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领取2t:开国大典----油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51:04
《开国大典》——被阉割的油画
2010-10-03 19:46 编辑 删除

第一转帖:曹长来 累计转帖:1次 累计浏览:2次评论(0)

   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原作高233cm,长400cm。作者是中央美院知名教授董希文,1952年受国博委托作画,两个月后完成,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1952年的原作


  在这幅画中,时年37岁的董希文有两个创造性的突破:

  第一个是草图上除毛泽东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面则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似乎有失平衡。美术界的同行们对董希文大胆的构图设想感到奇特并表示赞赏,认为第一个突破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

  第二个突破就是抽掉了毛泽东右前侧的一根大红柱子。按正常视觉规律,在毛泽东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董希文选择了 “抽掉”这根柱子,使广场显得更为开阔。行家认为此创意极为大胆,如果画上这根柱子,反倒显得累赘。

 


1955年,删掉了“挤在边上”的高岗

  《开国大典》完成后只三年,发生了高饶事件,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把画面上的高岗去掉,董希文欣然领命。他从艺术构成的角度分析说:“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处。”但是为了使工艺上很讲究的画面不受损害,他又专门研究了洗去油色的方法。他强调:“要对作品负责,绝不能草率从事。”《开国大典》近乎传统重彩画,油画的肌理和麻布低层的制作工艺都是极其精致的,不经意的涂改必定会起破坏作用。董希文为这次改动作了种种实验,终于在保持了作品形式上的完美的同时,完成了这次政治阉割任务。

 


文革时期,又删掉了国家主席刘少奇,换上了另一位副主席董必武

 

  没有料到,"文化大革命"又一次使《开国大典》蒙受了更大的劫难,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在画面上去掉刘少奇。这下董希文为难了,因为不是简单地去掉一个人,而且要另外补上董必武,还要牵动旁边的人。更让他为难的是,董希文此时已得了癌症,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体力衰弱,实在难于负担这样繁重的精神和体力劳动。然而他仍然奉命到博物馆亲自抱病修改,这次还带了学生一起改,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了董必武。

  很遗憾,等到刘少奇得到平反昭雪之日,董希文已于1973年7月8日因癌症扩散不幸逝世,他再也不能亲自在《开国大典》上恢复被阉割的刘少奇的形象了。其实倘他活到今天,面对半个多世纪前被他亲手阉割掉的高岗,董希文也只能握笔兴叹。

  为了政治的需要,可以任意阉割历史,而且是以“国家”的名义,捉刀代笔的董希文们不知作何感想?

  以史为鉴,建国61周年盛典之际,回忆这段反复被阉割的历史,很有启迪意义。

  这幅油画的最终命运,也只能存放在国博的画库里,羞于和广大人民群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