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故事韩国百度云:悟与不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37:54

悟与不悟
本文引用自极品女红悟与不悟

悟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此做到真正的从容淡定;做人,有悟性很重要。悟性是一种觉知,觉知愈深,呈现出来会愈从容、平和;觉知浅的,则不免耐不住寂寞苦痛,十分聒噪、虚浮。
(一)问心
你看,或者不看我     云就在那里     不浓不淡
你读,或者不读我     心就在那里     不冷不热
你来,或者不来        我就在那里     不躲不藏
你悟,或者不悟        佛就在那里     不生不灭
堪破红尘,或者悄然摆渡。梵音缭绕,安然随行
(二)问佛
我问佛:佛何生?佛曰:吃五谷杂粮;
我问佛:佛何念?佛讲:念喜怒哀乐;
我问佛:佛何在?佛云:驻宇宙万物;
我问佛:佛何为?佛嗔:无为而无不为
我问佛:求和得为什么不成比例?
佛反问:何为得?何为求?
得失皆为幻,涤荡见清明。
我问佛:施与受可否转换?
佛袒露心胸,直面苦乐!
伤痛本自惹,休问过来人。
未几,烛尽!湮灭!一切虚无
(三)问己
常陷是非谁知东?也辩清浊恨成形。
黑白两道睁半眼,轮回一体闭影踪。
亦诗亦文一笔悟,知冷知热寸心通。
休言清高频自诩,无语面壁谁悟空?

悟与不悟,是件很微妙的事情。
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请问慧林慈受禅师道:
“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当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他善于言词,他说的能够算禅悟吗?”
慈受:“既未悟道,说出的怎能算做禅悟呢?”
学僧:“因为他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算作禅悟,那他像什么呢?”
慈受:“他像鹦鹉学话!”
学僧:“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呢?”
慈受:“哑巴吃蜜,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话,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义。”
学僧:“然则,未悟的禅者,如何说法度生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老师现在是知抑是不知!”
慈受:“我是如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

学僧于言下有省。
禅悟的境界是怎么样?这实在是无法说明的,历代祖师用打用骂,硬是不肯说话,佛陀甚至讲,我所说法,皆非佛法,这不是笑话,因为不用言说的佛法,才是佛法。佛法、禅心,是自证的境界,是从无分别的平等性智而了知的,这不是黄莲,应该是甜蜜;这不是鹦鹉,应该是菩萨。
人终究难以断掉七情六欲。陶渊明为古今真正大隐之人,他的心境始终站在世间巅峰。假若不能真正的有所悟,不去纠结凡事的原委,顺其自然,将身心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上,如此生活,也实属难得。我想,这也恰应和了道家“六合之内,论而不存;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思想。正如雍正在《十善业道经》的上谕中所说的一样:“儒释道乃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生活中要学会选择放弃部分“有所谓”的东西。有所悟之后的放弃,其实已不算是放弃了;倘若没有悟到什么,也一定要在生活中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学会自我调节,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安意如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人生最难的事情就是能够看穿事物本质的同时,仍心怀慈悲。” 我们是为了自己的本心而活,而不是为别人、为所谓的清规戒律。且人的天资有上下,在后天的努力中,其得以开悟的机缘亦来得有早有晚,这可以不必放在心中惴惴不安。我们真正要全力面对的,是自己于这尘世生活的这么些年,面对那些必须要经逢的人事,以悟的姿态相遇,以不悟的姿态擦肩、抑或相知相惜,凡此种种,皆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作者,写作就好。画者,作画就好。琴者,鸣琴就好。学者,治学就好。尘世间一切看似高深叵测的形态背后,其实都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尽本分,好好活。
',1)">
文摘:网络      配图:极品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