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吉高速到芙蓉镇:牛田洋:昔日造田稻菽香 今朝退耕虾蟹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2:15
牛田洋:昔日造田稻菽香 今朝退耕虾蟹肥

  “7·28”在汕头人心目中是一个概念,一处磨灭不去的烙印,因为1969年那场百年罕见的强台风,因为553个抗击海啸而献出年轻生命的英灵。

    40年前部队官兵用双手筑起1.5万米的堤围,生产原粮4.5亿斤

    车过礐石大桥,夕阳给桥底下这片广袤的滩涂镀上一层明丽的金黄色,远处成群的白鹭飞起,扑打出一幅秀美动人的海滩胜景。40年前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战斗过的“牛友”说,每当路过这里,他们总要对它瞧多一眼,牛田洋,已成为他们魂牵梦萦的热土。

    1962年,广州军区部队开进汕头西部这片土地围海造田。1万多名解放军战士手扛肩挑,硬是在海滩上修筑起一道1.5万米长的大堤。据专家估算,筑堤所用的土砂石料,按高、宽1米的标准计算,足可以从北京垒到武汉,相当于汕头到广州距离的三倍。

    荒滩变陆地,咸地种庄稼,部队官兵创造了当年围垦当年种植的奇迹。1968年,2183名大学生加入这片农场锻炼,在遭受1969年7月28日强台风与大海潮的正面袭击后,他们并肩作战,收复农场。到1994年,牛田洋基地共生产原粮4.5亿斤,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作出了贡献。

    退耕改,两万多亩池塘虾欢蟹肥

    1994年后,由于海水倒灌,咸田种稻效益不佳,牛田洋陆续退耕改造成水塘。附近的大场、天港、莲塘等村居民看好这片土地,与部队采取联营承包形式,开展水产养殖。

    林尤顺是最早进入牛田洋的养殖户之一。这位广东省人大代表如今在牛田洋有近2000亩的养虾养蟹池塘,近年来其承包区域内的水产养殖状况日渐见好。升平区莲街道主任许志浩介绍,街道内近2000户村(居)民到牛田洋基地搞水产养殖,都懂得请教专家。在牛田洋二级堤外,该街道居民还拓展有10000亩养虾蟹池塘,去年,他们在牛田洋整片土地的水产养殖年产量12700吨,产值7000万元。

    保护生态,建成无公害水产生产基地作环保示范

    广州军区联勤部的欧隆军科长带我们参观了牛田洋基地。只见昔日26000多亩稻田已全部变成连片水产养殖池塘,基地内小部分空置营房则成为部队与地方合作办酒厂、工艺品厂的场地。据介绍,这里的开发生产,都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特别是科学化池塘生养养殖,还是广东省环保生态示范场。

    汕头市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工程师李春晓1996年就开始进入牛田洋基地指导养殖户科学养虾养蟹,对于这片土地的地值、水源、环境等等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牛田洋目前的水产养殖基本属于生态综合混养,即多品种合理搭配养殖。现在主要是青蟹、对虾及贝类、综合鱼类。由于牛田洋属河口围垦区,水资源污染较严重,这种生态综合混养是比较适宜的发展模式,虽然产值及经济效益仍然偏低,但前景不错,而且对保护环境大有裨益。

    水资源的污染导致水产品病害不断复杂化、资源减退、产量下降,众多养殖户深受其苦,他们不断邀请水产研究所专家到牛田洋调研、培训,使这里成为名付其实的水产技术推广基地,科普基地和培训基地,其“围垦区大面积海水池塘生态高效养殖及锯缘青蟹大面积开发”项目被评为1999年度汕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化、无公害化生态渔业是牛田洋水产养殖选择的道路。

    未来牛田洋形象:城郊生态观光农业基地

    长期以来,牛田洋地值条件差,中间又隔着旧城区,致使牛田洋与市区交通联系不便。然而,随着西部交通走廊的建设,特别是金凤大桥和西港高架桥的兴建,牛田洋作为“被遗忘的角落”和城市发展的“尾端”的地位将逐渐发生变化。

    按照新编制的汕头城市总体规划,未来的牛田洋将重点发展生态型高效农业和城郊观光农业,使之成为一个集田园景观、湿地景观观赏为一体的牛田洋休闲度假基地。

    有关专家分析,西部交通走廊的打通,将进一步带活拥有26000亩土地的牛田洋。由于牛田洋的水产养殖和生态农业均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发祥地,在国内外知名度颇高。因此,将牛田洋这一“农场明珠”打造成水乡式的休闲旅游基地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闻背景]黑色“7·28”,汕头海啸

    32年前的今天牛田洋写下悲壮一页,553名年轻战士学生护堤捐躯

    1969年7月28日,牛田洋写下最悲壮的一页。

    当日,强台风正面袭击汕头,牛田洋生产基地东、西侧的韩江和榕江洪水猛泻,与暴涨的大海潮相撞,形成十几米高的浪峰,猛烈冲击拦海大堤。台风登陆时又带来倾盆大雨,不到1小时,牛田洋17000米海堤全线漫水,被冲开缺口62处。围内2万多亩土地和生活、生产设施全被海水淹没,水深3.5米。

    当时,部队指战员和在基地锻炼的2183名大学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投入这场抗击台风、海潮的战斗。他们用血肉之躯,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用生命之魂,谱写军民抗击强台风的浩然之歌。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共有470名指战员和83名大学生献出年轻的生命。

    在当年那特殊的环境中,战斗在牛田洋的战友们都在肉体上和心灵上得到一种深刻的磨炼,共同酿造了一种特殊的财富——牛田洋精神。当年的“牛友”刘锦庭说,牛田洋精神可概括为八个字,这就是艰苦创业,甘于奉献。过去,我们需要这种精神;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牛田洋,汕头之“肾”

    汕头,当以拥有牛田洋而自豪。毗邻市区,地域和水域开阔的牛田洋是一片得天独厚的湿地,具有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堪称“汕头之肾”。

    牛田洋位于韩江榕江出海口,鱼类丰富,便于鸟类觅食,附近又有桑浦、石等山麓可供鸟类筑巢安家,是我市继南澳岛之后又一岛类聚居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白鹭、燕鸥在此飞翔觅食。汕头目前已观察到的鸟类10目23科71种,大部分在牛田洋都可观察到。最常见数量最多的是白鹭、小白鹭、苍鹭等鸟类。因此,这里常常出现“落霞与白鹭齐飞,海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美景。

    去年初,全国人大代表陈学希联合其他代表,分别向全国人大和省人大递交议案,要求设立汕头牛田洋湿地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去年8月,市政府作出决定,设立包括牛田洋在内的汕头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显然,这对保护“汕头之肾”并发挥其应有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牛田洋,指汕头礐石大桥以西的内湾地区,韩江、榕江在此出海。牛田洋基地指位于海堤内侧部已围垦的土地,面积达2万多亩,现绝大部分被开辟为水产养殖基地。

    1962年9月,解放军某部11138人,开赴牛田洋,执行筑堤拦海、围垦海滩的任务。他们历经4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63年1月完成围垦任务。

    刚围起来的海田碱性大,一般都认为要三至五年才能种植。部队靠人拉犁耙的方法开垦了围内的土地,创造海田当年围成当年种植的奇迹。

    1964年春天,当时任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的王震来到牛田洋视察。1966年1月,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军委秘书长、国防部部长的罗瑞卿到牛田洋视察,肯定部队的做法。

    1966年初,牛田洋生产基地围海造田的事迹被广州军区上报到总部,引起中央军委的重视。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军委的报告上作了批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牛田洋因此而成为“五七”指示的发源地。

    1968年8月,李肇星、陈健、马振岗等2183名大学生,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牛田洋,与部队指战员一起开展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