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工艺什么意思:墙门寻访周记--吴宅、梁宅:揭开记忆的沉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04:38
寻访手记:本期寻访的墙门大宅——明代吴宅、清代梁宅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大户人家的居所,地处闹市中心却又豪不张扬,门面都不大,简洁的宅门,素色的院墙。行色匆匆的过路人甚至经常会忽略这两座宅子的存在,忽略墙门里有幽静的院子、精致的空间和另人向往墙门生活。现在两处大宅在保存和修复中功能同时得于放大,又多了一种文化的承载。大隐隐于市,形容吴宅和梁宅,再贴切不过了。 杭州现留存的吴宅,多进多院,天井庭院非常宽阔

  再访吴宅:最难忘师恩

  在中河与东河之间,凤起路与庆春路之间,曾经住着杭州城里最古老而殷实的居民,他们告老还乡、叶落归根,避过繁华的河坊街商圈,在闹中取静之处选址,建起高屋大宅,连片的白墙黑瓦、闲庭别院在喧闹的市井间镇定出一幅幅从容散淡的暗影。

  位于岳官巷4号的吴宅就是这样的一处宅子,建筑风格古朴而简洁,静静伫立在闹市中,很多人知道这里现在是古玩市场,但由于过于隐蔽、幽静,关于它的历史、吴宅曾发生过的故事即使是经常光顾于此的古玩家们也是知之甚少。

  房子没有文化寄托是没有灵气的

  寻访从怀念恩师讲起,“这里,曾住过我的两位恩师,我的小学校长彭惠秀先生,还有我大学的导师吴定良先生”,吴宅的门前,毛昭晰教授用平缓而沉思的语气把我们带进了吴宅——这座杭州仅有的明代大宅。这座散发着浓重文化气息的墙门大宅作为书香门第的居所,历届主人和房客都在这个墙门里留下了或浓或淡的一笔。

吴宅内的夹弄边门吴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学官殳氏世居,学官乃当时专门负责教育和考试事宜的官员,之后吴宅几易其主,其中有书画世家、有藏书家,清咸丰年间被云贵总督吴振棫购得,吴宅之名由此而来。

  毛教授曾在小营巷的老墙门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墙门生活特别怀念。他一直再三强调:“房子如果没有文化所寄托,是没有灵气的。”穿过门厅,来到轿厅,从天井里斜射下的晨光,给青灰的照壁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吴宅内刻有源远流长的门楼

  建筑为进,进之间为天井(院子),便于采光、通风和室外活动。吴宅的天井面积都较大,体现着当时明清时期大宅的气韵。建筑之间有回廊、夹弄、边门、别院等,共同与主轴建筑组成一个整体。宅内建筑前低后高,后几进的二楼作卧房之用,即为“前堂后寝”之布局。吴宅的门、窗也都雕刻简洁、线条流畅,体现出鲜明的明代的建筑装饰特色。跨过一个砖雕门楼,门楼上“源远流长”的题字与简洁朴素又精细的雕刻装饰,使吴宅更添了几分书香气。

寻访小组走进梁宅,这条巷为保留下来的梁宅原大门前的七龙潭巷  “这一带,当年真的是大院连着大院啊,吴宅是岳官巷4号,3号本来也是大宅子,吴宅对面的也是起高墙的,早拆了,现在是新华路实验幼儿园。原来的吴宅可是一直通到长庆街、六克巷的,现在规模变小了。”卖青瓷的古董店老板这样感叹世事变迁。毛教授介绍,吴宅在“文革”时被毁严重,百年以上的花木和明代的楠木雕刻“五福献寿”均被毁灭,三十余间房屋被拆除,只有大厅二厅尚存,现已修复的主要是中轴线和东轴线上的建筑。虽然不复当时风情,却仍较完好地保持着杭州明代住宅建筑群简洁、围合的布局特点。
静静的院落里回味着仿佛昨天的记忆

  现在的吴宅,多数时间是安静的,来这儿的要么是熟客,要么是慕名而来的寻访学者,跨过这座宅子的大门槛,转过照壁,人就不自觉地静下来。

  我们去的时候正值降温,因为没有空调,人就更少了,几只大茶缸摆在地上,阳光刷亮了袅袅上升的水汽,静好安稳。几家上了铜锁的铺子正在等候慵懒的主人,开了门的老店主,戴了金边老花镜在细细地擦拭自己的青花瓷器。

吴宅明代建筑格简洁风格扇门朴素简洁

  “一看见吴宅就觉得眼前一亮,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几进厅堂,天井备弄,白墙里瓦,简洁扼要,大气精致。这样的墙门大宅在杭州已经不多见了,值得我们更多的市民来了解珍惜。能够参加这次寻访墙门大宅的活动,真是幸运。”因前期关注此次墙门大宅活动而一道随行的热心市民洪萍感叹道。

  寻访小组的到来,也吸引了一位在此开古玩店的店主:“我在此墙门大院里开店已多年,感觉不错,俗尘全无,宛如都市里的‘世外桃源’,一方难得的清净之地。平时也有不少喜欢古玩的市民来这里。能够在这样的大宅里经营古玩,感觉历史更久远了”。店主边说边把玩着手中的玳瑁,还当起了现场导游。

梁宅的后院种了竹子巴蕉穿过天井,院落,边弄,吴宅的述说让人平静、徜徉、寻思。站在最后一进建筑的天井里,毛教授指着二楼说:“当时吴定良先生就住在这里,他的房间里到处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记忆犹深,当时我还问老师借过好几回书。先生在的每年,我都会于教师节送花给老师。”

  几十年前,一个对求知充满渴望的青年拜会了恩师,毛老回忆起当年,道出了当年报刊上登出的《年年鲜花献恩师》的报道。几十年后,这个学富五车的长者,在同样的天井下,在静静的院落里,回味着仿佛昨天的记忆……

  梁宅:昔日心香 今日药香

  梁宅离吴宅不远,在双眼井巷2号,老门牌是七龙潭3号,建于清末,典型的中式大宅院,是清嘉庆年间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梁肯堂的旧居。我们一行从吴宅步行过去,10分钟后就抵达了目的地。与吴宅今日的幽静不同的是,梁宅显得生机勃勃。

  2004年,杭州市政府对,梁宅进行修缮后,由杭州中医院和杭州中医协会这两家单位联合开设了“广兴堂国医馆”,现在还成为了“杭州中医文化博览园”。

梁宅的墙门

  刚进梁宅外墙院门,一股淡淡的药香从鼻间阵阵飘过,黑漆大门边上“七龙潭3号”的旧门牌,显得大宅真实的存在。我们提步跨进了梁宅的大门,翠竹掩映、青石铺地的天井,高高的壁墙,仍向人述说着古时官宦之家的“深藏不露”。

  梁宅是砖木结构的多进大院,据称旧时有厅堂十几个,房百余间。其侧墙用竖砖砌筑,楼前有照壁,楼内有较陡的楼梯,尤其是宅子里的砖雕石刻精美雅致,保存完好。整个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四开间三进加天井,分东西两条轴线,建筑格局大方有序,建筑用材讲究,是杭州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宅邸建筑。

梁宅的外观格局,可见广兴堂国医馆几个大字  接待的工作人员介绍,现经营的广兴堂国医馆每天有杭州名老中医坐堂,骨科、内科、妇科在这里都很受欢迎,有些热门的号子,凌晨5点就挂完了。这里还提供药膳,需要提前预订,平常来这里边里喝养生茶的市民也不少。我们一行人在药膳厅“养慎居”小坐时,也幸运地品尝到了广兴堂的“黄芪养心茶”,药香沁鼻、茶水甜口。
梁宅的中庭内小品石桌凳

  “在我看来,梁宅的重修以及利用都是十分成功的,其中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仅取得修旧如旧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赋予老房子新的利用方式,融入中医文化,使老房子活了起来……墙门大宅的背后承载了多少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我们都应该重视并保护这些留存的文化遗产。”毛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老房子存与留背后的故事,令人深深感触今天能于梁宅养慎堂品茗话旧实属不易。

梁宅内的雕刻门楼

  走出墙门,离开大宅,但与杭州墙门大宅在精神上的联结愈发紧密。此行寻访,让我们从心里激荡起一股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一种对非物质文化和对古中式建筑文化保护的认知。寻访不是回复到过去,而是从过去中寻找导向未来的某种精神和记忆。期望墙门大宅寻访活动能够唤起社会更多对杭州名城的历史文化的关注。

梁宅清代建筑门扇花纹的铺锦列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