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智久黑料 天涯:信力建:日本之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57:35
 日本之石 信力建        近代以来,没有哪个国家象日本那样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如此之大的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大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近代的日本,有意无意间,又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某种示范和榜样,一大批留日学生——诸如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蒋介石、戴继陶、张群以及鲁迅、周作人等等——在日本学习,接受大量西方观念,并以之作为中国革命的动力源泉。除此而外,日本社会转型的成功,也为这些志士仁人改造中国提供了榜样和动力。中日两国,可谓恩怨缠绕是非交错。籍是之故,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来说,尤显珍贵——这不仅因为我们两国都有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历史,有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共同认知,还因为它曾是我们的敌人,从敌人身上学习来的东西,有时比从朋友那里学习来的东西更弥足珍贵可堪借鉴。        日本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内容,当然很多,但我觉得以下这两方面,乃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首先,是他们改革的坚定和彻底。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强盛,始于1869年的“明治维新”。在这一年,明治天皇颁发了著名的维新《五条誓文》,其内容是:“第一条: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第二条:上下一心,盛行经论;第三条:文武百官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勿失人心;第四条:破除旧习,以天公地道为基本;第五条:求知识于世界,以大振皇基。”这《五条誓文》极其简短,用词简洁,而且很平凡朴实。然而,却透露出无可置疑的坚定和彻底: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习惯,无不推陈出新,一扫旧习。也因为这样简短而有力的誓文开启了日本的新历史。自此开始,整个日本国便进入了一个快速自我转变和向世界求知学习并争取发展的全新通道。具体说来,它这种改革的坚定彻底,体现在这些方面。政治方面。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家、大名等贵族改称为“华族”,武士改为“士族”。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分别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经济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大学区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中学区下设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因为这些举措,1869年之后,日本毫不犹豫地废止了自束手足的传统规章,举国而变。日本之所以有此举,除了自身的耻辱外,还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摆在自己的家门口,那就是中国所受到同样的耻辱,它亲眼目睹了一个千年泱泱之帝国因为闭锁而积弱并丧权辱国的过程,这些更让日本感到了国家不变革的危险,同时也感到了整体国家变革而振兴的紧迫。所以,这场明治维新的态度是坚决的,也是果断和彻底的。这个过程中,也有日本的保守思想曾经怀疑过这种对西方的学习是否会带来不良后果,然而日本更多的一批变革者则显得信心十足,他们这样表示:如果我们用就能将它变成日本式的!        其次,是日本国民的节俭品质。明智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家财富与日俱增,60年代,日本经济以10%的速度迅猛发展,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70至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5%,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迅速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富起来的日本在物质消耗上并没有大手大脚一掷千金。譬如,在位于新潟的北方文化博物馆,乃江户至明治时期大地主兼商人伊藤家的宅邸。伊藤家自江户时代中期起家,到明治时期发展为越后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地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藤家第七代家长伊藤文吉将宅邸捐赠出来,辟为博物?“豪农之馆”占地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其施工从1882年到1889年用了八年时间。传统的日式建筑,美丽的庭院,无声地诉说着其主人昔日的富有。然而,就在大客厅显著位置的“床之间”(壁龛)处,赫然挂着一幅大约2×3米的巨大字幅,上面工整地写着唐代李绅的《悯农》诗:“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根据题款可知,该字幅写于明治24年(1891年),正是伊藤家最兴盛的时期。日本国民,所以节俭,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他们也因此知道一丝一毫当思来处不易;其次,也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自古就有节俭传统。府时代的统治阶级武士,就大多强调厉行节俭,反对铺张。例如,有关衣着方面,战国时代越前大名朝仓氏的家训《朝仓敏景十七条》规定:“朝仓家族,年初出仕,须穿有朝仓家纹之布衣”。战国时代和江户初期的大名加藤清正作《加藤清正掟书》,强调“衣着限于棉布,耗费金钱于衣饰,荒谬无益”。有关日常饮食方面,熊本藩藩主细川重贤在家训中规定了每日饭菜的标准:“朝夕食素,一汤一菜,午间可吃鱼,亦不过一汤二菜。”熊本藩,领俸禄54万石,算得上屈指可数的大藩了,而藩主之家竟如此饮食简单,不可不谓节俭。明治时期是富豪辈出的时代,很多人继承了近世武士与商人的节俭传统,虽然拥有巨额资产,但仍然保持节俭的美德。被誉为“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的涩泽荣一于1891年亲自制定了《涩泽家家训》,在强调“勤与俭乃创业之良图,守成之基础,应坚守之,不骄不怠”的同时,专设“教育子弟之法”,要求子弟勤俭节约。例如:子弟满八岁,男孩应停用保姆而代以严正之监督者;凡子弟幼少之时,要使其知世间之艰苦,养成独立生存精神,且男子外出时尽量步行,以保障其身体健康;子弟达十岁以上,可给予少量金钱作零花钱,但要严格按身份定其额,以此唤起其对生计的关注。        今天的中国,改革已到攻坚突破阶段,同时逐渐发展的经济也助长了国民奢侈之风,在此情况下,借鉴学习一下东邻在这方面的可取之处,或许能起到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的效果。         天益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