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到武汉高铁g488:纪念领袖毛泽东,功过是非一字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16:44

纪念领袖毛泽东,功过是非一字中

蒋成博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8周年之际,回顾毛泽东辉煌一生,总结毛泽东丰功伟绩,笔者将毛泽东的一生,用“斗,斗争,斗争力和斗争哲学”一到四个字加以概括,并将其一生最大特点浓缩为一个“斗”字,以期通过分析毛泽东一生运用“斗”字的不同表现,探讨他的功过是非,从而对其一生做出正确评价。

那么,毛泽东一生的功过是非,是如何通过一个“斗”字加以展现的呢?

首先,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一个勇于“奋斗”的毛泽东。

少年——青年时代,是毛泽东一生的求学时期,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是一个勇于“奋斗”的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中国湖南韶山冲一个富裕农民家中。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逐渐使他养成了“斗争”的性格。

少年时代,毛泽东的“斗争”性格,便在与父亲的“斗争”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13岁时,父亲当众辱骂他的时候,他立即回击了父亲,随后离开家中,父亲追赶出来……毛泽东回忆道:“我跑到一个池塘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反抗迫使父亲让步,毛泽东后来评论说:“战争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然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历害。”

显然,毛泽东在家中便学会了“斗争”的基本技巧,养成了“斗争”的性格。

青年时代,这种性格已被他明确地概括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了。

23岁时,毛泽东满怀激情地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实践告诉我们,这三个“奋斗”目标,最终都是以“斗争”二字贯穿始终,集中表现为一个又一个“斗”字的。

此后,毛泽东辉煌的一生,无论是在家中,在党内外,还是在国内与国际事务中,均不离“斗争”二字,简言之,均不离一个“斗”字。

其次,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一个长于“武斗”的毛泽东。

青年——中年时代,毛泽东身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战火连绵的“战国”年代,此时,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善斗,表现出了不同常人的非凡军事才能,是一个长于“武斗”的毛泽东。

毛泽东的“武斗”才能,突出表现在红军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三个阶段,这段时期,是毛泽东一生中最春风得意,最辉煌成功的时期。

井岗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军军事策略上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用,行之有效的军事行动策略。

例如“敌强我弱,红军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打无准备之仗,大踏步进退,以捕捉战机;诱敌深入,避免打阵地战;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对犯错误者应予教育,而不能秘密处罚,应让每一位战士都知道下一步行动的目的及危险所在。”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游击战和持久战的一系列原则。主要包括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以及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等战略方针。

美国作者R·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一书中,对毛泽东在战争中的斗争思想做了恰当评价,他写道:“毛借用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的二元论:进攻与防御,运动战与阵地战,持久与速决,集中兵力与各个击破。”

    正是因为毛泽东非常善于“武斗”,才使他从井岗山、遵义会议到长征时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赢得了中国大陆,取得了在中国的领导权。

因此,在“武斗”方面,毛泽东堪称近、现代中国史上最成功的一位领袖人物。

最后,和平年代的毛泽东——一个善于“文斗”的毛泽东。

中年——老年时代,毛泽东已经掌握国家大权,进入他一生中难得的和平年代。但是,习惯于武力斗争的毛泽东并未就此停步,而且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和平战争”,以至于我们看到的和平年代的毛泽东,是一个敢于“文斗”的毛泽东。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人生,正如他日趋衰退的生命一样,开始走下坡路,失败的影子始终环绕在他的周围。

毛泽东的“文斗”,突出表现在他亲手发起了一场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方面。

根据中国历史学家的划分,“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至1976年毛泽东去世而告结束。

但在发起“文化大革命”的前十年,毛泽东就为自己的“文斗”做好了理论铺垫。

1956年12月29日,他在亲自撰写《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自此,毛泽东的“斗争”哲学体系日趋完善,在该文发出10年以后,他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斗争”运动——“文化大革命”。

    美国作家R·特里尔在《毛泽东传》对毛泽东的斗争驱力做了恰当评价,他说道:“毛信仰一个永恒变动的世界,偏爱高于一切价值的斗争,认为一切现象都充满了矛盾”。

毛泽东自己的话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他说:“世界上哪有不扯皮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个扯皮的主义,就是讲矛盾讲斗争的。矛盾是常有的。有矛盾就有斗争”又说:“抓阶级斗争、抓主要矛盾”

在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无论是毛泽东个人、各级政府部门,还是人民群众的主要言论,都集中在了“斗争”方面。

这段时间,中国人生活中看到、学到、听到、用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斗”字了。

诸如“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修,不斗则垮”,“斗私批修”等口号随处可见。

    去世前的最后一两年,毛泽东对他的斗争哲学做了如下总结:

   “不斗争就不能进步”,“八亿人口,不斗争行吗?”以及“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 

在生命结束前的最后几个月里,毛泽东仍然念念不忘“斗争”。

他说:“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泽东善于“文斗”的技巧,在“文化大革命”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能及。

鉴于以上毛泽东辉煌人生的三大特点,如果我们用一个“斗”字来概括的话,他的一生,便可因“斗”字的不同运用而分为两个截然不同阶段。

在学生时代和战争年代,毛泽东因灵活运用“斗”字而屡战屡胜成绩卓著。

在家中,他善于同父亲相斗;在党内,他善于同政敌相斗;在军事上,他善于同对手相斗。幸运的是,他总是得心应手,所向无敌,使所有的“敌手”败于其下。

而在和平年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非但极不成功,反而屡战屡败,一场“文化大革命”逐渐把中国人民带向了斗争的深渊,令人遗憾万分。

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毕竟不是圣人,不是神仙,其成败得失同常人一样,不可强求,这是国人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8年的时候应当持有的公正态度,否则,其观点必然会走向极端,达不到纪念领袖的目的。

2011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