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坏事啥意思:犹太复国秘史(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55:54

(在著名的“哭墙”前,一位犹太人展开以色列国旗)

  1919年3月,哈尔滨成立了一个让中国人看起来非常新鲜的机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远东局。在这次成立大会上,哈尔滨、满洲里、符拉迪沃斯托克、上海及其他城市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召开后,哈尔滨已经成为远东地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中心。

     在整个犹太复国运动中,哈尔滨远东局的设立只是淡淡的一笔。在那个时侯,犹太人回归故里的梦想,已经在世界各地绽放了将近30个年头。

     即使在没有复国主义组织的时候,哈尔滨的3000多名犹太人,就已经一直在售卖犹太民族基金券,并向各地散居的犹太人宣传返回自己的家园的理念——可以想象,当全世界几千万犹太人都怀抱同一个梦想的时候,这种情结是多么让人震撼。

     犹太人的复国梦想诞生在特殊的19世纪,当时的人们知道在地主、贵族之外还有资产阶级,他们也意识到,人和人之间还有民族上的差异。

     犹太人肯定是最先意识到自己民族性的人群。因为他们不是基督徒,他们认为救世主还没有降临,他们只能从事“低贱”的行业……他们和周围格格不入。

     当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到欧洲人的打压后,犹太人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歧视犹太人,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犹太国。”

     犹太复国主义由此诞生,但这一路,注定会很艰辛。

  我们这里列出来的,只是犹太人复国路上的一些片段,还有那些支撑他们走到如今的信念和品质。希望会对关注这些的读者朋友,能有一些帮助。

  1948年3月,犹太复国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总司令部,紧急完成了部队的编组和作战计划的制订工作。犹太人的国家还未建立,保卫它的准备就早已开始了。其实,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犹太人回家的想法,已经酝酿了2000年。

  两千年的回家路

     公元前1000年,一个叫大卫的青年率领军队攻占了一个叫耶路撒冷的小城市。因为大卫出身犹太部落,他就把他建立的国家称为犹太王国,并把首都建在耶路撒冷。一千年后,公元70年,一个叫提图斯的罗马人把整个耶路撒冷淹没在血泊中,2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幸存的犹太人被驱逐出耶路撒冷,散落到世界各地。自此,犹太人就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一直到第二次大战之前,犹太民族仍然是一个没国家的民族。

  “犹太人滚出去”

      逃亡到欧洲的犹太人日子更不好过,不管在哪里都会遭到驱逐或是屠杀的命运。

      在英国。1210年,英格兰国王要求犹太人为他的海外战争捐献大量的财富,并为他与贵族的斗争做大量的补贴。当他们提出没能力支付时,他就把他们锁起来。一些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一个叫做亚伯拉罕的人,他的牙被一颗颗地拔出来,直到他再也不能忍受,就自寻短见了。一个专门榨取犹太人财富的金库被建立起来,榨取的数目越来越大,直到1290年吸干了犹太人所有的剩余财产后,英国成为第一个将犹太人大批驱逐出境的国家。各国王室都把犹太人看成了赚钱的机器,用完了就扔,毫不吝惜。

     14世纪,瘟疫席卷欧洲,一个谣言因此传开,说是犹太人用蜘蛛、蟾蜍、心肝和圣饼作成药粉,故意制造了目前这种恐怖的传染病。于是,对犹太人新一轮的屠杀高潮上演,几百个犹太居住区被彻底摧毁,几乎所有的犹太人,包括儿童、妇女、老人,被一群一群的赶到火堆里烧死、被红了眼的暴民活活打死。整个欧洲就像是一个疯人院,一群群着了迷的流浪者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煽动人们去杀戮和焚烧犹太人。

     在犹太人最多的沙皇俄国,犹太人受迫害更重,他们像劳改犯一样被圈进了西部边境的“大栅栏”区,当局用长达25年的“少年兵役制”折磨犹太人男性,使其失去斗志。1881年3月1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因嫌疑人中有一名犹太妇女,于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反犹风暴骤起。在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下,对犹太人疯狂的袭击、驱逐和屠杀很快蔓延到整个沙俄帝国,200万俄国犹太人被迫逃往海外。

     正是欧洲长期的反犹活动,直接导致了犹太复国主义的诞生。1882年俄国犹太人医生L.平斯克尔提出:“人们歧视犹太人,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犹太国。

  点燃犹太复国主义的小册子

     1894年夏天,一个犹太记者正在法国采访。一天晚上,这名记者驾着马车前往法国巴登,碰巧与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擦身而过。其中一个穿着军官学校学生的制服,记者清楚地听到后面传过来他们的喊叫声:“肮脏的犹太人!”年轻的记者被激怒了,他调转马头想回去找两个年轻人理论,甚至有要与他们扭打的冲动,可是他们己不见了踪影。冷静下来后,他认识到这样的凌辱不是针对他本人的,因为他们并不认识自己,仅仅是因为自己犹太人的鼻子和胡子,他们在半黑的夜里从马车天窗背后都能立即辨认出来,并且立即表达他们对犹太人的憎恨和歧视,就像是自然的条件反射。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

     这个记者就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先驱赫茨尔。对于犹太复国,俄国的平斯克尔医生只是提出了一个想法,而赫茨尔做出了实际的行动:真正的去建一个犹太国。

     赫茨尔意识到要把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动员和组织起来,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必须有一位有经验、有威望的领袖人物来担当这一重任。他首先选中的是在犹太世界中颇有声望的德国金融家和慈善家莫里斯·希尔施男爵

     1895年6月,赫茨尔带着长达200页的札记去拜访希尔施男爵,希望由他发起召集各国犹太人上层人士召开一次犹太人问题的大会。但男爵对这位35岁的年轻人的“狂想”显然不感兴趣,赫茨尔只读了6页札记就被他制止了。会晤后的第二天,赫茨尔又给男爵写了一封长信,也没有得到回应。

     虽然游说没能成功,但经过这次会谈,赫茨尔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轮廓清晰的计划,他仅用了5天就把这个计划写成了一个小册子,并于1896年2月在维也纳出版发行。这就是犹太复国运动的纲领文件《犹太国》

     这本勾画了未来犹太国家蓝图的著作一问世,在欧洲新闻界、政治界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到处都有谩骂声,“冒险家”、“疯子”、“狂人”,这些都安在了赫茨尔头上。但有多少谩骂就有多少更强烈的支持。赫茨尔的主张犹如一把圣火,燃亮了整个犹太世界,赫茨尔也成为犹太人心目中的犹太复国运动之父。后来,以色列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山。

  回家:不惜一切代价

     赫茨尔的思想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犹太人。他们决意在这个充满艰险的世界上,向不可能宣战,寻找一处属于犹太人自己的地方。

     可是在当时,建立犹太国的目标显得非常遥远。这个民族家园该建在哪里呢?在法国还是在撒哈拉沙漠?在西奈半岛的阿里什,还是非洲的乌干达?这些设想都因各种原因而流产。在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之后,1904年,赫茨尔领导的犹太复国运动组织作出最后决定:犹太民族只有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国家。对犹太民族来说,返回故土,在祖先生息过的土地上重建家园,也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在赫茨尔的《犹太国》面世之前,就已经有一些不堪被迫害的犹太人陆续返回巴勒斯坦,前前后后共有十几万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

     为了回家,犹太复国主义者甚至采用了极端的方式。

     1940年11月,一艘叫“巴特里亚”号的客轮到达如今的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雅法港,船上搭载着几百名非法的犹太移民。在客轮到达雅法港时,控制巴勒斯坦的英国当局通知旅客,他们将被遣返回原地。除了人们交头接耳地招呼登上甲板的耳语外,犹太人始终保持缄默。显然,通知没有下达到所有犹太人。在底舱里还剩下好几百犹太人,命运注定他们不能再次见到光明。突然,传来一声爆炸,情景恐怖异常,人们惊恐万状,纷纷跳下水去。汹涌的波涛吞噬着儿童们的生命,可怕的呼救声震耳欲聋。官方发表的遇难者数字上升到276人。后来,那些幸存者,英国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便允许他们上岸了。

     制造这一事端的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地下军,《纽约时报》的以色列通讯员在报道事情经过时说道,“地下军司令部决定:绝不能让“巴特里亚”号驶离雅法港,因为英国人必须懂得犹太人是不能被逐出国土的,因此,必须连夜把他炸毁。他们将这个决定通知船上的地下军成员。就这样,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已开始准备制造骇人听闻的暴行。”

     从1939年英国限制向巴勒斯坦移民后的6年间,就有10万犹太非法移民进入巴勒斯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几十万犹太人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去难民营,接受国际救济,过着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要么冲破英军的封锁线,回到巴勒斯坦,冒死做“非法移民”。大多数犹太人选择了后者,到以色列建国前夕,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达到了65万

  如果要灭亡一个国家,一定要先灭亡他们的文化,而要灭亡文化,必须灭掉它的语言文字。恢复一个国家也似同理,所以,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在筹划复国的时候,也开始复活他们2000多年没有人说过的语言……

  让死去2000多年的语言复活 

   

 

 

 

 

 

 

 

 

 

 

 

 

 

 

 

 

 

 

  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写过一段自己小时候学习希伯莱语的经历:“父亲能用十六七种语言阅读,能说十一种语言(都带有俄语口音)。母亲讲四五种语言,能看懂七八种。当他们不想让我听懂他们的谈话时,便用俄语或波兰语交谈(多数情况下不想让我听懂。当母亲偶尔当着我的面用希伯莱语提到大仲马时,爸爸便会愤怒地用俄语冲她咆哮:你这是怎么啦?没看见孩子就在那里吗?)”。

      “出于文化方面的考虑,他们基本上读德语和希伯莱语书,大概用意第绪语做梦。但是他们只教我希伯莱语。也许他们害怕懂多种语言会使我受到奇妙而富有杀伤力的欧洲大陆的诱惑。”

     年幼的奥兹或许也奇怪父母为何只教自己希伯莱语,他当时或许不知道,他们犹太民族的希伯莱语,曾经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灭绝2000多年后重新焕发生机。

     犹太人所使用的希伯莱语有5000年的历史,《旧约全书》的大部分内容就是用这种语言写成。

     不过,犹太人的生活永远和被驱逐、大流亡相伴随,永远居无定所,随时可能被驱赶。在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希伯莱语也渐渐流散。后来,希伯莱语就仅仅保留在宗教文献中,而口语则几乎绝迹,成为一门死语言——就如同梵文一样,只有文字,而没有人使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在使用着寄居国的语言,很多人甚至能掌握十几种语言。

     19世纪末,当犹太人开始梦想着“复国”的时候,一些犹太人想到,应该恢复自己民族的语言。

     当时所有的犹太人,都在使用熟悉的语言:俄语、阿拉伯语、意第绪语……要让这些人重新学一门已经死亡的语言,当然是难于登天。

     不过,一个年轻的犹太人——立陶宛的犹太裔医科学生耶胡达却信心十足

     1879年,耶胡达发表了一篇题为《事关大局的问题》的论文,他说,犹太民族要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必须有共同的语言,以及共同的家园。

     当各地的犹太人开始移居巴勒斯坦的时候,耶胡达开始编纂希伯莱语字典,创造新词汇——他的行为,在当时被人们看成是“疯子”的行为。

     尽管被人们当成疯子,耶胡达依然对希伯莱语痴心不减,他办希伯莱语报纸,用希伯莱语写书,办希伯莱语学校……

     第一个把希伯莱语当成母语的,是耶胡达自己的长子。接下来,委员会所有成员的后代,也都把希伯莱语当成母语,接受希伯莱语的教育。

     随着耶胡达的影响扩大,聚集在巴勒斯坦的复国主义者也开始重视希伯莱语的学习。从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长跟着自己的孩子们学习自己的母语。

     在学校学习的孩子们,也把对民族的热爱与语言关联在一起,充当了希伯莱语的“红卫兵”。

     据说,曾经有人从一个小女孩手中抢走一个布娃娃,女孩子敏捷地抓住了那人的衣袖,用希伯莱语喊:“还给我!还给我!”

     对方装作听不懂,示意小女孩说意第绪语,但女孩宁可不要布娃娃,也坚持说希伯莱语。

     当以色列建国后,希伯莱语成为官方语言。一种消失2000多年的语言复活了,创造了一个语言史上的奇迹

(锡安山只是一座很小的山丘,远看很不起眼,但却是犹太人心目中的圣地,它现在已经是耶路撒冷,甚至以色列的象征)

  19世纪开始,犹太人在返回“故乡”的途中,始终遇到奥斯曼帝国的重重阻挠,而回到巴勒斯坦后,发现那里到处是沼泽、疟疾……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支持他们的,是一个回到锡安的梦想——一个全民族的梦想。

  梦想中的锡安

     在德国,有一个叫做希尔兹海姆的小镇,是西欧犹太人聚居的一个社区。在描述犹太人的性格的时候,人们总会用这个小镇的历史充当例证。

     早在1347年的时候,犹太人就已经开始在希尔兹海姆定居。不幸的是,黑死病在两年后席卷这个宁静的小镇,全镇人口无一幸免,犹太人绝迹。

     1351年,另一群犹太人重新回到希尔兹海姆,并且建立了一个更大的社区。不过,也没有平静地生活几年,他们就被驱逐出境。直到1520年,犹太人才被重新接纳。

     历史再一次重演,1542年的时候,希尔兹海姆再一次把犹太人赶出家园。此后,继续着这样重建家园、再次被驱逐的命运:1585年重新回来,1595被迫离开;1601年回来,1609年离开——当地人认为他们带来了瘟疫;几年后重新回来,但1660年再次被赶走;两年后,犹太人终于回到了这里,并平静地生活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最终还是被纳粹全数赶走。

     这个小镇的故事,就是整个犹太民族的缩影——他们会被驱赶,但内心,永远会向往故乡。

     在犹太人的宗教里,还有一个更高的回乡梦想——回到锡安。

     锡安是古代耶路撒冷的一座小山丘名,是上帝耶和华居住的圣地,也是封大卫为王的地方,同时还是大卫王以及子孙居住的地方,所以是犹太人心目中的圣地。后来,锡安也成为耶路撒冷,甚至整个以色列的象征

     由于宗教教义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完全不同,犹太人处处被排斥、驱赶。“从事名声不佳的职业,固执于自己的信仰,在别人看来他们人人都永远背着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罪名,这样,他们被公众极端厌恶”。

     这一切,都推动着犹太人更努力地回到锡安,回到巴勒斯坦。

     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推动犹太人复国、回到锡安的案例。

     1894年,法国情报机构通过一名打入德国大使馆的间谍,获得了一份手写的文件。从这个文件可以看出,一名法国军队的官员,在向德国武官提供秘密军事情报,尤其是法国炮兵情报。

  很快,炮兵军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被列为怀疑对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是犹太人,而且他的家庭过去来自德语地区。

     只经过初步调查,德雷福斯就被称为“叛徒”。在军事法庭上,尽管三份专家鉴定认为德雷福斯的手迹与那张告密纸上的手迹不同,但法官还是判处德雷福斯有罪,判处终身流放和关押到魔鬼岛。

  流放前夕,德雷福斯还接受了耻辱的剥夺军衔仪式:军帽和军服上的徽章、饰物被扯除,军刀被执刑者一折为二。进行这一仪式的时候,围观的人群中发出阵阵呼喊:“犹太人去死!”

     这一事件对一个人影响特别大,他就是前面提到的犹太复国主义先驱赫茨尔。当时赫茨尔正担任维也纳《新自由日报》驻巴黎特派记者。此前,他认为,只要犹太人尽力接近和融入基督教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迫害就会消失。

     经历这一事件后,赫茨尔意识到,“犹太人最终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会,要改变犹太人的命运,只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复国主义的思潮从而开始成长起来,当“回到锡安”形成浪潮的时候,巴勒斯坦就开始出现了犹太人的聚居区,并逐渐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