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日韩电影百度云:品《菜根谭》,悟“身心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38:25

品《菜根谭》,悟“身心关系” 

(19)生理、心理两个“我” 

[原文]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评注疏引]

这一章讲身与心的关系。这一则格言可读作本章要旨。读这段话,我们领会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双向人生的内部世界包括了“身”和“心”两个方面。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有“身”而没有“心”。屠宰场一天杀一万只猪,也没有一只可以留下自己的思想、理念、观点。而人是一人一世界,“正如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理念、观点。有精神,有灵魂,有追求,这就是“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

第二,“身”与“心”孰轻孰重:“心”重于“身”。一个有“心”的人,把“身”只视为“躯壳的我”。这种“心重于身”的观念体现在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中。在静态中,身心关系是肉与灵,身体的一切器官、部位与精神的关系,灵魂支配肉体,精神支配身体的一切器官和各个部位。在动态中,身心关系是行动与思想、行为与动机,果与因的关系,思想支配着行动,动机决定着行为,心之因决定着身之果。

第三,“心”是需要培植,需要充实,需要呵护的。双向人生视心为“性命”——视“性”为命,“性”就是命。这个“性”不能狭义理解为男女两性之性,那还没有超出动物的范畴。“性”应当广义理解为人性,人的本性、真性。这就是格言中讲的“义理”。什么样的义理才代表人的本性、真性?冰心老人说:“一个人应该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丰子恺说:“圆满的人格象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之三足。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这两段话对我们理解人的本性、真性十分重要。

我们前面已经依循《菜根潭》作者的原意,给“心”下了一个定义:“心”是保持了纯洁,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本性。心虚则义理来居。义理来居,这种真善美本性才能发掘出来。因此“生理上的我”要给“心理上的我”让位置,留空间,大虚其室,使义理来居,万理皆备,充实内心世界。这样“性命的我”才能够领导、支配、督导“躯壳的我”。

(20)心闲意宽超越时空 

[原文]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通于千古,意宽者斗室广若两间。

[评注疏引]

延促:指时间之快慢。宽容:指空间之大小。两间:多间。

一位名叫莫里·施瓦茨的美国教授身患绝症。他在弥留之际写下了一部畅销全世界的《万事随缘》。在这本书中,莫里说:“我不是一瞬即逝的浪花,而是全人类的一部分。我就要走了,但我还将继续活着,是作为别的形式?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是这大千世界的一部分。”他对绝症的看法是:“身体的损坏已无可挽回,那就求助坚强的心灵。”他对社会科学的见解是:“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而人最重要的是“我的心”。

莫里教授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菜根潭》格言“延促由于一念”帮助极大。当莫里教授静心地思考人生真谛和“我的心”的时候,他看到了生命之长——“我还将继续活着”,我们现在还在读他的书不就是他活着的象征吗?“一念”是指哪一念?是“心重于身”这一念。有了这一念,“人生苦短”变为“我还将继续活着”的“通于千古”。有了这一念,“斗室”变为广阔的天地,“我的心”可以遨游全世界。心闲意宽,超越时空啊!

(21)用借来的躯体追寻真性 

[原文]

发秃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笑,识本性之真如。

[评注疏引]

真如:真切。

这段格言,如诗如画,写得美极了。我们用散文诗来意译:

躲过了中东石油大战的人祸,

没躲过印度洋地震的天灾。

躲过了海浪立起的吞噬,

躲不过岁月无情的掩埋。

折戟沉沙的古战场,

如今雄雌安在?

昨日貌美如花的妻子,

转眼已是龙钟老太。

躯体的我秃头稀齿,

爱我的长辈一尊尊幻影般离开。

我听那鸟儿吟,

我看那花儿笑,

我沉思着人类的生机何在。

突然,

那么多久别的笑脸,

真真切切,

一群群向我走来。

他们金子般的心灵,

在上帝承诺的约柜,

在佛祖说法的经卷,

在出土的断简残篇里,

在身边令人感动的一切。

那才是我生命的永在,

那才是我们的财富之源。

有一位作家说:“生命不过是上苍借你一用的资本。”生命借过来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还要归还。怎样把这借来的资本经营好,那是你自己的事。“识本性之真如”,是生命良性经营的标志。而如果能将自己对生命真性的认识奉献出来,供更多人分享,则是生命资本的增值了。

22)心可以补身之缺 

[原文]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培之;天劳吾以形,吾逸吾心以养之;天扼吾以遇,吾行吾道以通之,天岂奈我何哉?

[评注疏引]

由于生活条件生长环境的差别,生命的存在状态千差万别。有的人一生下来便有家族性遗传疾病,有的人一生下来就面临饥寒交迫,有的人一辈子没有读书条件,世界上有将近十分之一的人是生活难以自理的残疾人……我们常把终生未脱困厄的叫做“命薄于纸”。但是,“命薄于纸”的人却同样可以“心高于天”。我们的心像神灵,能自知,能知人;象大海,能载舟,能容物;象天空,能传播,能飞翔;象大地,能忍辱,能平衡;更象一座明灯不熄的圣殿,供奉着高贵、尊严、正直、善良、理想和追求。

心可以补身之缺。这就是本则格言的意境。

意译:天生福薄,我以厚德培植福基。天生劳碌,我用闲逸心态弥补劳损。天生怀才不遇,我遵道而行,向自己的内心求得豁达。我有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外部世界又其奈我何?

(23)身如玉,心如玉 

[原文]

花逞春光,一番风一番雨,催归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

[评注疏引]

琅玕(lánggān):像珠子的美石。

人的躯体不论其曾经多么结实,但终究经不起几番风雨冲击和命运摧残,就象花儿一样,迎春,闹春,送春,而后是惜春,终于零落成泥碾作尘,失去了往昔的风采和价值。

但人的心志节操却像松柏劲竹一样,经得起风霜雨雪的冲击和命运的摧残,愈老愈坚毅愈高雅,傲然与美石相衬媲美。

造物主给予人的躯体存在时间是有限的。而作为补偿,给予人的精神却是无限的。躯体会在命运摧残下凋谢,但精神却正是在命运摧残下成长。

我真希望自己儿子这一辈人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就能懂得这一道理,做一棵高大、挺拔的松竹。树根是他的灵魂,深扎于华夏文化的沃土;树干是他的骨节,正义之躯,傲然自立;树枝是他的四肢,灵动随风,长袖善舞;树叶是他的反馈系统,承接阳光雨露,横披绿荫如盖,以此作为对世界的回报。

(24)享受生活,感受生活 

[原文]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评注疏引]

烂漫酕醄(máotáo):花开透了,酒喝醉了。我们的身心可以享受生活,也可以感觉生活。享受是身体方面的感官刺激,而感受是心灵的感觉、震撼与参悟。感受可以包括享受,但享受不能涵盖感受。越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越偏爱感受。当一个人能够把一切享受都变为感受,又把一切感受都当作享受时,他的身心平衡便进入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生活的赐与,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的快乐。

这则格言就是讲把感受当作享受,注意身心平衡的。赏花要赏含苞待放的花,饮酒饮得微醺即可,此中之佳趣,便是感受生活之美,生活之趣。如果喝得烂醉如泥,口出秽语,癫狂失态,则是自戕了。盈满:痛快。痛快至极的人,难免乐极生悲。

(25)有真心便有真身 

[原文]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摧,金石可贯。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己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评注疏引]

霜可飞:冰霜可以化解。金石可贯:金石可穿。真己:具有理性的心理之我。形骸:身体。

当莫里教授身患绝症,卧床不起时,他突然悟到了“真己”的存在。他说:“当身体受到伤害,我们总以为这是对于我们整体的伤害。然而重要的是明白一个事实,人不仅有身,还有心,我的心比我的身体大得多。我的心便是我的价值观,我的仁爱心,我的善良、正直品性。这些才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根本。我失去的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机能,其余的我不仅没有失去,而且还在增加。”

莫里教授这一悟,人类的真性从他的心根上下载了。于是“霜可飞,城可摧,金石可贯”,一个形骸残缺的人唤起了亿万人的共鸣。

这就是有真心便有真身的道理。

无真心呢?“形骸徒具,真己已亡”,那只是一个影子。如果到了“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的地步,那不象一只绿头苍蝇吗?

(26)收放自如 

[原文]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评注疏引]

白氏: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写的诗乐观旷达。晁氏:宋代词人晁补之,他写的诗多失落无奈情愫。放身心:任思想自由遨游,放浪形骸。收身心:行为拘紧,心情苦闷。猖狂:放荡不羁。

这则格言讲“收放自如“,这是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呢?属于双向人生中内部世界的自我管理范畴。身心两地正如一个家庭内部也有管理问题一样,身心管理好坏会直接影响一个人面对外界的自我经营结果。管得好,是如虎添翼,良性发展。管得不好,毛病迭出,自顾不暇,还谈什么社会责任?

在同等外部条件下,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性格是什么呢?性格是自我管理的结果。

格言中讲的“放心”是什么意思?是任性。“收心”是什么意思呢?是窒性。两者都是走极端。

任性带来天真浪漫,理想化,放荡自己,凭想象处事,自以为是,一意孤行,荒诞不经,愤世嫉俗,目空一切,玩起来不要命,哭起来不收腔,看人用青白眼,闹起来无休止,喝酒屡醉屡疯,打牌通宵不寐,博彩输掉老婆,闹情绪把自己闹倒为止……15岁的女学生与男友偷食禁果,把肚子搞大了,又凭想象命男友弄“敌敌畏”来打胎,结果花季年华丢了性命。任性和想象丰富常常伴随着无知和愚昧。

窒性带来拘紧,自我孤立,自我封闭,苦闷,消极悲观,冷酷,苛厉,与世隔绝。这种性格的人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没有友谊,他的周围似乎全是敌人,心如枯井,形如枯叶。

格言指出以上两种极端的危害:任性的流为猖狂,容易得精神病。窒性的入于枯寂,容易患癌症。只有不陷于这两个极端,而且收放自如的,才能做到身心两健。“善操身心者”,指进入了良性自我管理状态的正常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这样的“善操身心者”,而这是可以做到的,就怕你没有自我管理意识。

(27)善待自己 

[原文]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警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评注疏引]

收摄:收敛保养。鼓畅天机:激励情趣。

还是那位莫里教授,在临终前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要本着爱心,视自己为友,善待自己,要像父母对待自己那样关爱自己,而不是用没完没了的自我责难来苛求自己,伤害自己。”

一台机器一天到晚不停运转,还要保养,大修换零配件,使用周期也就是几年十几年就要报废。人不是机器,不能连轴转,而且也不易换零件。生命的能源是有限的,耗完了也就雄风不再。“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处理好闲忙,收放,张弛的关系,掌握节奏,是“一己之福”、“养怡之福”,属于生命哲学的“负熵”观点。

日本有一位出名的作家叫川端康成,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官方、民间、广告商都蜂拥而上,拉他忙这个,做那个,令他产生了厌世情绪,又长时间服用安眠药强迫自己写作,终于不堪重负,以自杀解脱了自己。

伏尔泰指出:“命运的主宰是人自己,而自己的主宰是意志。”川端康成的悲剧就是没有善待自己,没有当好自己的家,管理好自己。

格言意译:身子不宜太忙,不要因为自己常被别人拉去做这做那就以为这是看得起自己,是表现自己才干,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那样瞎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生命浪费。要忙,就忙在你闲暇休息之时,打球、旅游、做家务、栽花草、作书画等等,这可以养心,又可以克服惰性。心不可以放纵、过热。但冷静之后却要保持适当的热度,以激励情趣,使生命的活力不断释放,又不断补充。

(28)身心互动的诀窍 

[原文]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都鱼跃鸢飞。

[评注疏引]

随在:随处。化育:培育、生长。鸢:鹰。

这则格言讲身心互动的哲理。

身心互动有四种状态:心静身亦静,便觉外部世界亦寂静一片;心动身亦动,便觉外部世界亦风起云涌,无限生机;心静而身动,应外部世界之动而守我心之静;心动而身静,适外部世界之静而运我心之动。

格言讲的是前面两种状态。

我心寂静,无浪起波随,无鸢飞鱼跃,任是纷繁一片,我自岿然不动。我可以将眼前的纷乱看作绿树青山,静谧空寂。

我心飞扬,有春色满园,宏图万里,任是秋风萧杀,严冬雪冻,我自化育生气,变朽为奇,使触目处春潮泛起,鱼跃鸢飞。

深入到内心深处,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洞悉了事物的运行规律,才有身心互动的自主权,也才能获得“移情”的化境。

(29)得道者得自由 

[原文]

游鱼不知海,飞鸟不知空,凡民不知道。是以善体道者,身若鱼鸟,心若海空,庶乎近焉。

[评注疏引]

这则格言是从庄子《逍遥游》等著作中的比喻演化过来的。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身体存在时间是有限的,而心理世界无边无际,如大海,如天空,洋洋乎大矣。庄子又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认识世界,从事务性层次,再到道德层次,再到天地人层次,层层有规律,层层有诀窍。随着认识的深入,心中的世界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开阔。处事应世的自由度也就越来越高。到了“游乎四海之外”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境界,就是“身若鱼鸟,心若海空”的自由王国了。

“凡民不知道”,不知“道”的还只是“凡民”,一旦知“道”了就是“善体道者”了。庄子以“庖丁解牛”的典故说明“道进乎技”的哲理。熟能生巧,“巧”就是得“道”,就是得自由。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手工劳动做得又快又好的,必是心灵手巧不吃力的,很吃力的往往“少慢差费”,不得其技,不知其道。经营者运作项目,也是“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运作不成功的必是不得要领,不明其道。成功者必是努力者,但努力者并不一定成功。盖因身手虽累,而心有未到者,不能驾驭规律之故也。在当今这个“角力不如角智”的时代,明白“得道者得自由”这一点殊为重要。

(30)不为世法所点染 

[原文]

山肴不经世人灌溉,野禽不受世人所豢养,其味皆香而且洌。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评注疏引]

洌:清。山肴;山珍。点染:束缚、迷惑。

卢梭写道:“简单些,简单些,再简单些。我说让你们的事像一、二、三那么简单,而不是一百、一千。”

这则格言就是讲简单的。“道”并不复杂,千万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越复杂越不知“道”在哪里。

人的一生,最简单的莫过于爱、快乐、希望、家、生、死、日月阴晴。就这么多了。当我们童年做妈妈的“傻孩子”,做爷爷奶奶的“乖孙子”时,这一切就都已经有了。可是后来呢?我们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了。陷入了这个观点,那个倾向,陷入了昏天黑地的烦忙和越理越乱的关系网中作茧自缚,不能自拔。“不为世法所点染”。世法有出世法、入世法、遁世法、玩世法、有为法、无为法……任何“法”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但不能忘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切“法”都只是一种精神产品或灵魂产品,是为你服务的,你是“法”的主人,是“法”的使用者、利用者,“法”是你的工具。而不能倒过来,让自己被“法”所使用、所利用,变为“法”的工具。如果为世法所点染,而且用这种“法”来包装自己,变为逐利谋权的途径,失去了人的善良、正直、纯洁本性,那就叫有“臭味”了。不要沾染这种“臭味”,这是格言的点睛之笔。

(31)道法自然 

[原文]

道是一件公众的常事,当随时而接引;学是一件家常的便饭,当随时而警惕。

[评注疏引]

这则格言是用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警诫自以为聪明、可以不学而知的人。

“道是一件公众的常事”。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界万类中的一类。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在探询“我是谁?”“我的位置在哪里?”“我来这里做什么,怎么做?”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老子曰:“故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者,人道之极,他也必须遵循天地之客观规律,以道法自然为本性,何况凡人?既然人人都在探索,人人都在追寻,必然人人都有所得,有所获,有所长,也会有所不及。

世人之悲,常在不明这一原理,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特殊。

一个企业管理研究班出过一个考试题:“假如我是一个厂长”,参加考试的40人居然没有一个人在答卷中回答:“我觉得首先我不适合当厂长。”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

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优秀之处,没有几个人真正从内心承认别人比自己强。而事实上谁也不敢武断地认定研讨班的学员中哪几个人应当写上“我不适合当厂长”。现在读《菜根潭》“道是一件公众的常事”对此更有感慨。

原文意译:“道”是一件公众的常事,因此我们应当向相与的每一个人学习,从他们身上接收信息资源,转换信息能量。而学习是一件家常便饭,天天不能间断。遇到事情时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有一得之功或一孔之见就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应当居于人上。说不定你瞧不起别人的那一点正是他与众不同之处,正是他得道之处。“当随时警惕。”警惕什么?警惕自以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意识不到自己自以为是的人,恰恰就是自以为是的人。

(32)防意如城 

[原文]

非理外至,当如逢虎而深避,勿恃格兽之能;妄念内兴,且拟探汤而疾禁,莫纵染指之欲。

[评注疏引]

意译:非分之福,不义之财到了身边,应当象遇到猛虎一样远远地避开,不要自恃可以制服它而尝试与之博斗。脑子里的痴妄之念产生时,应当象触摸到了滚烫的汤一样立即打住不去喝它,不要怂恿罪恶的欲念产生。

这是一则预防堕落、预防犯罪的格言。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的肉体是有着同动物一样的肉欲的。眼睛要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要听动听的音响,口舌要吃美味佳肴。如果放任感官刺激和感性冲动而不加节制,就会走向极端,走向自毁。不仅打猎、求财可以令人发狂,求色、嗜赌、吸毒、电游、斗殴……一切失控的感官刺激和感性冲动都会冲垮理智,使人在罪恶深渊中陷下去,再陷下去,直到完全淹没和毁掉肉体本身。

有一个曾因吸毒而贩毒犯罪的青年说,他的第一次失足就是想尝试一下“飘飘欲仙”的感觉而吸毒的,他自以为有自控能力,不会深陷下去,吸了第一次之后真的觉得有“从30层楼跳下去也无所谓”的感觉,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非理外至”是不能不深避的!

已经开始陷进去的,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用理智战胜你的感官欲求,把自己拔出来。

没有陷进去的应当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莫纵染指之欲”。

灵与肉、心与身的搏斗有时是惊心动魄的。遇事千万不要跟着“第一念”走。“三思方移步,百折不回头。”什么叫三思?一个问题有正、反、合三念。第一念是感性冲动,往往是错的。脑筋急转弯,必然会有第二念——理智之念,人性之念。这是回归本性的正确方向的意念。以第二念为基础稍加微调,就是应取的正确抉择——第三念了。一经确认,便不可退转。否则,以往积累的善念将因一个妄念而前功尽弃,不仅会毁自己,而且会毁家庭、毁事业、毁朋友、毁社会。一旦染指,悔之晚矣。

(33)振作身心求自立 

[原文]

覂(fěng)驾之马可就驰驱,躣冶之金,终归典范。只一味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陈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实之论也。

[评注疏引]

覂驾之马:翻过车的马。躣冶之金:投入熔炉中冶炼的金属。优游不振:悠悠忽忽萎靡不振。陈白沙:明代新会学者陈猷章,其学以静为主。

翻过车的马更会拉车,投入洪炉冶炼的金属终会成型。因为失过足就萎靡不振,便终身再无长进。陈白沙说,多病之身不是什么耻辱,一生没有病生起病来谁也治不了,反而更堪担忧。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啊。

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身心自立,特别是跌过跤的,失过足的,自我总结经验教训,会更加成熟地自立于世。这是人之本性使然。

小时候我们学走路,爸爸妈妈牵着,摔了一跤又一跤,后来不用大人牵着,我们学会了走路。再大一点,学骑自行车,叔叔阿姨扶着,倒了一回又一回,后来不用人扶我们也可以用两个轮子代步。再大,学驾驶汽车,师傅坐在一旁带着,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后来不用师傅指点,我们也可以飞车原野。世上没有人不摔跤子,不出毛病。也没有人可由旁人牵着、扶着、带着就不能自立。这就是格言向我们提示的振作身心求自立的真理。

(34)肩负使命锻身心 

[原文]

横逆穷困,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

[评注疏引]

横逆;意外事变、逆境。穷困:贫穷困苦。

田澍在《生命畅想曲》中说:“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了一种使命。意识到这一点极其重要。在漫长的生命道路上,始终怀抱着这样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就能使许许多多的人生变得比较辉煌起来;在没有完成使命之前,无论如何要珍重生命,生命是完成使命的载体。”

我完全赞同田澍先生这个观点。我要补充的是:使命有不同的层次。承担的使命越重大,经受的锻炼就会越多。特别的磨难会给特别的使命承担者。老子曰:“能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承担着伟大课题的天才是大自然的“骄子”或“宠儿”。大自然却决不会骄宠和溺爱他,而只会让他承受更多的苦难,更大的挫折,更深的委曲和不祥,让他在不断的碰壁中有效地发掘内心世界的宝藏,以服膺其肩负的神圣使命。等到常人以为他几乎完全没有获胜可能时,却让他最终从身心锻炼中脱颖而出,就象江河走投无路化为壮丽的瀑布一样,呈现不辱使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