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什么下片:才子皇帝李煜的出身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46:44

——南唐佚事之七

提起李煜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作为臣虏时在汴京所作,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向往以及亡国的无奈。据说,赵光义闻听他的词后,觉得他还没有被改造好,似乎有复国之志,所以,在一个“七夕节”李煜42岁生日的时候,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那么,李煜有什么样的出身之谜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李煜爷爷的身世。

李煜的爷爷名叫昪(音bian),徐州人,出生于唐朝末年的战乱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发的年代,六岁的时候就失去双亲成了孤儿,可谓苦大仇深。昪八岁的时候,被唐朝的将军杨行密收为养子。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记载,昪少孤,流寓濠、泗间,杨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状貌,养以为子。但杨行密的儿子不能容忍,杨便命令属将徐温收养。《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六》云,行密谓其将徐温曰:“此儿质状性识,颇异于人,吾度渥(杨行密的儿子)必不能容,今赐汝为子。”温名之曰知诰。徐温收留了昪,因此昪姓了徐,改名知诰。

 

长大后徐知诰喜书善射,识度英伟,文武双全,一表人才,各方面都比徐温六个嫡亲儿子出众,很得徐温喜爱。徐知诰跟随义父徐温掌管着吴王的军政大权,徐温死后,徐知诰迅速控制了徐温的儿子们,并接替了徐温的职位。935年10月,吴王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晋封齐王,成了实际的执政者。

 

其实,徐知诰早有代吴之意,一日,他照镜子叹曰,“功业已就,而吾老矣,奈何?”臣僚周宗(李煜的岳父)深知其意,便四处做工作,为徐知诰取代吴王作铺垫。

 

937年10月,也就是李煜出生后不久,吴王杨溥被迫禅位,徐知诰正式称帝,建国号大齐,徐温在世的时候称义父,建国后封义父为义祖,颇有意思哈。徐温仅存的两个儿子被封为江王、饶王。

 

做了皇帝的徐知诰有两个难言之隐,第一,徐姓非本姓,第二,自己出身微贱,总得找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或背景。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记载,“自言唐宪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为徐州判司;志生荣。乃自以为建王四世孙,改国号曰唐。”也就是说,徐知诰有认唐作祖的意思,但苦于无确凿证据,所以常自言自语说自己是唐宪宗儿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为了能堂而皇之地成为大唐嫡系,他还装模作样的命令百官廷议,百官自然按照皇帝的意思,将李姓认作自己的本姓,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徐知诰也改姓李,名昪。这段记载在《资治通鉴》里也得到了印证。更有意思的是,徐温的儿子们为了巴结奉承李昪,也纷纷请求改徐姓为李姓,但李昪没有允许。《资治通鉴·后晋纪》载,庚寅,唐主更名昪。夏,四月,唐江王徐知证等请亦姓李;不许。

 

在各种史料的记载中,对李昪“少孤”没有异议,但是在姓氏上却存在分歧。一些江南野史及裨记认为,李昪的父亲名叫荣,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其姓氏并无记载。父母去世后,将李昪托付到寺庙勉强维生。所以,李昪及其兒子李璟、孫子李煜都崇尚佛教。

 

更有学者认为,李昪之所以选择姓李,将国号定为唐,完全是为自己找的一个根基,南唐尊崇的也是唐朝的先制。同时也说明,李昪对大唐帝国的向往和崇拜,恢复唐朝基业,是李昪的理想,也是南唐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就像刘备尊崇汉朝一样,为的是匡复汉室。

 

那么后人为什么都认为李昪姓李呢,追本溯源,当然来源于正史的记载,正史当然来源于官方的资料,官方当然就是南唐国家档案馆的资料。其实,一些野史杂记也有其理论基础,世本微贱,父荣,遇唐末之乱,不知其所终。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像昪这样流离失所的人家数以万计,兵荒馬亂之際,只知道父亲的名字叫“荣”,而不知道所在何处、姓氏,這也在情理之中。根据《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徐知诰自认为姓李,并无考证。所以,李昪不姓李也有可能。如果李昪不姓李,其孙李煜自然也不姓李。

 

各位大可不必惊诧,正史对李昪是什么地方人都存在歧异〔《旧五代史》认为是海州(连云港)人,《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则认为是徐州人;【宋】陈彭年著《江南别录》认为南唐传四主,而其他史籍认为传三主〕,难道李昪姓李就一定正确吗?就不可以争议了吗?

 

当然,李昪姓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昪所创立的南唐,在中国历史的星河中确实闪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