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d什么意思:凤凰快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0:50:31

老一辈冬天储存大白菜的记忆

图集(11)张

    老北京人都曾有过这样的记忆,每年一到初冬,储存白菜就成为北京人生活中既重要又麻烦的事情。地处华北平原的北京市冬季蔬菜品种少,因此价格低廉、易贮存的大白菜成为当年居民饭桌上的“当家菜”。千家万户齐出动,买菜、晾菜、贮菜,成为一幅繁忙而有致的风俗画。如今随着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的“当家菜”已成为“平常菜”,白菜和其他各种蔬菜瓜果一起摆上市场柜台,丰富着老百姓的餐桌。


    蔬菜曾成了“国家二类物资”

      1955年,北京蔬菜旺季造成大量积压腐烂。1956年8月,雨涝成灾,蔬菜减产,市场无菜,菜价猛涨。于是1957年,按照粮油统购统销的做法,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把蔬菜列为国家二类物资,由统购包销转为统购统销,同时取缔自由市场,不准机关、企业、院校等单位以及菜贩直接去农村收购蔬菜;中央指示,大城市蔬菜“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划片包干,保证自给,必要时争取外地支援”。

      1958年,北京开始凭“居民购物证”登记供应蔬菜,三天供一次,每人供菜1斤,但做起来很难讨好。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和1961年上级号召“低标准,瓜菜代”,可是,瓜菜哪里够代的?曾经按居民正式户口和机关食堂入伙人数,每人每天供应半斤菜。供应不足,还要以“黄豆嘴”(发芽的黄豆)补齐,或以黄豆代替:2斤黄豆折合5斤黄豆嘴。那年头,黄豆是营养品,成了医院为浮肿病人开的“浮肿药”、特殊指标供应的补助食品。

      1960年,北京纺织局一名普通干部因为对人民公社大食堂提出自己的看法,被打成右倾,下放到北小营参加劳动,户口也得迁过去。过了5个月,调回机关,两口子都成了单位集体户口,没有购菜本。1961年要过春节了,去西单菜市场买菜,可是人家不卖给他,说是不供应没有购菜本的住户。无奈的他在日记里记下了:“我只好克服没有蔬菜吃的困难,欢度这个春节。”过完节,还得专程去北小营取自己的蔬菜供应指标。

      上世纪70年代,“冬贮大白菜”的运输、销售好似打一场“人民战争”。专门成立会战指挥部,各级领导齐动员,上上下下都参加,各行各业来支援,除西单菜市场等大型商场,一般商店都在门前搭起棚来卖菜,一时间满街都是大白菜。很多人还主动当义工去帮忙。

      文艺工作者沈蓉曾回忆,有一天一位陌生人来楼里看房子。对门的“叶师傅”是大大有名的叶子龙,他认得来看房的人是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的秘书,估计可能是他要搬来。可是,后来搬来的不是吴德的秘书,而是一对老年夫妇。真是令人奇怪,老夫妇是何许人也?居然由市领导的秘书来看房子。这家人住了不久,老爷子就到附近的副食店去打义工,开始时还不拿钱,只是尽义务,到后来才拿点“补差”。

      最后还是神通广大的“叶师傅”解开了谜团,他说:那老两口是现任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的双亲,老爷子原来在铁路上工作,劳动惯了待不住,就到副食店去帮忙搬运蔬菜。