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怎么搜索小电影:浅谈建窑“供御”“天目”“进盏”的始烧时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56:56
浅谈建窑“供御”“天目”“进盏”的始烧时间
2010-03-10 08:22:52 作者:四川成都 张天琚

福建的建窑是宋代名窑之一,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芦花坪一带。该窑从晚唐、五代始烧青瓷,黑釉瓷始烧于五代末至北宋初,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建窑主要烧天目茶盏的鼎盛时期,至元代衰落。

        建窑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天目”茶盏的烧制。建窑的工匠除通过配釉、施釉和掌控窑炉温度、气氛,烧造窑变天目窑变盏、天目柿色盏、天目乌金盏外,还采用了点装饰、线装饰、面装饰和图案文字装饰的人工技法在器物上形成某种奇特的纹饰图案,从而烧制出天目兔毫盏、天目油滴盏、天目鹧鸪斑盏、天目虎皮斑盏等。

        应该说从1935年美国人普拉姆玛到建窑调查并搜集大批瓷器标本到1954年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工作组对水吉窑进行的考古调查,再经过1960年和1989年至1992年的多次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建窑的基本状况是很清楚的。

        “1960年10月,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对水吉窑的芦花坪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约90平方米,出土瓷器等标本千余件。1977年5至7月,福建省博物院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芦花坪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208平方米,揭露窑炉基1座。窑基为砖构、半地下斜坡式龙窑,残长56.1米、宽1.8至2米,窑底坡度12至18度,窑室底部排列的匣钵粘有黑釉碗,证明它是烧建盏的窑炉。发掘出土的黑釉器有敞口碗、敛口碗、高足杯等,有的釉面有兔毫斑纹,碗底刻划姓氏及数字。匣钵与垫饼上有的刻印文字与数字,有的垫饼有反文‘供御’、‘进盏’印记。发掘者推断,其年代为北宋中、晚期。” “1989年5月至1992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福建省博物院联合组成建窑考古队,先后4次进行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出土物中有反文“供御”、“进盏”字样的垫饼的年代被发掘者推断为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1954年5月,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先生曾在芦花坪窑址堆积中采集到一件带“绍兴十二年(1142)”铭刻的匣钵,对确定建窑的制瓷年代具有实证的意义。

        科学考古发掘的实证表明,建窑烧制天目瓷盏的时间最早是在北宋中、晚期。

        然而,笔者通过对相关宋史资料的查阅发现了一个被古陶瓷界忽视了的问题:

        几乎所有论及建窑历史成就的文章都要引用宋陶谷所著《清异录》。《清异录》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据此,后世有不少研究建窑的人士都认定:陶谷是五代至北宋时期朝廷官员,其《清异录》成书于北宋早期。于此可见建窑天目盏在北宋早期就已名声在外。

        这里就出现了历史记载与考古发掘的结果的矛盾。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古陶瓷特别是建窑瓷器的人信服《清异录》的记载,而研究古文献的专家却认定《清异录》是一部“伪典小说”,前人曾称其为“伪书”。

        古代文献专家罗林先生指出:“有托名陶谷的《清异录》,用真实可靠的诗句来编一个全然没有根据的故事。其实在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无法判断伪典小说中的某一记载是否真实制异名新说、应文房之用。”

        对于《清异录》,钱钟书也曾说:“《清异录》取事物性能,侔色揣称,立为名号,而复杜撰故实,俾具本末而有来历,思巧词纤,一新耳目”,“《清异录》最热衷于制造代名,有时仅一条即编出数个乃至数十个新名。”

        笔者认同罗先生和钱先生的论点,并认为“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是后人添加进《清异录》,强加给陶谷的。

        陶谷于开宝三年(970)即北宋王朝建立才十年的时候就逝世了,享年六十八岁。如果在北宋初年,建窑就生产出了“花纹鹧鸪斑”茶盏,那么,为什么至今拿不出一件实物证据来呢?

        在陶谷身后,宋代还有不少赫赫有名的文豪学士、书法大家、艺术鉴赏家在茶道专业著述和诗词歌赋中,高度赞美过茶盏。如:

        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苏轼的“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米芾的“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陆游的“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

        上述人物基本上生活在北宋中后期和南宋时期。

        有学者根据宋徽宗《大观茶录》和南宋程大昌《演繁露》等资料,推测建窑烧制“供御”、“进盏”的鼎盛期,主要在北宋政和二年(1112)到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间 。《宣和遗事》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可资说明宋徽宗时期建盏兔毫盏已进贡宫廷。此外,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足见其对建窑黑釉兔毫茶盏是很考究的。

        其实北宋中、晚期,皇帝青睐建窑黑釉兔毫盏,使建窑黑釉兔毫盏以及其他瓷器品种享誉海内外,首功当推蔡襄莫属。

        蔡襄曾任福建转运使,庆历八年(1048)二月“巡部至建州,入北苑,造小团龙茶入贡”。皇祐三年(1051)“十一月,撰《茶录》二篇上进”,闻名于当世。《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书中写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茶盏。无疑,正是蔡襄的努力作为特别是《茶录》的问世,使得从宋英宗赵曙到宋徽宗赵佶的北宋皇帝都十分青睐“北苑贡茶”和“黑釉兔毫杯”等建安贡品。此外,当时蔡襄的堂弟蔡京亦是当时推崇福建茶文化的重要推手。蔡京徽宗时拜尚书做丞右仆射,权势显赫。

        笔者注意到前面提到的宋代文豪学士、书法大家、艺术鉴赏家生活的主要时期是在北宋中、晚期和南宋时期。迄今为止,笔者尚未查到有北宋早期的宋人赞誉建盏的文字。

        综上所述,建窑烧制“供御”、“进盏”理当在北宋中期蔡襄“造小团龙茶入贡”(1051)和“撰《茶录》二篇上进”(1051)以后,直至及南宋中期,随着天目瓷器的生产和广销海内外,建窑进入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建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名窑地位。

        笔者这一推论与考古发掘结果是吻合的。
        
       http://www.dfsc.com.cn/2010/0310/36700.html

20100310082051346.jpg (155.01 KB)

建窑天目“进盏”款茶盏底部

20100310082104932.jpg (46.93 KB)

建窑天目“供御”款茶盏底部

20100310082115134.jpg (124.95 KB)

建窑天目“进盏”款茶碗(南京博物院藏品)

20100310082121907.jpg (107.74 KB)

建窑曜变天目斗笠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