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哨所中文字幕:纪念毛泽东诞辰118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1:15
                                                                    1893年12月26日----2011年12月26日                                         纪念毛泽东诞辰118周年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1893年12月26日,中国湖南韶山乡下的一座村庄里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几千年的最低谷,并仍持续向更低点滑落。有识之士在寻找着大变局中国家的出路,老百姓们则盼望着一位不世出的英雄赶紧终结这令人窒息和绝望的衰世。44年后,面对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已经人到中年的他率领着他的战友们抗击日寇的侵略。56年后,他与他的战友们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一个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前所未有的国度。63年后……73年后……83年后……直到今时今日,他依然在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毛泽东和他的亲人们,十多位亲属为革命献出生命 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无数先烈用鲜血浇灌了胜利的果实,才换得今天的和平与安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不计其数的家庭作出了牺牲,这其中包括毛泽东,毛家先后有10多位亲属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不仅挚爱的妻儿先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妹妹毛泽建也先后牺牲。毛家最小的烈士是毛泽东的侄儿、毛泽覃之子毛楚雄。1946年8月10日,在随八路军谈判代表赴西安途中,毛楚雄被胡宗南扣押。就义时年仅19岁。  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毛家亲属还有毛泽覃之妻赵先桂、毛泽覃继娶贺怡、毛泽建丈夫陈芬,以及毛泽东表侄王德恒、毛泽东内弟杨开明、向钧、毛泽东内侄女杨展等。浙江日报2011年6月15日第18版 作者:佚名 原题为:毛泽东和他的亲人们

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无数先烈用鲜血浇灌了胜利的果实,才换得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不计其数的家庭作出了牺牲,这其中包括毛泽东,毛家先后有10多位亲属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夫妻情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噩耗后,寄信给杨家人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解放后,毛泽东仍常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章士钊曾问“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海枯石烂亦不悔

“我觉得我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假设有一天母亲不在了,他被人捉住了,我要去跟着他同享一个命运。”1983年,在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牺牲50多年后,人们在她长沙板仓老家住所的墙缝里发现了这些笔记。而她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于1930年为革命、为丈夫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父亲来到北京。这时,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也到了北京,被李大钊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在毛泽东帮助下,杨开慧阅读了大量进步刊物,开阔了眼界。后来,杨开慧回忆说:“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合。1922年初,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不但是毛泽东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他革命事业上的好助手,跟随毛泽东辗转各地参加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组织领导了多地的武装斗争,1930年10月不幸被捕,8岁的大儿子毛岸英也被一同抓进监狱。

在狱中,杨开慧受尽酷刑始终不屈服,敌人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她斩钉截铁地回答,除非“海枯石烂”,不久英勇就义。

父子情

毛岸英到延安,毛泽东抱病到机场迎接。据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见到儿子后,毛泽东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好了许多。父子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毛泽东便让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并让他到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种地,干农活儿。1947年春,国民党进攻延安,毛岸英随中央机关北撤,又根据毛泽东的安排去土改工作团,在山西临县参加试点,此后又到冀中、山东搞土改,并参加了中宣部、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半个月后,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毛泽东参加婚礼,只送了一件穿过的大衣,并对儿媳说:“白天岸英穿,晚间你盖,都有份。”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并和两个弟弟毛岸青、毛岸龙一同被送到上海,由党所领导的大同幼稚园抚养。

不久,小弟毛岸龙去世(另一说法为失踪),党组织也因叛徒告密遭到破坏,两兄弟一度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毛岸英一直怕看《三毛流浪记》,他曾对妻子刘思齐说:“除了给资本家当干儿子以外,三毛遭遇过的,我都差不多遭遇过。”

1936年,两兄弟被送往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在苏联参加学习。1946年回国后,毛岸英遵照父亲“补上中国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向农民学习种地,在多处搞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翻译、秘书,任过企业党总支副书记。毛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时刻以“毛泽东的儿子”自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请求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很多人劝阻毛泽东不要让毛岸英参军,毛泽东却回答道:“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毛岸英的请求得到了批准,并担任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然而入朝参战才34天,11月25日,志愿军司令部突遭美军空袭,毛岸英以身殉国,年仅28岁。

据毛泽东的贴身警卫回忆,得知儿子牺牲,毛泽东点烟,火柴盒在面前,却在口袋里找,泪汪汪的,又不想让人看出来他在哭。整整一夜,坐在沙发上没有起身,只是一根接一根抽烟。

周恩来总理曾以报告的形式向毛泽东提出,应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就这样,父亲把儿子永远留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朝鲜三千里江山。

兄弟情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七天,毛泽民从部下缴获的一个敌电台中听到毛泽覃牺牲的消息,连忙告诉了大哥毛泽东。毛泽东听说此事后,沉默好久没有说话,过了大半天,才撑着腰站起来,沉重地说:“母亲在世时,曾把我召到床前专门向我交代,一定要照料好小弟。我是没有尽到当大哥的责任啊!”

弟弟妹妹为革命献身

不仅挚爱的妻儿先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妹妹毛泽建也先后牺牲。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弟,在哥哥的教育和影响下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先后担任苏区的国家银行行长、国民经济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党中央派遣到新疆工作,先后出任财政厅长、民政厅长等职。1942年,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次年被秘密杀害。

小弟弟毛泽覃参加了南昌起义,在战争中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指挥员。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独立师师长,后在江西瑞金被敌人包围,为掩护战友撤离时不幸中弹牺牲。

毛泽建本是毛泽东堂妹,过继给毛泽东的父母做女儿,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湖南地区领导游击斗争,1928年被捕,英勇就义。

毛家最小的烈士是毛泽东的侄儿、毛泽覃之子毛楚雄。1946年8月10日,在随八路军谈判代表赴西安途中,毛楚雄被胡宗南扣押。22日深夜,被敌人活埋,就义时年仅19岁。

此外,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毛家亲属还有毛泽覃之妻赵先桂、毛泽覃继娶贺怡、毛泽建丈夫陈芬,以及毛泽东表侄王德恒、毛泽东内弟杨开明、向钧、毛泽东内侄女杨展等。
杨开慧狡诈的敌人又把杨开慧请进有新闻记者在的客厅诱骗说,只要她在报上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获得自由,遭到了杨开慧的严词拒绝。她对前去探监的亲友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牺牲小我,成功大我。”又嘱咐说:“我死后,不要作俗人之举。” 贺子珍贺子珍凄楚地笑了笑:“真是……长征路上,他一直很瘦,那时,他心情不好,受王明、博古一伙人的打击迫害,受了很多、很大的委屈……”话说到此,贺子珍又开始自责起来,“唉,也怪我不懂事,没有从思想上多给他安慰,反而因为一些小事常同他闹别扭,我确实有许多地方对不起他……” 江青姚文元描述所见:“她头发散乱,神情慌张,进门便扑在主席遗体上,一面痛哭,一面呼喊:'医生啊!你们快救救主席呵!你们为什么不救救他呀!'她嗓子都哑了,仍不肯离去。其悲痛之状,催人泪下。姚文元所述应该是真实的。江青跟毛泽东从1938年结合,到1976年毕竟有着38年的夫妻感情。 毛岸英刘松林:(毛岸英)什么事情都想做得最好,他又总觉得,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总觉得没有做到,就是还没有做到位,总觉得不能给主席丢脸。然而毛泽东和杨开慧老家的一些亲戚,并没像毛岸英严于律己。建国后有的亲戚伸手来讨官,还送了许多土特产到北京。 李敏爸爸说道:“你们要吃。不吃,就出不去了。”他们含着泪,吃着饼,望着爸爸,用力撑着身子站起来,艰难地挪动着步子。爸爸就让警卫员扶他们走。爸爸就是这样爱每个战士,疼每个人,无论是谁遇到困难他都会相助相帮的。在爸爸的眼里,年轻人是祖国的希望。 李纳我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可以说他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比较大的。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为国家做工作,自己养活自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所以我就是说对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他对我那样的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很想念他,他是我的好爸爸。 毛远新我请他回忆毛泽东。他他说,关于主席,当然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内容。但目前只能一般地谈谈。因为他是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人,不便于涉及一些敏感的话题。不过,他说,当年他追记的毛泽东和他的谈话,那些内容是准确的。高教部在印发前,送毛泽东主席看过。 孔东梅我不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以它们存在的状态展示给别人,至于如何评价是别人的事。”孔东梅努力要做的,是还原外公的人性,“而不是外界传扬的神话,他是个领袖,同时他也是个丈夫、父亲和我的外公………” 毛新宇尽管爷爷毛泽东去世时他只有6岁,但他仍然认为“爷爷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毛新宇为自己确立的毕生使命,而带他走上这条道路的恰是其母邵华。毛新宇曾对记者说,他在母亲面前“心里总会有些紧张”,“她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牛保良副教授:毛泽东对家属严格要求 

本文摘自《中华魂》2008年第12期 作者:牛保良 原题为: 毛泽东的家风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干部本身的工作作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构成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一方面。正如领导干部在单位的作风和形象的影响力一样,或党的一切干部,甚至一名普通党员在社会中的作风和形象的影响力一样,干部的家属、亲友,尤其是配偶和子女的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的家风建设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毛泽东对家属子女一向严格要求,堪称党内干部家风建设的楷模。

1.鼓励子女学习进步,对家属严格要求,不搞特权。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原则,不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为子女谋职位,在家庭成员中也是自己以身作则,关爱他人,慷慨解囊,解危救困。

(1)鼓励子女脚踏实地,博览群书,学人之长,克己之短,立志成才。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讲:“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既要理顺学科结构,又要把握知识结构的先后构成,还要分析对待别人的鼓励和赞扬,不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他还要求岸英持之以恒地学习,不要图有虚荣。1947年10月8日,他在给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对李讷的学习也十分关心和重视,并多次给予鼓励和指导。1959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讲:“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1963年1月15日,他还鼓励李讷:“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大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已之短,大有可为。”毛泽东对李讷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十分高兴,并要求她读书要树雄心壮志,要循序渐进,团结同学,虚心向人学习。此外,对毛岸英的遗孀刘松林、毛岸青夫人邵华同样鼓励学习进步。立志奔前程,为社会做一番事业。毛泽东不仅督促儿女刻苦读书,而且自己积极带头,树立榜样。一生中仅《资治通鉴》就读了十七遍,七十多岁的老人又开始学英语,直到逝世前夕还在看《容斋随笔》、《古文观止》等古典文学名著。

(2)关爱子女。毛岸英牺牲后,刘松林极为悲痛,精神状况长期未达到恢复,后去苏联医治。1959年8月6日,毛泽东写信给在苏联治疗的刘松林,寄去了一位老人的挂念:“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久不见甚念。”1961年6月13日,他又劝刘松林再婚:“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大爱无语,挚爱无声。这是一位伟人、一位年迈的父亲对未婚儿媳表现出的真诚的关爱和高尚的情操。对李讷,毛泽东也十分牵挂,很想知道李讷的最新情况。他要求李讷给他写信,告诉他具体情况。他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为什么那样吝啬呢?你不爱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爱我的,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给我来封信吧。”

毛泽东十分关爱子女,但是严格要求,从不为子女谋职位,搞特权。建国初,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务院工作,毛泽东对此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毛岸英不够资格进政务院工作,而应当到农村、工厂、部队去锻炼。对李讷、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也坚决不同意。可见,毛泽东坚持党性原则,不谋私利,堪称爱子有方。

(3)尊敬他人,礼貌待人。毛泽东重视子女的为人风范,严格要求尊敬他人,礼貌待人。1960年,毛岸青在大连接受治疗后,毛泽东亲自嘱咐毛岸青:“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要求亲自转达对大连医护人员的感谢和关心。

2.关心亲属,不失原则,不搞特殊。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构成了干部家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封建社会那种“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的裙带关系,毛泽东不仅坚决反对,而且严格要求亲属遵纪守法,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平等相待,慷慨救济,不给党和人民增添负担。

(1)慷慨解囊,资助亲属。杨开慧的母亲过九十寿辰,毛泽东于1960年4月25日请杨开智转去二百元表述祝贺。得悉杨开慧母亲去世后,他又于1962年11月15日寄去二百元表示哀悼。堂弟毛泽连家境困难,丧母为葬,又患脚疾未愈,毛泽东于1952年10月2日即寄去三百元,用于丧葬和治病。陈玉英曾经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家里做过保姆。1930年随杨开慧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在狱中倍受折磨。解放后,毛泽东得知她已在长沙工作,十分高兴,并写信给予关怀,表示“你如果有困难,可告诉我,设法给你一些帮助。”他的女儿孙燕考取初中后,毛泽东也寄去三百元,并表示“以后还可寄一些。不要忧虑。”毛泽东的稿费如今已是天文数字,不仅他本人生前没有据为名下,而且他的子女亲属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要求。

(2)勤俭节约持家,不沾国家便宜,不失原则,不搞特权谋职位。1949年10月9日,毛泽连在长沙治病,因疗效不佳打算到北京诊治,毛泽东嘱咐:“均不要来京,也不宜在长沙住得太久,诊病完了即回韶山为好。现在人民政府决定精简节约,强调反对浪费,故不要来京,也不要在长沙住得太久。”1953年,毛泽东少年同学邹扑勋、早在安源一同搞工人运动的谭熙春、毛泽东叔祖父毛锡臣提出一同到北京看毛泽东,为不给政府添麻烦,俭省节约,他表示:“你们三人结伴同行,自己出路费,路上买车票等事亦由自己经理。到京住一个月即回家。如果你们同意,即可照这样办。”一方面,毛泽东严格要求亲属遵守政府法规,另一方面,他还坚持原则,不搞特权,不为亲属谋私利,拒绝不合理要求。1949年10月9日,杨开智计划去北京见毛泽东,并解决工作问题。他表示:“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一切按常规办理,听从当地政府安排,不要有任何奢望。毛泽东的表兄文南松提出为文运昌安排工作,毛泽东表示:“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还有他的姑母毛春秀,也曾提出请毛泽东为其儿子安排工作,他同样拒绝:“我不能办,要在当地所属机关自己申请。”

(3)伟大的革命牺牲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全国抗战爆发后,文运昌家庭生活困难,曾致信毛泽东找份差事。他如实相告:“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还在回信中说,虽然工作紧张,但是都快乐健康。1941年,杨开智的女儿杨展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为安慰其祖母、杨开慧的母亲,毛泽东致信表示:“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其实,在毛泽东的亲人中,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健、毛岸英、毛楚雄、杨展等七人牺牲,毛金花、毛岸红、毛岸龙三子女失踪。

3.严格要求,防微杜渐,防止干部子弟特殊化。

干部子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不是党的干部,不处于执政地位,但是由于所处的特定的干部家庭生活地位,即被赋予特定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一切非干部家庭的子女所不拥有的。干部子女教育得好,对社会和党的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起到十分消极的作用,给人民生活造成危害,损坏干部的形象和党的地位。毛泽东早已警觉到这个问题,并发出警告,对自己的子女也不开例外。

(1)防止贵族化,干部子弟与平民子弟一律平等。凡贵族都是处于特权阶层,社会中的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罪恶,人民生活的苦难,往往与贵族阶层过多占有社会资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广大人民生活艰难,痛不欲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战争活剧。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不允许新的贵族产生。针对建国初学校教育中划分等级的问题,1952年6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信中明确批复:“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他希望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人人平等。

(2)人格独立,依靠自己,持家立业。由于干部子弟特殊的家庭地位,尤其是有些是革命先烈的后代,处处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关照,而有的则变得不自觉。对此,毛泽东也给予了警告。1959年6月,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他担心干部子弟如果不能人格独立,生活独立,自食其力,就会逐渐走向官僚化和贵族化。使他更为担心的是,干部子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问题。1967年5月22日,有十七个自称红卫兵的人到云南抄了一位副省长的家。参加者都是中学生,其中有六个是北京学生,其余十一人,除两人外,都是高级干部子弟。对此,毛泽东十分惊异。5月28日,他立即批示“中央文革小组“:如不教育好,会成为将来反革命复辟的祸根之一。好在还不占干部子弟多数,多数还是较好的。”毛泽东担心的是干部子弟变质问题。

(3)对自己的子女也不例外。毛泽东要求一切干部子弟都要树立平民思想,勤奋实践,谦虚谨慎,不搞特权。李讷读大学开始住校,开始独立生活,遇到了学习和生活自立问题。1963年1月4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说:“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让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毛泽东相信,干部子女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自主自理能力,是增长社会能力的必要途径。

总之,毛泽东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是十分深刻而广泛的。如果仅仅从文中的表述来理解,似乎只能掌握表面的几条,而更为重要的,或使当代干部学习时更应知道的则是他产生这些思想论述的长期的社会实践。除了他亲身的社会实践这个必要因素,还要归功于时代的因素。俗语道:时代造英雄。毛泽东的思想火花是与火热的革命实践和勤奋的工作不可分的。
毛泽东自我评价:三七开就不错了 我不是圣人 毛泽东说:“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以便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因为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所以要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自己的一生写进去,把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世界人民去评论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这个人啊,好处占70%,坏处占30%,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缺点,我不是圣人。” 遵义会议周恩来直言:除毛泽东无人是蒋介石对手周恩来就直说了,我们的对手是国民党,具体的是蒋介石,我在黄埔军校和他处了两年的时间,我知道这个人文武双全,聪明能干,读书很多,又有政治手腕。我们要打败他,就要找个比他强的人,我考虑了很久,这个人是毛泽东。意思就是说,蒋介石这个人比较全面。 刘少奇如何评论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胜利把我们党在新时期的胜利的根本原因,归结到、集中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历史的结论,是今天中国的时代的真理。正如毛泽东反复强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从刘少奇到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达到胜利”这些历史的结论一样。 邓小平谈毛泽东:1957年以后错误越来越多了一九五七年以前,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错误就越来越多了。《论十大关系》是好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是好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还说,必须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 八大彭德怀提议删除毛泽东思想 刘少奇邓小平同意1958年党的“八大”第一次会议上,在“八大”的党章里又删掉了党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这些都容易引起他的疑心。提议从党章中删掉毛泽东思想的是彭德怀,赞成删掉的是刘少奇、邓小平,这是个了不起的大事啊。 林彪秘密谈话:“为省脑力勿读一号和斯(大林)”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如果发自他的内心,也不失为一家之言。但是,据林彪的笔记,他讲的并非是心里话。在公开场合,林彪不遗余力地倡导大家学习毛泽东著作,但是,在私底下,他却说:“为省脑力勿读一号和斯。” 七千人大会陈毅:凡神化毛主席的人都别有用意心直口快地表述着:“我们今天不要把毛主席神化。凡是把毛主席神化的人是别有用意的。……今天,在农业方面,有人想很快就跳到共产主义,刮共产风,犯了错误……就是毛主席也不能超过今天的时代去解决问题,否则就要犯错误。”  陈云谈实事求是:是毛主席倡导的革命作风1977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云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所写的《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文章指出,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不是一个普通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 文革中薄一波:虽然已无自由 我依然崇拜毛主席薄一波在文革中虽受冲击,但信念依旧,曾对子女说:“我崇拜毛主席,即使我现在不自由了,我仍然崇拜他。”1986年,薄一波赴南方调研。行程中拜谒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故乡。在滴水洞里,秘书问薄一波如何评价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