人吹着牛角螺,打着竹筒,“‘赶鬼趋邪,汇集于祖祠,然后径直地走向村口仙妈宫,迎接仙妈进村。”[38]

  ()出门

  元旦第一次出门,倍受重视,各地的人们往往举行特定的仪式。一般来说,出行要择时择方,时辰往往通书上已经写明,方向则常常是喜神所在的方向或者吉方。人们查明喜神所在的方位,然后向着那个方向行走,所以许多地方,出行就叫走喜神方。江苏苏州,元旦早晨,出门就向喜神所在方位作揖,并且向着该方向行走大约百步,据说这样能一年吉星高照。也有走财神方和福神方。在淮安,出行一定要先看春节当天是否宜出行,如果宜出行,再看喜神的方向在哪一边,就决定出门向哪个方向走。出行时,一定要向茶食铺买些糕和糖,用红棉纸包好,叫做状元糕元宝糖长寿糖。在阳江,元旦日出门,一定要先出行,即择定一个时间,选定一个方向,出去走一遭,然后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在陕西孝义,择时开门,向吉方迎喜神,附籍人谓之出天行”[39]在湖北汉口、孝感等地,爆竹开门,向喜神方或吉方拜,名曰出方。或有赍香楮诣寺观出方者。”[40]又在应城,开门视吉方燎柴一束,照以出行,谓之出天方。其柴束,谓之发把”[41]在湖南石门,祭罢诸神,乃因时之吉,具设香供,出大门向吉方礼行神,上下四方,谓之出行”[42]在河北张北,人们要骑马将全村马匹向喜神方向驰驱,叫做迎喜神

  在甘肃天水,天刚亮时,农家就忙着给马、牛、羊、驴、骡等披红挂彩,然后将它们赶往指定的集合地,由领头人指出今年的喜神所在的方向后,就将牲畜往那条道上赶,直赶到有水的地方就停下来,让其游荡喝水,人们则点着蜡烛、火堆,鸣放鞭炮,举行迎喜仪式,每人还要放开嗓门高歌几声。最后将牲畜赶回各家,喜神就算迎回来了。

  在辽宁,人们查看历书,出门要向福、贵、喜、财诸神方位焚香祭拜,叫做迎神

  ()占卜

  在水饺中藏钱,以卜顺利的做法,在北方非常流行。而吉林辑安,不仅在水饺中藏钱,还会藏豆腐以卜有福,藏糖以卜心善。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占卜方法。在浙江绍兴,如果元旦日人们参与赌胜性的娱乐活动时,如果处处占着优胜,就预示着该人在一年之中吉祥如意,财运亨通。如果当日碰到了尼姑,则十分晦气。如果听到了喜鹊叫,则一年喜事不断,如果听到了乌鸦叫,则要遭祸殃。在辽宁铁岭,当地人按照喜、财、福、禄各神方向出行,到附近的祠庙去,路遇熟人,亦不接谈,偶听人言,用占全年顺利。”[43]在吉林海龙,有镜听之俗。即在正月初一凌晨,一人身怀镜子一面,将饭勺浮在水饺汤中,出行时朝着勺柄所指的方向,以听到的第一句话,来占卜当年吉凶。

  元旦占卜,更多的是占岁方面的。根据当日天象和气象来判断年成的丰歉、雨水的多寡等做法,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常见。江苏苏州,元旦日,农家早起,会看风和云来卜测一年的收成如何,叫作看风云。当地有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小害农功之谚。[44]上海农民也看风云,并有农谚:年朝黑漉漉,高低乡尽熟。在河北新城,这天日出红色,占收高粱;霜多,占收棉花[45]又在河北深泽,人们会在门前立高杆,将羽毛悬挂其上,叫做占风。在湖北孝感,是日听禽声。五更鸟先鸣云孳鸭,鹊先鸣云孳鸡。天明麻雀噪飞,云岁稔;狗群吠,去乱象。风宜北,谚云: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风吹到北,有钱买不得。又天晦主熟,晴主歉,雪雨主旱。”[46]在来凤,亦观云色以占年谷丰耗,西北有红云气则稔[47]在湖南各地,这天普遍要占风之方向,以验岁之丰耗,多数地方认为北主丰,南主歉;观天色阴暗,明多旸,暗多雨[48]但宁远所占内容更为复杂些:是晨东北风上岁,北风中岁,西北风麦菽成,西风主兵,西南风小旱,南风大旱,东风主水,东南风主疾疫,岁恶。”[49]在江西南昌,如果天刚亮时多云无星,就主旱,谚云:正月初一满天图,丢去高田种矮湖。

  也有以其他方式来占岁的,在河北永平,取百谷种,量较均一,置之地面;取秸茎以析之,纳豆十二,闰加一粒,置之水中,以为元旦占验。元旦取除夕所置百种而较量之,出息者丰获。启视秸豆,而次数之以粒卜月,润者,其月雨;干者,其月旱。[50]固安也有类似的习俗。江苏南部传老鼠在初一晚成亲,所以这天要提早吃晚饭,放关门爆仗三声,而后放一碗白米饭,并鱼肉蛋等,作老鼠粮,叫做万年粮。如果万年粮早被老鼠吃完,主当年歉收;如果到元宵节还有剩余,则主当年丰收。

  ()禁忌:

  大年初一,禁忌颇多。其中有些是全国都很普及的,如禁忌当日打破物什,忌骂人,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可扫地,各种污水不可泼在地上,不准看病,不准吃药,忌用生米炊饭或做蒸、炒、炸、烙等炊事,只能吃年前做好的年菜等等。有些则极具地方性。在湖州,元旦禁忌的事情主要有二,一是不能扫地,否则就会把家扫穷。二是禁止用汤淘饭,否则出行的时候就会下雨。在绍兴,忌说,如果说死,很可能就会实现。假使不小心说出,定有人喝止。忌打破物件,否则也主不吉。若打破了,要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话来破解。忌早晨吃汤圆时多喝汤,否则,今年一年出门时,都会碰到下雨。在福建厦门,元旦日忌喝粥,否则,出门就会下雨。而当天妇女的禁忌更多。第一不能做针线活,否则他日做女工时,针常会扎手。第二不要唤鸡鸭,否则鸡鸭以后就不听使唤。第三不扫地,第四不打孩子。福建漳州除了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外,还忌讳向人家讨钱。在福建南部,孩子们不准到门外游玩,怕犯了凶煞。在河南开封,正月初一女子不能给人拜年。而在安徽全椒县,正月初一到初三三天,女子都不能出去拜年,就是自己的娘家也不例外。在甘肃天水,妇女不能出自家大门(13岁以下的女孩除外),嫁出去的姑娘绝对不能回娘家。据说回娘家会冲散了自家的福气,会把婆家的晦气带到娘家,使娘家这一年干啥啥倒霉。而且不能让姑娘看到家谱及桌上贡的牌位,否则祖宗会怪罪的。

  在广东海丰,白天不能汲水,要等天将晚的时候,焚香向神明禀明以后才可以。也不能扫地,否则就会将一年的财运扫走。广东潮州,认为元旦是圣日,不能扫地,不能汲水,不能洗衣服,不能摔破物什。不能喝粥和饭汤,否则出行或做客时,都会下雨,而没有的娶妻的,在娶妻时也会碰上下雨。吃饭时不能用长短筷,否则过渡的时候,会常常搭不上船。不许说坏话,不许骂人。如果两家孩子淘气,骂人的孩子的妈妈就要给挨骂的孩子家送一对大桔。为了怕孩子在新年时说出不好听的话,有些妈妈就会先在除夕夜睡觉时给孩子拭膠疮嘴,即偷偷捏一把草在孩子的嘴巴上擦几下后再丢掉。在四川成都,出行时,最忌碰到太岁,如果不小心和他说了话,一年就要倒霉。假如他先说话,大可置之不理,等他转身的时候,只要连向地面呸呸呸吐三口口沫,就可减少晦气。这天禁忌说鬼。忌将元旦和初二洗面和刷锅的污水倒掉,只能初三敬神开市后才能倒到门外。另外,元旦不能揭开甑盖,否则本年的苍蝇会比较多。在贵阳,这天不扫地,不擦桌椅,灶上不生火,不煮饭;更不能生气,不能打骂他人,不能发愁。大家相信:这天忙,便要一年忙到头;这天愁,便要一年愁到头;这天打骂了人,家里便一年不得安宁。在邯郸,春节不能开柜,不能动刀,不能用剪子,因为这几种动作都有破的意思,不吉利;不能用篦子,否则篦子会将粮食篦走,收成就不好了。早起煮饺子不能数数,否则,会运送水饺的毛神就不往家里运水饺了。忌拉风箱,否则这一年家里要生气。做饭一定做足,盛饭忌盛完,每顿都要剩一些,否则意味着锅光盆净,来年会缺吃少穿。初一不能喝糊涂,否则家人就会犯糊涂。忌闺女看锅底,否则娘家就要穷透气。已婚女子忌在娘家过年,如果迫不得已,就要找一个单独的房间,让她在屋里待着,切忌出门,怕她看到娘家初一点的灯,否则,娘家就要受穷。忌打喷嚏,否则是对神不敬。忌关闭门户,否则来年扬场没风,更不能风调雨顺。忌喊名字,否则叫值日功曹听到,阎王就要勾他的魂魄。另外,春节的鞭炮忌储放,否则意味着一年办事不顺利。在河北怀来县,正月初一天未亮时,不能开箱柜,否则招鼠耗。在黑龙江的若干地方,如宝清,忌除夕夜睡觉,否则主不详。

  ()其他信仰活动:

  1、节节高在浙江湖州,元旦日要在檐前插芝麻梗,或者用红纸裹上芦梗插在瓶里来代替。也有用两棵大竹子或将甘蔗略加装饰倚在檐前的,都取节节高的意思。还有在柏枝上插上大桔子,说是百事大吉的。在河南郑州一带,也有类似的举动。燮烈炭于吉,谓之旺相。贴青龙于石上,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插柏枝于柿饼,盛以大橘,谓之百事大吉”[51]

  2、挂太锭在浙江绍兴,元旦日商铺要在自家的招牌上挂太锭。所谓太锭,是用麻线串成一挂的两只银色的纸锭,一只金色的纸锭,锭和锭中间,串上染红的麦草管。有的财神的神龛上,也要挂上太锭和烧纸,如此,在本年度就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发达到三江

  3、捷足先登在广东翁源,开门以后,妇女们忙到附近河唇圳口去担水来煮饭,取捷足先登之意。

  4、浴佛在云南车里,元旦的早晨,所有的人都要沐浴更衣,到佛寺去礼佛。女人们都要挑一担水,替佛洗尘。而后,人们互相泼水浇灌。

  5、烧旺气在河北、山西等地,迎旺气或烧旺气之俗非常普遍。邯郸,初一要将除夕备好的树疙瘩点着,只让冒烟,不让着火,从早到晚,一直青烟不断,叫做旺气通天,或烧旺气。河北有些山区则把柴草堆起,使燃成熊熊火焰,叫做点旺火,都表示今后全家兴旺发达。在山西新绛,夙兴燔柏柴,名兴旺火’”[52]在河南,也多有在堂中烧炭的习俗,叫做旺相

  6、祭牲在河北邯郸,敬神拜祖后,还要祭牲,即舀一碗小米干饭,按上七枚红枣,插三双筷子,放在牛王或马王或圈神前。祭后倒在牲口槽里,然后说:打一千,骂一万,大年五更吃顿干捞饭。

  7、在河北承德,正旦,国俗以糯饮和白羊髓为饼,丸之若拳。每帐四十九枚,戊夜各于帐内窗中掷丸于外。数偶,动乐饮食。数奇,令巫十有二人鸣铃执箭,绕帐歌呼,帐内爆盐炉中,烧地拍鼠,谓之惊鬼”[53]

  8、在陕西同官、洛川等地,元旦时将木炭挂在门上,叫做去瘟疫。在绥德,人们一早把石炭烧红浇醋,遍熏屋内,叫做打醋炭,据说可以去瘟疫。

  9、紧财门:在湖北应城,男女早起,闭门焚香,叫做紧财门。在施南,又有闭财门,即自元旦起闭门三日。

  10、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归顺直隶州志》(广西),初一日,四乡敲竹筒,或拖竹枝大喊归栏,叫做收牲畜魂

  11、在云南镇雄,起床后,要带上香烛、纸钱到井边敬水府三官,然后,挑水回家,称为金银水

  六、娱乐习俗

  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也是人们欢度春节的一种方式。在许多地方,人们都会进行一些带有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如在浙江绍兴,这天的娱乐活动,有拨糖菩萨、摸糖、擂王、擂钱、钉钱、抽五支头、抽牌签、鱼虾蟹菜、诗谜、四五老六、状元红、点巧、白心宝、推牌九、游王和、打麻雀等[54],在河南开封,一般人玩宝盒、打麻将、推牌九等,老太婆则喜欢用纸牌来对叠摸胡,老头儿则喜欢来八丁,小孩子则玩吊猴跌斗掷小圈赶点等。广东海丰则有麻雀、铜宝、牙牌、扑克、花会牌、骰子、状元签、葫芦纹、滚铜圆等许多种。

  赛会,在许多地方也很常见。在河南开封,从初一到初五都有民间赛会。届时,一队队的游庙会旌旗招展,金鼓齐鸣,沿路放炮,逢庙烧香,煞是热闹。会中人多是泥水匠人、煮小盐的和没有职业的人。[55]元旦演剧,在浙江德清县里城乡通行。剧场一般设在戴庙,或乡镇的社庙。

  在广东海丰,人们可以在这天听鼓手、看舞狮、听唱曲,舞狮主要有麒麟、狮、客仔狮、外江狮等四种,唱曲则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种。鼓手就是唢呐,亦叫大笛或吹班。每班吹大笛的二人,打铜钹的一人,打小鼓的一人。他们从除夕下午就开始到商铺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四的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热闹。他们跑到人家,说一声恭喜后就吹奏起来。直到拿了封包再到别家去。[56]在广西柳州,人们也可以去看舞狮。舞狮子的挨家挨户舞弄,直到得到了封包才离去。这样的活动,往往从初一持续到十五。

  在福建武平县的客家村落,有一首《年初一》描述了当地此时各种花灯表演的热闹场面:大闹花灯喜者多,抹浆褙纸小心摹;破开竹篾扎圈子,龙灯马灯去穿梭;转珑窍妙有消息,船灯扇灯闹阳歌;碗锣铜鼓并色板,打起大钹大铜锣;笙箫笛子同吹起,弹琴唱曲两相和;风流浪子台上跳,花鼓双双两公婆;三更半夜归来睡,十分辛苦论蛮拖;也有阵班去打狮,装成小鬼极丑粗;举棍之人做猴子,钯头钩刀爱学师;藤牌短刀手中执,钻过剑门险且痴。”[57]包括船灯、龙灯、马灯、鱼灯、狮灯等在内的各种名目的花灯表演,增添了许多欢快的节日气氛。

  在云南车里,这天人们可以看放高升。高呼或用整棵的竹子做成,节中装火药,再接药线。放时在空旷处搭竹架,点着药线,竹筒就升上高空,并发出巨大的声响。当天下午,人们会聚集到球场上,做抛球的游戏。分成男女两组,距离四五丈远,相向而立。球用布做成,内充柔软的东西。一边抛球,另一边接。女子组若胜了,男子组就赠以铜子;男胜了,女子级就赠以槟榔等。同时,人们还可以竞龙船,荡秋千,进行嬉戏。

  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更是他们娱乐的天堂。他们的压岁钱,许多就花在各种玩具上。《新年风俗志》记载浙江绍兴的玩具时说:金属做的车……木制的刀枪……竹削的小笛……纸糊的面具,花灯……泥塑的鸡、虎、孩童、神仙……近年来,更有用金属做的涂上彩色的飞机,火车,汽车,枪炮了。并提到瓜子鸡、九联灯的玩具。[58]记载贵阳的玩具时则说:小孩子们口里吹着口哨吱吱地叫,脸上还戴了各色各样的脸壳’——假面具。新舞弄着一些新年时候所特有的玩具:木制的关刀或长枪,小嗽叭或小鼓,纸糊的龙灯狮灯……”[59]在河北张北,儿童以放风筝、踢毽子、打太鼓为游戏。在保安,家家放春雷,小儿竞击锣鼓,谓之闹岁”[60]又在万全,儿童以放风筝、踢铁球、放花炮、吹喇叭各种应时的玩物取乐。

  七、其他

  在浙江绍兴,元旦日乞丐不休息,他们扶老携幼,或者摇动摇钱树,或者讴顺流,又唱又歌地游行求乞。[61]摇钱树乃用柏树枝扎上红线和若干铜钱做成。乞丐一边摇动摇钱树,一边说着些吉利话,人家就给他钱米或年糕。讴顺流的乞丐多是二人,一人手拿竹篮子,一人提着纸糊的金元宝,到人家门前,就将元宝抛来抛去,并一唱一和,说着求乞词。求乞祠往往是一句吉祥话后,跟一个顺流,以此求得他人的布施。在湖南长沙,立春或元旦时,有一种打春的人,和乞丐差不多,头戴红缨帽,身穿蓝布衫,身边挂着一面小锣,胸前挂着一个小鼓,他一面咚咚咣咣地敲,一面走进人家家门唱着打春歌:今年某年某时吉,新春来到贵府门……”唱完后,主家会给他一勺白米作为报酬。在湖南嘉禾,贫困人家的子女,也往往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地别人家去祝福:新年新岁,万年富贵。受贺之家则各给以一些米或苞谷,叫做放大吉利

  在广东广州,会有乞丐一样的小孩子,手里拿着一些上面写有财神”两个字的红纸,嘴里喊着财神到!”到人家门前。许多爱听吉利话的人就会给他一些利市,拿了财神回去。在天津,亦有念喜歌的,李金藻《天津过年歌》里写道:天发亮,神敬完。念喜歌的到门前,增神财神数一遍,爷爷奶奶叫一番。不耐烦,快给钱。”[62]在台湾苗栗,这天,有男女化装,沿门歌舞,表示祝贺之意,受贺者则燃放爆竹表示欢迎。歌舞后,受贺者给歌舞者一些钱,真是皆大欢喜。

  在四川合川,有春官,顶戴乌纱,身着便服,手里拿着春帖、春牛,沿门说吉利话,叫做说春。又有人装扮成文武财神,鼓吹随后,叫做送财神

  在甘肃天水,从初一开始就有专门走街串院的艺客,拿一把自制的二胡或板胡,到各家去说唱吉语。往往根据各家的不同说不同的吉祥语。如到生意人家就唱:新年新喜唱新歌,恭贺新喜财门开,赵公元帅当堂坐,礼仪和平发大财。若到读书人家则唱:书门弟子好心肠,脚踏玉阶步步高,孔孟圣贤好文章,庭院能出状元郎。来到农民家唱:今岁瑞雪兆丰年,人勤莫让土地闲,山坡洼地树成行,牛羊肥壮粮满仓。房内的人听到歌声,就会马上到院里来,说几句问候话,给点钱。艺客出门时又唱感谢话:感谢贵人赠银两,敬祝福禄寿同来,今年春时好事多,今年更比去年强。”[63]

  初二到十四

  初二到十四,处于狭义的春节和我国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之间,是春节的附属和继续,也是元宵节的准备和序曲。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些日子在节俗活动方面虽然不如春节当天和元宵节丰富多彩,但像亲朋互访、彼此宴请、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以及占岁等,也极具特色。而其中的一些日子,比如初五、初七、初八、初九、初十等,在许多地方,更有特定的习俗活动相伴,形成了独立的节日。本节将先叙述初二到十四日之间持续多日的若干习俗,然后再以单日为单位对当日各地的活动一一记述。

  一、亲朋互访、彼此宴请

  正月初一后,大家继续拜年,并有亲朋互访、彼此宴请的习俗。亲朋互访、彼此宴请在一些地方要持续一个月,比如民国间《阳高县志》就说当地元旦,无论贫富,皆彼此登拜宴会,弥月方止[64]山西在河北元城县,正月里,亲故交相宴会,名曰年酒。在贵州安顺,也要持续一月,一般十五以前,只往至亲或家族中拜年;十五以后,才携礼贺朋友。有些地方,则从初一后持续到元宵节前。如在河北盐山县,此间亲邻间互相传杯宴饮,叫做吃春酒。在台湾,这期间,人们设席宴客,叫做请春酒。在上海嘉定,叫做请年酒。另有习惯在破五以后互访并宴请的,如在河北张北,就习惯初五以后,各家相互宴请,叫做请春酒

  春节期间,一般的亲朋互访,往往在时间上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在当地约定俗成的期限内都不算失礼。但有些特殊的亲戚,是有着时间上的特殊规定的。比如山东南部、西南部一带,台湾省等地习惯出嫁的女儿初二回娘家。比如台湾基隆,二日出嫁女回娘家,称为做客。做客时所带礼品,叫做带手伴手,此外还要赠给年幼的弟弟、妹妹以及侄子、侄女等红包。做客时,如果出嫁女带着子女同去,则一定要以鸡腿来款待。外祖母还要用红线系上铜钱或红包,挂在外孙的脖子上,称为结衫带。而在河北晋县,习惯初二初三日,外甥到舅家,初六初七日,女婿到岳家去探望。在广东赤溪,家里生男孩的人家,一般在初八日到十五前,煮丁茶,请丁酒,互相庆叙。

  在河南阳武、台湾宜兰,初二日也是新婚夫妇到岳家拜年的日子。在宜兰,新婚夫妻在当日早晨去岳家贺春。岳家设宴款待,并在妇婿回转时,赠以礼品。

  许多地方对于新婚夫妇到岳家拜年有时间上的规定。或二日,或三日,或六日,因地而异。比如河南偃师,初二日,新婚夫妇要带着馒头、肉、果品等物,到岳家拜节。而女子娘家的亲戚朋友有想宴请新女婿的,就要先送上请帖,上写:新正初二日,洁治春茗,候命贤坦光临。而如果岳家不想让女婿前去,就回送一帖,上写:新节不劳,肃此预辞。但也有不推辞的,因为当地认为,宴请新婿的人越多越好。

  在山西在荣河县,二日,新丧之家,亲戚咸来烧纸,女家特送餜串悬门首,邻里均送纸餜,名曰首节。三日,新婚夫妇乘车诣岳家拜年,名曰走初三”[65]在上海,新婚夫妇也是初三到岳家去贺年。在黑龙江安达,也是初三日,凡新婚夫妇则相偕赴娘家归宁,俗曰拜新年

  而《铁岭县志》载当地:初六日……年前新婚夫妇于是日具礼物同往母家,曰拜新年,至十三日必返。盖已至灯节,不准看娘家灯,看则穷娘家,此为最要之禁忌。”[66]在兴城,初七日至初十日为新婿往岳家拜贺之期,俗曰拜新年。河北武安,初六日,守制者始出拜年,新嫁妇女于是日归宁。而十二日,则习惯四乡居民请新婿过节[67]

  亲朋互访往往携带礼物,不同的地方礼物多有不同。在黑龙江望奎,贺年禧,有馈送物品以申敬意者,如粳米、大鲤鱼、野鸡、黄烟等物。”[68]在河南阳武,亲戚往来,多以柿饼、糖果作为礼物。在广西平乐,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之间,亲眷担载咸甜糕糍、果饼之属,加之以腊肉一方,及烹熟大肥鸡剖其中为二,于翼腋间横断,取其下截腿股之一边置诸品物上,肩而往以相馈,曰送年礼”[69]在贵州开阳,馈赠的礼品,县城多是糖果、茶食、挂面等,乡间多以糍粑、耳块粑,及用糯米、晚米、黄豆配合制成的黄糕粑、炒米等。

  客人携礼物前来,主人则尽心招待,宾主共庆新年之禧。在黑龙江双城,正月间富者多食火锅,以之饷客为特别敬意焉。”[70]河南阳武,待客多以面糕、马齿菜,因齿与时间近,意为新年好时运。在贵州安顺,主人要备下酒肉、茶果以及各种粑食待客,客人多醉而归,主人劝客饮酒,定说带点春色

  在广东东莞,有开灯的习俗。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一般都要在正月初二到十三之间,拣一个吉利日子挂灯。大的八角纸灯挂在宗祠和神堂的正中,两傍和大门口都挂莲花灯,而土地、灶君、井君、床头婆和街头巷尾的土地之前都安放一盏小纸灯。祭祀过神明后,由家长从灯上割下一瓣灯瓣,叫做开灯。这天要大宴宾客。外婆替第一个外孙开灯比较隆重,必须置办衣服一套,饰品若干,鸡一只,猪肉三斤,鸭蛋八个,腊肉两方,慈姑几斤,米一盒,酒一罂。此外,其他亲友也要送礼为孩子庆灯

  二、娱乐

  此一时期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在全国各地都相当普遍。因为元宵节之前,士农工商一般都不事生产,即便商家已经开市,营业也很不正常[71]。总之,人们的闲暇时间很多,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十分频繁,所有这些都为娱乐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此间的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尤以聚赌为戏在全国都极为盛行,可谓禁不胜禁。这一现象在春节一节中已有介绍,此不赘述。

  又元宵节是我国的狂欢节,而其序幕一般在正月十三或十四日拉开,因此闹元宵的一些娱乐活动如秧歌戏、杂剧等也便从十三日或十四日开始。箫鼓齐鸣,游者达旦。十三日,游艺、戏剧如龙灯、旱船、狮滚绣球、秧歌、高脚等类,悉皆聚游于街,白叟黄童追随街巷,……以是日起至十六日止。”[72]也有自初十日甚至初五日就开始的。如在广东石城,儿童鼓乐喧闹,自初十至十五乃止”[73]。又在黑龙江双城,秧歌、高跷、旱船、推歌、龙灯诸杂剧,常扮演而出,这些活动从初五就开始了。[74]

  此外,不同的区域还有一些极具地方性的娱乐活动,兹述于下。如东北一带的人们,尤其是儿童和女子,习惯以猪膝骨相聚为戏,玩一种叫噶什哈的游戏。元旦至十五,闺中停针黹,结伴为抓噶什哈戏,或曰抓子”[75]而在河北和山西一带,人们多以踢毽子、打秋千为乐。在浙江定海县,初一至初五日,人们敲锣击鼓以为娱乐,叫做打正月锣鼓。孩子们则到街市上购买纸灯、风筝以及玩具,嬉戏游玩。在海南,昌江女子多于年节时竞打秋千,互唱山歌。在河北一些地方,有些人在十二日扮演老鼠娶亲,鼓吹亲迎,游行娱乐。又晚上居民在门前烧旧鞋子,让新媳妇坐在前面观看,俗称看火,如果不看,就会不利婆婆。而这时,村里的妇女儿童就会前来看新媳妇,所以又叫做小孩会

  在广东东莞大朗长塘村与巷头、巷尾、求富路村有掷石头架的传统习俗。

  自明朝以来,每年从年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都要进行掷石头比武活动。人们认为举行这种活动就可以得到神明庇佑,消灾得福,添丁发财。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掷石头架,先由一班小童开始,然后青壮年参战,越掷人越多,数百人摆开长蛇阵,互相拼搏,甲方冲过来,乙方冲过去,彼此反复冲杀,比眼力、比智力、比气力。在战斗期间,老年男女在村中街头巷尾拾砖头泥块,挑到田头供作战斗的弹药。来自邻乡的群众,虽有不幸被掷得头破血流者,却从不动刀枪,掷完石头架后,各村和好如初,彼此在大郎圩市上买卖或在茶楼品茗,有说有笑,绝无敌意。传说哪一年石头架掷得越热闹、越激烈,那一年村民就越添丁发财。此俗至解放后停止。[76]

  三、占卜

  从正月初二至十四日,各地多有占卜的活动,如有正月上旬的占岁、全国都十分流行的卜紫姑、主要流行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卜流花等等。

  ()正月上旬占岁

  以初一到初十的阴晴寒暖来占卜一年中谷、人、畜是否兴旺,是全国范围内都较为流行的做法,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哪一日是什么日并不完全一样。比如东北一般相传为一日为鸡、二日为鸭,三日为猫,四日为狗,五日为猪,六日为羊,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九日为果,十日为菜。在湖北黄陂,则有这样的谚诀: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河南林县的谚诀是:一鸡二犬三牛四马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但大致都认为若是当天天晴,就主收,阴则否。在湖北黄陂,一般是看初一到初十这十天的阴晴,来占测一年的事物,其谚诀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若是当天天晴,就主收,阴则否。在河南林县,也有类似的做法,其谚诀是:一鸡二犬三牛四马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不过,也有在一日至八日,候阴晴以占灾祥的,河南安阳即是如此。

  也有捏面灯或以其他方式占岁的。如在山西武乡,以谷面为盏形,凡十二盏以按十二月,闰月年作十三盏,以次列置笼内;候蒸熟时,视第几盏内有水,则为第几月有雨,无则主旱,多则主涝。”[77]又在浙江诸暨县,十二向晨,于社庙前集众架木,高五六尺,上插小彩旗,谓之竖斛斗’”用以占卜年成的丰歉。到十六日早晨拆除,叫做落斛。又在浙江宁波,渔人看正月十四日晚的阴晴来占本年乌贼的多少,所谓正月十四夜暗,乌贼爬上岸;正月十四夜亮,乌贼装装样

  ()卜紫姑

  卜紫姑,又称邀紫姑或邀厕姑,据说紫姑神本是山东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娘,嫁给寿阳李景作妾,因不容于李景妻,而吊死于厕中,后人以为神,妇女多作其形,邀其占卜吉凶。卜紫姑的习俗全国都十分普遍,只是时间略有不同,或正月十六,或正月十五,或此前的某一天,形式也因地而异。多数是用炊具扎制成人形骨架,用木、葫芦饭勺或笊篱为头,画上眉眼,戴上花,披上女子衣服。到夜间由众女子带到厕边或栏边烧纸请神。神来时,所做神偶就会有所动作,众女子即乞愿,或问婚姻,或问蚕事,以紫姑是否点头来定吉凶。

  在山东莒县、安徽桐城,都是正月初七日有卜紫姑事。在四川三台,是初九日晚上,妇女、小孩请紫姑神或猛虎神。

  据辽宁《锦西县志》载:十一日为请紫姑日。小儿女以新勺或笠架扎装束如小女子形,击太平鼓,绕行井堰、粪际,回室秤之,如重即云紫姑来,则列供具香,两人扶拽之。有卜年景休咎者,以紫姑叩头多少定之。”[78]而海城则在十三日。这天,乡村妇女多用香烛、茶酒,夜请天仙或紫姑,问休咎丰歉。妇女二人,各用三箸三双,祝曰:姑姑灵,姑姑圣,筷子姑姑有灵应。然后问事,是则点首应之,否则不动。或有用笊篱者。”[79]又《义县志》载:十三日以前,乡村妇女用香烛、茶酒夜请天仙(俗谓包仙人哥’),或紫姑(俗谓请姑姑’),问吉凶、休咎、丰歉。妇或女二人各各()用筷子三只,谓曰:姑姑灵,姑姑圣,筷子姑姑有灵应。’”[80]在浙江定海县,正月十四日夜里,妇女在家邀厕姑,来占卜丰歉吉凶及杂事。具体做法是:以箸一插溲箕前,围绉帕于箕缘,二童舁之至厕,口中祝告,稍候而返。案上设香烛、果饵,布米于上,二童左右各以指悬,掀之,随箕自动,动则曰姑至矣。卜竣,送神回。”[81]

  我国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类似于邀厕姑的做法。比如山东招远、黄县一带有请簸箕姑娘的习俗。正月间(不定哪一日),未嫁少女相约几人,拿一簸箕,上放一碗水,一杆秤、一面镜子,众人用指顶起簸箕,口中念道:正月初一(或二日、三日等)百草灵,我请簸箕姑娘来算命。清是水,明似镜,戥子不灵问到秤,问一问婚姻动不动?”谁问谁就念一遍。如果水碗跳动,即表示可以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又浙江嘉兴,三日为小年朝。这天儿童妇女在夜里将炉夹子插到灰上请来灰七姑,或用饭箕从灶上请下灶神第七妹,来占卜吉凶。安徽蒙城县,七日,各家女子鸣锣鼓邀天仙,或问时岁吉凶。

  ()卜流花

  卜流花也叫卜流爆孛娄卜流年等,该习俗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一带,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进行,即家人拿着糯谷或珍珠米(通常一人一颗),投到锅中爆成花,以花开大小占卜一年内的吉凶。据1961年《上海史料丛编》本《外冈志》:十三日,爆糯谷于釜,名曰爆孛娄,以卜一岁休咎;又名卜流,卜一岁之流年也。谚云:十三炒,十四爆,十五夜里嗒嗒咬。又炒豆米食之。”[82]

  在浙江诸暨县,也有类似的习俗,不过时间在元宵节,当地叫做孛罗花谷蒡,用以供奉灶神,并占卜蚕事,俗以为翻白多者吉利。

  四、祭神、敬祖:

  在全国范围内,元宵节前祭祀神灵和祖宗是极其普遍的事情,只是各地祭祀的日子和方式不同。

  先说祭祖。祭祖多在家中供设供品进行祭祀,如在浙江德清县,初三日为小年朝,上午祀祖先遗像,并行春祭。贵州麻江,初二或初三日,烹菜肴祭祀祖先,叫做煮生。广西来宾则、在初七日这天天明,摆上茶果祭拜先人。在浙江定海县,十三日,将除夕夜悬挂初五日摘下的历代祖先画像再次悬挂于厅堂,并加以祭祀,直到十八日。但也不尽然,不少地方也上坟祭祀。如在河北固安,初二日,每家都要到祖坟上焚纸钱,行四拜礼。在河北枣强,初二日上坟,俗名送爷娘。在河南,初三日亦有墓祭习俗。

  至于祭神,各地祭祀的日子和方式也大不相同,辽宁《海城县志》:由初一迄初五日,所供诸神位前,香烬即续,谓之长香,过此则朝、午、餐三次焚香。”[83]在广东高要,二日,祀先祈神,叫开年。六日悬花灯于社坛与祖祠,叫开灯。设宴聚饮,叫灯酒

  在台湾,初四日为接神节。这天,说灶君和其他神灵都要从天上回来,所以,家家备祭品供奉,虔诚地迎接他们的到来。

  不仅如此,各地所祭神灵也有很大差别。财神是许多地方祭祀的对象。《吉林通志》:“(正月)二日黎明,商户祀财神,燃鞭爆。院中建席棚祀天地、神祗,前植松树二株,或四,或六不等,皆高丈余,上贴桃符,张设灯彩。”[84]据《天津通志》,初二日之晨,居民、商店,均祀财神,焚香放炮,以羊、鸡、鱼供之,曰三牲。又燃火于酒杯中,以供神,燃尽,奉财神码(以纸绘神像曰神码)出庭,置松、柏枝于芝麻秸之上,加黄钱、阡张、元宝而焚之。”[85]广西融县也是初二日祀财神。在贵州毕节,初二日祀财神,俗名打牙祭。在平坝,叫敬财神。二日午前,燃香烛,设清酒,宰一只鸡供龛前。然后行跪拜礼,点燃鞭炮。商家最重此俗,爆竹格外多,而且根据宰鸡时鸡血的颜色,来判断本年的财源如何。这天开始汲水,叫做进财

  除了财神外,还有其他一些神灵,如灶神、土地、火神以及一些地方神灵等。在浙江归安县,初三日为小岁朝,以灶神供设灶上神龛内,曰安灶,并祀土地。在江苏连云港,以正月初六为盐生日,盐民于是日祭盐婆婆。在陕西宜川,初七日晚上敬灶神。

  在山东邹县,初七日这天祭祀火神,举烛,同社毕至,曰守驾”[86]在山东单县,对于火神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黄昏时,城中每街为一会,会扎一五彩楼,中供火帝真君,抬之而行,家出一人手执笼灯,或红或白,上书街名,或用绿竹挑之,间以火龙、竹马、鬼会、高翘()等事。四乡观者,人相枕压。鼓乐喧天,花炮满地。至阜财门外真君庙中焚彩楼,拈香叩头。叫做送火神。农村与此相似,每庄搭一神棚,送至南方路口而止。在山东曹县桃园集,从正月初五到初七日有花供会,届时,当地乡民搭神棚,挂神像,用白面、鸡蛋、萝卜等雕刻或捏塑成人物、动物、建筑物及瓜果花卉等花样众多的供品,祭祀火神。由于供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吸引了周围的乡民前来围观。由于人太多,观看花供时不能驻足,遂形成了桃源集的花供——走着瞧的歇后语。[87]

  在河南获嘉、河北邯郸等地则初八日祭祀火神。或赛会,或燃放烟火祭神,非常热闹。

  在江苏吴县,这天,官府要到吉祥庵祭祀刘猛将神,而普通人家开始在灶前悬挂莲灯。一直到十八日才落。在台湾彰化,十三日为关帝爷生,关帝即关云长。每逢此日,除有关庙宇举行祭典外,工商业者也都备办供品致祭,并于傍晚设宴招待员工聚饮,希望员工能够效法关帝爷的美德。在河南阳武,十三日要炒茶面、蒸大馍敬神,并蒸枣巷布袋,说是庄稼人吃了添力气。又蒸刺猬、长虫,第二天将刺猬头向内埋到囤中,说是能使粮食丰收。这天为杨公忌,诸事不宜。在河北邯郸,十四日为井龙王生日,这天人们要给井龙王烧香,求得这年井水盛旺甘甜。

  除了上述祭神活动外,一些地方还有迎神、抬神的的活动。比如在海南,初八日,城市迎神,男女化装,乘坐在马上,后面跟随着木偶、神像等,环游一周,叫做装军。在山西陵川县,上元前二日,自西溪迎二仙真人入城,鼓吹导行,各设香供于门,晚驻太清观行宫。其顶香、炷香者凡一、二时,妇人则以所簪花簪神鬓,已复取簪之,以邀神惠。远迩喧阗社火,至二十日,送二仙归西溪。谓之春祈”[88]又在福建霞浦,元宵节前二日,东社迎城隍神出巡四城,俗称迎龙袍。各社赠台阁古事并鬼脸八将七八队,尤怪者扈驾有阴阳二将,俗称七爷、八爷,约十余队。七爷高与檐齐,面长而白,服色同之,眼微垂,舌吐出二三寸许,形如吊鬼;八爷身长不及半,头绝巨,面黑与服色同,口大张作狞笑状。上年两将手执牌链,今改执巾扇。像皆头木身竹,而虚其腹,人入其中而舞蹈之,高者缓步,矮者快跪(),沿途摇摆作势,山僻妇孺骤见之辄惊避。又,祈福者散发披枷,至四五百人,俗称还枷愿”[89]

  在广东潮州的河婆乡,每年正月初四都要抬三山神出游。女人们会在三山神经过的路上都放上稻草,请三山神踏过,然后拿回家中放到猪圈中,据说猪睡在草上就会日大千斤,夜大万两。又游过神,会烧掉许多纸锭,将纸锭的灰放到鸡窝里,鸡就不容易生病。

  五、送神

  我国许多地方的民众都会在年前请各种神灵及去世的祖先(的魂灵)来家过年,而过年后,就要送他们归去,叫做送神,送祖宗归去也叫送家堂、送家亲等。送神时间各地不一。有在元宵节前的,也有元宵节后,还有在元宵节当天的。辽宁《安东县志》载:初二日,黄昏时就先祖位前焚香楮,奠酒叩拜,遂撤供馔,鸣爆竹,谓之送神。亦有夜半及三日黎明送神者。”[90]《吉林新志》:三日,送神。是夕,家长率家属在宗谱前焚香纸叩拜后,谓祖宗曰:老爹!老母!过完年啦!回去罢!过年再来家罢!’语毕,提灯携纸、酒出至屯西十字路口,焚纸叩拜而返,是曰送神。盖送祖宗还墓也。”[91]在黑龙江安达县,初二送神。二日薄暮时,焚香楮,送祖先归去,曰送神;亦煮饺子,名曰送神饺子”[92]安徽宿松县,三日、四日,要送走祖先,士民各就本业”[93]。在甘肃静宁,三日,撤祖先奠,夜间在门外烧香、酹酒,叫做送家亲。吉林梨树县,在初五晚间,焚香奠酒,敬礼跪拜,名曰送神”[94]在山东临清,也是初五送家堂。天还未亮,人们就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就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再焚香纸叩头,喊着:爷爷奶奶,到家了!”在东北,多是初六日送神。据《关东岁时风俗论》[95],初六一大早,油盐店、干果店及绸缎店的掌柜们就带着伙计向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上香嗑头,然后将神码、香根等请到当街,放在芝麻秆、松木枝架上焚烧,叫做送神。送神亦有在元宵节当日或节后的。

  六、老鼠娶亲

  老鼠娶亲或鼠婚俗信,是一种主要以敬鼠、媚鼠为手段,以禳鼠害以求平安为目的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流行相当广泛,尤其在我国东南沿海、中南、华北等农业区以及西北等鼠患严重的地区更加盛行。但是各地举行的日子并不完全相同,主要集中在腊月二十三到来年的二月二之间。

  在山东莒县,初二晚要早睡觉,因为这天是当地老鼠娶媳妇的日子,儿童看见了不吉利。在台湾基隆,俗信初三晚上老鼠娶亲,故而要在家中撒上盐、米之类,叫做老鼠分钱,并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防碍老鼠的亲事。在安徽桐城,七日晚要把米和花放在妇女的旧鞋子中以嫁鼠。在安徽宁国县,也是初七夜里将糕饵簪花等物放到黑暗处,叫做遣鼠嫁,俗信若嫁出去,当年一年里,物什都不会被老鼠咬破。

  山西、陕西、内蒙古一带多以正月初十日为老鼠娶亲的日子。如山西左云县,初十日各家于米缸面瓮下烧香燃灯,谓之照鼠耗’”[96]平遥,初十日以面饼置墙根,名曰老鼠嫁女’”[97]沁源,初十日夜,俗传鼠娶妇,设灯于屋隅墙角,并焚香楮。武乡初十日,俗云鼠娶妇。用谷面作蒸食,名曰十子团,夜则置诸壁缝土穴,以饷之。在内蒙古归绥,初十日,也要等夜深人静时,于暗处燃灯设祭,叫做鼠娶妇。据内蒙古《丰镇厅志》:初十日,名十指。忌凿炭,忌针黹。至晚,逐家在室暗处点灯焚香,俗名鼠娶妇”[98]在陕西渭南,十日,叫鼠嫁。十一日,夜不张灯,十二日,厨不动刀,称为鼠忌。在陕西米脂,初十日老鼠嫁女,晚上,人家一般将食物撒到屋角,叫做为老鼠撒路

  在河北一些地方,十二日,俗称鼠娶妇。这天,民间忌用剪。有些人则扮演老鼠娶亲,鼓吹亲迎,游行娱乐。在陕西宜川,亦以十二日为老鼠嫁女节,晚间小孩子聚集在石磨旁边,听老鼠嫁女。

  也有正月十四日嫁鼠的,比如四川内江即如此,这天妇女多不事女红。

  除了嫁鼠以外,一些地方还有其他的驱虫习俗,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山西《保德州志》,六日爆豆,云逐蝇”[99]。又如在安徽桐城,七日晚将盐撒入火笼中,令其噼啪作响,叫做炒杂虫。并以竹篙驱赶鼠狼。

  七、开业

  春节过后,士农工商学都就要陆陆续续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无论是清季、民国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的公职人员和学生春节都要放假,假期期满,就要开始工作和学习。而其他人等则往往依照各地传统的习俗规则行事,或元宵节前,或元宵节后,没有一定之规。在贵州独山、四川合江等地,初三日在门外焚香宰牲,叫做烧财门纸,俗话说:初三烧了门前纸,各人出去寻生理。在贵阳,过了初九,商店就在门前贴上开张鸿发的红纸条而开始继续营业了。

  在各种开业中,商人开市往往有隆重的仪式,尤令人注目。

  在南方,商人开市多于初五日进行。这在浙江定海县,叫做开假。在台湾基隆,五日,俗称为隔开。这天,商店开市,街头悬挂灯彩,锣鼓喧闹,到处爆竹声,一切恢复正常。北方商家开市则多选择初六日。吉林《铁岭县志》载:初六日,农家即于是日工作,工商各户亦于是日开始营业。市廛商号当黎明时,执事者各率其柜伙在财神位前焚香行礼,燃放鞭炮,曰开市。旋衣冠齐楚,至各商号,互相致贺曰开市大吉。”[100]在北京,初六日俗称小开市,是一般店铺开业的日子。这天早上要先送神,燃放鞭炮,表示年禧结束。在鞭炮声中,伙计们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屋里屋外响成一片,叫做响响当当,大吉大利,在热烈的气氛中,店铺打开护窗板,露出早已贴好的开市大喜,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

  但是在一些地方,初六日开市并非意味着全面营业,比如在锦县,虽然这天也要启市门,互相拜贺,但拜贺之后,各商号仍然闭关休息,直到正月十七才恢复正常。又也往往只是开市二三个小时。在黑龙江宾县,亦是初六日开市,但在十五之前,都只营业半天。

  在开市之前或开市当天,还要确定下伙计的去留,这在全国都相当普遍。在辽宁锦西,初六日这天定柜伙去留,叫做拨劳金。在吉林桦甸,一些商家要设功成宴,以定用人之去留及劳薪之多少。在北京,当家的往往在开市前的初四、初五日设宴,叫做说官话。这顿晚宴十分丰盛,有酒有菜,酒后照例是吃包子。席间,当家的首先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吃过几口酒菜后,便要宣布新的一年人事安排。如果要辞退伙计,等包子端上来后,当家的就亲自给他夹一个包子,所以这顿饭又俗名吃滚蛋包子。在江苏苏州,初五日开市,只营业半天。开市前,商家和伙计要先拜财神。如果不让哪一个伙计拜财神,就意味着他被辞退了。

  八、初五

  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正月初五日往往被称作破五五穷日五忙日。也有呼之为隔开的,如台湾基隆,五日就俗称隔开,意味新正至此结束,要撤除供神、祖的年糕、春饭、柑塔、甜料等。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初五日的习俗主要有:

  ()送穷

  这一天,在许多地方都有送穷的做法,只是具体仪式和称呼有所不同。在河北藁城,早晨放纸炮,叫做送穷。而在赵州,扫除秽土置于门外,叫做送穷。在河北张北,各家用纸制造妇人,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中,送到门外,点燃鞭炮炸开,称做送五穷。在万全,俗同张北,并有儿童在街上大声唱道:五穷媳妇五穷排,家家门上送出来,不管秃子、瞎子送出一个来。在河北邯郸,要在当天早晨天未明时以箩头盛煤碴少许送村外,回时换为黄土,名曰送穷土,取富土”[101]在河北武安,早起将香灰抛到大路上,叫做送穷土。在河北怀来县,初四日晚,扫室内卧席下土,室女剪纸缚秸,作妇人状,手握小帚,肩负纸袋,内盛糇粮,置箕内,曰扫晴娘,又曰五穷娘。昧爽有沿门呼者,送出五穷媳妇来,则启门送出去;人拾得则焚,灰于播种时和籽内,谓可免鸟雀弹食,或不焚,逢阴雨悬之檐端,可扫翳祈晴。”[102]在河北广宗县,破五日,要用芝麻秸插粪堆中,并燃放爆竹,叫做打粪堆。在山西大同,这天黎明时,各家要洒扫庭院,并将垃圾送到门外。另外剪彩纸为人,在街头相互更换,叫做送穷妇。在山西马邑县,则以彩纸剪作裙衫,装女子形,于更送之街头,曰送穷媳妇出门’”[103]在翼城县,夙兴,取炉灰少许于筐,剪楮人五,送至门外,焚香、放花爆而还,名曰掐五鬼”[104]在河南林县,这天早晨,家家将一些柴灰送到十字路口,叫做送穷灰。在四川三台,初五日,家家将扫除的垃圾,抬到僻静处埋掉,叫做送穷。在甘肃天水,初五这天早上,把初一到初五积存的垃圾盛在竹编的簸箕里,低下头,弯着腰,揣着簸箕从房内退到大门口,退的目的主要是挡住迎面来的风,以免将垃圾吹下来。如果掉下一点,就要顺到原地,重新回到大门口,然后转身不能回头,一口气跑到倒垃圾的地方,簸箕不能拿回家,要和垃圾一起烧掉,意思是烧掉了五穷,今年家里一定会富裕。而这天,人们烧了五穷还不放心,中午要吃玉米面做的稠糊(当地人称为散饭),意思是用稠糊把五穷糊住。[105]

  在我国东南一些地区,也有送穷的习俗,但往往不在初五日,而在初三日。送穷的内容也不相同。在江西南昌,三日,女婿不去岳家,叫做送穷。据民国六年(1917)江西《盐乘》,初三日早晨,各家打扫庭院,然后点着鞭炮、敲打锣鼓送到水边,叫做送穷。在台湾苗栗,初三日叫做穷鬼日。这天清早,妇女起身,洒扫庭除,将尘埃废物等扔在三岔路口,焚香祝祷一番,并将一些饭团扔在地上后,才回家中盥洗,做早饭,叫做送穷鬼。在广东始兴,初三日叫穷鬼日,忌出行。在广东清远,初三日扫地,叫做送穷。又福建建宁送穷,将秽土投入水中即可。亦有初四日送五穷的,如宁夏平罗,四日,将炽炭、铁投入醋盆,倒在门前,叫做送五穷,又叫打醋坛

  ()接路头

  在南方一些地区,比如上海、江苏、浙江、河南的南部,初五日,往往被视为财神生日或五路财神生日,人们在这天或前夕习惯接财神,也叫接路头。如《上海县志》载:五日,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曰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曰财神酒”[106]另据1961年《上海史料丛编》《外冈志》:初五日祀五路,谓之烧利市,以祈一岁之生财。”[107]在江苏苏州,接路头时,要在客堂正中挂上财神画轴,前面放酒盅五只、筷子五双,以及五干五湿的供品,此外,还要加四碗四碟,中间三牲盘:金鸡两只、五花肋肉一方,活鲢、鲳鱼各一条。鸡要缚成元宝状,口衔青葱;鱼上压一把菜刀。又一盘盛猪肠一大五小、猪蹄一只、鸡蛋五枚、猪血两方。另备水盆一只,养活鲤鱼一条,祭后放生。在相城,各商家于初五左右开市,祭祀财神,并招人饮酒,叫接路头。这天,乞丐也来凑趣,以纸扎狮子作跳舞状,向各店乞钱。叫掉狮子

  在浙江杭县,这天也要接路头。在浙江嘉兴,初五早起虔诚供神,叫做乞利市

  ()饮食

  这天各地都有比较固定的饮食习惯,北方多吃普遍吃水饺或面条,民国二十三年的《奉天通志》载:初五日,俗呼为破五,皆食面饺,曰捏破”[108]又《海城县志》:初五日,俗称破五。家家食蒸饺,曰捏破五在山西翼城,这天一定要煮刀切面吃,叫做切五鬼。山东还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胶东一带的商家吃水饺有讲究,这天的水饺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啦!”以此图吉利。而且吃水饺以大蒜做调料时,不许说吃蒜,要说吃义合菜

  江苏徐州,这天要吃大角子,即元宝状的大包子。多为素馅,将上年的干菜、萝卜缨子等,配上粉丝、香干丝等做成馅,也有用豆沙或白糖做馅的。山东莒县,这天要吃蒸糕。在陕西宜川,破五忌出门,所谓破五出门,一生受穷。这天中午吃馄饨,叫做填穷,这天一定要吃饱,意味着一生不挨饿。

  ()禁忌:

  在北方的许多地区,破五这天禁忌颇多,这天忌出行及会见亲友。在陕西宜川,破五出门,一生受穷。在河北新河,这天忌到岳家拜年,谚所谓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但在山东潍县,这天人们往往互相探望,宴请欢会。在邹县亦是如此,农夫置酒相召,曰五忙’”[109]

  这天,许多地方禁忌妇女动针线。在山西翼城,这天妇女不做针线,恐怕刺了五鬼眼。在山东临沂、邹县则认为若却动针线会招蝎子、蚰蜒。但在另外一些地方,这天则要开箱柜、试剪刀。辽宁兴城即是如此。

  ()其他

  在福建仙游,有正月初五做大岁的习俗。相传明朝时,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各地,仙游惨遭倭劫,大岁”(即年)做不成,便将大岁移至初五日补做,依照除夕一样,全家大小欢聚一起,吃着线面,菠菜,桌上烧着柴火,大人发给小孩压岁钱,彻夜守岁。莆田则在初四日做大岁

  九、人日

  全国各地普遍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这天人们比较注重饮食、剪彩胜,也有若干禁忌及占卜等其他一些活动。

  ()饮食

  据南北朝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这种煮菜羹及类似的做法在二十世纪还有许多地方流行。如在广东海丰,这天早上,要吃用菠菜、芹菜、茴香、蒜等七样蔬菜合烹的七样菜,在台湾高雄,有类似的习俗。妇女采七种蔬菜共煮而食,认为可以招财致富。又说吃芹菜可以令妇女勤奋,食葱可令妇女聪明,吃蒜则会精打细算。在广东赤溪,初七日,妇女采摘蔬菜煮食,并有年糕、米饼、花生等,请女伴共用,叫做饮菜茶”。在江西雩都县,人日时,要采时令蔬菜和米一起煮羹,让新出嫁的女子食用。在山东莒县,这天采七种野菜,和豆末一起煮而食之,叫做人七菜。在福建福州,初七则必吃红枣、桂元干等七种干果煮成的甜汤,叫做七宝羹,可视为七菜羹的变异。

  因为是七日是人生日,所以许多地方吃糕及面条,以求食者寿高福长。如山东黄县、招远等地午饭就吃面条,江苏武进午饭就吃煎糕。黑龙江《安达县志》也载当地民间多于是日煮食面条,取长寿意也。”[110]

  又在河北承德,人日,往往做煎饼食于庭中,叫做熏天。在江苏相城,七日这天,男吞豆七枚,女吞豆十四枚,以避瘟疫,叫做赤小豆。在浙江归安县,家家食大粉团,叫做人口团。在云南镇雄,初七日要吃盐菜稀饭,叫上七汤,俗谓:吃了上七汤,各人寻良方。

  ()剪彩胜

  据《荆楚岁时记》,人日节这天,人们用彩绸或金、银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或帽子上,也有的用做人形发饰,叫做人胜,作为礼物馈赠,取人入新年,形象更新之义。这一做法也有流传。如晋南地区习惯用彩色丝线和绫绸制作首饰,叫做彩胜。在屯留县,人们还互相赠送。在浙江诸暨,妇女竞剪彩,或用红线缠树以催花,谓之挂红”[111]也是荆楚遗风。

  ()禁忌

  许多地方在人日都有所禁忌,比如在山西,女子忌用针、不纺线、不磨刀、不吃米。在江苏一些地方,认为七日是不祥之日,这天不出门,不拜年,在家吃米团子以保太平。阜宁等地称人日为针七日,妇女不做针线活。山东临清、济南等地也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在安徽,这天吃饭忌喝汤,俗信若喝汤,外出时就会碰上下雨。

  ()其他

  在人日也多有占卜的做法。据说这天天气清朗人无病,阴霾风雪有灾祲。又山东寿光一带这天会树消息,削三寸木片,以轴贯之,联以丝车,剪彩为络线娘,悬之高竿,以验风占岁。据民国十六年(1927)《瓜洲续志》,当地晚看新月穿星,有上角多风雨,下角井底干,弦口刀兵动,背后是荒年之说。又有紫姑卜等。

  此外,不同地方在七日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福建顺昌以初七日为尿桶生日,从这天起农家方可挑粪上山下田。中午回来洗净尿桶要吃粉干、圆蛋等表示吉利。福州则盛行灯市和送灯之俗。山西临县的民众则在各自门前煨糠堆,地内亦煨之,俗名炙地。在甘肃灵台,这天家家门前挂灯球,叫做招魂。在宁夏平罗,七日打击铜器并大声喊叫,叫做招魂。又在广西来宾,人日很受城里人重视。前一日晚上,必要洒扫庭院。这天天明,要摆上茶果祭拜先人。禁讳也颇多,与正月初一一样。中午,则设宴请亲戚朋友前来聚饮。还有一些地方在这天嫁鼠,兹不赘述。

  十、初八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初八日的称呼也不相同,或叫顺星日祭星日八仙日,或叫转八日,不一而足。

  据《天津志略》,初八日为顺星日,薄暮,祭星神,供元宵(即汤圆,亦有兼供面饺者)”[112]在河北万全,初八日为祭星日。这天晚上,各处以绵纸拈成花形,蘸以麻油明之,共百零八支,焚香祝之,谓之祭星。举行地点多在各处之玉皇阁或真武庙。”[113]在山西大同,则视八日为八仙日,这天要祭祀星辰,并且家家对僧道进行布施,而各庙僧道有回以果饼者,有留之吃斋者,则视布施之多少为差。”[114]在山西左云县,初八日,各家燃灯七盏于天地神前,烧香焚表,谓之八仙”[115]在山西武乡县,初八日祭星,煮粟作饼灯九盏、茶九杯奠之。在内蒙古归绥县,初八曰八仙节。晚上,点燃七盏灯,向空中跪拜,叫做顺心

  山东南部一带多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这天沂水家家户户都吃面条,所谓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取意新的一年里谷物丰收。而沂南则忌转,凡能转的工具如磨、纺车等一律停转。在甘肃天水,则以八日为暖寿日,这天吃长面为寿面。

  我国一些地方也在初八日进行占卜。在河北隆平,初八日午间立丈竿量日影:过竿大水;九尺平和;七八尺多雨水,四五尺风损田禾;一二尺旱。”[116]上海宝山,在八日黄昏时分,看参星以占当年雨水多少。在四川温江,初八、九日,城乡都竖起二丈多高的灯竿,悬挂33盏灯,也有悬5盏或7盏的。田间的灯,叫做五谷灯。又有人家在自己家中竖竿挂灯,叫做天灯。四川合江有类似的习俗,初八日夜,叫做上九。这天,城乡寺观都竖灯杆,高可数丈,上悬挂花灯。灯三十六盏的,叫做满树灯,九盏的,叫做九皇,三盏的叫做三官。并且以灯的明暗来占卜年成的丰歉。贵州遵义,也有类似的习俗。

  十一、初九

  在北京通县,正月初九日及十九日,士民争往城西留台尖登高,谓之逛燕九”[117]而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如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多以初九日为玉皇诞辰,并有一些祭祀活动。

  福建视初九日为玉皇上帝诞,人家往往在初八日晚间就进行庆祝。在贵州开阳,也初八就开始祭祀了:

  先一夕,私家复陈供果,焚香烛于堂中,更于大门之中,以斗盛黍谷之类,插小烛四十九枝于其上,而陈于阶,望空展拜,曰上九。亦既供奉于家矣。有复不辞跋涉,而更赴洋水之玉皇观顶礼者,曰燃烛[118]

  在台湾,也将初九视为玉皇大帝圣诞,或称为天公生日。因为天公是神之至尊者,所以这天,大家小户都要祭神演剧,争相庆祝。另当地相传当日有风暴则一年之中风调雨顺,叫做天公暴,否则则气候反常,渔人便不敢随便出海。

  在四川内江,这天,市民搭彩棚,点玉皇灯,一直持续到十六日。在贵州平坝,这天白天出灯,叫做亮龙。组织龙灯的人,雇纸扎工扎成虾、鱼、圆宝、节节龙等各种灯彩,让人拿着。一般牌灯在前,其次虾鱼,再次为圆宝和节节龙。圆宝前有锣鼓。初九这天白天亮龙,以后改到晚间。通常组织者要准备一种灯帖,沿家散发,接受者表示接龙,龙即至其家。耍时,主家预备花炮,等龙头朝参神龛后,就退到院中或街中,牌灯等散于四周,于是院中或街中花炮齐放、锣鼓齐鸣,圆宝前进,节节龙尾随其后,做出种种姿势,大约持续半个小时。如此,每夜耍几家。主家给予一定报酬,多是一段红布,或一些灯油补助费。耍龙后,主家以为一切晦气都随之而去。若接龙,必须连续接三年。又有花灯,也出现了初九以后。其做法与龙灯相似。一般是提灯在前,次为牌灯,再次为一男一女(均为男扮),穿着新衣,手中拿扇。也是先散发灯帖,有接受的,就到谁家向神龛或主人作一揖,然后开始演唱。男呼女为干妹,女呼男为情哥,往复唱和。过后,接受之家,以为一切晦气随之散去。而装扮男女的人,也认为当年会得到神的庇佑。有些人因为疾病或其他灾害而装扮一年或三年的。主家一般给两段红布,挂在男女的肩上,或者给些灯油费,或者款待以糕点。

  在四川合川,初九日,男女备香烛,到纯阳山祭祀吕祖,叫做登高

  十二、石头生日

  在我国一些地方,如山东、山西、河南一带,传说正月初十日是石头生日,又称石不动。这天不准搬动石头及石头器物,并祭祀碾神、磨神、泰山石敢当等。山西旧俗,除夕要在石器上贴春联,十日前都不准使用。又在鲁西南一带,有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人们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就预示着当年粮食大丰收。

  在河北藁城,初十日儿童收敛敝帚等物,门外焚烧,俗谓烧十字火,可却百病。”[119]在河北武安,十日,俗称十不动。这一天,忌劳作,男女以斗牌为戏。又晋南地区,叫正月初十日为实子日,用面蒸成农作物禾穗形状,祈祝年丰。

  十三、伏羲诞辰日

  甘肃天水一带,称伏羲为人宗爷,以正月十四日为人宗爷诞辰日,这天要举行祭祀活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内古柏树上,贴满了小小的红纸人。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在的美好生活。之后进行朝拜,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祭祀后,供品要分给朝拜者,意为祖先赐给了食物。

  注释:

  [1]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载《中国文化研究》,1996()

  [2]王娟:《中国的春节》,见《中华文化讲座丛书》,第2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徐华龙:《春节源于鬼节考》,载《浙江学刊》,1997(3)

  [4]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3~4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宗懔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6]熊寒江:《闽西客家正月节令习俗考略》,载陈国强主编:《闽台岁时节日风俗》,23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7]林曦:《台湾与闽南春节习俗的比较》,载陈国强主编:《闽台岁时节日风俗》,111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8]林曦:《台湾与闽南春节习俗的比较》,载陈国强主编:《闽台岁时节日风俗》,109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32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55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1]转引自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2]顾承甫:《沪上岁时风俗》,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3]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121~12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29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15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25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7]转引自林曦:《台湾与闽南春节习俗的比较》,载陈国强主编:《闽台岁时节日风俗》,108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1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32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9]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72页,3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44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2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3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22]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2页,1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3]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2页,3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4]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2页,7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3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2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5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2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59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2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35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29]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1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12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139

  [3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18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3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6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3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268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3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585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35]张文涛:《邯郸民俗录存》,156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3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6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3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9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38]邱水才:《漳平市畲族春节习俗》,载陈国强主编:《闽台岁时节日风俗》,289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3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7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4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320页,32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4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34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4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67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4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11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44]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4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33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4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32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4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44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4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47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4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53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5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22422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5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5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69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5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22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54]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37~4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5]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76~7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6]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88~9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7]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消闲娱乐》,载《民俗研究》,83页,2001(2)

  [58]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4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9]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136~13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6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16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61]娄子匡:《新年风俗志》(影印本)4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62]转引自卞僧慧、濮文起辑:《老天津的年节风俗》,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63]参见史兆利:《天水南部民间的春节风俗》,载《民俗研究》,42-45页,1991(2)

  [6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55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6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71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6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11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6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46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6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45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6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101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7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41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71]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福建诏安,市肆到正月初二就执业如故了。

  [7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5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7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83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7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41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7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2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76]叶沃韩、张磊:《宗教信仰·掷石头架》,载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847页,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

  [7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63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7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23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7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7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8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20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8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812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8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62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8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7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8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25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8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5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8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292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87]张勃、侯仰军:《曹县花供会及其渊源初探》,载《民俗研究》,81-99页,2003(4)

  [8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63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8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278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9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16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9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268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9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46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9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969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9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35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95]施立学:《关东岁时风俗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9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55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9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58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9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76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9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56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0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11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0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43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0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14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0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55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0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64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05]参见史兆利:《天水南部民间的春节风俗》,载《民俗研究》,42-45页,1991(2)

  [10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0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62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0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2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0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292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1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46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1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831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1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5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1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20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1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548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1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55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1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48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1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3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1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51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1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10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本文摘自《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卷》,二人合著,第一作者;200712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为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责任编辑:老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