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夜叉在线观看:水土经验孕育中国式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7:08:32

    由于美国经济辉煌发展,科技领先世界,于是美国式管理自然而然成为现代化的标志。中国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也不断成熟,是否可以说我们有自己的“中国式管理”体系呢?

  平心而论,中国式管理当然存在,只是我们行之日久,反而说不上来。最主要的,还是对自己的文化缺乏信心,基于面子问题,不敢说它。其实,中国式管理有三大主轴:

1.以人为主: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惟有以人为主,才有办法把事做好。中国式管理,可以说是人性化管理。

  2.依理而变:合理解决,一直被视为是比依法办理更为合乎道理的方式。中国式管理,也可以说是合理化管理。

  3.因道结合:认为制度化管理,不如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有共识,比较容易同心协力,把一盘散沙聚集起来发挥巨大的力量。

  中国式管理,相对于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而言,具有上述“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三大特色。这三大特色,说起来都以“人”为中心,人为管理的主体,基于人的理念来组合,按照人能接受的道理来应变。所以说中国式管理,最合乎人性。

  中国式管理的“以人为主”其实是以“志同道合”为核心

  西方管理,主张以“事”为中心,把工作分析妥当,分门别类,采取明确分工的原则,划分出不同的部门,规划好所需的职位,然后按照各个职位的实际需要,拟好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写成工作说明书,并且依据拟订的规格,来选聘合适的人员。这种“因事找人”的方式,“人”必须配合“事”的需要,显然是以事为主的一种管理方法。

  中国式管理,则迄今仍然以“人”为中心。工作分析不妨照做,但是组合的时候,大多依据现有的人员,采取“量身订做”的方式来规划职位,划分部门。由于“现有的人不完全符合工作说明书所要求的规格,所以在工作职责表的末尾,加上一条“其他”,以便弹性应用,因人而适当调整。这种“因人设事”的作风,以“事”来配合现有的“人”,必要时再向外找人,来配合现有的人。以人为主,是中国式管理的第一特色。

  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管理是应该以人为主。

  以人为主,需要什么样的人呢?由于分工不明确,让主管和工作人员自己都可以用“其他”来多做或规避。因此必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够在“道”的共识中,将心比心,用心来配合,以求协调。

  西方管理以事为中心,人不能配合事的要求,就应该更换,所以主动求去或者被动解雇,成为家常便饭。

  同样以人为主,日本式管理大多采取“长工”的方式,终身雇用的结果,人没有变动,反而是工作不断地轮调。人不动事动,近来在日本也逐渐式微,因为长工的成本实在太高,越来越觉得承受不了。

  中国式管理介乎“短期雇用”和“长期雇用”之间,采取“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可长可短,更加具有弹性。合或不合,取决于“道”,也就是今日常说的“理念”。大家理念相合,可以同甘共苦,那就愉快地留下来,一起为理想而奋斗。若是理念不同,与其拖拖拉拉,浪费生命,不如快刀斩乱麻,挂冠求去。

  因道结合,是以人为主的必要配套。若非理念相同,很难以人为主而又密切配合,所以中国式管理,首重“道不同,不相为谋”。要开拓事业,先找到三五位志同道合的亲友,再作计议,否则就算勉强开创,不久也将“因互相了解而拆伙”,白忙一场。   

  中国式管理还有一个“变动性”的特色,那就是“依理而变”。

  一切变来变去,要变到合理的地步。

  组织变动,是随时可以发现的事实。每次到公司,请问:“有没有组织系统表?”答案必然是“有”。当然有,不可能没有。问及“能不能借我看看”时,回答“可以”。拿来时却不忘补充说明“这一张是旧的,新的正在印”。可见组织变革,对中国人而言乃是常事。计划变动,是大家惯有的行为。计划确定之后,执行的人就开始动脑筋加以变更,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作风,几千年来没有改变。

  实际上一切都在变动,而且非变动不可。因为计划确定之后,势必又产生若干变数,不变动计划,怎么能够因应,又怎样得以顺利实施?人员变动,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固然是志同道合的组合,然而人心善变,不久之后,变成志不同、道不合了。这时候一句“人各有志”,便可以掉头而去。人员动态,称为人事流动率,在中国式组织中,大于日本而少于美国。换句话说,流动到合理的程度,最为理想。工作变动,表现在中国人欣赏“多能”大于“专业”的事实。专业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多几样专业岂不是更好?中国人比较喜欢“通才”,因为弹性较大,变动起工作来,更加胜任愉快。

  人的理念、行为都会变动,所以制度、共识、态度都不可能不变。中国式管理主张“一切变得合理”,便是合理的应变。归结起来,中国式管理的最高智慧,即在于饱受一般人误解的“以不变应万变”。

  治水经验影响中国人管理观

  中国人的管理经验,很多来自治理黄河。

  单独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治水,必须把众人组织起来,而世界上最自然、最庞大、最优秀、最灵活、最有效的组织,便是天地。仿天地的组织,还需仿效天地自然的运作。中国人想出太极拳的保健防身法,也就想出了推、拖、拉的太极拳式管理法,一切顺乎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压力。

  古老的埃及帝国经过长期的执著,终致僵化而衰亡。同样古老的中华民族,却能够在兴衰交替、循环往复中,周而复始地生存下去。西方学者的“不连续”观念,显然被中国人的“绵绵不绝”的“连续”所否定。

  长年以来,许多在外国获得具体成效,被证明完全成功的管理经验,借用到中国以后,却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水土不服”。

  为什么说“水土不服”呢?因为中国人繁衍生息在黄河流域,最丰富的经验不是“水”便是“土”,而两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因而孕育出一种“二合一”的“水土”观,认为万事万物,都和水土有关。风土人情,表示人情也离不开风土,而风吹土扬,更需要水的滋润。

  我们的管理经验,源自大禹治水,一直延续到清末,仍然以治水为主要施政项目。治水的第一个要领,即为“推、拖、拉”,我国兵法的特征,便是运用“治水法”来作战。

  中国式管理,讲起来就是水的管理。和美国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颇为不同,我们主张以柔克刚,先礼后兵,继旧开新,生生不息,无一不和水有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孕育出中华民族,也形成了中国式管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中国式管理是否有效,要看我们如何合理运用。用得合理,自然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