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经典电影:由原塘颗粒想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0:28
每次钓鱼大赛,原塘颗粒就成了抢手货,原因就是塘主常年用某种饲料喂鱼,鱼形成了偏口现象,只有使用原塘颗粒作饵才能有好的效果。在野钓中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在常年有人钓鱼的地方,只有使用某些饵料才能多钓鱼。笔者野钓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不上鱼时,只有向当地钓友请教,使用何种饵料才有效,麻烦不说,钓友还不愿透漏那点“秘密”。

  笔者在一次垂钓中,偶然从鱼的排泄物中联想到原塘颗粒的效应,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改进和试用后,成了一种可添加在饵料中的有效物质。

  那是2005年9月11日,上午鱼钓的不太顺手,下午四点多钟,一阵大风刮来(突然起的小旋风),把饵料盆刮翻,恰巧扣在水边的一摊污泥上。毛手毛脚的把饵料收拾起来,有不少的污泥也掺杂进来,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污泥味。饵料被污染,但时间也不早了,再开新饵已不值得费事了,将就着用吧。

  把饵料重新揉和一下,搓饵挂钩,抛进钓点。只见浮漂刚刚立起就有力的向下一顿,抖腕提竿,中条大鱼。因竿硬线粗,两个回合就被强行抄进抄网,是条千克重的野鲤。挂饵抛竿,时间不长又有鱼问钩,浮漂下沉一目后又上升两目,提竿中条1.5千克左右的鲂鱼。

  此后,每十多分钟就中条鱼,多是鲤鱼、鲂鱼和鲌鱼,还钓上两条千克左右的鲢鱼。因气压低,鱼索饵不积极,漂讯不太明显,多数鱼都是在小漂讯的情况下钓上的。收竿时我共钓获大小14条鱼,重9.6千克。其他两位钓友每人只钓上了两条不足0.5千克的小鲤鱼。也不知是因为刮了一阵风还是饵料的问题,才使鱼咬钩。

  晚上睡觉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只要闭上眼睛,就出现今天下午钓鱼的情况。我们仨位钓位相邻,我居中,水底地形相同,用的饵料也差不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鱼咬我的钩而不咬他二位的钩呢?眼前又浮现出饵料扣在污泥上和曾闻到过鱼的排泄物有污泥味道的情景。是不是污泥上的问题?这又不太可能。可是,鱼的排泄物中有污泥的味道又如何解释呢?这很符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污泥(污泥中富含的微生物和腐殖质)”的食物链现象,而鲤鱼也有拱泥寻找食物的习惯啊。

  突然,脑海中出现了“原塘颗粒”这几个字。用原塘颗粒钓鱼,是因为鱼常年吃这种饲料,形成了严重的偏口现象,用其它饵料钓不上鱼的事实。鱼类生活在水域中,常年和污泥打交道,而污泥中又富含各种微生物、腐殖质和软体小虫类食物,这是不争的事实,和原塘颗粒道理相同。钓鱼时,经常有钓友把诱饵掺和在岸边泥沙中喂窝,使诱饵和岸边的水底污泥的味道差不多,降低了大鱼的警惕心,经常有大鱼中钩,可能也是这种道理吧。

  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再去钓鱼时,在鱼情不好的情况下,就有意在诱饵中加入钓点的泥沙喂窝,上鱼量明显得到提高。后来,就在钓饵中加入钓点污泥,尤其是在不利于钓鱼的情况下,也有意想不到的钓获。以后再钓鱼时,就有意把钓饵一分为二,在其中一份里加入少量污泥,使之有点淡淡的污泥味道,用两种饵料分别挂钩,有污泥味道的饵料上鱼量明显的偏高。

  笔者想,既然污泥对鱼有很强的吸引力(污泥里的微生物和腐殖质),那生长在水中的水草能不能有着同样的效果呢?

  很多鱼类都以水草的嫩芽、草籽和附着在水草上微生物以及水生昆虫为食,从水中捞出来的水草都有一种淡淡的腥味,鱼类和水草共同生活在同一水域,鱼类早已习惯了水草的味道,对水草淡淡的腥味习以为常,在饵料中添加水草肯定能提高钓获量。

  想到就做到。再去钓鱼时就有意在饵料中添加嫩水草。可是,嫩水草虽然易碎,却还有碎大草叶,这就需要大的饵团才能把碎草叶包住,主钓草鱼时有特效,钓鲫鲂等小型鱼时,饵团过大,中钩率不高。于是我就把鲜嫩水草揉搓成水草汁加入到饵料中,效果很好,鲫鲤草鲂等鱼都爱咬钩,获鱼量也相应提高。再到有水草的水域钓鱼时,就用水草汁代替水来和鱼饵,获鱼量大大提高。

  秋冬以后,各大水域都蓄满水,水草也都死亡腐烂,无水草可用,笔者就在春夏天收集嫩水草晒干后磨成水草粉备用,在秋冬无水草的季节,垂钓时把水草粉加入到饵料中,也有很好钓效。要选用还没露出水面的嫩水草,这样的水草还没开花结籽,营养丰富,深得鱼类爱好。

  在使用过程中,感觉污泥不太好用,虽说取材方便上鱼量较高,却心理上感觉污泥不卫生,实验结束后就很少在钓饵中使用,大多时候只用作喂窝。而嫩水草汁或水草粉就不同了,干静卫生,使用起来没有心理压力,就地取材也比较方便,是野钓不可或缺的优良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