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姐的霸气网名:DNA重组实验常见问题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00:43
  • DNA重组实验常见问题分析

 


载体用NotI单酶切,目的片段也用NotI单酶切,并对载体进行去磷酸化,但一直也没连上?
参考见解:
1、 用NEB的高效连接酶连看看,用400U或2000U的试试
2、 16度过夜连接,或更长
3、 单酶切用PCR来鉴定方向方便些
4、 去磷酸化后,将去磷酸化酶失活很重要,否则可能根本连不上。
5、 失活的方法很多了,可以加热(有的热敏感酶可以),可以直接过胶回收柱子,但比较放心的方法就是跑胶回收。

PCR扩增到特异性产物后,回收PCR产物,PCR产物用BamHI和EcoRI(NEB公司的酶)在随EcoRI的BUFFER中双酶切8小时,同时,p UC18 同样酶切,连接片段和载体DNA酶切均用QIAGEN quick spin column回收片段,按NEB 连接酶说明过夜连接,连接产物电转化。但是,看转化结果,连接产物转化的平板大部分是蓝斑?什么原因?
参考见解:
1、 柱子回收一般没有问题,但会不会存在操作问题,所以回收产物可以跑胶或用紫外分光系统检测一下有没有DNA。
2、 PCR产物直接酶切,在设计引物的时候有没有在酶切位点两边加保护碱基?这里pcr产物酶切出问题的可能性很大。
3、 酶有没有问题?可以用这两个酶切一些已知的质粒看看能不能得到所要的片断。
4、 大部分是蓝斑说明可能是载体酶切不完全,也可能是没有在载体酶切后跑胶回收载体,这样不能完全除去酶切掉的小片断(Qiagen的柱子对小片断的回收比较好),后来连接反应中小片断可能又连上了。
5、 大部分是蓝斑,那就是还有白色的。挑了白色的摇了提质粒看看啊,说不定就有阳性的。
6、 建议在载体酶切后用碱性磷酸酶进行去磷酸化,这样可以彻底防止载体的自身环化。

酶切目的基因及质粒载体后加Loading buffer终止反应,然后要直接进行连接反应,可以吗?要是不行,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加热灭活限制酶(用的是Hind3/EcoR1双酶切),多高温度适合啊?
参考见解:
1、 一般直接用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目的片段,干燥后直接用水溶解连接即可。比较适用于载体和PCR产物的连接。效果很好。
2、 酶切后要胶回收后再连接,另外酶切结束后,直接电泳回收不用加终止液,对连接没有影响.
3、 有的公司的限制酶(如NEB)是不需要热灭活的,而有的公司的限制酶(如MBI)则需要热灭活,一帮是65摄氏度,10分钟。然后经凝胶回收后再作连接,目的片段与质粒的摩尔比在3~10:1的范围内连接效果都不错。
4、 通常随酶附送的loading buffer是含有SDS起到灭活的作用,但在上样时会产生很多泡沫。

一个质粒的双酶切,两种酶buffer一样,同时切胶。跑胶时,一个小片段看不到,大概600bp,怎么办?根据Marker把需要的4900bp的片段进行胶回收,效果特别差。用乙醇沉淀法回收,然后跑胶,回收,效果也不好。现在要做连接,可双酶切后质粒的回收不好,用于连接的质粒双酶切后怎么处理?把乙醇沉淀回收的双酶切质粒直接用于连接,这样可以吗?
参考见解:
1、 做双酶切的时候用的buffer都是根据公司提供的双酶切最适buffer,每个公司应该都提供双酶切使用的buffer列表。
2、 酶切后电泳条带比较好,切胶回收的效果不好,可能是回收过程中操作出现问题,或者是回收试剂盒有问题。可以尝试更换试剂盒做回收试试,或者看看酶切电泳后目的条带有没有弥散,如果有,切胶回收得不到好的效果。
3、 用于连接的的片段应是单一的,如果将双酶切的质粒直接用于连接,即使得到了转化子,鉴定也比较麻烦,自己都不知道连上的到底是目的片段还是非目的片断。最好用回收产物做连接。
4、 酶切时如果质粒很大>7kb那么希望得到的600bp亮度相对vector太暗了,可能看不到,如果600的带看不到,可以试试加大酶切的质粒的量。相同mol数600 和 4900的带亮度差别会很大。
5、 如果酶没有问题那就要确定双酶切是否已经切开了,已经切开了,只是600bp比较弱的话,可以尝试加大酶切体系(如增大酶切体系为原来的两倍或三倍),酶切后乙醇沉淀富集酶切片断后用小体积TE溶解后电泳,效果可能有所改善。如果根本就没有切开的话,那就要考虑是否是酶的问题,buffer的问题或质粒的问题。

将载体和目的片段(PCR扩增产物,约500bp,两端设有酶切位点)分别用EcoR1和BamH1双酶切后,定向连接。但载体上该双酶切位点间有一个800bp的片段,酶切后电泳可见这一片段,表明酶切成功,胶回收了大片段。连接转化成功后,挑选的单菌落提质粒,PCR鉴定表明有目的片段,约500bp,但双酶切却仍然是800bp的原片段长度。目的片段不含有双酶切位点。请问连接是否成功?若成功了,为何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参考见解:如果pCR没有污染
1、 假设挑选的是单菌落,则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引物非特异扩增。PCR比酶切更易出问题,相信酶切结果,没连上。
2、 假如PCR没有问题,最可能是菌被污染,连上了,但有污染。这种可能性大。假阳性产生的可能性极大。
3、 最好重新挑科隆,摇菌。如果不行再用通用引物确定是否没有连上。
4、 应该使用载体引物来作PCR鉴定,因为自己的引物作很有可能出现假阳性。
5、 片断是500bp的,而载体切下来的片断中含有800bp,是否是因为重组质粒的浓度太低,使得800bp的片断可以见到,而没有办法看见500bp的,所以建议将重组质粒酶切量增加,电泳时上样量增加。
6、 可以看到800bp的片断,应该是载体自连接,因为插入片断后载体的酶切位点移位,应该没有办法再次切下800bp的片断,所以建议重新挑菌再作。
7、 如果您能通过PCR检测出您提取的质粒中含有目的片断,而双酶切时却只能显示应该切除的片断,说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您的连接成功,但是您挑取的菌落并不是单克隆,而是包含有假阳性(也就是自连接的质粒菌落)的混合菌落,而且假阳性菌落比例高于需要的阳性菌落,导致在进行摇菌扩增质粒时,同时大量扩增了假阳性质粒,从而出现上面描述的情况.
8、 如果打算从新开始酶切,连接,转化的话,建议加大酶切时酶的使用量,在酶切片断回收时尽量不要切下杂带,这样可以尽量减少自连假阳性的可能性。
9、 如果不打算从新做过,建议在原来已经铺好细菌的LB固体培养基上,再挑取一些菌落,可以一次性多挑几个单克隆(记住,一定要是单克隆,否则很难处理),中心的和周边的,大的和小的,都挑一些,然后用国产质粒提取试剂盒进行小量提取,并且酶切鉴定,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取的不错的效果,在用试剂盒提取之前每个菌落保留1~2ml菌液,冻存,并标记好对应的试管,如果之后发现那个菌落是阳性克隆的话,回过头来就可以使用冻存的菌液大量提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