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乐谢天华古惑仔:快乐处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05:17

给自己开一张"快乐处方"
你快乐吗?说实话,我时常忧郁,快乐的时光似乎离我很远。我想拥有的太多,而且一直不断地盲目追求,虽然曾有过小小的成就,但一点也不快乐。有时我想,也许只有全得到了才能真正快乐!
近段时间正在读《自己就是一座宝藏》,它让我体悟到生命在于"活着并快乐着"。在这里,我总结了其中的一个章节,给自己开出了一张原汁原味的"快乐处方",同时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也能带给你同样的启示。
保持心情愉快的"快乐处方"
一、改变肢体语言。
我们每一个人表现的好坏在于我们的心理状态,而动作能创造情绪,因此,改变我们的肢体语言可以改变心境。想想看,当你充满朝气时会怎样?--抬头挺胸!沮丧时呢?必定是垂头丧气。
建议:每日起床时深呼吸,做健身操,以改变肢体语言的方法使心情达到颠峰状态。
二、改变注意力。
我们知道,改变内在注意力就能改变以肢体语言,同样的,改变肢体语言也能改变内在注意力。
而控制内在注意力的方法就是积极思考。
三、积极思考。
积极思考的定义,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看好的那面。事情的角度最少有两种,正面和负面,那么我们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思考上呢?
秘诀:注意你所想要的,而不是你所恐惧的。我们大多数人遇到困难,问题时,通常会花80%在问题本身(我们不想要的),花20%放在问题本身。
四、要问好的问题。
问问题的信念和步骤如下。
信念:任何问题的发生必有其目的,并且有助于我。
问句一:这种状况对我有哪些好处?
问句二:现在的状况还有哪些地方不完美?
问句三:我现在愿意做哪些事,以便达到所需要的结果?
问句四:我从现在开始即将不再做哪些事,以便达到想要的结果?
问句五:我现在如何做这些事,并且享受过程?
如果从现在开始你做好这四步,那么你会发现,每天感觉快乐是很容易的事情。

 
健康快乐的秘诀,你不妨试
试这些简单易行的“秘诀”,你会发现它们的确会帮助你摆脱烦恼
而愉快起来—
———..
( 1)做一做那些你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
( 2)给一个疏于联络的老朋友打电话。
( 3)忘记过去某个时间让你生气的某个人或某件事。用记忆
中快乐的片段来代替不愉快。
( 4)与一个闷闷不乐的人共读一则笑话——
——笑话是灵丹妙药。
( 5)不要轻易许诺。
( 6)鼓励别人,给与他人帮助。
( 7)尽量与你的家人和朋友在一起。
( 8)多赞美别人,因为这可能是他最需要的礼物。
( 9)当你发现做错了事情时立即道歉,道歉不是弱小的表现,
而是勇气的象征。不要自夸,如果你做了好事,最终会有人发现。
( 10)试着去理解一些与你的想法相迥异的观点。
( 11)放松,当你想发脾气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件事情可会影
响我一个星期?当有人开玩笑时你要笑得最响亮。
( 12)交一个朋友,就如在人的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纪。
( 13)不要对一个孤注一掷做事的人说泄气话。乐观一点,有
助于达到目标。
( 14)对好事表示欣赏,这样既阐明了你的观点,又培养了良
好的心境。
读一本好书,扔掉那些坏书。
( 18)不要听任烟雾污染你的空间
,及时制止在你周围吸烟的
人。
( 19)还掉你借的书
,整理衣柜中的衣物。
( 20)把抽屉里的照片取出来
,装入影集。
( 21)看到人行道上有果皮
,拾起来扔进垃圾箱里
,别置之不
理。
( 22)不要说你自己都怀疑是对是错的话
,不要做你自己也不
知道是错是对的事情。
( 23)满怀喜悦地看待世界的景观。
( 24)昂首挺胸地走路
,多多微笑
,你看起来至少要年轻十
岁。
( 25)不要害怕说
:“我爱你。”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生
命中有了爱做伴
,你就会有所收获。

 

人生之苦与快乐处方
    人生是短暂的,活着时就应该快乐些,因为你将死得很久。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人生快乐呢?
找不到方法,就找问题,问题找到了,方法自然就有。不知道如何快乐,就看看有哪些苦恼,苦恼找到了,也就知道了如何快乐。
佛教教义中概括了人生的六种苦,我觉得基本囊括了人世间的苦,即:1、因食色名利,受种种苦;2、因生老病死,受种种苦;3、贫穷困苦;4、爱别离苦;5、怨憎恨苦;6、求不遂苦。苦恼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结合,这些苦反映到我们意识中,带来了一些烦恼,也就成了苦恼。想一想你的苦恼,大概不外乎这六个方面。
就这六种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三个特点:
一、苦恼分为两大类:一是感官上的苦,二是精神上的苦;或者叫做物质上的苦和心灵上的苦。比如,生老病死会疼痛难忍,贫穷困苦会饥寒交迫,都直接在感官上就产生了痛苦。而爱别离苦、怨憎恨苦,是一种意识上、精神上的感觉。当然,有的痛苦既是感官的,又是精神的。比如食色名利之苦、求不遂苦,既有着感官的痛切欲求,也有着精神上的痛苦折磨。
二、精神上的苦甚于感官上的苦,心灵上的苦重于物质上的苦。精神对感官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生老病死之苦,一个母亲的分娩要忍受着剧烈的阵痛,可当她看到一个新的生命呱呱落地时,心中的喜悦会冲淡疼痛。我们患了牙疼病,你越顾念它,它越是疼痛,如果转移注意力,疼痛就会减轻。可见,精神既可以减轻痛苦,又可以加重痛苦,所以,精神更为重要。物质上的贫乏是一种苦,但在我看来,生命性灵的压抑则是更深的苦。人生的征程,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疲惫压抑状态。一般来讲,物质上的困苦可能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困苦却是长期的,并且可能是致命的。比如生老病死之苦,我们常见一些绝症患者,首先是精神崩溃了,身体随之迅速坍塌。再比如贫穷困苦、求不遂苦,那些轻生自杀者,往往不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和生活的艰难,而是情感上重挫和精神上的绝望。可见,物质上的贫乏是一种苦,精神的压抑则是更深的苦,精神困境的残酷和粗暴往往更甚于感官伤痛和物质困境。
三、失之更苦。人世间有“求不遂苦”,在此基础上,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失之更苦。一直得不到,虽苦倒还不觉很苦。就怕得到了又失去,痛苦的感觉就会加倍。这就好比人半路失明的比天生的盲更痛苦。一个人生来就在贫困的境地,到老也在他所在的圈子里求生,他反而并不感觉苦。而一个人得到了荣华富贵,一旦失去,他会痛不欲生。所以说,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你觉得痛苦;二苦是,你付出了许多代价,得到了,却不过如此;三苦是,你轻易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你便觉得倍加痛苦。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哪些痛苦了,那么,下面就可以探寻一下解除痛苦、快乐人生的方法了。
一、要积极创造快乐生活的物质条件。既然痛苦有感官的、物质的,就不能否认,快乐是有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有两个含义,一是纯物质的,另一是身体的。如果贫困潦倒、物质生活极度匮乏、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为一日三餐犯愁,人很难再有快乐的闲情逸致;即使有快乐,也很短暂。这个物质条件不一定很多——当然多了不为过——达到了衣食无忧的程度就可以,就具备了快乐的基础和条件。身体条件也属于物质条件的范畴,有的人只看重食色名利,却忽视了健康,整天病魔缠身,疼痛难忍,也很难快乐起来。所以,要想生活的快乐,就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勤奋,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虽不是快乐之本,却是快乐之基。我一向认为快乐是和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人们只要快乐,而不付出努力和艰辛,或者单认为只有享受才算快乐,而一切付出和努力都为不快乐,那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人生就是要努力和快乐同行,或者说快乐是经过付出和努力才能得到。所以,我主张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要付出艰辛,特别是年轻人。艰辛和快乐并不矛盾,快乐的深度和支付的痛苦深度是相称的,面对付出艰辛以后的收获,可以使你更加快乐。
二、要努力保持快乐生活的主观心态。既然人生之苦分为感官的和精神的,而精神之苦甚于感官之苦、物质之苦,且精神对感官有直接的作用,我们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态度好坏,对你的生活是否快乐、是否幸福具有很大的作用。主要保持这样五种心态:心中敞亮些,心灵简约些,心胸宽广些,心理平衡些,心中强大些。心中敞亮,就是不要心里阴暗,而要充满积极正向的东西——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他取决于你的思想接受和排斥的东西。心灵简约些,就是不要心事太复杂,太精于算计,而要舍弃心灵的累赘和迷茫——多一点灵魂的自由,便多一份发自内心的快乐。心胸宽广些,就是遇事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自寻苦恼,而要大度豁达—— 一个人的心脏只有拳头那么大,快乐装得多一点,痛苦自然就装得少一点。心理平衡些,就是少些攀比,少些抱怨,而要做好自己的事,成为最好自己,正如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所说:“当面对生命的起起落落,保持心境平稳,不受动摇,没有恨,不生不净烦恼,总是觉得安定,这就是最大的快乐。”心中强大些,就是不要自卑,而要充满自信,在人生中积极创造正向结果,正如有人为快乐人生提供了一个秘方,即:拿一个器皿并彻底清洗干净,放进七件你要感激的事情,再放进三件你抱有希望的事情,作一个深呼吸,在搅拌的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十种配料上——感激和希望就表现了对生活的自信和内心足够的强大。
三、要不断优化快乐生活的良好坏境。这里主要是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然人生之苦有“怨憎恨苦”,就说明人际关系对快乐生活的重要。人生就像乘火车,很多时候都是与陌生的、不久就要分手的人度过一些时日。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与同乘人的关系,决定着你这段旅程是否愉快和有所收获。人际关系不好,就会产生恩怨和仇恨,也就有了“怨憎恨苦”。既然人世间存在着“爱别离苦”,就说明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对人生快乐的重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打造亲情、友情和爱情,就能时时感受到温情和暖意,就会使你的快乐急速上升。况且,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四、要尽量丰富快乐生活的多彩内容。工作、业余生活、物质、精神构成了我们整个生活的内容。首先,这里有个对工作的态度问题,因为工作在你的人生中占有很大的部分。有的人生活得很辛苦、很累,原因是太功利,于是才有了“食色名利”之苦、“求不遂苦”。因此,不要把工作太过于功利化,不要使工作成为自己的一种负担,不管干什么都不要让它成为自己的负担,而要使工作成为生命最鲜活的组成部分,看成一种生活乐趣。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是一种苦役;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则是一种享受。生活的目的不是工作,而是实实在在的快乐,所以,不要被太多外在的东西束缚自己。除了工作之外,要享受其它美好的东西。要有多方面的生活体验,要发展健康的兴趣和爱好。正如胡适先生曾为快乐生活提供过三个方子:1、总得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3、总得有一点信心。要追求精神方面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东西。人们常常以为改善了物质条件会带来永久的快乐,其实不然,人们很容易对物质性的东西产生适应性,不久后,其高兴程度又会回到原来的水平。一般说来,精神方面的东西更不容易被消磨掉。所以,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要之后,你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加强心灵修养,心灵的提升才能带来恒久的快乐。
五、要珍惜已有和善于放下。既然人生当中存在着“求不遂苦”和在此基础上的“失之更苦,我们就要学会珍惜已有的,承受失去的。人生,有“得”也有“失”。面对“得”,人们存在不满足,无可厚非。因为人人都想过好日子,创造幸福是经营人生的附加值和目的,不满足是不断进取的动力。问题是要正当的进取,并且要不自卑、不忌恨,不抱怨。而人生也总会有“失”,所以要珍惜已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意识到所拥有的珍贵。同时,要承受失去的。人生就像背着个筐,年轻或年富力强的时候,是往筐里装东西,比如学识、才能、财富、业绩、爱情、名利、荣誉等等,都可以往筐里装。但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到了从筐里往外掏东西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就要学会放下,什么名利、荣誉、钱财等等,都要舍得放下。有的时候、有的东西,恰恰由于你的放下才可以使你获得轻松和愉快。
想一想人生的快乐,大体有三种:一是“苦乐”。比如小孩出生后,痛苦解除了,母亲看到呱呱坠地的婴儿感到很安慰很快乐。再比如我们爬山,历经千辛万苦,到了顶峰,不用爬了,就会感到很快乐。其实这种快乐是苦难、压迫感解除后所产生的感受。
二是“欲乐”。就是满足了五欲,即眼、耳、鼻、舌、身而得到的快乐。例如,眼睛看到了美景,耳朵听到了悦音,鼻子闻到了香味,嘴巴尝到了美食,身体有了快感,还有属于心理层面的赏心乐事,都属于这种“欲乐”。
三是“定乐”。这是一种无事一身轻的感受,是一种解脱之乐,没有任何困扰及烦恼,心理上也不再有任何负担。
这三种快乐,是人生当中一般要经历的,但最高的境界是“定乐”。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但人之初与其说是追求快乐,不如说是满足欲望,一旦满足欲望就会产生快乐的感受。而这种快乐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有时还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痛苦,使人们表面上的追寻快乐变成了实际上的追寻痛苦,就像我们所说的“求不遂苦”。所以,“欲乐”无可厚非,但要合理取得,“定乐”才是快乐的最高境界。
以上是怎样使人生快乐的大的原理,就像医生看病,找到了病根,制定了治疗方案,下面就要开处方了。我给自己开了张人生快乐的处方:1、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2、找一个心爱的人;3、与亲人和睦相处;4、有几个知心朋友;5、运用自己的才智赚钱;6、做些善事;7、多读书;8、保持生活情趣与好奇心;9、尽情打扮自己;10、有某种体育爱好并坚持身体锻炼;11、无论何时,提醒自己要自信。总之,快乐是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是充满爱意的心地、永葆青春的心境和满怀激情的情怀。


格丽丝的“快乐处方” <<意林>> /纳迪.坎皮恩
   我随丈夫迁到一座新城市定居以后,心情就一直非常沮丧。从前的朋友遥不可及了,心爱的房子属于他人了,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尽管我有一个家,但我始终有一种漂泊不定的感觉。
   一日,我在收拾屋子时,从一只旧箱子里发现了一个羊皮纸做封面的本子,封面上写着“我的日记”四个字,这是姑奶奶格丽丝留下的日记本。在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格丽丝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她的生活应该是孤苦的,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她似乎总是快乐无比。她从不抱怨,脸上也从不失去笑容。格丽丝总是看到事情好的一面,人们这样说她。
   我翻看着这本日记。从日记的日期可以看出,这本日记写于她生命的最后三十年。一开始我只是随意的浏览,后来不知不觉地就被吸引住了:
   自从亲爱的泰德从山上摔死以后,三年已经过去了。然而。每天我仍然生活在痛苦之中。我还能重新快乐起来吗?
   泰德?我一直以为格丽丝是一个老处女,原来她也曾有过心上人!我继续往下看:
   我的痛苦挥之不去,我知道我必须快乐起来。我现在与我哥哥的家人生活在一起,我不能让我的坏情绪影响他们的生活……我一定要有所改变,否则我会闷出病来的。可是,问题是怎么变?我对我遭遇的痛苦想得太多,我想制定一个能让我忘掉痛苦的计划,把它当成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来做。
   格丽丝的计划非常简单。她规定了她每天要做的事情:
   1、为别人做一件事情;
   2、为自己做一件事情;
   3、做一件不想做但必须要做的事情;
   4、做一点体育活动;
   5、做一点脑力劳动;
   6、做一次感恩的祷告。
   格丽丝在日记中说,她把计划内容定为6条,是考虑到切实可行,下面就是她每天的计划完成情况为别人做一事情:她买了三只牛蹄,在炉子上用文火煨了四个小时,烂熟之后,送给了一位生病的朋友。
   为自己做一件事情:她给自己的一顶蓝色旧帽装饰了一些绢花和彩纱,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她感到为此花的三十五美分很值。
   做一个不想但必须做的事情:她拆洗了所有被单和被套。
   做一点脑力劳动:她读了狄更斯写的《匹克威克外传》的一个章节。这本书大家都说很有意思。
   第6条是格丽丝完成起来最有困难的,她在日记中写道:在教堂里我注意力难以集中,我只注意到各种各样的帽子。最后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当我独自坐在河边,望着清澈的河水,我就变得心绪宁静,这时我就向上帝祷告,感谢他赐予我一个亲爱的哥哥及其家人,他们使我不至于孤单地度过余生。
   我放下日记本,心想快乐的格丽丝,实际上也是经历过心理上的黑暗的。这个处方能不能对我有所帮助呢?
   我决定从处方的第1条开始。我有一个邻居,82岁了,身体很差,无儿无女,一个人生活。格丽丝日记中有一句话在我脑海里回响: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解脱出来。我感到这句话很有道理。我沉溺于忧郁之中,就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我立即给菲梅西老太打了电话。她请我到她家喝茶。
   那一天,菲梅西老太非常开心,也许已经好久没有人与她促膝谈心了。从与她的谈话中,我还听到了一个与格丽丝处方的第三条相仿的说法:一个人害怕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自从搬家以来,我一直害怕收拾衣橱,有些衣服甚至仍裹在包袱里。我花了半天的时间收拾衣橱,把包袱里的衣服也挂进了衣橱,一切变得井井有条起来。我做了我不想做的事,我的感觉很好。
   起初,做一点体育活动我总是不愿意。我试过跳舞和早晨跑步,可是坚持不下来。后来,我发现晚饭后和丈夫一起散步心情很好,因为散步还可以做一些交谈。这几年,我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我根据快乐处方,为自己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尝试了格丽丝在日记中介绍的洗浴疗法。她说:浴池是放松的最好的地方。在浴池里放入柠檬膏、薄荷、熏衣草、天竺葵,再加入开水泡过的干树叶,然后合上眼睛,仰面躺在池水里,排除一切杂念。
   菲梅西老太从她的花园里给我提来了这些药草,一些给自己用,一些则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别人。这样,为自己做事情又转化为替别人做事情。
   做一点脑力劳动:我选择了背埃米莉·迪金森的诗。我以前就喜欢这位女诗人的诗,但一直没有好好读过。现在在医院等待就诊时,我都在心里默念着她的诗。每天做一次感恩的祷告:是最让我受益的事。我每天都会写上短短的两句话,表示我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我因此而心情开朗。
   是不是有个处方就能使忧郁转为快乐呢?我想,至少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格丽丝的快乐处方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变得容易与别人相处,也不再自怨自艾了。我写下此文,正是今天我为别人做的一件事情。
  文/黄振伟摘

 

最快乐的人教你4帖快乐处方
他曾是前途看好的生物学家,现在是世俗荣华富贵全抛的僧侣,為什麼却变成「最快乐的人」?4帖处方,让你跟他一样快乐。
26岁前,马修.李卡德(MatthieuRicard)是一位分子生物学家,他的父亲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评论家,出版过畅销书《没有马克斯,没有耶穌》;母亲则是知名画家,為多位舞蹈大师画过巨幅舞台布景。他们家名流出入,往来皆鸿儒;他的指导教授是诺贝尔奖得主,前途不可限量;他多才多艺、交友广阔,这样的人生还有什麼不满足?
但马修就是觉得少了什麼。他认為财富、名声、才华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倒仰慕人权斗士金恩博士、印度圣雄甘地那样关怀、影响别人的人;他也发现世间的学问不能解决人类的烦恼,向心灵探索才能找到最终答案。
20岁那年,马修看到一组流亡在印度、不丹的藏传佛教喇嘛的纪录片,「他们的容貌各有不同,但散发出非常相似的内在美感、慈悲的力量与智慧,令人著迷,」他形容。他很快就决定旅行到印度见他们。
这次印度行对马修非常重要,「我找到了真实的啟发,让人生有确切的方向和意义。」之后6年,马修每年暑假都会去印度,跟随康久仁波切学习佛法,寻求真正的快乐与平静。
26岁,马修拿到博士学位,也决定离开繁华的巴黎,到印度出家,人生大转弯。
爱子长到20几岁,前景一片光明,却决定到遥远的印度出家,马修的父亲自然很失望,但也尊重儿子的选择。外界曾谣传,他们父子从此断绝了往来,其实并非事实,他们一直保持联络,父亲也多次到印度、不丹看他。
几年前,马修与父亲进行了多场讨论生命意义的对谈,后来集结成畅销书《僧侣与哲学家》,被翻译成21国语言。
《EQ》作者丹尼尔.高曼(DanielGoleman)形容马修「是我认识最快乐的人之一」。有一次他们一起在加德满都机场等飞机,但班机延误,不知何时才能起飞,让人著急,「但因為马修的磁场,那几小时就像几分鐘般飞跃过去。他的快乐可以『传染』给别人。」
在与《康健》的越洋专访里,马修分享了他的快乐处方:
处方一:相信「快乐是可能的」
马修不讳言,当他的书《快乐学》在法国出版时,有些学者直言他们对快乐不感兴趣,同时也不相信快乐是可以培养的。
马修并不想辩论,只想请他们看看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心理学家郝华德.克德勒(HowardCutler)形容达赖喇嘛:「他带著一种满足感和寧静在生活,这是我在其他人身上从没看见过的。」
马修自己的经验也说明「快乐是可能的」。
有一次他去印度旅行,火车疯狂地拥挤,当地强盗横行,火车上人人烦躁紧张,不停咒骂。
行前就有人提醒马修小心照顾手提电脑,所以他慎重地放在椅子上方一个安全的地方。但在混乱中,马修的电脑还是不见了,裡面有他一个月来工作的成果;接著,火车上的灯又熄了。睡在睡袋裡的马修,「突然发现自己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感到不可思议的轻鬆,经验到一种完全的自由和快乐。」
这次经验让马修相信,人绝对有可能活在一种持久快乐的状态。
而科学研究也支持这种说法。实验发现,资深禪修者脑部反映正向情绪的区域特别活跃,显示他们处在喜悦、关心他人的状态下。
马修强调,他并不是想讚叹某些特殊的个案,或宣扬佛教比其他宗教好,「我学到的是,如果有智慧的人能够快乐,那麼快乐必然是可以得到的。重点不在否定目前的生活,而是鼓励我们从智者身上学习、获益。」
处方二:搞懂真正的快乐
马修认為,向外追逐财富名利、权势、物质生活、感官刺激、男欢女爱、口腹之欲……,都只是暂时的享乐,并不能长久,反而可能引发狂热或依赖,让心处在不安的状态,离真正的快乐愈来愈远。
达赖喇嘛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刚搬进全新的豪宅,却感到极不快乐,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一扇窗户,然后跳出去。」
马修曾来台湾参加宗教活动数次,也因此认识一位台湾的名歌星,有一次,她向马修抱怨成名后的压力,说到情绪崩溃,哭著说:「我希望自己从来没有成名!」
「我们听过多少次,金钱买不到快乐、权力带来腐化、名声摧毁私生活?失败、分离、疾病与死亡,随时会发生,」马修说。
但他强调,不向外追逐名利与享乐并不是放弃人生所有美好的事物,「真要那样,绝对愚蠢!没有理由剥夺我们欣赏美景、限制我们在大海中遨游、享受玫瑰花香。」
重要的是,不沉溺在暂时的欢乐假象中,而要去发掘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什麼能带来长远的满足、喜悦与寧静?并且进一步想:怎样让别人也得到同样的快乐与平静?」
处方三:不用出家、隐居也能变快乐
一般人有家庭、有工作,很难抛下一切到深山裡打坐、修行,难道註定得不到快乐?
「我们不可能全都变成奥运标枪选手,但可以学会如何掷标枪;不用变成阿格西(美国网球名将),但可以喜爱网球,」马修幽默地回答。
他的意思是,一般人只要愿意每天花点时间禪定,不一定要变成佛教上师、也不一定要隐居,一样可以慢慢转化自己的内在,得到持续的快乐。
马修出家前在巴黎生活,「每天短暂的禪定像气味般滞留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带来莫大的助益,」他形容。
他说的禪定不单指放鬆,还包括向内的观照,注视念头的来去生灭。方法如下:
●以舒适的姿势坐在蒲团或椅子上,把背挺直,但不要紧张。双手放在膝盖或大腿上,眼睛微微注视前方的虚空,自然地呼吸。
●注意自己念头的起落,让它自然来去,不用制止也不要助长它。
●心境较為平静后,在练习结束前,再花点时间品嚐平静的心带来的温暖与喜悦。
如果经常练习,心就很容易平静,当念头生起,我们不再受到它的困扰,就像海浪被风吹起,很快又恢复平静。
处方四:跟情绪和解
马修说,有一次,有个人骗了寺庙一大笔钱,竟然还跑来对他训话;马修血脉沸腾、声音颤抖、愤怒地叫那个人滚蛋,然后推他出门。
「当时,我以為我的愤怒完全有理,过了几小时,我才觉察,愤怒确实是毁灭性的情绪,把内心的平和与清晰度完全削弱,变成被掌控的布偶,」他说。
当你觉得被某种情绪「侵佔」的时候,马修建议:
●想像自己身处在暴风雨的大海中,海浪比房子还高,而自己快被吞噬。
●再想像同一个情景,但是这次你在高空观看,下面的海浪就像蓝白色的马赛克,水面安静到不动。
●愤怒或执著的浪似乎都是真的,但要提醒自己:它们会生起,也会消失。為什麼还要继续停留在烦恼的船上?把心变得跟天空一样宽广,你会发现情绪的浪头,已失去你原来以為它具有的力量。
60岁的马修近年重返科学界,与许多科学家及佛教领袖一起研究心灵科学,同时从事人道与教育工作,并出版《快乐学》,要把快乐种籽散播出去。
「当我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能够非常快乐地分享他们的生命;当我独处时,每一秒鐘都是喜悦。做事成功,我感到喜悦;如果不成功,我也找不到理由烦恼,因為已经尽力了,」出家30多年,马修不曾后悔,他坦荡、平静的态度,就是「快乐」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