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n store 港服:阿弥陀佛念佛法门的声音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41:10

 阿弥陀佛念佛法门的声音之道

                                赖贤宗

 

前言

 

念佛法门有有四种方法: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及持名念佛。虽然散心念佛也有功德,但是若能念至「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者为上品念佛。本修持法 (阿弥陀佛念佛法门的声音之道),以声波启发身体中脉能量,配合「布字法」,结合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及持名念佛之身密、语密、意密,期能令行者趋入「实相念佛」。

 

一  背景说明

   

    我们声音之道的念佛之音乐运用通行的五会念佛的「海潮音」的佛教音乐。传说这是唐朝的法照大师在禅定之中得到西方三圣的教授而创制者,流行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法照大师为净土宗第四代祖,传「五会念佛」之法。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法照大师在南岳云峰,于定中在钵中感见祥云高山与寺院,寺庙题有「大圣竹林寺」金字。法照大师在禅定之中得到西方三圣的教授而创制「五会念佛」,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夏,法照大师于衡州湖东寺,启建五会念佛的道场,感应到五色祥彩云覆盖其寺,祥云中现出许多楼阁寺宇,西方三圣身相高大,满虚空中。法照大师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问世流通。关于「五会念佛」的意义,探讨如下。

     北魏昙鸾《赞阿弥陀佛偈》云:

「清风时节吹宝树,出五音声宫商和。微妙雅曲自然成,故我顶礼清净熏。」[1]

隋慧远撰《无量寿经义疏》则说:

「所出声中出五音者,所谓宫商角征羽等五种音也」。[2]

通常理解的“五音声”,是中土传统音乐传的「五音」。而“五会念佛”中的「五会」是:

「势点大尽,长者即是缓念,点小渐短者,即是渐急念,须会此意。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3]

 

根据李小荣的<净土五会念佛与密教音乐关系之检讨>的研究,法照的「五会念佛」,除了运用密教咒语的诵经音声的方法之外,还参考了唐密开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刚智所译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四中所说的四时赞咏法。此经说:

 

「其赞咏法:晨朝当以洒腊音韵,午时以中音,昏黄以破音,中夜以第五音韵赞之。如不解者,随以清好音声赞叹,常应每日四时念诵,谓晨朝、日午、黄昏、夜半也。」[4]

 

    佛教密宗的念诵法、唱诵法有「布字法」者,在中脉脉轮分布一明句之咒字,观想咒轮,然后持咒观想。在此一念诵、唱诵过程之中,也配合意密的观想来修持。笔者下面所阐明的声音之道的念佛法门,就是运用「布字法」与禅修的意密的观想来修持念佛法门,并配合法照的「五会念佛」的声密来修持。

 李小荣的<净土五会念佛与密教音乐关系之检讨>说「珍和上(即圆珍,814-891)对金刚赞咏声的分类,则更加简洁,他只列出了三种最基本的音调,即灌腊音(缓)、中音和破音(急)。其实,若仔细推敲法照的五会音声,最基本的也只有三种,即平音(缓)、中音(非缓非急)和破音。区别仅仅在于法照把平音分成两种(平声、平上声),把破音也分成两类(渐急、转急)。而平、中、破三种,实和《高僧传》所说“三位七声”中“三位”的音乐性质相同,它们对应于印度自吠陀时期就有的诵经三调,图标如下:

Udatta—→破音       Svarita—→中音     anudatta—→平音

按照安然的意见,法照的五会音声中至少有四种(第一会,第三会至第五会)是完全对应于金刚智所传的四时赞咏法,而圆仁把它们叫做长声、二声、合杀和五声。至于法照将密教四声赞咏变成五声念佛的直接原因,当是受《无量寿经》“出五音声”的影响,但实际含义又与原经截然不同,因为它并不是指宫商角征羽等五声音阶。」[5]

平音(缓)、中音(非缓非急)和破音是声音法门的三种基本类型,也就是「回旋音」、「和远音」与「爆破音」,其修行功能各自不同,也可以运用不同乐器来表现。「回旋音」是涤除烦恼,无量悲心,在乐器之中,例如「鼓」。「和远音」是一种平怀,冺然自尽,在乐器之中,例如「箫」「笛」。「爆破音」是前后际断,顿超立证,在乐器之中,例如「钟」、「引磬」。

 

  声音之道的念佛法门

  根据林光明<密教声字实相之探讨>[6]的研究,《华严经》三种译本关于「唱持」字母的修行方法的相关经文,如下:

东晋

佛驮跋陀罗

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7]

实叉难陀

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我恒唱持入此解脱根本之字,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德各别境界;[8]

地婆诃罗

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我恒唱持。入此解脱根本之字。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德各别境界。[9]

 

林光明<密教声字实相之探讨>认为: 华严字母的修持法从四十二字门,发展成「华严字母唱诵仪」,其主要原因,可能跟《华严经》中强调「唱持」的方法有关,而也融合了中国语文的声韵学。依中村元《广说佛教语大辞典》的解说,「唱持」梵字原文为parikīrtayati,其义有二:一是出口称赞;一是唱歌。其实,parikīrtayati的梵文应该具有「充分、专心、非常」 (pari)、「唱」(kirtan)、yati (引导、行)的涵义[10],这与流传至今的五会念佛的念佛法门是一致的。

 

 

1.      「阿弥陀佛」四字圣号的唱诵修持

 

    「阿弥陀佛」四字圣号的音乐运用通行的「海潮音」的佛教音乐。「阿弥陀佛」四字圣号为震动「海底轮」(「阿」),能量在身体中脉盘旋上升,元音 (「阿弥陀佛」的声音能量内涵) 在宇宙须弥山之中,盘旋上升,配合子音、「阿弥陀佛」的声音造型,融入无量光之中,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心心相印。

 

「阿弥陀佛」四字圣号之根本音为AEIOU,以长音短音和合相生之方式念诵之,由身体的下方上升到顶轮,āA  ēE  īI  ōO  ūU  ?M故十二元音合为宇宙根本音Om(嗡)字。嗡字为诸声音回旋和合,在顶上入于一点,一点消失,为空性光明之展现,实现「阿弥陀佛」,净化世界为无量光、无量寿之净土。「阿弥陀佛」四字音声分别布字于行者身上五轮,由下往上分别是:「阿」字布于海底轮(地轮),「短阿」字(或E)布于脐轮(水轮),「弥」字布于心轮(火轮),「陀」字布于眉心轮(风轮),「佛」字布于顶轮(空轮)。五轮和合成为阿弥陀佛圆满清净之报身光明,五音和合成为阿弥陀佛之四字圣号之清净佛号海潮音。

 

  将「阿」、「弥」、「陀」、「佛」四字之每一字的「声母」与「韵母」分别念出,又运其圆腔而唱出二音和合的声音而成为泛音(Overtone),即ā-e,Me-i,To-u,Fo-u四者皆唱出泛音(Overtone),空中净音光明流散,慈悲力用无量无边。

 

 

图1:行者自身体内念佛四字圣号

 

 

2. 字佛号「阿弥陀佛」的禅坐修持

 

    四字佛号「阿弥陀佛」的禅坐修持: 略述如下,另处详述。1. 禅修瑜伽行的基本观念。2. 佛号海潮音的声音秘密,「出入息」、「观想」、「佛号」三者互相配合,快速融合根尘境,融入无量光、无量悲。3. 修行次第: 先修持无量寿佛第九观「白毫光」,再修持五轮塔形式的「阿弥陀佛」禅修。

 

3.     六字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唱诵修持

 

    唱诵六字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方法如下:

「南」- 能量上升至行者自身之额轮。

「无」- 能量上升至行者自身之顶轮,入于空际中心之一点,入定,体验空性及诸佛之法身。

    唱诵「阿弥陀佛」于修行者顶上修持由下而上的唱诵,并观想智能尊在顶上,布「阿弥陀佛」四字于顶上智能尊之五轮(四轮)。此为应身及报身之修持法。顶上智能尊是「应身」,顶上本尊之十方圆明的报身光明境界为「报身」。

    以上为顶上本尊阿弥陀佛的三身念佛的修持法。

    修持者以微妙意在自身顶轮一心念佛,观想顶上本尊阿弥陀佛,放光至行者及无量劫来之眷属及冤亲债主,乃至十方世界的六道众身皆蒙光明甘露灌顶,十方世界变成阿弥佛陀之无量光净土。

 

    运用法照大师传下之「五会念佛」中的海潮音念佛调,例:

∣3-3-2-3-5-5-∣i-i-6-5-6i65i-∣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阐明如下:

3﹣3﹣

「南 无」振拔至额轮、顶轮。

2﹣3﹣5﹣5﹣

「阿 弥 陀 佛」四字微妙声音包含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之佛法四教之教法。

 

 

 

 

 

 

图1:行者自身体内念佛四字圣号

图2:体内与顶上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图3:顶上四字圣号

 

4.      会通唐密与天台佛学的修持法之念佛

 

    会通唐密与天台佛学的修持法,「阿弥陀佛」四字即佛法 (天台佛学) 中的藏通别圆 (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的境界。

     「阿」,为藏教之境界,为般若智能之生起,为根本智。

     「弥」,为通教之境界,为般若智能之深化,下照六道众生,为后得智。

     「陀」为别教 (华严世界) 之境界,无量光,光光相网,无量义三昧,无量庄严。

     「佛」,为圆教(妙法莲华)之境界,澈法缘起,妙法莲华之本迹不二,华果同时,烦恼即菩提,每一微尘皆一佛土。

 

 

 

后记: 感谢郭玉华为此稿打字与制作电子文件绘图。得此稿者,欢迎自行修习,念佛法门是普传的修持法,但是最好参学于原稿之作者。原稿出自于《赖贤宗自行修持法  第九册》。2008年10月29日赖贤宗写

 

附录

五念门

「《往生论》言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五念门者,一礼拜门,谓向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二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能赞叹。三作愿门,谓常以清净意业,发大誓愿,愿生安乐国土。四观察门,谓以智能观察。此有三种,一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五回向门,谓心常作愿,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共往生彼安乐国土。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出入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1] 《大正藏》第37卷,第105页下。

[2] 《大正藏》第37卷,第105页下。

[3] 《大正藏》第47卷,第476页中。

[4] 《大正藏》第18卷,第248页上。

 

[5] 参见李小荣《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86页-195页。又,「吠陀三声」(Udatta, Svarita, anudatta) 其实在中古时期就传入中国,如慧皎《高僧传》卷一说昙柯迦罗是「善学《四围陀论》」(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3页),「围陀」就是 Veda。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四则说鸠摩罗什是「博览《四围陀》、五明诸论」(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31页)。

 

[6]林光明<密教声字实相之探讨>,收入《首届中印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前论文集》,陜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出版,2010 年4月。

[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6《入法界品》,《大正藏》,第418页上7-9。

[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7《入法界品》,《大正藏》,第765页下3-6。

[9]《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1,《大正藏》,第877页上2-4。

[10] 林光明、林怡馨编译《梵汉大辞典》,台北,嘉丰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