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m7和弦:数理思辨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4:59

    思辨能力的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在这里,仅从思考对象的层面,区分出数理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的思辨能力这两种类型,让我们来共同认识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数理的思辨与人文的思辨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

 

      为了辨析数理的思辨和人文的思辨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让我们来看“勾345”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命题,前者陈述的是一条数理的几何定理,后者陈述的是一条人文的价值标准。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条几何定理。对这条几何定理进行思考辨析,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勾34,弦就一定是5吗?果真如此,用加法各边分别增加等量的长度,如“勾456”能否成立?显然不能成立;再用乘法分别增加等量的倍数看看能否成立?比如,勾6810,结果发现:用加法不成立,用乘法成立。再经过一系列复杂深入的分析,人们发现了“勾的平方加股的平方等于弦的平方”这样的规律性。发现这一规律性,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另一半的任务是对这种规律性做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只有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才能打消人们对它可能产生的疑虑,成为一条无可争议的数学定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到如今我们仍然称它为猜想,而不称它为定理,就是因为它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

 

      由此可见,数理的思辨有如下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对数理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是一个由已知求未知的思考过程。其二,在思考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确证结论的证明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三,经过严密的思考而确证的结论具有无可争议的性质。

 

      其次,让我们再来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人文性问题。一提到这个问题,青少年朋友们的第一感觉可能是: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不顺耳!藏在这种感觉之中的潜在理由可能是:这种陈腐的价值观念早就过时了,还提它干什么!更深一层的理由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独生子女,男女的出生比率大约按11算,照这个伦理原则,我们的父母会有一半成为不孝之大者,这不是太荒唐了吗!如果征求朋友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至少会有一半以上的人可能会说:在现代社会,如果有谁还坚持这样的伦理观念,简直就是愚昧!可是,这话如果让超生的父母们听到了,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可能会说:你们这些城里人生病了,医药费有地方报销,老了有退休金,我们不指望自己的儿子,又能指望谁呢?而对于一位连续四胎生女儿、罚款数额足够支付夫妻二人养老保险费的妈妈来说,她可能会说:爷爷盼孙子、老子盼儿子都盼红了眼,我要是不生个儿子,在这个家就永远抬不起头来。正因为坚持这些看法的人为数众多,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挑战性。

 

      从上述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人文的思辨也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得出像“2+2=4”这样公认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思考的结论,也就是所主张的观点,通常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其二,在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的过程中,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维护这一观点的主要说理方式。其三,思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