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卢湾区怎么样: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发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32:20
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发源

  18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资料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黄土高原每年流失表土22亿吨,其中大部分进入了黄河河道。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七、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鸟鸣嘤嘤。”

  八、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成语

  气吞山河:吞,吞没。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浊浪排空:形容来势凶猛,气势宏伟。

  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河清海晏: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形容天下太平。比喻天下太平。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诗句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送裴图南》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李商隐《杂歌谣辞·夫人歌》

  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别离》

俗语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2、黄河清,圣人出。

  3、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

  4、跳进黄河洗不清。

  5、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6、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7、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8、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9、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

  10、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