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硬笔楷书最好:为什么读书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11:33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的一则感人故事。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你为什么读书呀?”其中有的同学回答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有的同学则说是为了明礼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竟然说为了帮助自己的父亲记账而读书,惹得整个课堂上一阵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令老师大为吃惊,连忙称赞他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这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中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岳阳楼记》,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感动和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宋朝有个叫张载的年轻人,他年轻气盛、身体素质好、思想开阔。二十岁时他投奔范仲淹,想随范大人一起行军打仗。范仲淹见了他后劝他回去读书,同时告诉他报效国家的机会有很多,现在还年轻,是积累知识的大好时机,先把书读好,慢慢来。并随赠一本《大学》给他,告诉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伟业,自有供他弛骋的天地。于是张载回去再读《大学》,从此放下一切杂念,专心求学,终成一代大儒。 关于为谁读书的问题,张载也有一句经典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最能表现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这句话意义深远,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在于此;以致成为了宋代以来读书人的共同目的。

    类似的实例还有许多:楚国大夫屈原的强烈爱国之心,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忍辱负重著书立说,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将领文天祥等等,皆显示出一代爱国志士的坦荡胸怀。这些都是为国家、为民族大义而努力奋斗的好榜样。

    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是明天的主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要靠我们去传承去奋斗。不学好知识,练好本领,怎能担当起如此大任?因此,为国家读书是国家、民族对我们的期望。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各种谋生技能,多多为国家做贡献是我们的基本任务。

    但是,只是高喊“为国家而读书”的口号而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也是无用的。  要实现报效国家的愿望,首先就是要学好知识,读好书。只有我们树立了自己的理想,有了为理想奋斗的动力,我们才能读好书,成为人才,才能够报效祖国。只有我们读好书了,才能有机会为他人服务,为国家服务。

     《清史稿·儒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李颐的年轻人,不幸少年丧父,家中非常贫困,甚至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根本无钱让他上正规的学堂去读书。但是李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不为贫困所吓倒,常以忠孝礼仪来勉励自己,依靠自己发奋自学,终于成为清初著名的“三大儒学家”之一,也成就了一个出身贫贱而成大业的光辉榜样。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大师达·芬奇曾经善意地提醒年轻人:“趁年轻力壮去探求知识吧,你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读书带来的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老时才不至于空虚。”

    一个人不管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管将来选择什么的道路——去独立经营企业,或到机关当公务员,到部队,或去公司等等,都必须从小好好好地读书,努力地学习文化,用科学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是在为自己读书。

        高尔基曾经饱含深情地说过:“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犹如一股淙淙流动的泉水,把那陶醉于生活魅力的动人的欢笑,送上了生活的祭坛。”青春是人生幸福美好的象征,又是纯真与快乐学习的代表。

        没有勤奋读书做自己人生的坚强后盾,任何成就都谈不上。勤学苦读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一大法则。刻苦读书,也是改善人生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