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行业世界排名2017:人类读书的五种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7:36

人类读书的五种能力

周树林

作为记录的书籍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因;作为客观精神的书籍改变着人,决定着人生命的轨迹。很多人都在读书,是因为具有读书的能力,每个人的读书总会有不同的收益,是因为读书的能力存在着差别。

就读书的能力而言,窃以为自下而上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级别:

识文断字:一个人首先要识得文字,知道文字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方能读书,这是读书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排除了文盲以外的人们来说,似乎是不足道的,其实不然。首先,一个即便是有了几十年读书历史的人也未必全部识得我们的方块文字,难免偶尔要翻一翻字典;其次,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在阅读一般性读物之外的专业性书籍时,总会有些生僻字构成阅读的障碍;再次,识得文字未必真正理解其意义,譬如古时候幼童读经,咏颂得滚瓜烂熟,对其真实的意义却一片茫然;最后一点,即便是我们认识的常见字,构成一种特殊的文本,就未必读得懂了,倘若不信,拿本佛经来试一试。

理解领会:举凡读书人一般都能够理解和领会书中的内容,所以说,理解领会是一种常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事实上很普通,而且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大学生、研究生都止于这种能力,所以有所谓“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的钱学森之叹。理解和领会能力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最低级的读者,看书仅仅是为着猎奇,为着拥有可炫耀的谈资,每当在书中遇到较为深刻的议论,他根本就懒得去琢磨,不敢碰,绕着走,跳过去,不善于去做理解和领会;上了一个档次的读者,能够一个一个去理解领会书中的道理;较高级的读者则能够把某个道理放在头脑库存中的合适位置,与其他一些道理一道实现融会贯通地理解和领会;更高级的理解和领会是把握客观对象活的灵魂,而不是那种字面上、平面的、浅表层次的、僵硬的、死的理解。同时一种东西,在前者看来是整个生命有机体中的组成部分——猪腿,在后者看来是什么呢?哈哈,肘子。

消化吸收:理解领会得再好,还属于学习,是学到了别人的东西,须知我读书我是主体。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把别人的东西消化吸收,丰富我们自己的主体意识。有的人读书,一时间读懂了、知道了、理解了,可过三过五便忘掉了,囫囵进,囫囵出。以至于多年以后,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是否曾经读过某本书。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消化吸收的能力差。学过的东西为什么会在头脑里留不住呢?原因之一是印象不深刻,为什么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就外部而言是那东西很普通,就内在的我们自己而言则是大脑皮层过于光滑。原因之二还在于我们自身,那就是我们的脑袋里太满了,装不进去了。这种太满绝非是说我们的知识丰富得很,多半是一种气胀,有一团颟顸愚钝之气堵在那里。人生学问疑问始。学问学问,关键在问。头脑里建立起一个个的疑问,如在光滑的大脑上挫起了可以挂住知识的毛刺。消化吸收的本质要求在于对所摄取的东西实现质的转化。任何食物都不会直接变成我们某根骨骼某块肌肉某个细胞。当我们发现一个人说的写的都不过是人们熟悉的东西,根本没有个人的创见时,就该收回那种赞赏的目光了。因为他不过是已经存在着的书本的一种存在形式罢了。物理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有物质,有反物质;于是我要说,有知识系统,还有与之相对的问题系统,面对一本书,能够把一整套问题系统恢复起来,就便于我们消化吸收了。回顾自己几十年的读书经历,最令我受益的方法是,拿过一本书来,首先是长时间地盯着目录看,把大小标题“问题化”,作者要讲的是什么问题?是哪些问题?把问题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在寻求自我解答的过程中翻看书中的内容,自我解答的不好,书中好的解答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自我解答的比书中的精彩,我由此倍增自信。渐渐地我在书中站起来了。总之,一个人要做到有准备地读书,如果精神上没有准备,这书不读也罢,因为读了和不读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准备是什么呢?就是问题意识的建立于形成。

俯瞰审视:当一个人能够从书中站起来以后,就应该注意锻炼和培育自己俯瞰与审视的阅读能力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充分的消化吸收,自我的精神就会变得日益强大,于是也就有天下图书为我所用的气度和坐拥书山的底气。我们是站在那些伟大作者的肩膀之上,而不是跪伏在作者的脚下。世界图书若汗牛充栋,从浅显易懂的小学课本到黑格尔深奥艰涩的《小逻辑》,都在我们的俯瞰审视之内。世界上的图书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然而,追溯词源,依旧不过是名、动、形容几类实词,所回答的不外乎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世界上的图书良莠不齐,尤其在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与国度里,很多书籍不过是“炒陈饭”,对于那些剪刀加浆糊作者而言,把他们鼓捣出来的那些文字垃圾从我们的阅读计划中剔除,无疑是坚守住了我们应有的生命长度。总之,彼为菜肴,我为食者。那盘菜我们怎么吃?那本书我们什么时候读,在什么情况下读,在什么样的准备状况下读会产生最佳的效果,理应都在我们的俯瞰审视及其预判之中。

体验升华:就认识而言,最好的理解是体验,是动员了全身心的深切体验。放在桌子上的,明明是一本静态的死书,其实是一团活跃的精神。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对话。我们能够从一本书中读出作者活生生的形象,并与之进行对话吗?对一些读者来说这恐怕还是个问题。优秀的读者能够从一本书中读出作者的脉动、作者的心跳,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全部精神存在,包括智慧、道德、情感、性格、胸怀、气度、品味、好恶等等等等。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属于作者的那团精神与属于读者的那团精神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砥砺。当我们合上书本,那团属于作者的客观精神渐渐退去之后,留下来的属于读者本身的主观精神则受到了洗礼、有了新的升华。形象大于思维。许多人常常为了一本好的长篇小说废寝忘食,自己置身其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还有的人可能为一首好诗,一篇富于鼓动性的政治宣言激动不已甚至慷慨赴死。就读者而言,对严肃的理论著述和科学著述,是否同样动员了全身心去体验呢?这是一种功夫,也是读者之间的差别。

根源于自身几十年的读书体会,笔者写下了如上文字,对于读书的能力试行区分,所用文字不外乎一些常用字。我亲爱的读者,你会使用哪种能力阅读这篇小文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