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 宋智孝:胡耀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21:18

胡耀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0年2月4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胡耀邦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任期
1982年9月12日1987年1月15日 前任 张闻天(1943年) 继任 赵紫阳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任期
1981年6月29日1982年9月12日 前任 华国锋 继任 职位改称
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 任期
1980年2月29日1982年9月12日 前任 邓小平(1967年) 继任 职位撤销
出生 1915年11月20日(1915-11-20)
中华民国湖南省浏阳市 逝世 1989年4月15日 (73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 李昭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字国光,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西岭镇客家人。他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胡耀邦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党总支书记。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共青团书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文化大革命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是改革开放早期平反冤假错案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具体执行者,1987年被指责反对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辞职。1989年胡耀邦辞世后,民众对他的追悼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性学潮,并最终发展成六四运动。基层民众对他整体评价较高,但目前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还存在争议。

目录

  • 1 生平
    • 1.1 早年生涯
    • 1.2 参加革命
    • 1.3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
    •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1.5 文化大革命后
    • 1.6 逝世与影响
  • 2 评价
  • 3 纪念活动
  • 4 家人与个人生活
  • 5 参见
  • 6 注释及参考资料
  • 7 外部链接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1915年11月20日,护国战争爆发前夜,胡耀邦在湖南省浏阳县西岭镇中和乡苍坊村诞生,家中因行九而乳名九伢子。其堂叔父根据《尚书·尧典》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之句取名为邦,字国光[1]:39。上初小后,胡耀邦喜好学习而认真读书。在高小时期更是连年以第一名成绩升学[1]:411929年,经本乡杨桂英介绍,胡耀邦在浏阳中学读书的时候,秘密加入共青团1933年9月由共青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延安时期的胡耀邦

[编辑] 参加革命

秋收起义时参加革命,由于中共肃反工作的盲目扩大化,1933年中共湘赣省委政治保卫局将年少的胡耀邦列入AB团(反对布尔什维克组织)嫌疑人名单中,并带至瑞金[1]:50193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攻打娄山关战役中负伤。1935年1月,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党总支书记。

[编辑]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

1940年代的胡耀邦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一大队党总支书记、政治委员。1938年抗大一分校政治部主任。1939年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胡耀邦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1946年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期间参加北平军调处工作。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9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胡自编《前卫报》传播信息,并编写了《革命军队三字经》,提高了战士的政治和文化素质[1]:711948年8月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任华北军区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4月兼任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5月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2月任中共中央川北区临时工委书记。

成都战役后,胡耀邦担任中共川北区委员会党委书记、川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北军区政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85。任内宣传中共政策稳定政局,并大胆采用党外民主人士,在川北行署29名委员中,民主人士有15名[1]:88。广交工商界人士,积极发展经济[1]:92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全国第二次青年团代表大会,前排为胡耀邦、朱德廖承志

1950年2月,胡耀邦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川北行政公署主任、川北军区政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7月,胡耀邦奉调进京离开川北,1952年8月10日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期间兼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湘潭地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1975年,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7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1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编辑] 文化大革命后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长。1980年后,胡耀邦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同时主持中央党校工作,成为中共高层领导人之一。任内主导的两件较大工作是平反冤假错案真理标准大讨论。民间俗语有“受了苦,找中组部;有冤枉,找胡耀邦”[1]:253。1978年,胡耀邦指出,毛主席在晚年也有错误,我们应当纠正我们党和他老人家的错误。在当年,他甚至在中组部内部针对“两个凡是”的旗帜提出了“两个不管”,被称为“砍旗”:“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样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纠正过来。”到了“六十一人叛徒集团”这一大案的复查,胡耀邦将设想告知邓小平时,连邓也为他的勇气和魄力感慨[2]。1979年3月,胡耀邦允许西藏流亡政府方面派出的代表团前往西藏,1980年4月,胡耀邦在西藏进行实地调查,震惊于西藏的贫困,并承认之前的极左路线给藏民带来了许多苦难,这些举动令西藏人民对胡耀邦深切怀念[3]。在1981年7月接见了达赖喇嘛的二哥嘉乐顿珠,期间提出了“关于达赖喇嘛回国的五条方针”[4]

File:Huyaobang wenjiabao hujtao.jpg1986年2月5日,胡耀邦到贵州考察,与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右二)、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温家宝(右一)等在黄果树瀑布前合影

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胡耀邦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书记处总书记1982年9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作为中国改革派曾经是邓小平赵紫阳的亲密政治伙伴,是邓选定的第一位接班人。胡耀邦深下基层,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敦促进行赵紫阳主持的农业改革[1]:332。邓小平曾一度考虑让胡在十三大后再出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推动主持平反冤假错案,被认为是胡的两大功绩。他还提拔重用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他当最高领导人的时候,更多的考虑用引导的方式改造青年,进而改造整个党的指导思想。

1985年5月10日香港《百姓》杂志的陆铿在中南海访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整理成《胡耀邦访问记》发表在同年6月出版之《百姓》半月刊上,后被顽固派和既得利益集团视为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罪证之一。中共文件显示,中共高层认为胡耀邦对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纵容要求其辞职,邓小平指责胡耀邦应该对1986年学生运动的失控负责,但是这样的人事调动没有履行党章中关于总书记更换办法的原则。这也是国民对邓小平的负面评价之一。1987年1月16日胡耀邦被迫辞去总书记职务,保留政治局委员。

[编辑] 逝世与影响

1989年4月8日早上约10时,赵紫阳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夕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正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的文稿时,胡突然心脏病发,要求离席,走向门厅时晕倒。当时出席会议的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拿出两粒硝酸甘油,由在场的工作人员喂服。中央保健处处长牛福康赶至,判断是心肌梗塞,病情危急,约于下午2时将胡送至北京医院,情况虽没过危险期,但一直稳定。

到了4月15日早上,胡突然因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早上8时25分逝世。据网传之《李鹏日记》载:当天胡执意要下床大便,医生不同意,要求胡留在床上,胡只得在床上拉,却因用力过猛造成心脏破裂,抢救无效死亡[5]。但讣告中胡的逝世时间是当天早晨7时53分。

胡逝世后,随即翌日在北京主要高校校园内出现形形色色的大字报,借悼念胡批判1986年令胡下台的“老人政治”.基于对胡耀邦遭遇的同情和其开放清廉形象的尊崇,加上对改革开放以来引发的官倒与贪污情况严重的不满,使当时的青年学生纷纷出来悼念胡耀邦,以至引发后来的学生与民间联合运动并导致近代著名的六四事件发生。胡去世后,治丧规格按照长期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规格进行,规格相当于叶剑英、刘伯承元帅去世时的规格。骨灰按其遗愿归葬江西共青城

[编辑] 评价

胡耀邦说:“我这辈子有两个没有想到,一个是没有想到被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一个是没有想到在我退下来以后还有这么好的名声。”[6]

胡耀邦1989年逝世时,中共中央发布的讣告称:

胡耀邦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李锐说,胡耀邦是他遇到的可以坐下来真正平等交谈的两个高层领导人之一[7]。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对胡耀邦则比较称赞,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伟大民主主义者”[8]。“青年斗士,民主领袖”、“浴血民主”[9]

[编辑] 纪念活动

1989年4月19日,也就是胡去世的第五天,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和学生不断涌到天安门广场献花圈,……“他走了,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却也唤醒了我们,他在,我们还心存一线希望,期待能在某一位较开明领导人的影响下,能得到更宽松的政治环境,或者说是民主。现在,我们意识到,民主不能靠别人赐予,必须靠我们自己去争取。”纪念碑下,一位和同学一道送花圈来的清华学生这样说。“我们悼念他,因为他赢得了我们的尊敬:悼念他,正表达了我们对开放、民主的锲而不舍。”他说。……从院子出来的人不期然地慢慢又在胡家门外聚成一堆堆,都不愿那么快就离去。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真没想到我们的前党总书记就住在这么一间普通的四合院。”胡耀邦夫人李昭曾对相处几十载的战友这样倾诉心声:“红烛伴随红泪尽,留得遗灰照人间……人泪似流三十里,天涯何处不招魂……我今天看见了人民对你的感情,你的生命,你的事业是无穷无尽的。”[10]

六四运动前,官方举行了各种级别的悼念活动,包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有邓小平参加的高规格追悼会,追悼会规格比叶剑英逝世时高出半格。六四运动后,中国政府对胡耀邦的评价讳莫如深。

2005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这是六四事件后官方首次高规格举行对胡耀邦的纪念活动。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主持。”[11]曾庆红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胡耀邦的一生。其中第二段开头重复了中共中央讣告中的评价原话。引人注目的是在该讲话后文中的如下表述:

胡耀邦同志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zh.wikisource.org/wiki/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位于湖南浏阳的胡耀邦故居

与此同时,胡耀邦在湖南浏阳的故居已经修复原貌,坐落在故居对面的新的胡耀邦生平业绩陈列馆也在紧张施工,准备在11月20号开放。另外,《胡耀邦传》第一卷于11月25日上市(第一次印数十万册),与其相关的《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第一次印数二十万册)、原来被禁的《炎黄春秋》2005年11月号也放行出版上市,12月7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刊登胡启立撰文《我心中的耀邦》,为该报16年来首篇纪念胡的文章。

2010年4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胡耀邦逝世21周年之际,在《人民日报》发表名为《再回兴义忆耀邦》的署名文章[12]。曾在胡耀邦同志身边工作近两年的温家宝在文中说:“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